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官方客服在哪里:陶渊明该不该隐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10 11:32:30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一位隐士
那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到底该不带隐居呢?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更多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六十三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常常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除诗之外,他还给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诗并记》等。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在那里没有动乱,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过着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使这篇作品产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后世人们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作“桃花源”。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在当时看来,它是消极的,在仕途上遇到困难不懂得去解决问题,只会逃避,但是哪些问题是他无法解决的,他选择归隐是给自己选择了另一条出路,是在积极地面对生活。是的,她逃避了现实,但他积极地面对了生活,我想是积极的!

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 每个特定的历史背景都有其特定的人文故事 我们不能片面的去看待它 我觉得 陶的隐居 从某些方面是积极的 而在某些方面看来 却有是消极的 当然 也说不上是积极还是消极 也许 是历史推动所必然产生的结果 只不过 他是个觉醒的人罢了
是一种境界 内心真实自我任性自适的体现 不在积极或消极之中

呵呵,无论在什么时代陶渊明都应该隐居,看看他的田园生活无拘无束,流传了那么多优秀的篇章,他是因为隐居而出名的,所以隐居是他最好的归宿,因为他可以快乐生活,我们可一欣赏他的生活

很明显该了,他不适合官场,就这么简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既然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还是一个人写写文章比较好。。。。

隐居是最高明的,他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没有去白白地牺牲,这是聪明的对抗。因此,后人们才能欣赏到他的优美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