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45高速公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李杜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16:59:26
急......................

纵观中国文学史,李白可称是最卓逸不凡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傲世独立的个性、狂放不羁的气度和天真浪漫的情怀,淋漓尽致地显示了盛唐气象中人性的觉醒,文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对于李白,我所能想到最恰当的一句评语便是:“白也诗无敌,飘然独不群。”提到这句评语,不能不提到说此话的杜甫,一位悲苦半生终不改其志的爱国诗人,一位热肠叹遍民生疾苦、秃笔写尽沧桑历史的硬骨文人;一位凭藉“诗史”永垂丹青的不朽诗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可与李白相提并论的大家。
  李杜虽并称,但创作风格、思想内容皆大相径庭。从艺术风格上看,李白诗歌自然飘逸、激情澎湃、明丽天成;杜甫诗沉郁顿挫、凝神炼字。从思想上看,李白代表自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心灵的自由和理想的高蹈,是个性与解放的标志;杜甫继承儒家传统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天下为已任,悲慨伤怀。
  李白的诗风可概括为二个字:飘逸。即清新飘然与卓逸不凡。几乎他的每首诗都有着飘逸的特点,但侧重点往往不尽相同。一般说来,李白的乐府与歌行倾向于卓逸不凡,绝句倾向于清新飘然。
  李白的乐府、歌行偏重主观抒情,以自我情感和意象为轴心展开篇章,发兴无端、想象飞腾、变幻莫测、气势壮大,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显示奔腾回旋的动感,形成行云流水、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如《蜀道难》中极骋想象夸张之能,描绘了蜀道的艰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并且用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方式,一再渲染气氛。再如《将进酒》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把借酒消愁写得似急风暴雨,激情澎湃、一泻千里,如同从胸中直接奔涌而出。古往今来,无人堪比!又如《侠客行》:“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豪侠气概力透纸背、冲云摩霄,体现了敢于“凤歌笑孔丘”的“楚狂人”本质。因此唐代诗评家殷璠说:“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
  李白诗歌的美是多样的。除无拘无束、雄奇浪漫的壮美风格外,还有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主要体现在他的绝句上。他的绝句既清新秀丽又自然天真,如那首国人未识字便先会背诵的《静夜思》,情景浑融又不着痕迹,看上去简洁平易,如随口诵出,却又空灵忧郁,妙不可言。又如《独坐敬亭山》和《劳劳亭》,都只有片刻情思、意态的直白抒写,却弥漫着无尽的情思。
  他的七绝,以山水和送别居多,无论是《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还是《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问答》,都有一种情景相融、与天地自然相契的气质。这种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便是他自己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粉为造化,笔写天真”。杜甫也因此而赞不绝口地在《春日忆李白》中称之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豪放飘逸又清新自然的诗歌风骨连同他自由狂傲的独立人格、率直纯真的个性魅力,构成了整个盛唐的魅力。
  与李白的飘逸流畅相比,杜甫的沉郁顿挫显示了诗歌的另一种美。沉郁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低回反复。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他继承《诗经》传统,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他的诗作,表现了自己安定乾坤、拯救黎元的政治理想和对国家安危、民生疾苦的同情悲慨,如《同元使君舂陵行》中的“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如他的五律《春望》、《月夜》,如长诗《北征》和久负盛名的“三吏三别”。这份悲天悯人在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表现得犹为强烈:“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应该说,诗人饥溺为怀、心系天下的忧国忧民思想,比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进了一步。
  同时,由于杜甫深受儒家涵养之心的熏陶,情感每每悲怆到喷薄欲出时,便被中和处世的心态抑制住了,因而诗歌缓慢、深沉,低回起伏。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由抱负落空写起,越写越幽恨难平,待到勃郁不平之气要爆发时,却又撇开个人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写骊山的骄奢淫逸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愤懑之气似乎又要喷出了,然而笔端再度转弯,变成“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深叹息。之后,写回家即闻幼子亡,悲痛之情简直肝肠欲绝了,却又一次深深埋头,将个人悲痛的发泄变成对百姓苦难的深忧。一波三折又韵味无穷。又如《哀江头》,先以“少陵野老吞声哭”奠下悲怆的基调,之后却宕开一笔,由追忆写到现实,再发出感慨。全诗一唱三叹,曲折顿挫。这种诗歌创作直接开启了中唐白居易一派现实主义的先河。
  总体来说,白诗清丽飘逸又豪情满怀,杜诗忧国伤时、沉郁顿挫。因此严羽在《沧浪诗语》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杜艺术风貌的不同,固然与他们个人的出身背景、艺术修养、创作个性有关,同时也有时代和环境条件不同的影响。李白出生的蜀中是个道教与任侠风气弥漫的地方。白少时受道教影响深刻,又曾学纵横术和剑术,他的诗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任纵飞扬的风骨。而杜甫生于奉儒守素的传统家庭,自幼养成了忠君仁爱、中和处世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李白文学创作活动期主要在“安史之乱”前,正是繁荣、清明的“盛唐气象”尽显期,这造就出他非凡的自负、狂傲的气度和浓烈的浪漫主义特色。而比李白小十二岁的杜甫亲身经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他对现实苦难看得较多,了解详细,感受颇深。因而浪漫特色少,写实内容多。
  纵然,李杜二人诗歌创作的大方向不同,但两人对清丽的诗风却同样推崇。
  我们常说白诗清新秀丽,却往往忽略杜甫对清丽诗风的喜爱与尝试。其实,从他对李白诗作的赞叹中不难窥见他对清丽文风的偏爱。何况,他还曾在《解闷》十二首中称孟浩然诗是“清诗句句尽堪传”,赞王维诗为“最传秀句寰区满”。此外,在他自己的创作中,他也非常喜欢凝练清词丽句。《戏为六绝句》中就说“清词丽句必为邻”,他的《春夜喜雨》、《水槛遣心二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等,也都具有清丽萧散的特点。
  因为有了李白与杜甫,唐诗有了无尽的风骨与魅力。李杜的诗,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正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杜是指李玲玉和阿杜,他们都是歌星,文章好像是个演员。光焰万丈长,说明他们三个一起演出的时候,会让演出主办方花钱放好多好多烟火。

李白、杜甫

会更好

李白和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