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楠木茶盘好吗:谁可以告诉我云南文化有哪些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7:04:56

云南,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

云南省省委副书记、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丹增专访
2004年4月,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担纲艺术总监的大型民族歌舞《云南映象》在北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云南的缤纷“映像”于是进入我们的关注视野。《文化月刊》专题部记者对云南省省委副书记、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丹增同志进行了独家专访。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丹增同志向我们展现出了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掘的巨大前景,以及云南省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者的远见卓识。

云南民族间文化的多样性
记者:云南省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什么特点?

丹增:云南是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学的宝库,云南同时是歌舞的海洋,文学的殿堂。云南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的主要原因在于云南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包括汉族在内有26个民族世居在云南,其中15个少数民族是云南省所独有的。其次,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自治州,自治县最多的省份,这就构成了悠久而丰富的云南民族文化。而在不同的民族之间,其文化具有差异性与多样性,不同民族在民族语言文化、民族历史文化、民族文学文化、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文化、民族习俗与风俗文化领域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即便是同一个民族,在云南由于不同的区域,也形成了很多“同族不同类”的文化特征。例如,藏族在云南拥有约10多万人口,但是靠近西藏的滇西北与滇中部的香格里拉县,所居住的藏族群众就显示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居住于云南丽江的藏族,居住于迪庆的藏族以及奔子兰的藏族之间在服装上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化的文化特征。云南的很多地方存在着“十里不同族,百里不同语”的景象,这进一步说明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掘
记者: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在这方面,云南省政府是怎样去保护和发掘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的?

丹增:现在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在某些边远地区,不少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例如舞蹈,云南的舞蹈种类有几千种,大约5000多个舞蹈的类型,但是现在有很多的舞蹈表现形式已经失传了,有的舞蹈也只有在极少数的村庄里有两三个人会跳,而且这些人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如果这些人不在了,这种舞蹈的形式可以说就从世界上消失了。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对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习俗、服饰以及饮食文化进行抢救。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学的保护,抢救和继承问题。云南民族学院、云南大学都有一批关于民族民间文化集成的机构,云南省文化厅也专门成立了继承小组。但是仅仅继承下来还不够,以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些民族民间文化成果还可以发展,还可以被利用,使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当前条件下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

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之所以能够在北京引起这样大的反响与轰动,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套舞蹈继承了即将消亡的一些民族舞蹈的精华并将其汇集在了一起,甚至对于某些表现形式已经失传了的舞蹈,杨丽萍听说过的,有点滴记忆的,能够模仿的,她也将这些舞蹈的表现形式汇集下来。现在看,为什么受到这样大的震撼和欢迎,就是因为这台舞蹈继承了民族的舞蹈。舞蹈是一个肢体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仅靠舞蹈家关起门来,用思维编造来编舞,不可能受到这样大的欢迎。

记者:政府如何保证传统文化在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不调色不失传不被人们改换?

丹增:除了民间出资保护、发掘传统文化以外,政府要投资进行保护,今年预计投入3000多万元,利用政府的研究机构,政府的文艺表演团体,公益性的文化机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我们有政策和标准,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云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经济政策》和《云南省文化产业统计评估体系》。对什么是文化产业,什么样的才能够上演和继承,有文化产业的评估体系作为参照。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不能糟蹋民间民族文化,云南有民族民间文化继承保护条例。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政府的角色职能
记者:云南在文化产业方面,政府做了很多的工作,有了很成型的经验,今年还会在云南做什么样的事情来促进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更加具有产业化的优势?

丹增:现在云南有这样几个重大的项目。第一,是影视拍摄基地的建设,从2003年11月份开始到现在已经建设了3个影视拍摄基地,今年预计将建设5个影视拍摄基地,这些影视拍摄基地全部是基于民间资本运作的。另外,云南正在大理地区建设一座西南部地区最大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基地,主要经营少数民族的银器制品,总投资为5至6亿元人民币,这也是民营企业在运作。第三,继北京、上海后,云南将要建设一座全国第三大的文物拍卖基地。其他文化产业的项目还包括:在云南红河州将筹建一座民族服饰工艺品的加工基地:腾冲建立一个腾冲文化旅游基地,在香格里拉建设文化基地,其中将包括藏族文化交流,藏族舞蹈的表演等项目,目前法国人已经在那里开办了几座酒店,并将藏族的马厩改造成为非常古朴的喝茶、喝咖啡的地方,生意很好。

记者: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文化企业的发展是利用市场多一些还是政府引导多一些?政府与企业应该做什么工作?艺术工作者应该做什么工作?在文化的发掘方面,这三方的角色、职能是什么?

丹增:我认为第一位的是政府引导。政府引导很重要的就是制定政策,完善政策,要制定一个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有利的、宽松的政策环境。从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政府没有过多的投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进行免税、减税等方式的扶持之后,从表面上看,政府的投资不多,但是扩大了大量的就业,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群众是有利的。在3至5年后,云南的文化产业将占到云南GDP的8%至10%,这样就有望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我们把握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政府管导向,管方向。政府不允许文艺工作者做的,政府就要明确,除了不允许做的都可以做。在去年“非典”前,我们就听说了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当时我听说这台舞蹈几乎没有办法进行演出了。原因在于:第一是“非典”的影响,其次是投入较大,运作非常困难,还有就是对这台舞蹈表现出来的一些东西也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是支持的,我带着云南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的领导审查后,我认为什么叫做艺术?这就是真正的艺术,什么叫做舞蹈?这就是真正的舞蹈。我认为这是一台有生命力的、人性化的、永恒的舞蹈,只要在遵守国家宪法,法律的前提下,只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不违背我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前提下,这些舞蹈的表现方式与形式,由杨丽萍本人自己来确定,我们免于审查。

记者:云南省政府如何引导艺术工作者走入民间走入传统文化?我们听说云南省政府对深入到民间的文艺工作者进行了资助,目前的状况如何?

丹增:我们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最近云南出了一本书叫做《水乳大地》,是云南一位汉族作家创作的,这个作品主要反映在滇藏结合部,澜沧江峡谷的藏族,纳西族交界的地带,藏传佛教与基督教的发展、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这部小说的作者在那个地方前后生活了3年。作品问世后,今年的1月28日第一次出版就销售了一万册,第二次出版销售了三万册,现在已经脱销了,现在又在第三次出版。最近北京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大家都认为这是继《尘埃落定》后的又一部描写藏民族的优秀作品,甚至有一位知名学者将这部作品与《百年孤独》相比较。试想,如果该书的作者不利用3年深入生活,关在房子里创作的话,这部作品是不可能有的。

现在反映民族民间文化的作品太少了,长期积淀于民间的作品很多,但是经过艺术加工可以作为欣赏的作品却太少了。为了繁荣云南的艺术创作,云南在2003年投资了50万元,用于作者下乡,深入生活的差旅费。文艺工作者只要深入生活到老百姓中间去,往返的出差费用,在当地的住宿费用,吃饭费用,甚至采访别人的费用全部报销。今年,我们将这个预算增加到了150万。对于创作题材,我们不做要求干涉作者创作,只要在遵守国家宪法与法律的前提下,只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不违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前提下,我们提倡创作自由。

记者:我的父辈是通过《阿诗玛》、《五朵金花》等文学作品认识和了解云南的,这也能够看出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一部反映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作品,对于云南对外推广的重大作用。今天,我们是否还能够从作家的笔下找到与当年《阿诗玛》、《五朵金花》一样有影响力的作品吗?在这个层面上,云南省委、中国作家协会有什么样的规划吗?

丹增:我们已经组织了一个5人创作小组,包括我本人在内,有国家一级作家,云南省作协副主席黄尧,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刘晓耕,云南民族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舞蹈编导陶春以及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教授王四代。2003年,我们在佤族地区生活了20多天,现在他们四个人已经在那里生活了两个多月,我们计划拍摄一部类似于《阿诗玛》、《五朵金花》的歌舞故事片,现在剧本已经完成了。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
记者:云南如何看待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旅游产业在云南目前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丹增:旅游的种类很多,如休闲旅游、观光旅游和探险旅游等,但是文化则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所谓的旅游就是观光,几百年前的徐霞客、马可•波罗的旅游实际上是在欣赏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在李白、杜甫时期,他们走遍了中国是在看文化。今天人们的旅游就是在看两种内容——生态、文化。如果一个地方既有文化又有生态,这就是最佳的旅游基地。丽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所以丽江的旅游人口最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必须要有文化的内涵,也需要有生态。所以我们向国外推荐文化就是推荐旅游,这次《云南映象》在北京的演出就是在为云南做旅游的广告,吸引更多的人来云南。《云南映象》面向海外巡演的第一站可能会在法国,现在已经接到40多个国家的演出邀请,这是面向世界推广云南的好机会。2003年度,前往云南的旅游人数为5000万人左右,其中多数是国内游客,国外的游客仅有100多万人,我们的目标是主要吸引国外的游客来云南欣赏这里独有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

记者:发展旅游的同时又能够更好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这方面云南是如何进行协调发展的?

丹增:文化是旅游的生命,旅游的发展对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样旅游也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产生了威胁,很多人文性的旅游景点旅游人数太多,对历史文化古迹的破坏很大。所以我们现在贯彻文物保护条例,对于文物古迹、文化景点这类地方的旅游者人数进行限制,合理的发挥文化古迹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对于观光缆车这类破坏景点人文价值的建设项目是绝对不允许的。

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
记者:作为文化大省,未来云南的文化产业将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云南什么时候才能够成为文化强省?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如何进行协调发展?

丹增:云南现在的定位是文化大省。文化大省与文化强省是两个概念,文化大省是从资源角度上讲的,文化资源丰富就是文化大省,而文化强省是指文化产业,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这就成为文化强省。现在,我们不敢说云南是文化强省,但云南绝对已经是文化大省了,文化资源非常丰富。2003年度,文化产业包括旅游产业占云南省的GDP估计在2%左右。按照现在制定的文化产业评估体系,今年的增长率将接近6%,明年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有可能达到8%。我希望云南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在8.8%左右。与经济发展所不同的是,文化产业如果以11%-12%的发展速度来增长的话,文化的根源将要受到威胁和破坏。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所以目前云南的文化产业需要进一步投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