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过程取卵:我想了解有关硬盘的历史,请有识之士帮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19:26:24

一点一点变快
一点一点变大
一点一点变薄
一点一点变贵
一点一点。。。
------------------------------------
上面是玩笑。。下面是正文。。。
------------------------------------
硬盘的发展历史

硬盘的诞生、发展都是和IBM密不可分的。
20世纪4、50年代:磁记录时代
1949年6月,当时音乐唱片都是78转的黑胶碟,电台广播主要靠钢丝录音机,磁带才刚刚从实验室诞生,仅用于少数的广播节目。当时采用数据处理技术,把资料存储在打过孔的纸带上。至于磁带卷、磁带盒和可编程计算机之类, 还只是科幻小说里的东西。
磁记录技术在1949年还是一个未研究的领域。数据处理行业的第一个半英寸磁带驱动器——IBM 726磁带单元,在1952年12月20日到1955年2月28日期间与 IBM 701 defense calculator 一同交付客户使用。当时有16家公司愿意冒险将数据从打孔卡移植到当时尚未成熟的磁带上。这16家公司名单如下(按交付时间排列):
IBM全球总部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 
洛克希德公司(现在的洛克希德.马丁集团,世界最大航空军事企业) 
美国联邦国家安全局 
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现并入波音) 
通用电气公司(GE) 
康沃尔飞机制造公司 
美国海军
联合航空公司 
北美航空公司 
蓝德公司(美国军政界的著名智囊机构) 
波音飞机公司
美国海军航空兵后勤部 
加利福尼亚大学,livermore实验室 
通用汽车公司(GM)
美国气象局
1956年9月:第一块硬盘诞生
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它的总容量只有5MB,却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这些盘片表面都涂有一层磁性物质,被叠起来固定在一起,绕着同一个轴旋转。它的磁头可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盘片上每平方英寸的数据密度只有2000bit(8bit=1Byte),数据吞吐能力高达1.1kB/s。此款RAMAC在那时主要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医学诊断及太空领域内。和现在主流硬盘动辄100GB的容量、100MB/s的最大数据传输率相比,真是小得可怜。尽管如此,作为世界商第一款硬盘,他还是为硬盘发展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数据存储的一个新时代。但是,第一块硬盘的庞大的体积及低效的性能,让使用者或者制造者都甚感不便。
1968年:"温彻斯特"技术横空出世
在1968年IBM公司再接再厉,开发了"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对硬盘技术做重大改革。"温彻斯特"技术的特点是部件全部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
这也是现代绝大多数硬盘的原型。
1973年:第一块"温彻期特"硬盘诞生
在这一年,IBM公司制造出第一台采用"温彻期特"技术的硬盘,成功实现技术到产品的转换,实现硬盘制造的一大突破,奠定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它仍是14英寸的规格,由两个分离的盘片构成(一个固定的和一个可移动的),每张碟片容量为30MB。温彻斯特"硬盘首次使用了封闭的内部环境,并进一步发展了气动学磁头技术,将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缩短到了17微英寸。今天的硬盘容量虽然高达上百GB,但仍没有脱离"温彻斯特"硬盘的工作模式,依然使用着当时的许多技术,因此"温彻斯特硬盘"可称为"现代硬盘之父"。
现在大家所用的硬盘大多是此技术的延伸。 
1979年:IBM发明薄膜磁头
IBM公司再次走在硬盘开发技术的前列,发明了薄膜磁头(Thinfilm Head),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
同年,IBM的两位员工AlanShugart和FinisConner离开IBM后组建了希捷公司,开发了像5.25英寸软驱那样大小的硬盘驱动器。次年,希捷发布了第一款适合于微型计算机使用的硬盘,容量为5MB,体积与软驱相仿。
80年代末期:IBM发明了MR磁头
这是IBM对硬盘发展的又一项重大贡献,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数十倍。
1991年:IBM生产3.5英寸的硬盘,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
IBM生产的3.5英寸的硬盘(使用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 
1999年:单碟容量高达10GB的ATA硬盘面世
该年9月7日,Maxtor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的ATA硬盘,从而把硬盘的容量引入了一个新里程碑。
2000年:高速硬盘问世;新材质硬盘诞生

2月23日,希捷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盘,其平均寻道时间只有3.9ms,这可算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硬盘了,同时它也是到目前为止转速最高的硬盘;其性能相当于阅读一整部Shakespeare只花.15秒。此系列产品的内部数据传输率高达48MB/s,数据缓存为4~16MB,支持Ultra160/m SCSI及Fibre Channel(光纤通道),这将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160MB~200MB/s。总得来说,希捷的此款("捷豹")Cheetah X15系列将硬盘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0年3月16日,硬盘领域又有新突破,第一款"玻璃硬盘"问世,这就是IBM推出的Deskstar 75GXP及Deskstar 40GV,此两款硬盘均使用玻璃取代传统的铝作为盘片材料,这能为硬盘带来更大的平滑性及更高的坚固性。另外玻璃材料在高转速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此外Deskstar 75GXP系列产品的最高容量达75GB,是当时最大容量的硬盘,而Deskstar 40GV的数据存储密度则高达14.3十亿数据位/每平方英寸,这再次涮新数据存储密度世界记录。

2001年:新的磁头技术

此时的全部硬盘几乎均采用GMR,该技术目前最新的为第四代GMR磁头技术。另外还有一种叫做TMR(tunnelingmagnetoresisitive)磁头技术,该技术是由TDK公司采用TMR薄膜试制成功的,并制造出了硬盘设备。据悉,该TMR磁头的再生输出以及面密度均与GMR磁头相同。 

2002年:真正意义上的伟大技术革命

IBM AFC技术(俗称"仙尘")真正走向实用,打破了每平方米英寸100GB的存储密度极限。这也就意味着未来10年内硬盘容量的提升不会再遇到什么大麻烦。

串行ATA(Serial ATA)技术走向实用,继西捷率先推出Serial ATA接口的酷鱼V后,迈拓,IBM,西部数据也纷纷推出同类产品。
到2003年,Serial ATA已取代传统硬盘成为主流,容量超过100GB的硬盘迅速地走进了普通的PC中。

一开始的电脑配置有,显示器,主机(主板,显卡,软驱),键盘.什么东西都是用软盘带的.没有什么WINDOWS,用的都是DOS命令.没有颜色,图标,鼠标,声音.
后来的电脑就像我们这样的.什么都有的叫多媒体计算机.也开始有硬盘了.那时的硬盘很小的.几十MB,一百多MB到六个G左右的.那时的硬盘很大的.有光驱那么大.转速也很慢,以后到的发展就快了很多.越来越小,越来越薄,越来越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