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监局电工证:我有一个历史的新学术观点,请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朋友帮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23:48:18
在改革中,农民可以出高价买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那么大量的劳动力就被束缚在了土地上,是不是这时候俄国的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就会努力发展科技?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缺乏可靠的证据,希望广大网友为我提供可靠的资料,谢谢。只要是证据有说服力,还继续追加100分,谢谢啦,请大家支持新的学术观点

168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就其领导阶级是由沙皇和贵族地主领导进行的,但按其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由于俄国经济发展落后和资产阶级软弱,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变革由贵族地主阶级自己来进行,通过沙皇政府从上面实现的改革来实现的。俄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这种方式,主要由于国内农奴制的严重危机已使沙皇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国际局势的发展,使沙皇政府看到农奴制必须废除。

17世纪俄国农奴制最终形成,它严重阻碍了俄国工商业的发展,俄国远远落后同时的西欧。1689年彼得大帝开始全方位改革,推动了俄国历史的发展,但彼得大帝的改革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如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到工场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奴制。彼得大帝的后继者叶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继承和发展了彼得大帝加强农奴制的基本政策。

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的危机加深。1、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手工工场得到急剧发展,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而向近代工厂转变,但在工业中的劳动力有近40%是农奴,他们没有充分的人身自由,自由劳动力缺乏。农奴制下的自然经济和农民低微的购买力,也难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原料来源,国内市场狭小。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2、阶级矛盾的激化。俄国农村面临巨大危机,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暴动的农民不仅拒绝给地主服劳役和缴纳代役租,而且提出彻底废除农奴制的要求。据统计,1858--1860年全国就爆发了三百多次农民暴动,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3、俄国与西方国家的较量,暴露其差距。1853--856年俄国为争夺巴尔干同英法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在力量对比上处于明显劣势,农奴制的俄国生产技术落后,军事装备、军队训练、交通运输和供应都极差。俄国所面临的是一个生产方式落后的民族对一个具有现代生产的民族的无望的战争,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落后和腐朽。沙皇政府企图用对外战争的胜利转嫁国内危机,挽救农奴制度的做法没有成功,战争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俄国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俄国一切矛盾表面化、尖锐化。统治者已感到自己的统治摇摇欲坠。4、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某些地主已看到农奴制不如资本主义剥削更为有利可图。农村中的一些地主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放弃封闭的自然经济,逐渐转向商品经济。地主不但从事商品粮的生产,而且开始在自己的领地上经营手工工场。俄国手工工场的迅速增加和雇佣关系的发展,19世纪初期已有少数手工工场开始使用蒸汽机,19世纪30年代,一部分手工工场逐渐转变为现代工厂。

内外交困,迫使沙皇政府静下心来思考改变自己处境的对策。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在接见莫斯科贵族时说:“与其等农民自上而下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必须立即进行改革,没有时间再耽搁了”,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更进一步说: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对地主代表们说:“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最后终于制定出了改革方案。1861年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批准改革法令,并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特别文告。

废除农奴制法令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有权自由转换职业,从事工商业活动。这样,农奴成为自由人。农奴制废除保证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条件。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前提条件之一,简单的说是“人”。同时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市场。

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这快份地。农民取得的份地,按当时的市价,总值约6.5亿卢布,而需付出的赎金却高达9亿卢布。后来他们实际付出的总共不下20亿卢布。收取巨额的份地赎金,一方面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前提之二,简单的说是“钱”。另一方面又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的掠夺。“农民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削得一干而净。”列宁农民手中仅有的钱被农奴主掠夺,农民无力购买工业品,国内市场相应缩小,而俄国工业品又不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农民虽然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分得土地的面积比改革前减少,质量也更坏了。地主趁机把最好的土地割走,把最坏的土地留给农民。由于土地减少,农民经济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在受奴役的条件下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在“工役制”或“对分制”的形式下,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这些都是农奴制的残余。因此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指出“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度是在受到内外挑战的情形下进行的,是一场由以沙皇为首的农奴主为阻止自上而下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生,在尽量维护贵族和地主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应该说当时的俄国所遇到的挑战是危险与机遇并存。改革无疑是利益的再分配。如何协调好各阶级、阶层的利益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亚历山大二世很清楚,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因而他不顾“部分保守贵族廷臣的反对”,宣布废除农奴制度。但他也承认“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历史证明,俄国抓住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这次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残余,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奴制残余交织在一起,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比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很多。劳动人民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他们只能在自己高价买来的土地上耕种。就没有在商业和工业上的大的发展的人物力了,国家把钱也没有资产阶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