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以《西厢记》为例,分析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21:52:47
以《西厢记》为例,分析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在音乐歌舞、角色行当、服饰化妆,以至舞台设计等方面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程式,下面我们仅就它的剧本结构,即它的文学剧本形式,谈一下它的基本构成和主要特点。

一、元杂剧每本由四折构成,这是它的通例。折,也写做“摺”,大约当时备演出用的剧本是写在折叠式的小册子上的,故称“折”。一折,大致相当于后世戏剧的一幕,也就是按照剧情的发展划分成的几个大段落。一般说来,一个戏的矛盾冲突,总是包含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阶段,而元杂剧的四折,一般也就是按照这一要求来写的。如以《窦娥冤》为例,第一折写流氓张驴儿父子突然来到窦娥家,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这是矛盾的开端;第二折写窦娥拒绝逼婚,打官司时桃机太守严刑逼供,屈打成招,这是剧情的发展;第三折写窦娥负屈衔冤,被押往刑场受刑,而天忽然六月降雪,这是这出悲剧的高潮;第四折写窦天章为女报仇,恶人被惩,戏剧矛盾得到解决。一般说来,一剧四折是元杂剧的定式,是当时剧作家所谨守的,只有很少数本子是例外。那么如果故事很长怎么办呢?那就可以连写几本,但每本仍是四折,如杨景贤(一说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为六本二十四折;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为五本二十一折,其中只有第二本是五折,算是有一点儿突破。

杂剧例定每本四折,但根据剧情的需要,另外却可以添加被称做“楔子”的场面。所谓“楔子”本是木工行业的用语,杂剧中借用来表示“插入”的意思。“楔子”多冠于全剧的开头,有介绍人物,埋伏剧情线索的作用,这就相当于“序幕”;但有时也加在折与折之间,起着前后折的联系作用,则相当于“过场”。“楔子”与“折”不同的地方是它只是补充,而不是主场。有的剧用一个或两个“楔子”,而有些剧则根本不用。如根据明人臧懋循编的元人杂剧总集《元曲选》来统计,在所收的一百个剧本中,其中六十九个剧有“楔子”,多数用在剧首,少数用在折与折之间;而其余三十一个剧则没有“楔子”。在有“楔子”的剧中,一般以用一个为常见,故前人曾把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概括为“四折加一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