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木橱柜装修风格:农村经济走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17:26:15
我是一个打工仔,
就在最近我脑子里有一个想发.就是:"未来的经济走向会向农业发展''.
我希望大家给我一些建议.

一、站在战略高度,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江泽民同志也多次论述了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小城镇建设的方向。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具有功能城市化、规模小型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既是城市梯次结构的基点,也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中心,在推进经济市场化、乡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小城镇的发展,是目前农村经济走向市场化的必然要求。目前农村经济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多元复合经济。随着农村经济向商品化、市场化发展,农户的分散生产与大市场连接需要小城镇作为中介点,传统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需要小城镇带动。同时,随着中心城市的适度发展和乡村城市化的演进,城市功能延伸需要小城镇充当媒介,城市产业发展重点转移需要小城镇承接,城市人口增加需要小城镇分流减压,中心城市的发展必然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从加快市场经济进程、实现农村经济繁荣、推动中心城市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在整个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下大力气搞好小城镇建设。

1994年以来,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及时出台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政策措施,每年都召开会议安排布署小城镇建设工作。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把小城镇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大了工作力度,努力探索适应中西部实际的小城镇建设路子。这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1998年,全市试点小城镇达90个,镇均社会总产值8.8亿元、财政收入1041万元,与1993年相比,分别增长224%、148%。

二、按照小城镇发展的客观要求,抓住小城镇建设的关键环节

小城镇建设关系经济、政治、社会各个方面,涉及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我们根据城市化规律,将小城镇建设与都市群发展战略相对接,将其作为城市体系的基点,围绕成都这一特大中心城市,形成7个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卫星城和316个星罗棋布、类别多样的小城镇。近郊小城镇重点发展延伸城市功能的居住小区和工业小区,不远不近的小城镇主要发展服务城市需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休闲度假中心,远郊小城镇着力发展农贸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将小城镇建设与其自身优势和特点相结合,对地处交通要道、市场辐射面广的,着力发展为商贸型小城镇;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引导发展为旅游型小城镇;靠近中心城市、易于接受产业转移的,培育发展为工业型小城镇。同时,坚持市场化取向,切实抓好“三新”。一是用地管理创新。推进土地开发商品化、市场化,对试点镇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采取拍卖、招标或协议方式出让。5年来试点小城镇镇均开发土地138亩。二是户籍制度创新。对在试点小城镇有固定住所和稳定业务、收入来源的农村人口,实行“镇民待遇”,允许其在小城镇登记落户,并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与城镇人口同等对待。三是投融资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外商、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小城镇建设发展基金,区(市)县财政也相应安排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小城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费等税费,均全部用于小城镇建设。1994—1998年,全市试点镇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5亿多元,镇均2700万元。此外,我们还按照现代化要求,全力抓好“三高”。一是高起点规划。把规划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龙头”,聘请国家级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的专家参与规划设计,重点抓了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城镇规模、产业方向和功能分区,全市10个试点镇总体规划获国家建设部表彰。二是高质量建设。切实按照规划进行建设,杜绝建设的随意性,实行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质量监理制,确保建设质量,认真抓好市政、公用设施的综合配套建设,完善城镇功能。1998年,全市试点镇镇均供电能力达600千伏安,日供气1.5万立方米,97%的小城镇居民用上了自来水。三是高效能管理。规范完善了小城镇管理的有关法规和具体办法,建立健全了由职能部门牵头负责、相关单位协同配合的城管队伍,对小城镇镇容环卫、治安交通实行综合管理,初步实现了小城镇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三、从实际出发,提高小城镇建设的综合效益

各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不同,条件各异,因此,小城镇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求得最大效益。一是小城镇建设应当与中心城市发展相结合。成都是大城市带大郊区,城市经济支撑地位和带动作用比较突出,依托中心城市建设小城镇,是成都小城镇建设的优势所在。我们发挥成都作为西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优势,发展了洞子口、永丰等一批市场型小城镇,青龙、天回、龙潭寺等一批仓储型小城镇,白家、犀浦等一批科技型小城镇。同时,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积极转移城市产业,分流城市人口,培育了十陵、红光、永宁等一批工业型小城镇和苏坡、机投等一批安居型小城镇,把郫简镇、青城山镇建设成为都市后花园和城市度假休闲中心。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在小城镇建设中注意夯实产业经济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努力实现农业稳镇、工业强镇、三产兴镇。1998年,全市试点镇非农产业的经济比重已从1993年的82%上升到92%,东升镇乡镇企业增加值已达11.5亿元,洞子口乡各类市场年交易额达100亿元,实现工商税额3170万元。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成都平原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宝贵,我们按照江泽民同志要保护好成都平原耕地的重要指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严禁乱占滥用耕地,尽力盘活存量用地,严格控制污染项目,切实依法保护环境。1998年与1993年相比,全市试点镇镇均排污管道增加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0.5平方米,大宝镇、万春镇被列为国家生态试点镇。我们还注重搞好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增强干部群众城镇意识,积极推进教育、卫生、文化、广电、通讯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着力抓好医院、学校、文化站、有线电视站等科教文卫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小城镇广播覆盖率和电视普及率达到95%。

四、适应形势变化,发挥小城镇建设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998年以来,我们针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招商引资竞争激烈的实际,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认真研究制定对策,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一是以小城镇建设有效启动内需。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投资与消费双向启动的政策,及时出台了鼓励投资和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道路、水、电、气条件,积极引导农民进镇集中建房,大力刺激居民消费。1998年全市试点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亿元,镇均收入667万元,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二是以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大抓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扩大对本地建材产品的需求,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商贸、餐饮、运输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加强农贸市场建设,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增产增收。1998年全市试点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49元,比上年增长10.5%。三是以小城镇建设促进对外开放的扩大。我们按照“全力抓开放,各级抓开放”的思路,以小城镇建设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通过小城镇建设,完善投资软硬环境,整体塑造开放形象,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与水平。1998年全市试点镇共引进资金19亿元,镇均引资2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