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共育重要性:盐山县千童镇是日本的老家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10 11:59:28

山县千童镇地处古黄河近海处,为战国时期齐之饶安邑。公元前209年,秦方士徐福借用皇权力量,于此及其周围募集数千童男女,百工武士,筑千童城,具衣食舟辑,东渡扶桑,首开中日交流、世界远航先河,得平原广泽,传农耕,教医药,授纺织,止王不归。

徐福东渡,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秦文化传给日本,促使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大跨度发展。日本迅速从荒蛮的绳纹文化阶段,进入到文明的弥生文化阶段,日本史学界把徐福誉为“弥生文化的旗手”,“弥生的日轮”。日本人民把徐福尊之为“丰收神”、“收获神”、“冶铁神”、“纺织神”。甚至包括日本在内的海内处史学家把传说中的日本开国天皇--神武天皇,认为就是秦徐福。在日本,有关徐福的古迹56处和传说36种,徐福会、徐福庙遍布列岛。

至今,千童镇尚保留一种风情奇特的民间祭祀活动--信子节,其最早出现于汉代,每逢甲子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举办一次。无独有偶,在对岸的日本左贺金立山一带,也有“徐福大祭”的活动--氏子节,且两地在举办时间上相互吻合。

日本族系中,羽田,羽太,八田,潘多,波多,拌等,此姓的日文发音皆与“秦”的发音同,读“hta”。包括前首相羽田孜在内的许多日本人,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大陆渡过来的“秦人”,他们称千童城为“家”,“祖先故里”。

为研究、抢救、宣传、利用千童这一珍贵文化,当地政府先后恢复了千童祠、千童碑(原件一说被运往日本)等历史景观,做为展示、纪念先民东渡和弘扬、研究千童文化的现代综合载体--千童博物馆,正在积极筹建之中。

在某种意义来讲,大和民族是黄河文明的一次海上延伸和成功尝试,“中日友好第一使者”徐福,将永垂青史。盐山县千童镇作为这一东渡壮举的发源地,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侨乡”。

战国时,齐人邹衍创立阴阳五行主运之说,齐宣王、燕昭王迷信神仙,大加推祟,因而在齐、燕产生了一批以宣扬入海求仙为职业的“海上方士”,齐国的徐福,燕园的卢生是战国后期的代表人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面驱使大批劳动力在骊山附近为自己修建地下宫殿,为死亡做准备;一方面却惧怕死亡,疯狂地企求长生不死之药。因此,燕齐方士投其所好,开始了持续长达十年之久的“入海求仙”活动。徐福在这场闹剧中唱了重头戏,因此关于他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查阅有关资料,考察有关历史遗存,发现徐福的实际入海求仙活动与传统的记述和口头流传并不一致,而且有的地方出入很大。主要表现在徐福求仙的持续时间和活动地点(包括出海口)。本文仅就这两个问题发表一下拙见。

据《史记》、《汉书》等史料记载,秦始皇的求仙活动大致可以分六个阶段。

一、受骗初航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第一次东巡郡县:“议于海上。…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秦始皇信以为真,“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童男女数千,加之水手、百工、方土、后勤保障人员会更多,况且在民间挑选数千未婚青年男女,加之入海前的培训,需要场所,耗费时日,这就需要“筑城以居之”,这么多人入海,是一个庞大的船队,需要修造船只,还需要停泊港湾和仓储设施。

庞大的船队入海求仙,本来漫无目标,不能“大兵团作战”。需要分头行动,因此需要选择几个入海口。徐福在向始皇提报计划时,优先选择的人海口便是古代“岛夷”贡道上的无棣碣石山一带。
传统的记述是这一次徐福一去不复返,一下子渡到东瀛繁衍生息去了,其实不然,这次徐福确实没“溜号”。

二、听信谎言

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即徐福人海的第二年。始皇第二次东行郡县。始皇复巡游海上,“登之罘,刻石”,“至琅册,过恒山,道上党人”。

始皇满怀希望地来取不死之药。可是听到徐福等的报告却是“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之见焉。”结果是始皇空手而归。

按巡行路线,从琅邵(今山东胶南,诸城一带)到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走的是一条途经无棣碣石山的齐赵古道。大体循今之205国道经无棣碣石山去沧州,再沿307国道到石家庄附近向北折到曲阳。这是始皇求仙礼神的巡行路线。由徐福等陪同视察之罘(今烟台)、琅邵(今胶南),经山东无棣碣石而止。始皇去恒山不是“抚东土”而是礼饲“北岳真君大帝”。否则他取道井陉关去上党岂不更便捷。

三、疑诈考问

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第三次东巡,“游蝎石,考入海方土”,“刻竭石门,环城郭,决通堤防”,“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使韩众、候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此时,据第一次入海,时隔五年,始皇对东莱的求仙活动可能不抱什么希望,便直接了当地率随从直接来到无棣碣石“考入海方士”。为什么要“考”?汉代的服虔注曰:“疑诈,故考之。”臣赞注曰:“考核其虚实也。”秦始皇对徐福五年来的求仙活动产生怀疑,认为“其中有诈”,所以严加盘问,为什么径直到无棣碣石来“考问入海方士”呢?因为这里是入海求仙的大本营,海上方士和数千童男女都集中在这里。改派“燕人卢生”,无疑是对“齐人徐福”产生了不信任感。

秦时无棣属齐郡厌次县,关于“厌次”一名的来由辞书、方志均记载曰:“厌次,县名,秦置,相传秦始皇东游厌气至碣石次舍于此,故名厌次。”厌次是“厌气次舍”的缩写。显然,始皇所到的“碣石”是厌次县的碣石。“厌次碣石”乃今天的“无棣碣石”这是不争的事实。

《春秋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会,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厌次”证明秦始皇在无棣碣石住了较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才有“考入海方士”、“刻碣石门”、“决通堤防”之类的大举动。“

四、发怒坑儒

史载,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燕人卢生求药不得,与候生相谋逃跑了,“始皇闻亡,乃大怒曰……今闻韩众去不报,徐福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使御使按问诸生“坑之咸阳”。从始皇的话中,可知徐福的过错是浪费巨资,办事不力,并无大罪。证明徐福在这次“坑儒”事件中幸免,并继续求仙行骗。

五、死不悔悟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携少子胡亥(后来的二世皇帝)第四次东游:“并海上,北至琅邵,方士徐福等,人海求药,数岁不得,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驽射之。”

“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而西,至平原津而病”,“崩于沙丘平台。”

徐福等恐获罪,这次不“以风为解”。而是编造了大鲛作梗的谎言。幸而始皇在烟台一带见到了大鱼,并射杀一只,才免于追究。

始皇到平原津得病,走到沙丘就死了,年仅50岁。受骗到死,死不悔悟。

不言而喻,是徐福编造了谎言后,继续陪同始皇“并海西”,“至平原津”。

此“津”在何方?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曰:“公孙弘平津侯迹近此,盖平津即此津,始皇渡此津而疾。”公孙弘所封(高城县)平津乡在今沧州盐山县南四十二里。

据考证,此津乃齐赵古道上的要津,在无棣碣石山之西南侧。是战国乃至魏晋时期燕赵进人齐地的咽喉要冲。

始皇是为求仙取药而来,渡河而西之前必定到无棣碣石询问盘查。徐福等会更加诚恐诚慌编造新谎言。

六、二世余韵

二世元年(前209年)“春,东行郡县,李斯从,到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

二世上年刚刚陪始皇到碣石,渡平原津,为什么刚刚即位,便东行郡县,直奔碣石?肯定在他看来,这里有与秦朝兴衰攸关的东西。这次到碣石,目的不外乎有三:(一)碣石一带仍有“天子之气”,需要继续“厌”;(二)可能想把始皇的求仙活动继续下去;(三)因求仙药不得导致始皇五十而崩,对徐福等大兴问罪之师。然而从此史料中没有再提及徐福。

据推测,听到始皇驾崩的消息之后,多诈善变的徐福肯定会料到大祸临头。他故作镇静,封锁消息,带领数千童男童女,率领庞大的船队在碣石山下起锚,沿黄河顺流而东,扬帆远航,从此一去不复返了。等到二世到碣石时,看到只是人去城空船无影踪的悲凉景象。徐福的求仙活动到此告终。

显然,从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福等上书”到始皇三十七年方士徐福等“恐谴,乃诈曰”,了了数语,说明徐福为始皇搞求仙活动持续了10年之久,并非第一次入海,便一去不返。

另外,我们也看到,徐福的求仙人海活动主要集中在无棣碣石山一带。

首先看一下始皇、二世的巡行路线:

(l)始皇二十九年,第二次东行“至琅琊,过恒山,道上党入”,沿古道,必然经过无棣碣石,今道则国道205.辛沙路、国道307。

(2)始皇三十二年,第三次东行,“至碣石,考入海方士”。事情本身就发生在无棣碣石。

(3)始皇三十七年,第四次东行“至之罘,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平原津就在无棣碣石之南,至平原津之前必到过碣石。参看今天辛沙路(河北海兴辛集至龙口一带)、205国道等。而今的交通干线往往是沿古道而修建,这是事实,连丝绸之路都是如此。

(4)二世元年“李斯从,到碣石”,二世千里迢迢直奔竭石而来。

显然始皇、二世东巡都离不开碣石。

其次,考察一下,无棣碣石周边的历史遗存:

(l)无棣碣石西南侧有座“千童城”。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香港商务印书馆 1931年版)第54页载:“千童城在无棣县西南境(误,应为西南)。《寰宇记》:秦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千人入海求蓬莱不死之药,筑城以居之。”
《汉书补注》(清·王鸣谦):“千童县:(补注)《元和志》,秦始皇使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筑此城以居之,故名。”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407页载:“千童,县名,秦为千童城,汉置千童县,后汉改饶安,相传秦始皇派徐福带童男女千人入海求仙,渡海前给童男女居住。”

(2)无棣碣石西稍偏北有座“丱兮城”。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176负载:‘丱兮城,地名,在今直隶盐山县东北。相传,秦始皇遣徐福发童男女千人,入海求仙,筑城侨居童男女,故名。”

《辞源》第97再载:“丱兮城,地名,相传秦始皇派徐福带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渡前给童男女居住,人称之为‘丱兮城’。地在今河北盐山县东北。”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丱兮城,地名,传说秦始皇派徐福带童男女千人入海求仙,筑城给童男女居住,人称之为丱兮城。地在今河北省盐山县东北。”

《中国名胜掌故大典》(天津古籍出版社版)第412页载:“秦始皇公元前215年东巡”,“走到现今河北省盐山县境地,又派一名叫徐福的人在民间招来一千童男童女渡海求长生不老之药,这些童男童女招来后,秦始皇就下令在盐山县东北筑了一座城,供他们出海前居住,这座城起名为“丱兮城”。

《盐山县志》载:“高城县东北岭,旧有丱兮城。”

以上两城都与徐福求仙有关,筑城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19年及以后。为何筑两座城,可能是未婚青年男女分城居之,便于管理。

(3)滨州、天津两“秦台”。

滨州“秦台”:

《齐乘》载:“秦台,滨州东十三里,高八丈,周二百步,相传秦始皇东游索蒲系马处,亦名蒲台。般阳之蒲台县以此氏焉。”

《三齐略记》:“鬲城东南有蒲台,秦始皇东游海上,于台下蟠蒲系马……今去海三十里。”
《黄河流域造河流的演变与治理》(史念海著)第 166页载:“滨县秦台,据说就是古蒲台,秦始皇东游,还曾登临过,六世纪还高八丈,折合18.56米。”

无棣秦台:

据《无棣县志》(1925年版)载:“秦台在城东北五十里,相传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在此筑台望之。”

无棣县旧志还录有清代张廷翰在此作的“秦台”诗一首,其中有“不见徐福还,但闻祖龙死”句。祖龙,即秦始皇。古人将秦台与秦始皇、徐福联系起来,相信这一带曾留下徐福、秦始皇的踪迹。

(4)无棣碣石西北部还有海神词和汉武台。

《魏书·地形志》载:沧州章武县“有汉武台”,“有大家姑词,俗称海神或云麻姑神”。

《魏土地记》:“章武县东一百里处有汉武台,南北有二台,相距六十里,台高六丈,俗传汉武帝东游海上所筑。”

《因学纪闻·卷十·地理》(宋·王应麟撰)载:“《九域志》:沧州有汉武台,台余基三成,齐燕之士为汉武求仙处。”

秦始皇驾崩70年后,汉武帝即位,他对神仙的迷信程度不亚于秦始皇,从公元前110年到前89年,他曾 8次登封泰山,东游海上,汉代在秦始皇筑的“千童城”设置于童县,在秦始皇筑的“丱兮城”设置高城县。汉武帝亲封刘摇为“千童侯”。高城县北部邻县章武县到魏晋时仍有“海神树”和“汉武台”,唐宋以后仍有记述。说明无棣碣石一带确实人杰地灵,到汉代,在同一地带“齐燕之士为汉武求仙”,恰恰可以印证徐福为秦始皇求仙的可信性。

通过研究徐福在碣石山的史料,考察有关的历史遗存,参阅丰富的方志记述,可以勾勒出“碣石求仙基地简图”:

“千童城”在碣石西南侧,靠近齐赵古道要津;“丱兮城”雄踞齐燕古道旁,两城成犄角之势,四周有重兵守卫,中间有大道相通;碣石山下是供船队锚泊的港湾,山顶有信号台等设施;向东南延伸有几座高高的了望台,同时可以向入海船队提供联络信号,防止迷航;了望台与碣石山有御道相连,便于始皇车驾通行。

这就是徐福费巨万计经营近 10年的神秘而庞大的入海求仙基地,渤海沿岸其他地方绝对找不到这么一套完整的系统工程。

或问,秦始皇为什么同意徐福选择今天看来“其貌不扬”的无棣碣石山作为入海求仙基地呢?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无棣碣石乃古代贡道标识,《禹贡》“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即此也。此处具备求仙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诸条件。

古时,这一带常有“海市蜃楼”现象发生,是海神经常“显灵”的风水宝地,燕昭王在附近为邹衍建碣石宫求仙长生。燕昭王公元前311一前279年在位,执政长达 33年,且寿命较长。弱小的燕国经他的治理,一跃而成强国,连强大的齐国都被他吞并,东部拓疆千里,是战国时的有为君主之一。他死后20年,秦皇出世,对此事岂能不知,始皇定会以为昭王富国强燕,执政年久,益寿延年与其在渤海边的碣石宫求仙有关。齐人徐福又是邹衍的徒子徒孙,他也希望借助祖师爷这块风水宝地在秦始皇面前“卖关子”,取得信任。

况且,秦始皇早就听说这一带有“天子之气”即“龙气”,所以“东游厌气”到碣石,以镇压此地的“龙气”。故名无棣碣石所在的地域为“厌次县”。

此处,可谓有“仙”,有“龙”,所以山有名,水有灵,受到秦始皇、徐福的青睐决非偶然。

古代造船技术不高,船小吃水浅,抗风力差,储备少,靠人力风力航行,技动能力差,航程受到限制。古时航海技术不发达,观测仪器简陋,不能准确定位,因此只能近岸航行,靠岛岸目标导航。观星月做为参考。天津以南,莱州以西的渤海沿岸,千余里海岸线,惟有无棣碣石山碣然特立,在海上数十里可见,是近岸航行理想的岛岸导航目标。《禹贡》时代原是贡道上的导航标识。这是无棣碣石在这一带所具备的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越地理条件。

又据《汉书·地理志》:“渤海郡,县二十六,户二十五万六千三百七十七,口九十万五千一百一十九。”从幅员和户口看是当时全国数一数二的大郡。汉代功臣、勋戚。皇孙封侯渤海郡的达十二三家之多。其富庶程度可想而知。人口众多,便于挑选童男童女;物产富庶,利于物资补给。并且这一带渔民较多,有航海作业基础。这便是无棣碣石一带充足的人力资源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另据《战国至唐初太行山以东经济地区的发展》(史念海著)一书指出:自秦汉以来,河北平原东部和中部,虽然有纵贯南北的交通存在。但相当偏僻,平原东部只有渤海、平原两郡为支点。”那么,就沿海而言,渤海郡就是惟一的交通支撑点。这对常率大军出巡的秦始皇来说,把求仙基地放在渤海郡也是明智的选择。

庞大的船队,除人力资源,航海基础,物资供应之外,还必须考虑选择停泊港的问题。在当时条件下,能停靠那么多船只的避风海港甚微,而无棣碣石山下的黄河及无棣沟纵深开阔,靠岸停泊方便,出海顺流而下,一年四季皆可避风,是理想的锚泊良港,至今黄骅、无棣的渔民仍利用河港作基地。一处码头多者上百艘,少者数十只,冬季上坞。开春下水,遥想徐福当年,大概也是如此。

千童信子

《长城在线》

千童信子是盐山县千童镇所独有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它起源于秦朝。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秦方士徐福在饶安(今千童镇)招募千名童男童女、百工,东渡日本不归,故乡父老举办信子,取登高眺望盼远出的亲人归来之意。后来,每逢甲子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举办一次,2000多年来,经久不衰。

千童信子高达12米,由木杠、熟铁、棍梆扎制成,竖杆的顶端用铁棍搭起空中舞台,台上有数名童男童女表演各种各样的艺术造型。信子下端由36名壮汉抬着,由狮子舞、乐子和武术队开道,沿四街游行演出。传统节目主要有《天河配》、《许仙游湖》、《小磨房》、《西游记》等。

1950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首次举办千童信子节。1992年、1996年先后举办信子节,上了《饶安征募》、《出海东渡》、《扶桑授艺》、《望海盼归》4架信子,吸引了国内外大批观众。1996年盐山县人大常委会做出决议,每5年举办一次千童信子节。

探访河北“千童镇”:中日友好交流的“活化石”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6日10:4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沧州十月五日电 题:探访河北千童镇

中新社记者 鲁达 潘海涛

因为一段历史传说,河北盐山县的千童镇在中日交往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据当地人讲,千童镇,在商、周、战国时期称“饶安邑”,意为“其地丰绕,可以安人”。秦时此地称“千童城”,《元和郡县志》记载“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城以居之,故名。”汉高祖五年(公元前二0二年)于此置县称“千童县”。北魏熙平二年(公元五一七年)于此始置沧州州治。

相传公元前二0九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勇率数千童男童女及百工巧匠从这里启航,求长生不老之药,漂洋过海,东渡日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日本佐贺地区的金立神社员神为徐福,每五年一祭的习俗延续到今。由此,盐山县成为千童城故里,在中日关系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相传,徐福是从千童镇东边无棣沟走向大海的。据史料记载,古时的无棣沟是华北平原上通海的重要水道。唐代诗人刘长卿在此吟诗:“晚来潮风满,处处落帆还。”如今,千童镇东边的无棣沟遗址,已是绿荫遍地,东望目之所及,尽是绿树红瓦。

陪同我们的向导介绍,在这里,有源于汉代的“千童信子节”,即在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徐福千童出海日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逢甲子年举办一次,每六十年一个轮回。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民间文艺表演,尤其是挑选体强胆大、眉清目秀的童男童女,衣着古装,表演节目以怀念和召唤东渡的亲人。其内容有“天河配”、“吕洞宾戏牡丹”、“功满取经路”、“徐福东渡”等。

“千童信子节”后来被专家学者称为中日友好交流的“活化石”。

为何叫“信子”?记者询问千童镇一位老人。“信,就是尊崇;子,就是随徐福出海的童男童女,方圆百里都知道。”老人回答。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子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变化。”千童镇负责人对记者说,“内容上,在突出怀念远去亲人的同时,增加了文化色彩;时间上,也不再局限于甲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