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毛的生长周期:考试时的“超常发挥”是怎么一回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30 19:48:5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王极盛谈

考生怎样超常发挥
--------------------------------------------------------------------------------

今日早报 2001/07/01
考前状态调整好

问:怎样对考前状态进行调整?

答:首先要强化信心。

怎么强化信心呢?我提出几点建议。

(1)高考目标期待适当考生要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实力和自己心态的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高考目标。一般说来,根据考前摸底的考分确定高考成绩的期待值。

考生如果把高考目标定位过高,就会为难以达到目标而增加考试焦虑,影响考试发挥。但如果考生把目标定位太低,也会影响潜能的发挥。

(2)不要攀比每个考生的学习实力与心态状况不一样,确定高考的期待值不一样。有的考生盲目与比自己学习实力强的同学攀比,这样会挫伤自己的信心。

(3)加强实力考试信心是建立在考试实力基础上的。因此,加强复习,提高实力是强化信心的重要措施。

(4)不要迷信2000年7月1日,一位考生对我讲:王教授,我考重点大学的希望没了,我说你平时学习成绩不错,只要心态好发挥好就会成功的。他说这两天他看到了乌鸦,不祥之兆,十有八九考不上重点大学。

考试成功与否,由自己平时学习实力与高考时的心态决定的。世界上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影响考试的成绩。有的考生迷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相信超自然力量会影响自己的高考成绩,这就会降低自己高考的信心。

(5)积极自我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强人的信心,消极暗示能降低人的信心。

(6)挺胸抬头,步伐加快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动作相一致。人在高兴时,在充满信心时就会挺胸抬头,扬眉吐气,走起路来很有精神,步伐稍快而有力;人在沮丧时,在缺乏信心时,就会无精打采,低头哈腰,走路缓慢无力。考生可利用人的内心体验和自己的行为动作一致的原理,每天走路挺胸抬头,步伐稍快。经常这样做,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

考试焦虑不可怕

问:很多考生在考试前出现了失眠、紧张等现象,怎样对待考试焦虑?

答:考生在考试前和考试中会出现考试焦虑现象,即:有些紧张、有些不安,有些着急。这对考生来讲是难以避免的。据心理学研究,考生在考试前和考试中存在轻度的考试焦虑是相当普遍的。可是有些考生把自己存在的轻度考试焦虑看得很重,误认为自己紧张不安的情绪会对考试产生很严重的影响,却不知其他考生也大多存在像你一样程度的考试焦虑。

考生在考试复习过程中,在进入考场的时候可运用积极的自我想像,焕发与强化自己良好的情绪,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

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过去自己成功的经验选择自我想像的内容。

听音乐,尤其是听轻音乐对调整人的紧张情绪的效果是肯定的。

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唤起人良好的情绪。考生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调整心态会收到积极的效果。

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自我暗示语。当考生情绪处于高考紧张时可默念放松、放松、放松。当考生心情烦躁时可默念平静、平静、平静。当考生心灰意懒时可默念我行、我行、我行。

深呼吸是调整情绪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经常训练深呼吸的操作方法,在使用时就会得心应手。有的人认为深呼吸还不会,在使用时就感觉挺别扭。因此,考生使用深呼吸调节情绪要经常训练,经常做,才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考生闭目坐在椅子上,吸气时要缓慢,呼气时更要缓慢。

考生用自己右手大拇指轻轻按摩在前臂上的内关穴(内关穴位于手腕向上三横指正中线上)。按摩时要轻轻的有节奏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按摩三十六次即可。

进行放松训练。

考生坐在椅子上,全身放松,两脚与肩同宽,眼睛微闭。

首先,心中默念,头部松,面部松,颈部松,前胸松,后背松,腹部松,腰部松,前大腿松,后大腿松,前小腿松,后小腿松,脚背松,脚掌松。如此,按照顺序反复默念,可使身体得到放松,精神上也得到放松。

考生还可以进行想象排忧。

考生可站着进行训练,也可在晚上淋浴时进行训练。训练时开始想像天上下着毛毛细雨,雨水沿着面部流到胸部,腹部,雨水同时沿着后脑勺流向背部,腰部,而水继续往下流,流到前后大腿,前后小腿,流到脚背,流到脚心。一面想像雨水沿着身体下流,一面想像雨水把自己的烦恼、忧愁、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统统冲刷掉。按照这样的顺序不断地进行训练对消除不良情绪,排除烦恼与不安能起一定的作用。

是一种应激反应。
弗伦奇于1966年曾重点考察过个体自身善与应激情境相互作用的问题,他用个体能力和环境要求之间缺乏适应这一观点来阐述这种相互作用。缺乏适应是一个两极总是在其一端,如果环境的要求远未使个体构成压力,以致个体由于这些要求与其自身能力之间不一致而感到满足不了需求,也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这就是说,过低的刺激水平也不可能引起紧张。研究业已发现,那些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常常体验到不安。在其另一端,如果环境的要求超过个体的能力,或者说强加于个体的能力,个体为了应付和满足这些要求,就可能在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给出适合这些要求的能力,于是紧张状态便出现了。很显然,应激的程度是个体的能力与满足环境要求之间的一个函数。虽然工作效率的要求、解决极其复杂的问题的要求、调解彼此冲突期待的要求、生活中某些用品求而不得的要求等等,它们都有可能导致个体能力与环境要求之间的“缺乏适应”,从面引起压力或紧张,但引起压力或紧张的程度也许是不一样的。况且,有些“缺乏适应”是由于个体无法满足环境要求和个人动机,有些则在于个体的实际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