怎么免费安装access:什么是无上菩提之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5:02:01

【菩提心(梵bodhi-citta,藏byan%-chub-kyisems)】

  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证’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大正9·775b)∶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一亦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缘,即∶

  (1)诸佛菩萨见闻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以之为增上缘,乐佛之大智而发心。

  (2)未见闻神通,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以之为增上缘而发心。

  (3)未闻法而自见法灭相,为护持正法而发心。

  (4)未见法灭,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恼乱,即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另明四种缘,谓∶(1)思惟诸佛而发菩提心,(2)观身之过患而发菩提心,(3)慈愍众生而发菩提心,(4)求最胜之果而发菩提心。

  又,《大乘义章》卷九〈发菩提心义〉揭出∶相发心、息相发心、真发心等三种;元晓《两卷无量寿经宗要》以四弘誓愿为菩提心,谓其有随事发心、顺理发心二种;《大乘起信论》说信成就、解行、证等三种发心;《维摩经文疏》卷七分别名字发菩提心、相似发菩提心、分证真实发菩提心。《大智度论》卷四十一则称发菩提心为菩提心,行六波罗蜜为无等等心;卷五十三谓佛菩提有发心、伏心、明心、出到、无上等五种菩提之别。《菩提心论》谓有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

  关于菩提心之体性,《大乘义章》卷九谓知菩提之性是己体,归心自实名为真发心。此系以如来藏性为菩提心之体。《大日经》卷一〈住心品〉云(大正18·1c)∶‘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盖菩提心为求菩提之心,即无上菩提之正因,故应为本有之自性;《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云(大正30·888a)∶‘菩萨依种性,必定堪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略)若无菩萨种性,虽有一切诸方便行,终不得成无上菩提。’
  菩提心乃愿作佛之心,因此一切菩萨悉以发起此心为要,随而求净土往生者亦应发此心,如《无量寿经》卷下说三辈往生之人皆当发无上菩提心。依此,昙鸾等中国诸师及日本·源信等人,皆以发菩提为净土往生之正因。然而,源空《选择本愿念佛集》依废立之意,以菩提心为余行而废舍;证空《观经玄义要义释观门义钞》卷一谓菩提心有行门与观门之别,行门菩提心应废舍之,而观门菩提心即三心,为往生之正因,良忠《观经序分义传通记》卷三立净土门菩提心与圣道门菩提心之别,净土门菩提心系在此土发愿而在彼土修行,圣道门菩提心则于此土愿行具足。

  〔参考资料〕 《大品般若经》卷九;旧译《华严经》卷九;《优婆塞戒经》卷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十住毗婆沙论》卷三、卷四;《大日经疏》卷十四;《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身转清净成菩提品〉;《摩诃止观》卷一(上)、卷一(下);《观经疏》〈序分义〉。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菩提心】

  梵语 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无量寿经卷下谓,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性,大日经卷一住心品谓,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
  菩提心依种种缘而发,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发菩提心有四种缘,以如是四种缘为增上缘,欣乐佛之大智而发心,即:(一)见闻诸佛菩萨之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三)虽不闻法,但自见法灭之相,故护持正法。(四)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而难得发心。另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载有四缘:(一)思惟诸佛,(二)观身之过患,(三)慈愍众生,(四)求最胜之果。无量寿经宗要以“四弘誓愿”作菩提心,且将之分为随事发心(由具体之事项而发)与顺理发心(由普通之真理而发)二种。大乘义章卷九对发心立三种之别:(一)相发心,见生死与涅盘之相,遂厌生死,发心求涅盘。(二)息相发心,知生死之本性寂灭,与涅盘无异;离差别相,始起平等之心。(三)真发心,知菩提之本性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归于自己之本心。摩诃止观卷一上谓,藏教、通教、别教,乃至圆教之菩萨各因推量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四谛理而发心,故称推理发心。大乘起信论则说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等三种发心,于信成就发心所起之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种发心。密宗主张,发心为阿字五转之一,复基于“菩提心论”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而说四种发心:(一)信心,指对于求无上菩提毫无疑惑之心。以其为万行之基础,故又称白净信心。(二)大悲心,发白净信心后更立四弘誓愿。亦作行愿心、行愿菩提心。(三)胜义心,于诸教中选择殊胜之真实。亦作深般若心、胜义菩提心。(四)大菩提心,决定舍劣择胜之际,十方诸佛即现眼前证知,诸魔见此则退怯不前。亦作三摩地菩提心。以上四心虽一度区分,但本为一体,以至佛果间无须臾或离,此是为自行化他、世间出世间修诸尊之三密所得者,故称有相菩提心;然以本来有相即无相,如虚空离一切相,故与无相菩提心相契。
  于日本净土宗,源空著选择本愿念佛集,以为菩提心是杂行,而加以废斥。基于此理,净土宗镇西派区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之菩提心,且谓菩提心为总安心、三心为别安心,而主张不应排斥发菩提心。另外,净土宗西山派区分为行门与观门之菩提心,主张废前者,后者即是“三心”。净土真宗则分为自力菩提心与他力菩提心,其中佛以本愿誓与众生信乐,即真实之信心为愿作佛心(愿成佛之自利之心)、度众生心(济度一切众生之利他之心),故称他力菩提心、净土大菩提心。(大品般若经卷九、旧华严经卷九、优婆塞戒经卷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大日经疏卷一、卷十四、摩诃止观卷一下)p5200

  FROM:【佛光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