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泰和保定 让每个:发扬民主会淡化命令意识的辩论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5 22:50:08
急需,帮帮忙

党的先进性在组织方面的重要体现,就在于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原则。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党创造性地发展运用民主集中原则,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使党始终保持了团结统一,形成了党在组织建设上保持先进性的鲜明特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发扬党内民主,完善党内决策机制,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统筹协调的能力,对于维护、体现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严肃纪律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只有强化党的纪律,才能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使党始终成为团结战斗的坚强集体

中国共产党不是众多党员数目的简单相加,而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这种“高度的组织纪律性”,集中体现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一系列原则和制度上。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始终保持先进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一套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制度和保证制度实施的纪律,使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考验。历史经验表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民主集中制的“四个服从”执行得好,党就能够始终保持团结一致,党的先进性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反之,党组织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会丧失战斗力,失去先进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严格地维护党的纪律,极大地加强纪律性。否则,形成不了一个战斗集体,也就没有资格当先锋队。

当前,我们绝大多数党组织和党员执行纪律是好的,但也有少数党员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逐渐弱化,“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逐步抬头,有的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不服从组织决定、不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有的思想僵化、信念动摇;个别党组织大局观念淡化,搞“山头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了党的先进性的发挥。防止和克服这些问题,一是要强化党性观念,切实摆正个人的位置。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每个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强化党性观念,做到正确使用手中权力,严格按党的组织原则办事,始终把自己置于党的组织之中。二是要强化组织观念,切实摆正下级的位置。在这个问题上,各级党组织既要防止和克服借地方和部门的特殊性或创造性开展工作之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又要防止和反对唯书唯上的思想倾向,始终做到贯彻上级精神与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相统一,贯彻执行上级精神与创造性开展工作相统一,确保上下协调一致,政令畅通。三是要强化大局观念,切实摆正局部的位置。“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局部的位置摆不正,必然影响党的建设大局,影响先进性的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些部门的自主性将逐渐增强,自主决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必须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的大局意识,促使其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妥善处理和协调好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提高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迅速有效地贯彻执行。

发扬民主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党的先进性的基本途径。只有不断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党的先进性是全体党员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党的事业能否得到不断发展、胜利,取决于全体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高度发挥。这种“高度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毛泽东同志说:“党内缺乏民主生活,发挥积极性的目的就不能达到,大批能干人才的创造,也只在民主生活中才有可能。”党的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挫折和重新奋起,都同党内民主生活状况息息相关。党内民主发扬得好,民主渠道畅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党内生活就很活跃,党就朝气蓬勃,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就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党内民主发扬得不好,党员就不可能说真话,党就听不到群众的意见和心声。邓小平同志讲,最怕的就是党内鸦雀无声。贯彻民主集中制,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我们不断发展党内民主,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规范党内民主生活秩序。

党内民主发扬得好不好,民主生活正不正常,一要看对党员的基本权利保障得好不好。当前,个别党员领导干部,把喜欢讲真话、提意见的行为视为“挑刺”,有的甚至对这种行为进行压制和打击,使发扬民主走了形式,影响了党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这种状况必须纠正。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各级党组织要以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为出发点,以引导、激励、发挥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落脚点,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保证那些在党内敢说真话,哪怕说错了的党员,其个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同时,对那些说假话,搞欺上瞒下,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利用职权对批评者和讲真话的党员进行压制和打击的人,进行严肃处理,切实通过各种措施,营造党员有话想讲、有话敢讲、有话愿讲的良好氛围。二要看党员对党内事务参与程度大不大。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与确保广大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是相辅相成的。党员对党内事务不知情,就无法参与;不参与,就无法更好地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无从谈起。为此,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逐步推行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特别是在党内生活的重大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上,应广泛征求党员的意见,容许党员对不同意见进行平等讨论,在讨论中沟通思想,统一认识,形成共识,切实扩大党员的参与度。三要看对党员的意见建议重不重视。这是党内民主生活正不正常的关键,也是能否集中群众智慧的关键。党组织对党员的意见建议不重视,再多的意见也是枉然。因此,各级党组织对党员的意见建议特别是那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一定要认真对待,充分吸取,并及时将处理情况反馈给提意见的当事人,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要看选人用人的导向正不正确。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于推进党的民主进程、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选人导向好了,不仅会极大地激励大批的贤人和能人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同时还能够对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形成强大的客观打击效果。各级党组织在选人用人时,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切实通过选好党的干部,激活党员队伍,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

科学决策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关键环节,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只有不断完善决策机制,才能实现党内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确保党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党的决策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过程是否科学、民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难以预测的东西逐渐增多,决策主体逐渐分散,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于确保党的事业顺利健康发展,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不仅需要,而且紧迫。

多数党组织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总的来说是做得好的,重大决策是符合实际的。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领导干部不搞调查研究,拍拍脑袋决策、拍拍胸脯保证、拍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分管领导往往为自己的“领地”说话,往往以部门利益为标准行使决策权,导致决策的随意性片面性;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错误的决策得不到及时纠正,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存在这些问题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决策机制不健全。必须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并不断加以完善,切实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一靠正确的政绩观确立决策的出发点。政绩观直接反映党员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决定一个单位能否作出正确决策的先决条件。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政绩观不正确,就势必去追求轰动效应和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因此,我们想问题、作决策,要时刻以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需要不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随时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确保决策的正确方向。二靠深入的调查研究奠定决策基础。在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之前,党委要组织力量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党委班子成员每年都应选好题目、确定重点进行调查研究,并形成制度,使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充分发扬民主、修正决策预案的过程。三靠严格的议事制度规范决策程序。凡属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都要提交会议讨论,严格按照“十六字”原则和程序进行充分酝酿,民主决策,防止个人说了算或少数几个人说了算。在作出会议决定之前,应先征求有关人员的意见,防止临时动议。党委会研究的一些事项,可选择与会议议题关联度较高的人员列席,让他们参与讨论,既可以更多地集中智慧,又可以起到监督党委会工作的作用。四靠广泛的科学论证确保决策正确。对重大事项决策,特别是专业技术性强、建设前瞻性大、工作程序复杂的重大问题,要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专家论证和专业评审。群众不赞成、专家未论证的项目,不应进入决策程序。五靠严格的责任追究强化决策责任。没有决策责任制,领导就难有责任感,就容易出现名曰集体负责而实际无人负责的现象。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责权明晰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按规定和程序议事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根据决策中个人功过大小,对有关人员严格进行责任追究。不但要追究拍板者和表决者的责任,还要追究决策调查研究者的责任,以此强化其职责意识。

统筹协调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也是维护党的先进性的时代要求。只有不断加强统筹协调,才能真正树立和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民主集中制贯彻得好不好,党的先进性能否得到很好的保持,最终要看能否统筹各方力量、兼顾各方利益、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拥护和支持,是因为我们党在想问题、作决策时,始终能够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党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各种利益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在贯彻民主集中制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听取、正确集中各方意见,聚合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反映和兼顾各方利益,促进社会良性互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搞好统筹协调,要求各级党组织及其主要领导干部,既要有一定的宏观掌控能力,能够较好地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规律,还要有为党的事业潜心敬业、默默奉献的思想境界。在实际工作中搞好统筹协调,笔者以为,重点要做到四个统一。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与处理具体事务相统一。以人为本还是以事为本,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工作观念。搞好统筹协调,既要重视处理好现实工作中的一些具体事务,更要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从人出发,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帮人之所需,自觉摒弃见事不见人的倾向,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体现在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比如,对先富起来的人,要引导他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防止出现“满了口袋、空了脑袋”的现象,确保物质精神双丰收;对下岗人员和困难职工,则要侧重帮助他们想办法、出主意,千方百计实现再就业;而对专业技术人员,则要注重为他们的事业发展、自身价值的体现创造条件。只有把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要坚持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统一。处理好现实与长远的关系是搞好统筹协调的客观要求。当前我们有的单位抓工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喜欢搞一些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事,抓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有声有色、热热闹闹的工作;有的脱离实际,搞超前建设,甚至杀鸡取卵,寅吃卯粮,严重影响了单位建设协调发展。存在这些问题,主要还是没有处理好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因此,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在想问题、作决策时,既要考虑现实需求,更要看重长远发展,只有如此,作出的决策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与此同时,还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宽广胸襟,潜心研究一些带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埋头做一些不容易露脸、一时难以见效,但却对长远建设发展有利的事。三是要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把上级的指示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工作中,这个结合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筹协调的力度。在这个问题上,既要防止那种整天揣摩上级喜好,不顾基层的实际需求,做表面文章的现象,又要注意克服为了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对上级的命令指示“软抵硬抗”、随意变通的问题发生,切实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党的事业奋斗、为群众谋利益上,以对历史、对未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搞好“上情”与“下情”的有机结合。四是要坚持发扬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统一。统筹协调是关乎全局的大事,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统筹协调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很容易出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为此,各级党组织在统筹协调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吸取和发扬过去好的经验做法,更要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要消除障碍,更新观念,创造性地搞好统筹协调。要用新的视野认识新事物,对代表时代前进方向,有利于建设和发展的新创造、新经验、新典型,要善于发现、勇于扶持、勤于总结;要用新理论解决新问题,自觉克服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敢于跳出条条框框的束缚,善于用新的观念去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要用新思想谋求发展,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审视我们的工作,确立新的思想、拿出新的举措、开创新的局面。切实通过改革创新增强统筹协调的活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