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普高录取分数线:什么是货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30 05:31:01
什么是纸币?

说到货币,人们的第一感觉是钱。钱可以用来买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人们喜欢钱。当我们用2元钱买一斤苹果时,从钱的方面来看,它是一种对苹果的要求权,从苹果的方面来看,它是一种对要求权的接受,它之所以接受这种要求权,是因为别的人也会接受这种要求权。
货币就是以物为对象的要求权。货币的要求权是由产品的一组权利派生出来的,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单位,如果没有看到货币的这种特点而任意发行货币的话,其后果是必然破坏货币的循环运动,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国民党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就是这种灾难后果的体现。
货币和货币的载体是不同的,货币的载体可以是牛羊,也可以是金银,还可以是纸,或者是符号。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没有人把货币和货币的载体区分开来。马克思同样也犯了这个错误,所以,他才会认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马克思关于货币的“历史”其实就是货币载体的演变历史。在早期,货币的载体是各种具体的商品,由于货币的载体太多,引起了很多麻烦,于是人们开始把货币的载体固定在一两种金属上。随着技术的进步,货币的载体逐渐从金属过度到纸,直至今天的符号。货币载体虽然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不影响货币的本质,货币永远是对物的一种要求权。
货币对物的要求权是通过信用来传递的,如果没有信用,货币就无法循环运动。苹果的所有者之所以接受2元钱,靠的就是信用。如果没有信用,苹果的所有者就不会接受这2元钱。当货币的载体是各种具体的产品时,货币的载体(具体的产品)充当货币的信用基础,随着货币载体的变化,货币的载体由具体的产品演变为符号,这时,货币的载体已经没有信用的基础,这时货币的信用基础由谁来提供呢?由货币的发行单位。在目前的情况下,发行货币的单位一般是国家的中央银行,除此以外,还有商业银行(如香港的中国银行)。这些发行货币的单位,它们不仅发行货币,还为货币的流动提供信用。
前面说到,货币是由产品的一组权利派生出来的,这组权利包括产品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对产品的要求权等。产品的要求权,如果产品的权利主体不接受,这种权利是无效的。如果要让对产品的要求权有效,产品的权利主体必须接受它。一种要求权的接受,必然伴随着一种要求权的放弃。货币是以物为对象的要求权,货币的要求权是以放弃物的要求权为基础的,发行货币的单位,只是完成这个过程而已。设现在市面上没有任何货币,张三为了赚钱开了甲公司,为了得到货币,张三用自己的财产作为抵押(以这些产品的要求权为基础)向中央银行要求发行货币,中央银行接受张三的要求,向张三发行了100万元的货币。
一、张三改变主意,不办公司了,将100万元的货币还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和张三解除抵押关系。这时,货币完成了一次循环运动,即影子货币----货币------影子货币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影子货币指的是以影子价格为基础计算出来的货币量,影子价格指的是给单位产品的任意价格。比如,张三有10种产品,每种产品给定的影子价格为10万元,则张三以影子价格计算的影子货币为100万元。如果我们给定的影子价格为1万元,则张三的影子货币为10万元。张三用100万的影子货币抵押给中央银行,得到100万元的货币(现实情况很可能要打7或8折的,这里按不打折算)。当张三把这100万元还给中央银行时,张三的货币又变成了影子货币。
二、张三把100万全部都付出去了,假设张三生产的产品没有任何人来买。这时货币的持有者找到中央银行,要求兑现这些货币的要求权。中央银行要张三还给100万,张三由于没有货币,只好将抵押品用来还债。这时开始了讨价还价,如果货币持有者认为这些抵押品正好是100万,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是张三的资产变成了其他人的资产而已。如果货币持有者认为这些抵押品只有50万,麻烦就来了,中央银行欠货币持有者50万,张三也欠中央银行50万,张三宣布破产,中央银行呢?它能宣布破产吗?
三、张三的产品全部卖出去了,共收回100万,张三把钱还给中央银行,大家都平安无事。
四、张三卖了一半的产品就将100万的货币收回,还有一半的产品存在那里呢。
通过这个例子,读者应该对货币的循环运动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当然,我们可以引入其他的金融结构和一些金融及衍生金融产品。
货币是由影子货币转化而来的,影子货币的计算基础是产品,所以货币是由产品转化而来的。产品为什么可以转化为货币呢?有人认为产品有内在价值,而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或者由要素(资本、土地等)创造的。果真如此吗?产品由劳动创造是否和产品的价值由劳动创造等价呢?当然不是。至于生产要素创造价值更没有道理。产品能够转化为货币的根源是产品的一组权利,如果产品没有这组权利,货币就不会存在。产品转化为货币的权利是对产品的要求权,只要产品的要求权能够从产品一组权利中分离出来,并带动其他权利的转移,货币的功能才能体现。
当我们搞清楚了货币是什么的时候,经济学里的许多概念和理论就要重新检讨,如成本、利润。。。IS-LM模型。。。比较优势理论等,因为现在的经济学有两个根本缺陷一是它的逻辑基础,一个就是对货币的分析(包括所谓的货币主义)。
当然,要推翻现在的经济学会招来很多反对,反对的原因很多,有认识的问题,有习惯的问题,也有利益上的问题,每一根研究链条上都有很多利益点,这些点上有可能是著名的经济学家。

商品货币指由贵金属或高价值物品充当的货币。

在谈到货币时,萨氏的标题是“货币:交换的润滑剂”。他解释说,“货币是一种支付手段或交换媒介——即我们购物时所支付的货币和支票。货币还是一种能够便利交换的润滑剂。……由于每个人都认可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协调供给与需求的工作就极大地简单化了。”然而,萨氏不愧为综合大师,他紧接着又补充说,“但是,就好像是其他的润滑剂一样,货币也会导致混乱。它可能会失去控制,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也即价格急剧上升。”(P26)

但是,这几乎等于什么也没说。刚懂事的孩子就知道货币可以交换各种物品,也可能知道货币可能会变得不值钱。这只是人们熟悉的两个有关货币的日常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应该从货币的全部运动过程中发现其规律和本质,认识货币为什么有时会变得一文不值,为什么钱能生钱,为什么外汇牌价不断变动,然后才能对货币进行定义。

毫无疑问,货币极大地方便了交换。然而,货币之所以有这种功能,是“由于每个人都认可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并不是人们天然就认可某一种货币,例如美元、日元、欧元,或者人民币、卢布、肯尼亚元,或者金币、银币、贝壳,或者五铢钱、刀币、宋通元宝,作为交换媒介的。普通人往往是在反复交换中认可一种货币的价值的,对于他们来说,货币的币值是很神秘的,币值的变动就像天气的变化一样,是上天的意志。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币值的变动取决于货币发行总量和商品总量的比例,也取决于用作储藏和用作直接流通的比例。对于货币发行当局来说,货币币值的稳定关系到货币当局的信用,即关系到人们对货币的认可程度,但是当失信的效用大于守信的效用时,货币当局就可能用滥发货币的方式将社会财富都聚敛到货币当局来。对于希望打开国外市场、守住国内市场的企业来说,货币适度贬值可以促进出口、抑制进口。对于货币投机商(外汇炒作者)来说,无论一国货币是贬是升,都有可能是赚钱的机会,也有可能成为赔钱的陷阱,关键在于怎样联手抬高一国的币值,然后悄悄出手(或者相反)。实际上,一种货币的币值体现了上述各种力量的互动,特别是体现了货币当局(在现代社会各国,货币当局实际上是政府)的权威、力量和信用。在现代社会,政府的权威、力量和信用取决于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合作与斗争,因此,货币的币值也就更广泛地体现了全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又由于国际间贸易和投资的广泛存在,一国货币币值的变化又进一步综合地体现着国际、国内各种矛盾的运动。例如,当我们研究美元币值变动的原因时,两百多年来的世界史和当代的全部矛盾就会一层层地被展开(全部经济和货币史都说明了这一点,经历过币值变动的人更会有切身体验。《美元与日元——化解美日两国的经济冲突》可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币值变动的复杂性。该书由美国罗纳德·I·麦金农教授和日本大野健一教授合著,王信、曹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亦可参阅拙文《邓老太、新经济与金融泡沫》)。

这意味着,从本质上说,货币实际上是人与人在相互合作与冲突形成的思想、力量与利益格局的数字化表达。如果人人都是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则思想格局、力量格局和利益格局将基本一致,都呈现为金字塔式,其基本逻辑是弱肉强食。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在加速这三者的合一。如果并非人人都自私,则思想格局和力量格局可能仍然呈金字塔结构,而利益格局却会扁平化,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如此。如果人人都不自私,则利益格局可能最大限度地扁平化,力量格局次之,而思想格局却仍然可能保持相当程度的金字塔式结构,理想社会可能如此。

我们先暂时把后两者撇在一边,单讨论第一种情形中的货币本质,因为这最接近现实社会。在这种情形中,货币首先是利益格局的数字化表达。每个人拥有货币的多少,这直接是一个利益格局。房子、土地或古董字画一类的东西,过去称作不动产,变现难度较大,现在由于市场高度发达,也可以直接变现(或抵押)为货币。这样,货币格局就大体上等同于利益格局。由于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市场繁荣或萧条,企业兴旺或倒闭,个人就业或失业,继承遗产或被盗,买卖股票、期货输赢,精细到个人的利益格局随时都在变化。与此相比,个人的出身、地位、能力、学识、专业素质、社会关系网的变化就缓慢得多,由个人间互动所形成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就更加缓慢。后者,我们可以笼而统之地称为力量格局。利益格局和力量格局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但力量格局更为根本。在微软公司被分解一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盖茨实际上是暴发户。虽然他原来也出身富贵家庭,但盖茨家族及其原有交往圈子的社会影响力远远不足以支撑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其次,在通用、波音、美钢联、花旗、柯达、美孚、惠普、IBM等老牌公司帝国面前,微软的成长速度完全可以用暴发来称呼。微软还来不及用其庞大的货币资源在华盛顿和学术界构筑为其利益服务的政治保护体系。因此,微软才成为反垄断法的实施对象。暴发户的典型特征就是在利益格局中迅速上升,而在力量格局中则没有相应的上升。如果暴发户不将部分利益分给力量格局中的有力者,则其利益很容易受到侵害。印尼华人在印尼的经济地位比较高,但政治上却受歧视,当社会出现动荡时,华人就成为社会主导力量的替罪羊和牺牲品,其财富受洗劫不说,连身家性命都难保。普通老百姓其实很懂得这一点,在娶媳妇或者嫁女儿的时候,人们常常更看重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而不是现金。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反复体验到,光有钱没有权是不行的。最初那些靠养鸡、养鸭或卖羊肉串、茶叶蛋致富的小民们,常常发现周围各色人等都在打他们的主意,如果不进贡,不但他们的生意可能被毁,甚至可能会发生各种意外。实际上,“破财免灾”一语典型地表达了利益格局和力量格局之间的关系。

相反,如果某人在力量格局中地位上升,他的利益地位常常能得到相应的稳定上升,表现为货币收入的稳定增长。人们所习熟的“升官发财”,其实就表达了这一逻辑。从社会学意义上,如果某一集团在力量格局中的力量上升,则该集团的利益也会得到相应上升。比如,美国三十年代大萧条期间,强大的工人运动迫使罗斯福当局同意工人的组织权和罢工权合法化。此后,工人的讨价还价能力明显增强,整个集团的生存状况和货币收入得到改善。当然,工人地位的进一步改善遇到了资方的强烈抵制。在五、六十年代,一方面是工人名义工资的上涨,另一方面则是资方提高物价,形成所谓因工资刚性而导致的螺旋式通货膨胀。在螺旋式通货膨胀中,表面上全社会每个人的货币收入都增加了,实际上比价归复,工人和资方的利益格局保持不变。其背后的原因恰恰是工人和资方的力量斗争处于胶着、相持的相对平衡态。打破这一相对平衡的是允许资方自由投资境外。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美国(日本、欧洲各国也同样)各大公司纷纷关闭本国工厂,将制造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利用第三世界工人的低工资来提高利润。对于底特律的工人来说,这意味着长期被国境线拦在工厂外的第三世界的工人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罢工、谈判的结果将是老板搬走工厂,带走工作岗位。因此,从七十年代开始,美国工人的实际收入每况愈下,社会福利不断被削减。

有时候,力量格局和利益格局会出现重大背离。例如,在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之初,俄罗斯政治精英获得了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的绝对主导权,但社会的利益格局还承袭着比较扁平的社会主义遗产。休克疗法实施后,通货膨胀高达几十倍,普通俄罗斯人立刻一贫如洗,而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们则将庞大的国家资产据为己有,形成七大财团,重新实现了力量格局和利益格局的一致。又如,在1948-1949年的中国,蒋介石集团仍然掌握着国统区的绝对统治权,但收税、国债等已常规筹资渠道已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战争,即该集团在利益格局上已经陷入塔底。但是不要紧,可以靠滥发货币来聚敛点点滴滴的民间财富资源,使力量格局与利益格局一致起来。对于力量格局决定利益格局的奥秘,蒋介石和上海的投机商们早就心照不宣。蒋介石每年发行高额利息的国债,靠欠新债还旧债来支撑财政,政府债务越来越沉重。照常理说,债台高筑者不太可能继续借到新债的。但是,不然,由于蒋氏集团据力量格局的核心地位,实在不行甚至可以没收大批民间资产,或者搞恶性通货膨胀,故不用担心它还不了债。在恶性通货膨胀情况下,利益格局几乎完全按照力量格局来调整。比如,任职于军队、警察、法院、媒体等社会政治的力量核心的人可以优先得到与通货膨胀速度相近的薪水增长,而其他人则依据其在社会力量结构中的地位强弱,分别得到相应的货币收入。当然,物极必反。当现有力量结构中的强者过分剥夺弱者时,力量结构就可能重新组织,以实现强弱间的相对平衡。这就是各种形式的政变、造反、革命。所谓社会动荡,其实就是力量结构的根本动荡。每一次力量结构大动荡的结束,往往是货币的彻底更换,或者币值的重新确定。新的稳定的币值事实上意味着新的力量结构的确立。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的货币及其币值的变动,体现着政权的更替及强弱变化。

这一特点其实也适应于私有银行或钱庄可以各自发行货币的时代。当一家私有银行实力雄厚,经营良好时,其货币币值就比较稳定,发行范围就比较广,就有很多人会以此货币作储藏。这样,该银行就可能吸纳大量社会资金,广泛地放贷,收取存贷差。但是,随之而来的往往是银行的官僚化,经营成本上升,银行各级职员利用职权谋取自己的利益,造成贷款质量下降,坏账率上升,银行渐渐资不抵债。也就是说,银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将出现广泛冲突,这一冲突将使银行内部形成金字塔式的力量结构,这一结构有可能吸干存贷差。面临这种情况时,银行主不太可能调整内部力量结构,唯一可能采取的对策是将矛盾转嫁到客户身上,以更高的利率吸收存款,然后宣布银行破产,所发行的货币大幅度贬值。

正是为了避免私人银行进行信用欺诈,造成社会局部范围的动荡,这才有各国中央银行的成立。然而,这实际上只是把信用欺诈权从私人银行转移到中央银行而已。今天美国发行的货币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构成。这意味着,美联储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世界中央银行,拥有了对全世界的信用欺诈权。正是凭借这一优势,美国可以实行大规模长时间的赤字财政,可以用赤字来扩张军备,可以高息吸引各国所储备的美元外汇回流到美国国债市场。虽然其最终结果必然是美元狂跌,但世界各国的资源却在这一时期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

美元狂跌必将造成世界范围内的力量结构和利益结构的巨大动荡,货币的本质由此也将更加为人们所认识。只有从这个角度看,美元暴跌才有其积极意义。

货币是商品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