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5号补给舰:大意失荆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20:21:35

荆州,《三国志》说“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诸葛隆中之对已经明确说,占据荆州,联吴抗曹,兵分两路,进击中原,一统天下。其战略位置之重要可见一斑。赤壁鏖战曹操败北,老刘迂回百折,方达到“刘备借荆洲有去无还”的目的。
老刘所以会言而无信(直把鲁肃做掌上观的态度后人当有评述)一而无信、再而无信,荆洲已不仅是诸葛所说的联吴抗曹的重要地理依据,更逐渐成为三国三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交叉汇聚点。点以带面,面关全局。刘备借荆州后,谁来镇守已经显得重要。
赵云似乎是最早考虑的人选。其时赵云经过长坂坡的严峻考验(赵子龙单骑救主非小说家言):复杂多变的混乱局势中救老刘的独子舍弃老刘的夫人至少表明赵云的政治头脑十分清醒而坚定;千军万马血染战袍历尽艰苦磨难显示赵云对主子的忠诚耿耿;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匹马纵横充分证明赵云的战斗能力实万人敌也!赵云的最大缺陷是没有参加“桃圆结拜”,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给这个自己还算相信又不是最相信的,老刘不太放心。
诸葛亮也是老刘的思考轴心。诸葛是联吴的倡导者,昔司马德操言之曰“此间有俊杰。得卧龙即得天下”,雄才大略惊天地泣鬼神!荆州的重要性诸葛既是发现者,也会是全力守护者。但诸葛的弟弟诸葛谨恰是江东孙权的谋士,老刘私下以为诸葛虽经天纬地之才,但在荆州恐不大超脱(也就是不大自然,谁知道老刘怎么想的。不大超脱含义甚多),或者就是不大放心。我好不容易借来了,没准因为你弟弟你再还回去!那可不是老刘的本意。
张飞。让此公守荆沙重镇,老刘糊涂尚不至于次也。
只有关羽了。老刘善于政治手腕,为不引起诸葛的怀疑(一说为当时老刘器重庞统甚于诸葛,故把庞统带于身边侍侯),决定由关羽协助诸葛共同管理荆州。但是很快,庞统命丧落凤坡,老刘悲痛之余,当即调诸葛至西川。至此,荆州的重任全部交给了关羽。
陈寿同志著作《三国志》时,大抵关羽的名头还没到神的境界,故陈寿同志指出:“称万人敌,为世虎臣。然刚而自矜。”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是老关对儿子说的原话。他只是说了交战的能力。但是处理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这个河北解良人的素质明显先天不足。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关羽女,羽侮骂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孙权为联刘抗曹(也是政治目的),将自个的小妹妹嫁给老刘;娶关羽的女儿做儿媳妇,本是巧妙的政治联姻,关羽也应以大局为重全面权衡利弊,即使不同意,婉言回绝也可。可是老关不仅侮骂其使,更说出“吾虎女岂配犬子!”的话。这个时候,老关和盟友的关系已是箭在弦上。在下属面前,老关也自有一副天下舍我其谁的骄气,“南郡太守靡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外不足连接,内尚难和谐。这样,关羽的失败已经注定。在荆洲貌似稳定的气氛中,已搀杂了某种凶兆。
大意失荆州,悲哉关公!其实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变故面前,关羽无疑是个失败者,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失掉大意失荆州,未必都是他的错。他的上一级的领导老刘包括诸葛亮也应承担一定责任。当然,千年后的今天,说是谁是责任显得没有任何意义。
老关镇荆州时,年龄大致在48岁左右,失荆州时,已经白发苍苍年纪60了。《演义》说其英雄不减当年明显带有艺术夸张。关羽对儿子说的“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恐怕也是含有回味当年的意味。实际上,老关已经从年富力强逐渐变为力不从心。不难理解,古人的整体寿命相比今天要短一些,老关的位置放今天恐怕也是60岁退休吧。即便说老关独当一面,那么他也没从下属中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老刘和诸葛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没有选派恰当的官员来协助或者说等候接替老关。相反长期和老关对峙的东吴,周渝、鲁粟、吕蒙、陆狲,整整经历了几代人!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年龄的不平衡客观上加剧了老关的悲剧。尽管不是他一人的错。
“刚而自矜”是老关性格的重大缺陷。晚年的老关“攻拨襄阳郡”、“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似乎当年“千里走单骑”的感觉。吕蒙、陆狲都看透了老关的毛病。设置了一系列的连环计,加速老关的头脑膨胀虚无飘渺。按理说,老刘和诸葛应该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提醒,可是老刘诸葛尤其是诸葛,又来个“雪中送炭”!老刘封马超,老关“刚而自矜”的毛病犯了,于是插手说“超之才可与谁比”并打算与马超一比。亮答之曰:“~~~~~超雄烈过人,当世英杰,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逸群也”。据说老关阅读此信后,捋着自个的“美髯”硬是兴奋了半天,并撤消了与马超比武的念头。至此,可以说,关公必败无疑。
以后的事我们都知道了。老关最终死在孙权手下。
无论如何评价老关,老关都是被捉并被敌人斩首的。
无论如何评价老关,老关的悲剧都不是他自己造成的。
大意失荆州是作为神的老关的败笔。主席说过“关羽是愚蠢的,可悲的”。小平同志也说“诸葛亮用人是讲手段的,但对关羽就非常迁就甚至不讲原则,助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故后来铸成大错”。
悲哉关公!

荆州之失,主要原因是两点:
1、最主要还是“东和孙权”这一点做得不够好。
也就是外交方面,老关不擅长也不会做,刘备诸葛亮也考虑得不是很全面。

2、关羽出击樊城的时机也不恰当。

而以上两点又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从利益上讲,孙吴取荆州是必然的。因为没有荆州,可以说是事关东吴生死存亡之地。但是,孙吴会不会发动荆州之战,还取决于荆州驻军的实力。实力强,孙吴没有胜算,自然不会轻举妄动。

但是,荆州重地,也是瞿地,即四通八达之地,并不是易守难攻之地。是不是可以用较少数的军队就能固守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刘备在取得西川之后,孙权索要荆州,以致刀兵相见,刘备亲自带兵五万出蜀增援,可见,要保住荆州,是要有比较强大的军事实力的。

关羽镇荆州,其责职是什么呢?
1、守:守住重地,为蜀汉保住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不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有利的。
2、作为偏师起辅攻作用:即汉中主力出关中。起兵牵制中原之兵。为夺取关中创造条件。

为什么荆州兵不能成为主力,成为主攻方向呢?
1、曹操统治中心在中原,主力也在中原,以荆州为主攻方向,必然要“硬碰硬”。
2、中原地方,易攻难守、即使能攻占一些地盘,也必然要分比较多的兵力把守。也很容易丢失。(主要是相对于关中来说)(历史上从南方北伐成功的例子并不多,相反,有很多不利,主要是平原地区,北方的骑兵很有优势)
3、关中之地,如果能下长安,据险关,那是历代帝王之资。秦朝、刘邦、刘秀、唐朝,李自成等,都是在关中据险关而后占据天下的。而且关中当时不是曹操的统治中心,实力相对弱些。
4、荆州还须防孙吴。不能全力而出。而汉中无此后顾之忧。

因此,在不能和孙吴在进攻曹操上取得步调一致的情况下,关羽不应过早出击,至少不应以主力出机,只能是骚扰性的,或者是牵制性的。而从樊城之战来看,关羽是把荆州的主力拉出来打曹操的。

当然,关羽的出击也有原因。从时间来看,关羽可能也是为了配合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役。但是,从关羽的性格来看,也可能是看到刘备在汉中取得胜利后,好大喜功,也想来个大的胜利。

另外,此前,孙吴和刘备达成中分荆州的协议。也使关羽没想到东吴会偷袭荆州。

关羽出击的时机应当是:
孙吴出兵攻合肥。
荆州出兵向宛洛。
汉中主力出关中。

这就要求蜀汉方面包括关羽在内,要有高明的外交手腕。荆州对于孙吴来说太重要了,只要有机会,是不会放过的。因此,在外交方面,必须在进攻曹操方面,让孙吴有利可图,而且这个“利”还必须大。
这点应该是很难的,但也不是没有可难的。
孙吴如出兵合肥,必然也无力再取荆州。这样关羽才能以荆州兵的主力出击,但仍应留相当部分兵力防备孙吴(因此从全局来看,荆州兵仍不可能是主力)
如果孙吴不出,关羽的主要责职应当是是守荆州。最多以少数军队出击牵制曹魏军队。

如果没有合肥和汉中方向的出击,至少是汉中方向的主力,关羽的荆州兵也难有大的作为。
即使孙权不偷袭荆州,从樊城之战后期来看,关羽也已经很难再取得大的战果了。(后期和徐晃只能是均势,如果其它两路不出,魏军还能再调兵增援)

我们还可以假设,孙权不是采用偷袭的方式夺取荆州,而是组织军队大规模地从正面进攻荆州,那么对关羽来说,仍然是相当不利的,荆州丢失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关羽前有徐晃实力相当的军队,不会容许关羽从容撤退,后面则是强大的东吴水陆大军。

至于后方将领投降,我认为不是主要原因。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信念不坚定的人都会选择投降的。即使是守,也只是拖延时日。难道关羽逃回来就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