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还巢电影李香君:解释 王维 《终南别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8:38:05

王维《终南别业》鉴赏
  277000山东省枣庄八中 石礼国 李秀芳
  【原诗】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①终南,指终南山。②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③值:遇到。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译 文】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期。
  【文体知识】
  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名句点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诗句有随遇而安的理趣。
  【名句运用】
  类似本诗描写云的诗句有陶潜《归去来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王勃《滕王阁诗》中有“闲云潭影日悠悠”等。
  【难句解析】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拓展积累】
  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自知” 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王维运用“空”字的诗句还有:
  《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桃源行》》中有:“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鸟鸣涧》中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过香积寺》中有:“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即时练习】
  (1) 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的“道”指什么?
  (2)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请就其某一方面鉴赏。
  【参考答案】参见上面赏析。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

此诗《河岳英灵集》题为《入山寄城中故人》,《国秀集》题为《初至山中》,可能是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2),时王维刚开始在终南山隐居。形象思维是诗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标志之一。此诗一起首即说“中岁颇好道”,照一般手笔或许会对这个“道”作一番生发,但作者却全用形象加以说明。兴来独往,是说一种超越人为节奏的纯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而每有所感,冥会于心,就不免有“空自知”之感。一个空字,表面上看是叹惋,实则是自豪:见出没有同调,也不须同调,却能怡然自得。颈联是自来传诵的名句,脉络紧接前联。晋代诗人阮籍经常独自驾车出行,行至无路可走时,就大哭而回。这是因为他虽然号称“率意”,心中却还有一个“穷途”的概念。试看王维,无目的地缓缓而行,不知不觉来到了流水的尽头,就坐下来,看着一团团白云慢慢从眼前升起。随意走,随意住,随意坐,随意看,这一系列活动,衔接很紧,却又像白云卷舒,从容自在。正因为“无心”,所以人和自然便融为一体,显示出淡泊闲适和安详自足。《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九引黄庭坚语说:“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摩诘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故知此老胸次有泉石膏肓之疾。”说得还比较含蓄。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则更具体地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从消极方面说,路虽穷而能观云,亦可弥补;从积极方面说,行路是乐趣,观云又是去寻找新的乐趣,这或许就是俞氏所谓“化机”。诗的最后两句宕开一笔,实际上也是说的这层意思。本来已是心无挂碍,“偶然”见到林叟,又高兴地谈了起来,以致于忘了回家的时间。坐看云起虽然美妙,但诗人并未执着于此,与林叟交谈,仍然可以达到这一境界。全诗情、景、事、理融为一体,前人每认为包含禅意,其实就连禅意也是自然流露,而非刻意安排的。这正是诗的高境。清代徐增《唐诗解读》卷五评道:“行到水穷处,去不得处,我亦便止;倘有云起,我便坐而看云起。坐久当还,偶值林叟,便与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则不能以定还期矣。于佛法看来,总是个无我,行无所事。行到是大死,坐起是得活,偶然是任运,此真好道人行履,谓之好道,不虚也。”确实说出了王维“好道”的内容。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在《终南别业》这首诗中,摩诘以寻常的隐逸意象和不寻常的情感体认描述了一种合乎人类天性的生活方式。
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南山”既实指辋川别墅所在,也作为传统意象,表白了厌弃尘俗、皈依佛老的姿态。做人难能可贵的是知晓什么时间合于做什么事。道与年轻活泼的生命不相适,徒增不必要的烦恼与作态,强健的生命本应从多种维度体味自然。道与龙钟老态是相称的,但这却掩盖了智者对道的钟爱,仿佛年迈无力,迫不得已才与道结缘。“四十而不惑”,中岁的阅历足以参禅悟道,若好道且溶于道,则为中年略显沉重艰涩的生命增添一抹闲适自得之色。因而,中岁好道,是合宜的。
正是有了对道的喜好,才有“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独”,“自”二字尤可见王维对独处之美的欣赏和享受。所谓“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人总是期许分享,分享心湖激荡的那一瞬,分享茅塞顿悟的那一刹,急于剖白自己,也急于探询他人。殊不知,人与人之间的交通其实存在诸多迷雾,屏障,对于你的“心声”,旁人或是不知晓这点表白需要回应,故而沉默以对,或是心无灵犀,想岔了道,会错了意,总而言之,那点心声出口之际就已决定了不幸??大煞情致,并由此认清了知音难觅的尴尬境况。既然如此,何不三缄其口,自知胜事?或许这样的心态过于封闭保守,但聊胜于对牛弹琴的无所适从。
再看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之曼妙,云之飘荡,动静舒卷构成了疏朗的画面。正如《宣和画谱》所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更精妙的是云的介入,“无心以出岫”的白云是天真忘机而闲散的,诗人却能摈除时间观念,随行水穷,坐待云起。按照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静观水流20分钟已是不易,行至水穷处恐怕不大有时间,更别说待到云起时了。其实,生活得慢一点,与水亲近一些,有什么不好?曾在乡下,江边,站了半个小时,双足浸泡在清凉的江水中,眺望远方,只看无心的云,却觉得我在缓缓漂流,那份亲柔,舒展和安全的感受,仿佛又回到了母体。因而,我羡慕王维,他不是急切地寻找河的滥觞,而是悠悠地行到水穷处,全然化解了人类面对自然的无谓心机。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看来,林叟算得上诗人的知音,这相逢却是“无心的遇合”。世外之人读后该觉得诗人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世上之人却不免一番感伤,为那偶然背后的必然。
读完全诗,不曾见过可憎的说理,只记得云霭的滋润清新,却在不觉间神游了摩诘的禅境,这便是摩诘诗画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