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电视剧侯梦莎:求两部伊朗电影的影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3:08:32
《橄榄树下的情人》《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http://www.avfan.cn/movie/ShowNews.asp?table=t_moivecomment&Id=953

  影评:《橄榄树下的情人》--伊朗原野上的陷阱
  (2005-07-09)作者:菲林橙子

  这样朴白单纯的电影,在伊朗就是有人排队买票去看,不知道阿巴斯选演员的时候,有没有利用网站去搜索。反正片中的女演员---蓝布裹头的德里兰几乎没有一个清晰特写,如果张艺谋这样拍《幸福时光》,那些大小媒体要伤心死了,因为他们将找不到一张合适剧照让观众先睹巩利第三章子怡第二的风采。美丽的脸庞,情人间火热的亲吻,怀着对美妙片名的憧憬来看,幻想要烟飞云灭了,因为这些根本没有。

  罗兰·巴尔特曾写过一本关于照片的书《明室:论摄影》,他认为,照片所吸引他的,往往不是照片所展示的可以交流和象征的"知性空间"(studium),而是它让之感到莫名震撼的局部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称之为"刺点"(punctum)。

  阿巴斯的"刺点"在哪里?

  情节:
  《春风吹又生》摄制组在伊朗当地选演员拍戏,有点"戏中戏"的意思。开头即是片中的导演直视镜头,直楞楞地说:我是导演,现在我要就地选演员。随后走到背后的一群等待的女孩子中,每个人都包裹着重重的深蓝头巾,脸孔模糊。镜头摇啊摇,一直到那个女主角德里兰出现,镜头也未在她身上过久停留,倒是她和导演的对话给人印象深刻,那么多个期待的女孩中,只有她质问:为什么你拍的东西没有在电视台播放?后来她的奶奶也说,这是个很"硬头"的女孩,从小固执。德里兰被选中了,她的父母在大地震中死去了,她还在读书。导演认为她非常适合这个角色,但是配戏时发现她拒绝和男演员--当地的泥瓦匠荷辛说话。
  荷辛原来一直向德里兰求婚,因为他是个文盲,没有自己的房子,早被德的父母家人一再拒绝了。荷还是不死心,想和德里兰说句话,问问她自己的意思,这个固执的女孩却从未开口。
  德里兰终于和荷辛对台词了,但摄影机一停,她又紧闭双唇。荷辛将德开口和他说话视为打开两人关系的一扇门,却一再失望。

  场景:
  有一半的戏是在路上,在开着的汽车上,开头一段非常长的镜头是导演助理舒太开车去接演员,先接到了男演员,在去女演员家的路上,是长长的一段路,机位一直停在车的前面,只听到两人的对话,画面是晨雾未散的绿色原野,大片大片的灰色丛林,褐色的绵羊。这段之长让我想起宁瀛《民警故事》开头骑车去派出所的那一长路,就是颇有纪录片的意味。
  影片主要有两个场景,一是在拍摄现场,一是离开或要去拍摄现场的路上。阿巴斯很擅长用画外音,画面和声音制造了两个空间,汽车侧面的反光镜也得到很好利用,有一次导演和荷辛坐车回家,路上遇到一群迁徙的妇女,停车让她们上车,反光镜里折射出她们欣喜上车的情景。平淡中制造情趣,很欣赏阿巴斯的这个特长,舒太驶车在路上,车窗映出外面浣浣绿树,车突然停下,往后略倒,车窗映出两个小男孩的生动的脸,手上捧一盆鲜红的花。原来画面是静的,深色的树,黑色包裹的舒太冰冷静默的脸,突然冲进(那效果很象是冲进来)画面的红花笑脸。从冰到艳,镜头之间因此有了激情。

  风景:
  车行路上,一路淘尽伊朗的风土物貌。运砖车的工人抱怨"从外省来,做牛做马,才仅够养活妻儿。"另外是意外的那几个搭车的外省妇女,"放弃树木、稻田、乌蝇,为了来到这里""没有地址,什么都没有,就住在树的后面"。
  茫茫的绿色原野,对的山川大喊:你好!这是向居住在这里的灵魂问好,这是导演告诉摄影师的话。两人站在丛林之中,风吹过,山林无语。《情书》上博子也在山谷中向死去的藤井树问候,在人与自然的应和之中,生命如水流动。
  伊朗人互相之间是这样问候的:你好吗?/我很好,有心。

  现场:
  有两段戏(戏中戏)是反复拍摄的,《春风吹又生》的两个场景,一是因为德里兰拒绝和荷辛说话,所以拍了好几条。另外一个镜头是荷辛和德里兰扮演一对于大地震后第二天结婚的小夫妻,这段非常有意思。开拍时德里兰依着台词和"丈夫"说话,荷辛问"妻子"白袜子在哪,"妻子"告诉了"丈夫"。云遮住了太阳,停拍。荷辛隔着一扇门的距离向看书的德里兰说,结婚以后我会继续让你读书,不会让你这样的(即让她为他做琐碎家务)"德里兰你要是愿意,就翻一下手里的书吧。"德里兰欲翻不翻,太阳确在这个不该出来的时候出来了。
  德里兰扮演的"妻子"在把丈夫的包丢给他的时候,始终不肯按台词说"荷辛先生,你拉了这个"只是说"荷辛",重复拍了五条都是如此。最后荷辛跑到导演身边,"导演,我们这里有的地方的风俗便是如此,妻子不用管丈夫叫先生",这条便过。
  荷辛知道固执的女孩不肯用妻子称呼丈夫的叫法,便帮她搪塞过去。
  拍摄拍片现场的片段做得很质朴,摄影机用布捆上,看拍片的孩子用细线拦在外头。拍片的间隙,大家喝茶,和孩子聊天。

  面孔和身影;
  女孩的语言极少,正面的镜头也少。印象深的是在坟场,她温柔痛楚的眼神一掠,就因为一看,荷辛后来一直跟着她了。拍得更多的倒是荷辛那张脸,朴实的,微胖的圆脸。很深情的眼睛和蓬乱的卷发。他的话很多,对导演说他对女孩痛苦而欲罢不能的感情,对德里兰诉说他的钟情"德里兰,我会在那儿开扇窗,你早晨起来打开窗,对面的高山会令你心旷神怡""我斟茶,你倒水,生命就是这样。"他的语言很抒情而幽默。在车上,导演劝他娶那个漂亮的牧民女儿"两个文盲在一起也合适"。他不要,"一定要找个有文化的,不然将来有了孩子,谁来辅导孩子做功课?"他独有一套自己的逻辑,纯朴又可爱。
  阿巴斯的"刺点"不是平白显露的,是一点点出来的,通过语言,通过人物的平实交往,一点点的呈现,不显山露水,却让人砰然心动。好象是伊朗草原上的陷阱,无意之中掉了进去。
  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结尾:荷辛追着德里兰,电影已经拍完,如果不问到女孩的一句话,可能是再也没有机会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德里兰顾自走去,荷辛追在后面。镜头停在大全景,两人成为绿野上小小的白点,后面的小白点追上了前面的,过了一会,一小白点又狂奔回来。音乐起,影片结束。荷辛是得到了女孩的话,幸福地狂奔吧?影片含蓄又让人会心一笑。

  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206260018.htm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有些事与电影无关
  来源:银海--天堂影院 作者:化身为海 2002-06-26 11:04:16

  闲极无聊的时候,自己一个人看电影。

  阿巴斯的片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没出字幕的之前,这个画面上只有一扇斑驳的门吱吱呀呀的响着。

  然后就出现了一张张淡黄色的面孔,轮廓很深的五官,尤其是那一双双眼睛,仿佛隐藏着他们的灵魂。

  整个故事简单的不能再简单,阿默拿错了同桌加尔马扎的练习簿,如果在明天早上之前不能还给他的话,加尔马扎就会被严厉的老师“踢出学校”。

  于是一个瘦瘦小小的孩子为了自己不小心的过错固执的寻找。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茫然、无措、惊喜甚至恐惧,任何人的存在都对他的行为造成障碍,包括妈妈的责怪,爷爷的惩罚,陌生人的姓氏甚至是好心的帮助。他唯有不停的奔跑,直到不得不放弃努力。

  他快要哭了,不仅是因为父亲无声的威严,还有难过。

  我想要说的是,他真的很难过。

  其实他可以为自己找出很多辩解的理由:我不是有意的……你的本子和我的一模一样,所以才……我找了整整一个晚上,你可以问某某某某……

  这是我们现在惯有的思路。不是吗?

  其实本来我是想讨论这部片子里关于阿巴斯的一些特点:比如说故事的不确定性,影像的纪实风格等等。但我放弃了。

  有一些东西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永远的流失了,比如说童真。

  孩子应该是接近上帝的人,我们只不过是一群迷失的羔羊。

有一个后来被一个大马的导演翻拍的伊朗片子 叫 小鞋子 好象是 原来伊朗的哪个忘记了 特别好哦 可以感受到小孩子的单纯 伊朗排的那部非常好

去网业搜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