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到德州大巴多久:温州地名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7 21:32:51
要精练的!!!!!!~~~~~~~~~~~~~~``

温州城区的许多地名非常古老,虽经岁月风雨的洗刷,城市概貌已今非昔比,然而从那些古老的地名中,我们可清晰寻找到温州古城发展的历史轨迹。仔细品味这些特色鲜明、风雅幽默、形神兼备、历史悠久的地名,从中领略古城温州所特有的历史风采,不仅使人惊叹、令人叫绝。
温州街巷里弄的名称虽然看起来包罗万象,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但如果追根溯源,认真分析起来,还是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
一、以司署府衙或军营、驿站、官学、书院、仓库等命名。
△县前头、县后巷,因地处永嘉县治前、后而得名。
△府前街,因位于温州府署之前而得名。
△东西公廨,此处原系府署的胥吏官舍。故名。
△军装局,此巷在清代是存放军用物品之处。
△兵营巷,相传清代巷中有驻军兵营。
△蛟翔巷,清代称教场巷,因城守营守备教场设此,故名,后谐音雅化为蛟翔巷。
△教场头,清雍正间有大教场在此巷南首,故名。
△文书巷,因明代设有驿站,传递文书,故名。
△花木营巷,因清代有镇台衙门的马营在此而得名。
△马槽头,此巷南口是清镇台衙门养马的地方,多马槽,故名。
△中府前,清镇标中军游击署驻此,故名。
△县学前,因县学在此而得名,宋代起,永嘉儒学就设在县治东华盖山麓。
△府学巷,因温州府儒学建于此巷口,故名。
△书堂巷,因巷中有建于南宋时之永嘉书院而得名。
△仓桥街,一百多年前此处是粮仓所在,并有河道四通,河道上有桥,故得名。
△仓前坦,因位于县预备粮仓之前而取名仓前,后仓毁圯,仅存仓址,故改名仓前坦。
△国史巷,清代巷内说有国史馆,故名。
二、以寺观庵堂、佛塔或宗教古迹命名。
△新园觉,因康熙三十九年(1700)新建圆觉庵而得,后谐音俗写为园觉。
△蝉街,唐时在松台山麓建净光禅寺,因街处禅寺之前,故名禅街。后谐音误写成蝉街。
△四营堂巷,巷中原建有“思永堂”,谐音演变为四营堂。
△嘉福寺巷,此巷昔为温州四大寺院之一的嘉福寺所在地,故名。
△永宁巷,此巷旧有永宁殿。
△天妃宫巷,因巷内有天妃宫而得名。
△岑山寺巷,此巷内原有一露头小山,名岑山,清末在处建寺,巷以寺名。
△施水寮,此巷东段原有一尼姑庵,庵名施水寮。
△三官殿巷,元代建三元宫于此,俗称三官殿。
△福昌巷,巷内原有一座福昌寺。
△大雄寺巷,因该巷建有大云教寺,亦称大云寺,遂以为巷名,后谐音称大雄寺巷。
△晏公殿巷,因巷口原有晏公殿而得名。
△石坦巷,因坊中设有社坛,俗称社坛巷,后谐音俗书为石坦巷。
△举人坦,传说此巷中有空坦,曾为棺木权厝之所,故称鬼神坦,后谐音雅化改称举人坦。
△坦前,因地处奉祀神农氏的先农坛之前,故名。坦前系由坛前谐音而来。
△童子殿巷,原称竹马坊,晚清以巷内有童子殿而改名。
△应道观巷,原称劝忠坊,因清代建有应道观,遂以名巷。
△斋堂巷,因巷内原有斋堂一座。
△木杓巷,相传此巷是用五行中之“木”字和北斗星之斗柄即“杓”而取名。
△东岳殿巷,因巷内有东岳殿而得名。
△白塔巷,因巷内有百尚信胜寺(俗称白塔寮)而得名。
△土地堂巷,因巷中有土地堂,故名。
三、以显眼的形象标志如桥梁、城门、楼阁、牌坊、埠头、水井、河湖、树木、花园等命名。
△高盈里,因处华盖山麓,地势较高,民间有“水漫城门齿,高盈满脚趾”之谚,清代名高盈头。
△水门头,因位于旧城奉恩水门前头而得名。
△河西桥,相传此处原有石桥一座,名河泄桥,后谐音为河西桥。
△高公桥,巷口有明代的高公桥一座,巷因桥而得名。
△柴桥巷,因该巷东头有桥称寨桥,清名寨桥头,民国时谐音改称柴桥头。
△万里桥,此地原无桥,1922年由地人集资造桥,竣工后取名万利桥,意为万事吉利,后谐音为万里桥,并以桥命巷。
△水心路,因水心桥而得名。
△吴桥路,因路经吴桥。
△卖麻桥路,因此处有卖麻桥而得名。
△铁井栏,因街侧小弄内有铁栏古井一口而得名。
△横井巷,因有天宿井(俗称横井)坐落巷中而得名。
△甜井巷,清代巷中有一水井,水清味甘,故名。
△双井巷,此巷有井两口,因而得名。
△龙泉巷,据说巷中原有一清泉,水质澄沏,有如龙眼,故名。
△桂井巷,相传清时巷内有九井一亭,称九井亭巷,因有人投井或悬亭梁自尽,遂传说巷中多鬼,称为鬼井巷,后谐音雅化称桂井巷。
△水窟头,因巷内有一大水窟。
△马鞍池路,以路南有马鞍池而得名。
△永塔路,因路的东端有一座佛塔而得名,附近叫塔儿头。
△华盖里,因依华盖山而得名。
△石板巷,因路面均由整齐的长石板铺成而得名。
△吉士坊巷,因路口有为进士刘安定而立之吉士坊而得名。
△蝉河,原名玉蟾湖,相传宋代有道士白玉蟾曾居此,故名,清代简称为蟾湖,民国时谐音俗称为蝉河。
△花园巷,因东侧有县学的一个花园而得名。
△渡船巷,因巷口有渡船埠头而得名。
△登选坊,因巷口原有明礼部主事曾朴庵“登选”牌坊而得名。
△全坊巷,据传此巷旧时立有三个牌坊,因全是贞节牌坊,故名。
△扬名坊,因有方日升妻林氏之节烈牌坊而得名。
△双桂巷,相传巷内原有两株大桂花树,故名。
△里瑞巷,因附近多植李树,清俗称李树巷。后谐音雅化为里瑞巷,里兆祥瑞,意在祈愿。
△株柏路,因此处多柏树而得名。
△荷花路,据说此处三面临河,河中遍植荷花。
△瓜棚下,因附近多瓜园,行人来往,须从棚下穿过,故名。
△九柏园头,据说巷内旧有一花园,内栽九株柏树,人称九柏园,巷因园而得名。
△花柳塘,沿南侧为河,其东端为大池塘,里面遍种荷花,岸边间植杨柳,景色清丽,故称。
四、因手工作坊、贸易集市所在地而命名。明末清初以后,温州出现了不少因行业命名的地名,这说明了当时的城市手工业已经兴起发展。清末民初温州成了万商云集之地,从地名也可看出当时温州商业经济生长以及海纳百川、容纳四方的开放性。
△瓦市巷,当时此巷是商贩丛集互市之处,赶集的人“聚则瓦合,散则瓦解”,故名“瓦市”。
△行前街,民国时沿街开设许多商行,故名。
△七枫巷,明称问政坊,清名漆坊巷,因谐音演变为七枫巷。
△华里坦,相传旧时此巷内设有铸镬炉,故名镬炉坦,后谐音简化为华里坦。
△皮坊巷,因明代多制皮作坊而得名。
△油车巷,因巷内设有榨油工场——油车而得名。
△打绳巷,以巷内居民多打绳手工业户而得名。
△打篷巷,因从前该巷居民大多以编制舴艋船箬篷为业,故名。
△打索巷,旧时此巷内居民多以篾索为业。
△打铁巷,清代以巷内开设一家打铁铺而得名。
△打银巷,据传此巷西端有一打银店铺,以手艺精巧而著称,故以巷名。
△古炉巷,明称火炉巷,因巷中有制作泥灶之手工业户而得名。
△卷索巷,因昔时该巷居民多卷缆索为业,故名。
△朱彭巷,该巷从前多养猪户,猪棚遍布,俗名猪棚巷,后谐音雅化为朱彭巷。
△卖糖巷,此巷自清代以来设有糖坊(麦芽糖作坊),故名。
△踏碓巷,相传古时巷内有一家为人舂米的作坊,俗称踏碓。
△汤园巷,明代时巷内有一家汤圆店,以质优价廉著称,巷因此而得名,后谐音写为汤园巷。
五、以民间传说、历史事件或以名门大户而命名。随着经济的发展,名门大户和达官贵人为炫耀荣华富贵,逐渐起房盖屋。先贤名宦知名度大,其府第故居高门大院,与众不同,无论从纪念角度或者从识记角度看,名人故居都是很好的地理标志。
△百里坊,传说当时此地荷花盛开,清秀四溢,时任太守的王羲之赞叹不已,有“百里芳”之誉,后谐音为百里坊。
△大士门、张府基、妆楼下、三牌坊等,为纪念张璁而命名。
△康乐坊、谢池巷,均为纪念康乐公谢灵运而起名。
△万岁里、象门街等,为纪念宋高宗驻跸温州而得名。
△五马街,为纪念书圣王羲之而得名。
△信河街,沿街原有河道,明洪武年间信国公汤和重浚此河,地人为示感戴,改称信河。
△曹仙巷,传说八仙之一的曹国舅曾居住在此。
△黄府巷,明代高官黄淮曾居此。
△周宅祠巷,明代状元周旋后裔建宅第于此巷,清代周氏家宅改为宗祠,故名。
△侯衙巷,明代进士江西布政使侯一元居此。
△徐衙巷,原称兴文坊,因清代巷内有徐姓官衙而改名。
△棋儿巷,明代祈嵩曾建衙宅在此巷内,故名祈衙巷,后谐音演变为今名。
△状元巷,南宋状元木待问曾居此。
△珠冠巷,因巷内原有朱姓大官府第,故名朱官巷,后谐音雅化为珠冠巷。
△大厅,相传此处原为明代“宪臣第”的会客厅,故称大厅。
△虞师里,虞师为古代掌管山泽之官,昔时有虞师曾住此巷。
六、以百家之姓命名。这些的大街小巷,云集了百家之姓、芸芸众生,正是他们,使温州这座千年古城拔地而起;正是他们,创造了古城温州辉煌的历史。
△后垟巷,清名欧阳巷,后谐音改称后垟巷。
△樊宅巷,因清季有樊姓贡生居此而得名。
△李家村、蒋家巷、蔡宅巷、闻宅巷、任宅前分别为李姓、蒋姓、蔡姓、闻姓、任姓家族始居,故名。
七、以巷弄形状来命名。
△三角巷,因此巷走向呈三角形而得名。
△杨柳巷,因巷形似杨柳枝而得名。
△手肘头巷,该巷走向一段直一段弯,像手肘头,故名。
△大小墨斗,此巷原有一池,形似墨斗,巷如墨斗线,因而得名。
△中和巷,巷内原有一条弓形小河,取名弓河,以河名巷,称弓河巷,后谐音演变成中和巷。
△纱帽河,因巷内有一小河,中间广阔成正方形,两端狭长,有似古代官员戴的乌纱帽。
八、以吉祥语词命名。古代人们总乐意用一些吉利的字儿来给巷弄起名,以表露美好愿望。这就说明巷弄的名称绝不仅仅只有实用的指代作用,还具有美学功能和人文倾向。
△安平坊,意在人生“平平安安”。
△庆年坊,意在“喜庆丰年”。
△简巷,宋名简讼巷,寄托“政简讼清”的愿望。
△丰和巷,取义“年丰人和”。
△嘉会里巷,嘉会乃“宾主宴集”之义。
△大同巷,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
△万寿巷,为祝祷“万寿无疆”。
△锦春坊,意为“锦绣春色”。
△勉人巷,因巷中多粪坑,臭气薰人,乃取其反义,名曰美人巷,后谐音改称勉人巷。
九、以方位来命名。许多巷弄在起名时为了好找,还在巷弄名称前加上了东、西、南、北、前、后、中、大、小等方位词。
△隔岸路,因地处小南门河东岸(俗称隔岸)而得名。
△上岸街,因地处古城护城河上岸而得名。
△上下横街,因横贯“谷宅花园”而得名。
△城西街,因位于钱氏子城(内城)之西而得名。
△北鹿巷,因位于鹿城北侧而得名。
△后市巷,因位于闹市区后面而得名。
△园西巷,因位于中山公园而得名。
十、以温州的土语命名。因为巷弄名称是住在巷弄里的温州人自发起的,所以夹有不少温州的方言土语在里边。
△垟儿路,从前此处为田垟,俗称垟儿,故名。
△游嬉巷,据传巷内原有一花坛,花木繁艳,为附近居民游息之所,故名。
古城温州与我国南方各古城的街巷布局基本相同,都保存了唐宋时期“里坊式”的城市布局。在古代,每一条街坊里弄建成之后,此处的主人就自发地给它起个名字,以作标志。这个名称一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叫开了,就确确实实地代表了这条巷弄在整个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交往、通信、探访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这是巷弄名称的实用指代作用。根据初步调查,明清之际,街道起名之后,只是口耳相传,约定俗成而已,直到民国二十年后,温州才开始用文字将街道名称制成标牌,挂在街口要冲,以便行人查询。
温州的地名,具体标出了它在温州城内的地理位置,不仅是温州城的交通脉络,而且还记载了历史的变迁,蕴含着浓郁的文化生活气息,体现着人们的思想和期望。它犹如一座民俗风情博物馆,通过这个窗口,能够看到当年温州人的生活状况,显示着它的社会烙印。
温州古城的许多条街巷,其名称的由来除与古迹、典故、人物有关之外,还有很多与地形、特产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相关,留意这些古朴、幽默、形象的原始地名,的确饶有风趣。至于那些富含故事、名人轶事、风物传说的地名就更是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还有一些因谐音和雅化而变化多端的地名,它们深藏的内涵往往变成了一些“地名之谜”,这就更会引发人们考究的兴趣了。
地名,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一旦确定下来,最好保持长期不变。如果轻易改名,会给信息交流和社会交往造成障碍。但是,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地名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的变迁而演变。因此,凡是通俗、好记、容易口传的名称都保留下来,并沿革至今;凡是抽象、深奥、别扭的地名,则叫不响,也不容易被群众接受,最后只能更改。
例如有些巷弄名称,本来取得比较粗俗,后来一点点逐渐改文雅了,如“鬼神坛”改成了“举人坦”等。这些基本上都是以意思好的同音字,取代了不好听的字,属谐音转换,而且叫起来与原音又差不多,人们都乐意接受,因而就能流传开来。但如果未经广大群众认可,强加给人们,就不会叫响。如文化大革命时把一些带有明显标语口号式的字眼强安在巷弄名称上,像把“信河街”改名“兴无街”,结果只叫了一时,很快就消逝了。同样,几年前,某市府领导东施效颦,硬是把新建的“信河广场”起名为“星河广场”,老百姓不答应,也一样最终得改过来,这就说明地名并不是随随便便能改的。
也有些地名,其历史沿革的关系意义实际上虽已失去,如“蒲鞋市”已不再卖蒲鞋而变成了居民小区、“瓦市巷”也已成了菜场,但其旧名称却一直还这么叫着,究原因,就因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古城温州,街巷纵横,格局整齐,里坊畅通。但在解放以前,巷弄狭窄、街路不平、车马难行、商肆凋零。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温州城区比解放初扩大了好几倍,环境也变得整洁幽美了。温州不仅新建起许许多多高楼大厦、居民小区,同时也在进行着改造旧街小巷的建设。许多街巷名称虽依然如故,但早已不是旧日模样了。现在的温州,已变得街巷开阔、四通八达、绿树成荫、市井繁荣。
为了保护古城风貌,维护传统特色,温州城区还划定了几块历史文化保护区,从而使唐宋以来形成的老温州街巷里弄显得既古老又年轻,古城风貌与现代风姿在这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古城温州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为了便于识别其赖以生存、生活的物质基础--土地,在某一地方,便给这个地方取个名字,这便是地名。地名是地理实体的标志,具体地说,就是山、河、江、海、城镇、乡村和道路、街巷等的名称。地名的由来,也同语言一样,都是人类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共同约定下来的一种语言代号。

方言与地名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里面更有其地理的、历史的、民族的特定关系。方言是在某一区域内,因地理、历史、民族等方面原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共同语。温州方言属吴语系统,因而其语音、词汇、语法等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但同属于吴方言,温州话与苏州、上海、杭州、绍兴、宁波等地的北吴语也有不少差异,因此,温州话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方言。温州话中既保留了很多古语古音,也含有许多当地的土话土音。现将温州地名中几个较典型的方言用字试述如下:

△垟,音yáng,《集韵》:余章切。系吴方言俗字,指宽广、平坦的田野、田地而言。如温州话:"山下该爿垟还大甚。"甬剧《姑娘心里不平解》:"太阳高高照四方,姑娘送饭下田垟。"特别是浙南一带,常用"垟"作地名,如乐清有翁垟、永嘉有上路垟、平阳有吴家垟、文成有石垟、市郊有五凤垟、鹿城有垟儿路、隔岸垟巷等。

要注意,在国标字符集中没有收"垟"字,所以一般电脑中找不到"垟"字,正因为在国标字库中没有该字,所以用五笔字型打不出这个字,只好拼字或造字,这给温州人带来了不少麻烦。幸好在大字库中收有"垟"字,因此,在windows中采用拼音、沈码或区位输入法都可以输入"垟"字。其交换码为579f,内码为8894,98王码为fuhk,沈码为ytyo。

△浃,音jiā,《广韵》:"洽也,通也,彻也。子协切。"《辞海》:湿透。《汉语大字典》作遍及解。如汗流浃背。但温州人称小河汊为"河浃",或儿化为"河浃儿"。浃指河道支流中的小河汊。温州各县带"浃"的地名颇多,如龙泉浃。这个"浃"应该是方音借字。

△坦,音tǎn,《广韵》:他但切。宽广义。《辞海》:平而宽广,多指地面而言,也形容世道。《世说新语·言语》:"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亦作显明、坦露义。杜甫《江亭》:"坦腹江亭卧,长吟野望时。"

温州方言将"坦"读如"毯",表示敞开,吐露。如"逮你个意见坦一坦","吃饭武松打虎,做事干李逵坦苦。"温州方言又将"坦"读如"但",指空旷的平地,如空坦、草坦、晒谷坦等,温州话:"一大爿屋宕烧爻只剩个坦。"有些地方原是一片空坦,后逐渐成为住宅区,故仍以"坦"命名,如鹿城区的华里坦、举人坦等。

要注意,"坦"与"坛"字音不同,义亦不同。"坛"温州方言读如"谈",是指祀坛,讲坛,如神农坛、社坛等,有人将"坦"与"坛"混同起来,如将鹿城区的海坛山写为海坦山,将社坛巷写成石坦巷,显然是错误的。

△岙,音ào,《汉语大字典》: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为岙,也作嶴。如永嘉有霓岙,奉化有松岙,鹿城仰义乡有河岙,双屿镇有上岙等。《辞海》解作山深奥处。不妥。

△寮,音liáo,会意兼形声字,从宀从尞(liào)尞亦声。尞本为火气上升义,合宀旁表示屋内能透光之处。其本义为窗。引申作多人同居一室的小屋义。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于大型宫室中燃火之形,表示多人饮食起居于其中。"如"寮房、茶寮酒肆、茅寮%

温州城区的许多地名非常古老,虽经岁月风雨的洗刷,城市概貌已今非昔比,然而从那些古老的地名中,我们可清晰寻找到温州古城发展的历史轨迹。仔细品味这些特色鲜明、风雅幽默、形神兼备、历史悠久的地名,从中领略古城温州所特有的历史风采,不仅使人惊叹、令人叫绝。
温州街巷里弄的名称虽然看起来包罗万象,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但如果追根溯源,认真分析起来,还是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
一、以司署府衙或军营、驿站、官学、书院、仓库等命名。
△县前头、县后巷,因地处永嘉县治前、后而得名。
△府前街,因位于温州府署之前而得名。
△东西公廨,此处原系府署的胥吏官舍。故名。
△军装局,此巷在清代是存放军用物品之处。
△兵营巷,相传清代巷中有驻军兵营。
△蛟翔巷,清代称教场巷,因城守营守备教场设此,故名,后谐音雅化为蛟翔巷。
△教场头,清雍正间有大教场在此巷南首,故名。
△文书巷,因明代设有驿站,传递文书,故名。
△花木营巷,因清代有镇台衙门的马营在此而得名。
△马槽头,此巷南口是清镇台衙门养马的地方,多马槽,故名。
△中府前,清镇标中军游击署驻此,故名。
△县学前,因县学在此而得名,宋代起,永嘉儒学就设在县治东华盖山麓。
△府学巷,因温州府儒学建于此巷口,故名。
△书堂巷,因巷中有建于南宋时之永嘉书院而得名。
△仓桥街,一百多年前此处是粮仓所在,并有河道四通,河道上有桥,故得名。
△仓前坦,因位于县预备粮仓之前而取名仓前,后仓毁圯,仅存仓址,故改名仓前坦。
△国史巷,清代巷内说有国史馆,故名。
二、以寺观庵堂、佛塔或宗教古迹命名。
△新园觉,因康熙三十九年(1700)新建圆觉庵而得,后谐音俗写为园觉。
△蝉街,唐时在松台山麓建净光禅寺,因街处禅寺之前,故名禅街。后谐音误写成蝉街。
△四营堂巷,巷中原建有“思永堂”,谐音演变为四营堂。
△嘉福寺巷,此巷昔为温州四大寺院之一的嘉福寺所在地,故名。
△永宁巷,此巷旧有永宁殿。
△天妃宫巷,因巷内有天妃宫而得名。
△岑山寺巷,此巷内原有一露头小山,名岑山,清末在处建寺,巷以寺名。
△施水寮,此巷东段原有一尼姑庵,庵名施水寮。
△三官殿巷,元代建三元宫于此,俗称三官殿。
△福昌巷,巷内原有一座福昌寺。
△大雄寺巷,因该巷建有大云教寺,亦称大云寺,遂以为巷名,后谐音称大雄寺巷。
△晏公殿巷,因巷口原有晏公殿而得名。
△石坦巷,因坊中设有社坛,俗称社坛巷,后谐音俗书为石坦巷。
△举人坦,传说此巷中有空坦,曾为棺木权厝之所,故称鬼神坦,后谐音雅化改称举人坦。
△坦前,因地处奉祀神农氏的先农坛之前,故名。坦前系由坛前谐音而来。
△童子殿巷,原称竹马坊,晚清以巷内有童子殿而改名。
△应道观巷,原称劝忠坊,因清代建有应道观,遂以名巷。
△斋堂巷,因巷内原有斋堂一座。
△木杓巷,相传此巷是用五行中之“木”字和北斗星之斗柄即“杓”而取名。
△东岳殿巷,因巷内有东岳殿而得名。
△白塔巷,因巷内有百尚信胜寺(俗称白塔寮)而得名。
△土地堂巷,因巷中有土地堂,故名。
三、以显眼的形象标志如桥梁、城门、楼阁、牌坊、埠头、水井、河湖、树木、花园等命名。
△高盈里,因处华盖山麓,地势较高,民间有“水漫城门齿,高盈满脚趾”之谚,清代名高盈头。
△水门头,因位于旧城奉恩水门前头而得名。
△河西桥,相传此处原有石桥一座,名河泄桥,后谐音为河西桥。
△高公桥,巷口有明代的高公桥一座,巷因桥而得名。
△柴桥巷,因该巷东头有桥称寨桥,清名寨桥头,民国时谐音改称柴桥头。
△万里桥,此地原无桥,1922年由地人集资造桥,竣工后取名万利桥,意为万事吉利,后谐音为万里桥,并以桥命巷。
△水心路,因水心桥而得名。
△吴桥路,因路经吴桥。
△卖麻桥路,因此处有卖麻桥而得名。
△铁井栏,因街侧小弄内有铁栏古井一口而得名。
△横井巷,因有天宿井(俗称横井)坐落巷中而得名。
△甜井巷,清代巷中有一水井,水清味甘,故名。
△双井巷,此巷有井两口,因而得名。
△龙泉巷,据说巷中原有一清泉,水质澄沏,有如龙眼,故名。
△桂井巷,相传清时巷内有九井一亭,称九井亭巷,因有人投井或悬亭梁自尽,遂传说巷中多鬼,称为鬼井巷,后谐音雅化称桂井巷。
△水窟头,因巷内有一大水窟。
△马鞍池路,以路南有马鞍池而得名。
△永塔路,因路的东端有一座佛塔而得名,附近叫塔儿头。
△华盖里,因依华盖山而得名。
△石板巷,因路面均由整齐的长石板铺成而得名。
△吉士坊巷,因路口有为进士刘安定而立之吉士坊而得名。
△蝉河,原名玉蟾湖,相传宋代有道士白玉蟾曾居此,故名,清代简称为蟾湖,民国时谐音俗称为蝉河。
△花园巷,因东侧有县学的一个花园而得名。
△渡船巷,因巷口有渡船埠头而得名。
△登选坊,因巷口原有明礼部主事曾朴庵“登选”牌坊而得名。
△全坊巷,据传此巷旧时立有三个牌坊,因全是贞节牌坊,故名。
△扬名坊,因有方日升妻林氏之节烈牌坊而得名。
△双桂巷,相传巷内原有两株大桂花树,故名。
△里瑞巷,因附近多植李树,清俗称李树巷。后谐音雅化为里瑞巷,里兆祥瑞,意在祈愿。
△株柏路,因此处多柏树而得名。
△荷花路,据说此处三面临河,河中遍植荷花。
△瓜棚下,因附近多瓜园,行人来往,须从棚下穿过,故名。
△九柏园头,据说巷内旧有一花园,内栽九株柏树,人称九柏园,巷因园而得名。
△花柳塘,沿南侧为河,其东端为大池塘,里面遍种荷花,岸边间植杨柳,景色清丽,故称。
四、因手工作坊、贸易集市所在地而命名。明末清初以后,温州出现了不少因行业命名的地名,这说明了当时的城市手工业已经兴起发展。清末民初温州成了万商云集之地,从地名也可看出当时温州商业经济生长以及海纳百川、容纳四方的开放性。
△瓦市巷,当时此巷是商贩丛集互市之处,赶集的人“聚则瓦合,散则瓦解”,故名“瓦市”。
△行前街,民国时沿街开设许多商行,故名。
△七枫巷,明称问政坊,清名漆坊巷,因谐音演变为七枫巷。
△华里坦,相传旧时此巷内设有铸镬炉,故名镬炉坦,后谐音简化为华里坦。
△皮坊巷,因明代多制皮作坊而得名。
△油车巷,因巷内设有榨油工场——油车而得名。
△打绳巷,以巷内居民多打绳手工业户而得名。
△打篷巷,因从前该巷居民大多以编制舴艋船箬篷为业,故名。
△打索巷,旧时此巷内居民多以篾索为业。
△打铁巷,清代以巷内开设一家打铁铺而得名。
△打银巷,据传此巷西端有一打银店铺,以手艺精巧而著称,故以巷名。
△古炉巷,明称火炉巷,因巷中有制作泥灶之手工业户而得名。
△卷索巷,因昔时该巷居民多卷缆索为业,故名。
△朱彭巷,该巷从前多养猪户,猪棚遍布,俗名猪棚巷,后谐音雅化为朱彭巷。
△卖糖巷,此巷自清代以来设有糖坊(麦芽糖作坊),故名。
△踏碓巷,相传古时巷内有一家为人舂米的作坊,俗称踏碓。
△汤园巷,明代时巷内有一家汤圆店,以质优价廉著称,巷因此而得名,后谐音写为汤园巷。
五、以民间传说、历史事件或以名门大户而命名。随着经济的发展,名门大户和达官贵人为炫耀荣华富贵,逐渐起房盖屋。先贤名宦知名度大,其府第故居高门大院,与众不同,无论从纪念角度或者从识记角度看,名人故居都是很好的地理标志。
△百里坊,传说当时此地荷花盛开,清秀四溢,时任太守的王羲之赞叹不已,有“百里芳”之誉,后谐音为百里坊。
△大士门、张府基、妆楼下、三牌坊等,为纪念张璁而命名。
△康乐坊、谢池巷,均为纪念康乐公谢灵运而起名。
△万岁里、象门街等,为纪念宋高宗驻跸温州而得名。
△五马街,为纪念书圣王羲之而得名。
△信河街,沿街原有河道,明洪武年间信国公汤和重浚此河,地人为示感戴,改称信河。
△曹仙巷,传说八仙之一的曹国舅曾居住在此。
△黄府巷,明代高官黄淮曾居此。
△周宅祠巷,明代状元周旋后裔建宅第于此巷,清代周氏家宅改为宗祠,故名。
△侯衙巷,明代进士江西布政使侯一元居此。
△徐衙巷,原称兴文坊,因清代巷内有徐姓官衙而改名。
△棋儿巷,明代祈嵩曾建衙宅在此巷内,故名祈衙巷,后谐音演变为今名。
△状元巷,南宋状元木待问曾居此。
△珠冠巷,因巷内原有朱姓大官府第,故名朱官巷,后谐音雅化为珠冠巷。
△大厅,相传此处原为明代“宪臣第”的会客厅,故称大厅。
△虞师里,虞师为古代掌管山泽之官,昔时有虞师曾住此巷。
六、以百家之姓命名。这些的大街小巷,云集了百家之姓、芸芸众生,正是他们,使温州这座千年古城拔地而起;正是他们,创造了古城温州辉煌的历史。
△后垟巷,清名欧阳巷,后谐音改称后垟巷。
△樊宅巷,因清季有樊姓贡生居此而得名。
△李家村、蒋家巷、蔡宅巷、闻宅巷、任宅前分别为李姓、蒋姓、蔡姓、闻姓、任姓家族始居,故名。
七、以巷弄形状来命名。
△三角巷,因此巷走向呈三角形而得名。
△杨柳巷,因巷形似杨柳枝而得名。
△手肘头巷,该巷走向一段直一段弯,像手肘头,故名。
△大小墨斗,此巷原有一池,形似墨斗,巷如墨斗线,因而得名。
△中和巷,巷内原有一条弓形小河,取名弓河,以河名巷,称弓河巷,后谐音演变成中和巷。
△纱帽河,因巷内有一小河,中间广阔成正方形,两端狭长,有似古代官员戴的乌纱帽。
八、以吉祥语词命名。古代人们总乐意用一些吉利的字儿来给巷弄起名,以表露美好愿望。这就说明巷弄的名称绝不仅仅只有实用的指代作用,还具有美学功能和人文倾向。
△安平坊,意在人生“平平安安”。
△庆年坊,意在“喜庆丰年”。
△简巷,宋名简讼巷,寄托“政简讼清”的愿望。
△丰和巷,取义“年丰人和”。
△嘉会里巷,嘉会乃“宾主宴集”之义。
△大同巷,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
△万寿巷,为祝祷“万寿无疆”。
△锦春坊,意为“锦绣春色”。
△勉人巷,因巷中多粪坑,臭气薰人,乃取其反义,名曰美人巷,后谐音改称勉人巷。
九、以方位来命名。许多巷弄在起名时为了好找,还在巷弄名称前加上了东、西、南、北、前、后、中、大、小等方位词。
△隔岸路,因地处小南门河东岸(俗称隔岸)而得名。
△上岸街,因地处古城护城河上岸而得名。
△上下横街,因横贯“谷宅花园”而得名。
△城西街,因位于钱氏子城(内城)之西而得名。
△北鹿巷,因位于鹿城北侧而得名。
△后市巷,因位于闹市区后面而得名。
△园西巷,因位于中山公园而得名。
十、以温州的土语命名。因为巷弄名称是住在巷弄里的温州人自发起的,所以夹有不少温州的方言土语在里边。
△垟儿路,从前此处为田垟,俗称垟儿,故名。
△游嬉巷,据传巷内原有一花坛,花木繁艳,为附近居民游息之所,故名。
古城温州与我国南方各古城的街巷布局基本相同,都保存了唐宋时期“里坊式”的城市布局。在古代,每一条街坊里弄建成之后,此处的主人就自发地给它起个名字,以作标志。这个名称一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叫开了,就确确实实地代表了这条巷弄在整个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交往、通信、探访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这是巷弄名称的实用指代作用。根据初步调查,明清之际,街道起名之后,只是口耳相传,约定俗成而已,直到民国二十年后,温州才开始用文字将街道名称制成标牌,挂在街口要冲,以便行人查询。
温州的地名,具体标出了它在温州城内的地理位置,不仅是温州城的交通脉络,而且还记载了历史的变迁,蕴含着浓郁的文化生活气息,体现着人们的思想和期望。它犹如一座民俗风情博物馆,通过这个窗口,能够看到当年温州人的生活状况,显示着它的社会烙印。
温州古城的许多条街巷,其名称的由来除与古迹、典故、人物有关之外,还有很多与地形、特产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相关,留意这些古朴、幽默、形象的原始地名,的确饶有风趣。至于那些富含故事、名人轶事、风物传说的地名就更是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还有一些因谐音和雅化而变化多端的地名,它们深藏的内涵往往变成了一些“地名之谜”,这就更会引发人们考究的兴趣了。
地名,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一旦确定下来,最好保持长期不变。如果轻易改名,会给信息交流和社会交往造成障碍。但是,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地名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的变迁而演变。因此,凡是通俗、好记、容易口传的名称都保留下来,并沿革至今;凡是抽象、深奥、别扭的地名,则叫不响,也不容易被群众接受,最后只能更改。
例如有些巷弄名称,本来取得比较粗俗,后来一点点逐渐改文雅了,如“鬼神坛”改成了“举人坦”等。这些基本上都是以意思好的同音字,取代了不好听的字,属谐音转换,而且叫起来与原音又差不多,人们都乐意接受,因而就能流传开来。但如果未经广大群众认可,强加给人们,就不会叫响。如文化大革命时把一些带有明显标语口号式的字眼强安在巷弄名称上,像把“信河街”改名“兴无街”,结果只叫了一时,很快就消逝了。同样,几年前,某市府领导东施效颦,硬是把新建的“信河广场”起名为“星河广场”,老百姓不答应,也一样最终得改过来,这就说明地名并不是随随便便能改的。
也有些地名,其历史沿革的关系意义实际上虽已失去,如“蒲鞋市”已不再卖蒲鞋而变成了居民小区、“瓦市巷”也已成了菜场,但其旧名称却一直还这么叫着,究原因,就因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古城温州,街巷纵横,格局整齐,里坊畅通。但在解放以前,巷弄狭窄、街路不平、车马难行、商肆凋零。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温州城区比解放初扩大了好几倍,环境也变得整洁幽美了。温州不仅新建起许许多多高楼大厦、居民小区,同时也在进行着改造旧街小巷的建设。许多街巷名称虽依然如故,但早已不是旧日模样了。现在的温州,已变得街巷开阔、四通八达、绿树成荫、市井繁荣。
为了保护古城风貌,维护传统特色,温州城区还划定了几块历史文化保护区,从而使唐宋以来形成的老温州街巷里弄显得既古老又年轻,古城风貌与现代风姿在这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古城温州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为了便于识别其赖以生存、生活的物质基础--土地,在某一地方,便给这个地方取个名字,这便是地名。地名是地理实体的标志,具体地说,就是山、河、江、海、城镇、乡村和道路、街巷等的名称。地名的由来,也同语言一样,都是人类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共同约定下来的一种语言代号。

方言与地名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里面更有其地理的、历史的、民族的特定关系。方言是在某一区域内,因地理、历史、民族等方面原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共同语。温州方言属吴语系统,因而其语音、词汇、语法等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但同属于吴方言,温州话与苏州、上海、杭州、绍兴、宁波等地的北吴语也有不少差异,因此,温州话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方言。温州话中既保留了很多古语古音,也含有许多当地的土话土音。现将温州地名中几个较典型的方言用字试述如下:

△垟,音yáng,《集韵》:余章切。系吴方言俗字,指宽广、平坦的田野、田地而言。如温州话:"山下该爿垟还大甚。"甬剧《姑娘心里不平解》:"太阳高高照四方,姑娘送饭下田垟。"特别是浙南一带,常用"垟"作地名,如乐清有翁垟、永嘉有上路垟、平阳有吴家垟、文成有石垟、市郊有五凤垟、鹿城有垟儿路、隔岸垟巷等。

要注意,在国标字符集中没有收"垟"字,所以一般电脑中找不到"垟"字,正因为在国标字库中没有该字,所以用五笔字型打不出这个字,只好拼字或造字,这给温州人带来了不少麻烦。幸好在大字库中收有"垟"字,因此,在windows中采用拼音、沈码或区位输入法都可以输入"垟"字。其交换码为579f,内码为8894,98王码为fuhk,沈码为ytyo。

△浃,音jiā,《广韵》:"洽也,通也,彻也。子协切。"《辞海》:湿透。《汉语大字典》作遍及解。如汗流浃背。但温州人称小河汊为"河浃",或儿化为"河浃儿"。浃指河道支流中的小河汊。温州各县带"浃"的地名颇多,如龙泉浃。这个"浃"应该是方音借字。

△坦,音tǎn,《广韵》:他但切。宽广义。《辞海》:平而宽广,多指地面而言,也形容世道。《世说新语·言语》:"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亦作显明、坦露义。杜甫《江亭》:"坦腹江亭卧,长吟野望时。"

温州方言将"坦"读如"毯",表示敞开,吐露。如"逮你个意见坦一坦","吃饭武松打虎,做事干李逵坦苦。"温州方言又将"坦"读如"但",指空旷的平地,如空坦、草坦、晒谷坦等,温州话:"一大爿屋宕烧爻只剩个坦。"有些地方原是一片空坦,后逐渐成为住宅区,故仍以"坦"命名,如鹿城区的华里坦、举人坦等。

要注意,"坦"与"坛"字音不同,义亦不同。"坛"温州方言读如"谈",是指祀坛,讲坛,如神农坛、社坛等,有人将"坦"与"坛"混同起来,如将鹿城区的海坛山写为海坦山,将社坛巷写成石坦巷,显然是错误的。

△岙,音ào,《汉语大字典》: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为岙,也作嶴。如永嘉有霓岙,奉化有松岙,鹿城仰义乡有河岙,双屿镇有上岙等。《辞海》解作山深奥处。不妥。

△寮,音liáo,会意兼形声字,从宀从尞(liào)尞亦声。尞本为火气上升义,合宀旁表示屋内能透光之处。其本义为窗。引申作多人同居一室的小屋义。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于大型宫室中燃火之形,表示多人饮食起居于其中。"如"寮房、茶寮酒肆、茅寮、竹寮"等。

"寮"在近代指小屋,陆游《贫居》诗:"屋窄似僧寮。""僧寮"是和尚住的小屋。近代白话还有"茶寮",是小茶馆,大概不住人。温州话中仍保存"寮"字,指稻草和木结构的茅屋,贫穷人家常搭寮居住。温州人常有"和尚寮、师姑娘寮"等说法。也有以"寮"作地名的,如城区的"施水寮"等。值得注意的是,带"寮"的地名都集中在海滨一带,这种"寮"比较简陋,但十分宽敞,既可住人,又可在里面劳作,大概跟夏威夷玻利尼亚文化村展出的南太平洋群岛原始土著的草木结构的茅屋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