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魂2霸者契约你将:郑和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5 10:49:37
郑和简介!!!

郑和是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郑和(1371年-1433年), 明朝太监,佛教徒,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 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收纳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卫千户,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郑和后裔至今已传至第21代。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郑和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http://www.sz.chinanews.com.cn/zgzh.html

郑和(1371年 - 1433年 ),明朝太监 ,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 一说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人 。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正史仅载郑和为云南人,并无其他生平事迹传世。据云南昆阳《故马公墓志铭》载,郑和为马哈只(佚名)第二子,长子马文铭,姐妹四人 ,然此说为孤证,学界存疑。吴晗据此推测,郑和或于洪武十三年(1381年)为明军进攻云南时所掳,遭受“宫刑” ;(1382年)被选于宫中尚衣局训育两年;(1384年)14岁的他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其一生笃信佛法,广造佛经传世。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转到百度百科 那里直接搜就是了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郑和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简介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郑和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航海家郑和究竟病逝何处
郑一钧是老一辈著名史学家郑鹤声的儿子.郑鹤声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研究郑和,首次发现太仓刘家港通番事迹碑,弄清了郑和七下西洋时间地点,并首次发现南京静海寺残碑,是学术界公认的郑和研究权威;郑一钧继承父业,研究郑和三十多年,写专著五百多万字,研究发现郑和一四三三年病逝印度古里,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是当代郑和研究权威.
古里国(今卡利卡特)当时有"西洋诸番之会"的美称,郑一钧介绍说,印度半岛沿海当时有很多国家,郑和船队曾在其中六个国家的港口停靠.郑和率船队来到古里后,在与当地的官民交往中,逐渐了解了古里国淳厚的风土民情,并为之所吸引.费信是这次随郑和出使古里国的成员之一,他曾对此大加赞颂:"古里通西域,山青景色奇,路遗他不拾,家富自无欺.酋长施仁恕,人民重礼仪,将书夷俗事,风化得相宜."
郑和极力赞扬古里优良的民俗,衷心希望古里国能保持并发展下去,同时也希望其他的国家也能象古里国这样.永乐三年,明成祖诏封古里国王,并赐予印诰,文绮等物,由郑和奉诏古里,这当然是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事件.为了纪念这件大事,郑和在古里建立了一个碑亭,立石勒碑,文曰:"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苦,熙皋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这是中国和印度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郑一钧诠译,碑文中所谓"十万余里",是极言其远,"民物咸苦,熙皞同风",是说这里国泰民安,世道昌盛,和中国有相同之风.郑和船队结束了对古里的访问后,其国王遣使臣随船到中国答谢.此后,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要来古里,并以此为中转站.古里国王也多次遣使到中国朝贡,两国关系越来越友好.
郑一钧痛惜地说,一四二六年,明宣宗朱瞻基登上皇位后,打算恢复祖父朱棣那种君临天下的朝贡体系,于是命令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郑和预感到这是最后一次航行了,在出发之前,他雕刻了两块石碑,记录了自己的航海历史,分别竖立在江苏太仓刘家港和福建长乐五虎门.宣德八年三月上旬(一四三三年四月),当船队从东非来到印度古里时,郑和因病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二岁,古里成了他的归宿.当时气候炎热,归国路程尚需要三个月时间,郑和遗体极有可能葬在印度卡利卡特,也有可能葬在印尼三宝垄,目前尚未定论.
〈郑和航海图〉原名是〈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因其名冗长,后人简称为〈郑和航海图〉.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序一页,图面二十页,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页.该图是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海成就之一.它是在继承前人航海经验的基础上,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经过整理加工而绘制的.这本图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图上所绘基本航线以南京为起点,沿江而下,出海后沿海岸南下,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海岸,穿越马六甲海峡,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到达溜山国(今马尔代夫).由此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另一条从溜山国横渡阿拉伯到忽鲁谟斯.图中对山岳,岛屿,桥梁,寺院,城市等物标,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立体写景形式绘制的,形象直观,易于航行中辨认.对主要国家和州,县,卫,所,巡司等则用方框标出,以示其重要.图上共绘记530多个记名,包括了亚非海岸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往返航线各50多条,航线旁所标注的针路,更数等导航定位数据,更有实用价值.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海船的远航经验甚为丰富,航海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