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全国门店:请求翻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3 11:05:50
指 喻

方孝儒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的故事从明初方孝儒被诛十族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再无一人以死报君了,更多的成为识时务的“俊杰”了,也叫大滑头,将“有奶便是娘”奉做圭臬了。从方孝儒以降,中国知识分子有为理想而死,有为革命而死,有为情爱而死的,林林总总的死法中再无为最高统治者而死的傻子了。我们不能说他们没有了忠君爱国、以死报君的情节,不能说他们没有守身如玉、惜名如金的气节,只能说他们学懂了里尔克的一句名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这些文人们从方孝儒之死悟出一个简单的真理:皇帝轮流坐,有谁没谁无关紧要,可是脑袋只有一个。陪你玩可以,陪你乐可以,出出主意,贫贫嘴可以,要跟着你掉脑袋,对不起,老子不干!可以说朱棣杀了一个方孝儒没什么,可是他阉割了士人们以死报君的壮志,是大事。

朱元璋起于濠城,及至天下。以他狡黠的小民意识将秦始皇留下的房子重新粉刷一新,将整个国家当作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刻苦耕耘,大吏视之耒耜耦,法度视之马骡驴。他没有秦皇汉武的大度,没有唐宗宋祖的谋略,他有的是以一个实用主义高于一切的农民意识经营这份偌大的家业。为矫元末贪污放纵之习,以酷刑整顿吏治,行严法扭转士风。据传当时的县衙对面都专门盖一个土地庙,发现贪污的县令,剥皮,将人皮塞上稻草,挂在庙前,正对衙门。后继县令每每升堂审案,出出进进,相当恐怖,绝对是触目惊心、胆战心寒。我就不信,如果有一个以上的人皮挂那里,哪个县令还敢贪污。乱世当用重典也许没错,但如此不人道、血腥十足的方法未免过了,会使庙堂之上的人,人心惶惶的。

朱元璋老了,他看着几个如狼似虎的儿子戍守四方,他明白这些儿子深的自己的真传,刻薄成性,立谁为帝都会引起其他人的群起而攻之,势必会使他的这份大家业陷入割据。他作为一个老农,是容不得分家这类事情发生的。他打破常规,立了孙子朱允汶为帝。他至少相信自己的儿子们会念在叔侄情分上不至于大动干戈。

朱允汶就是建文帝。一个生于宫墙之内,长于妇人之手,饱受儒家熏陶的年轻人,生性软弱又好高骛远,造就了他的悲剧。他的性格成就了方孝儒的政治理想,也害了方孝儒和他。

方孝儒,浙江宁海人,父亲死于朱元璋的“重典”,后来也因人陷害,押往京城,本来要杀的。朱元璋见娃可怜,放过了他。建文帝登基后诏行宽政,锐意复古。方孝儒这些文人自然要鞍前马后的效力,不会放弃这次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仔细分析他们的主张,宽政是无可厚非,酷刑严政之后应该的,相当于打完耳光后的按摩,但是他们的改革方案确实幼稚的可爱,近乎荒唐,比如说恢复井田制。最后主意竟然打到那些手握重兵的皇叔头上,提出“削藩”。这群人真是傻了,汉朝“削藩”的案例他们不是不知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自己将自己到晁错的下场上推。如果建文帝清醒些应该做的是陪那些他敬爱的叔叔们玩,不给他们留把柄,玩死他们,而不会是以卵击石,笔杆子想和枪杆子玩命,靠!找死。我们不应该怀疑方孝儒他们政治追求的热情,和君臣关系的融洽。方孝儒的行为完全是自主的、渴望的、积极的,而又是反动的,类似于南辕北辙的故事,越是车好马好时间越长距离目标越远。方孝儒从感情上、理念中都视建文帝为自己的知己和圣主,后来他为建文殉身也就在情理中了。在靖难之役中,他是唯一有可能活下来的人,他学术纯正,志气豪迈,名震朝野。朱棣要只是造反可以杀他,但是,朱棣当然是为了坐稳皇帝宝座的,最好是留下他,作为一个识时务的典型、楷模,对于他的江山有着事半功倍的功效。

朱棣坐镇北平,一边关注南京城的变故,一边秣兵厉马,积蓄力量。他在等待时机。

朱棣身边有一个重要的谋士-------姚广孝,一个和尚,或者说是伪装成和尚的政客。绝顶聪明,是朱棣造反有理革命委员会的秘书长,此人和方孝儒一样都是读书人,但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方孝儒练的是大力金刚掌,姚广孝练的就是唐门独家暗器;方孝儒讲的是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姚广孝讲究的是迂回包抄,暗渡陈仓。方孝儒对姚广孝恨之入骨,姚广孝起码装出来的架势是惺惺相惜。姚广孝在起兵时候,曾经对朱棣说过,“杀孝儒,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姚广孝是在做秀,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姚广孝对方孝儒之死带来得后果天才性的预言。朱棣本来是答应了姚广孝的建议,可是方孝儒作为其中一个角色,他就是不配合,偏要大骂朱棣,一而在,再而三的将朱棣到毛的惹,自己玩死自己,呵呵,少见!

姚广孝是个聪明人,直到朱棣稳坐三宝,他也没有脱下那袭袈裟。他没有接受朱棣太多的赏赐,也没有当官,他很清醒。他懂得与狼共舞的方法,绝对和最高统治者保持三尺安全距离,绝对不奢望什么,绝不得意忘形。那一袭袈裟,就是他的道具,很值得品味的道具。方孝儒和他相比较就显得很迂腐,在和朱棣的斗争中屡屡失手,有的做法显得很幼稚,纸上谈兵。方孝儒曾经给朱棣玩了个反间计,他以皇帝的名义给朱棣的儿子写了封信,内容我们可以预见,无非是一些君君臣臣的大道理和高官厚禄的许诺,然后希望他儿子反水,结果,朱棣的儿子直接就将信使和信交给了他爸,计谋失败不说,还添了笑柄。方孝儒没仔细分析朱棣儿子的心思和父子关系,人家儿子不笨,明显的要是造反成功,他可以做皇太子,以后可以做皇帝,你再高的许诺能高过皇帝位子?

朱棣起兵造反了 ,以“清君侧”的名义。经过三年和中央军的拉锯战,攻入南京。建文帝在方孝儒他们的鼓励下跳了火海,方孝儒被俘。

朱棣进入南京,按照历史规律大开杀戒一番后,准备登基了。要起草登基的诏书,方孝儒是最合适的人选,毕竟他是前皇帝的老师,由他来写建文的反动材料是最合适。按照惯例,起草登基的诏书,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前皇帝是如何如何昏庸,二是现在准备上台的这个是如何如何英明神武,三是这些政权交替是如何如何上应天理,下应民心的。一般由前朝遗老写更合适些,更有说服力,而且可以给现在的这个皇帝包装上一层仁慈的光芒,更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朱棣召见方孝儒觐见。方孝儒悲恸声响彻大殿。朱棣没有发怒,走下龙椅,站在他面前,很友善的说:

“老方,你何必这样为难自己。我只是学习周公,和我的侄儿做个游戏,我在帮助他打理国家。”

孝儒问到:“那你这个周公辅佐的那个成王现在在哪里?”

朱棣说:“他练功练的自焚了。”

方孝儒反诘到:“那你为什么不立他的儿子?”

朱棣说:“孩子年龄太小,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还是我来辛苦下,做人民的公仆算了。”

“那为什么不立他的弟弟?”

成祖朱棣很是不舒服,“我只是和你随便讨论下,你干吗这样认真?再说,这是我们家事,关你屁事!”

成祖吩咐左右,将笔墨纸砚呈上来,“老方,给个面子,给我写一个小小的文章,也就仅仅是当皇帝的诏书,没什么大的事情麻烦你。”

孝儒大怒:“狗屁,玩我,不就是让我写我们老大的材料,老子不干!”

成祖当时就大怒,命令左右将方孝儒推出去给磔了,就是杀完了再将尸首给大卸八块。

成祖对方孝儒的不合作态度十分震怒,诛灭方家十族,除了父族母族妻族的上下三代以外,创造性的加入了诛灭方孝儒的师友,可以说方孝儒的亲人朋友几乎没有活口,株连873人。空前绝后的惨烈!!!

他的死无疑是轰轰烈烈的,一方面是被株连十族的结果,另外一方面是他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正如成祖所言:“此朕家事。”由于他的死不是因为王朝更替,不是异族入侵,而仅仅是皇帝的轮换,所以他的以身殉道少了些悲壮的色彩,从而带有浓重的某种历史的尴尬。这种尴尬直接的后果是对后世士人操守的影响。

明朝灭亡的时候,江右名家龚鼎孳、周文江先降张献忠,后降清朝,三易其主,和吕布有一比;侯方域降清,李香君由爱生狠自杀了;钱谦益本想投江,可是试了试江水,有些冷,下不了决心,还是收拾下降了;冒辟疆和吴梅村忍住自己相好被敌人占了的隐痛也剃了头;任维新出卖了自己的朋友金圣叹,投降了……如此下作,如此龌龊,不胜枚举。

方孝儒的死,对于朱棣来说是小事一件,对于中国文化史却是一件大事。从此中国知识分子每每面临或守节而死,或投降而存的严峻抉择时候,往往明智的选择了后者。

方孝儒的故事从明初方孝儒被诛十族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再无一人以死报君了,更多的成为识时务的“俊杰”了,也叫大滑头,将“有奶便是娘”奉做圭臬了。从方孝儒以降,中国知识分子有为理想而死,有为革命而死,有为情爱而死的,林林总总的死法中再无为最高统治者而死的傻子了。我们不能说他们没有了忠君爱国、以死报君的情节,不能说他们没有守身如玉、惜名如金的气节,只能说他们学懂了里尔克的一句名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这些文人们从方孝儒之死悟出一个简单的真理:皇帝轮流坐,有谁没谁无关紧要,可是脑袋只有一个。陪你玩可以,陪你乐可以,出出主意,贫贫嘴可以,要跟着你掉脑袋,对不起,老子不干!可以说朱棣杀了一个方孝儒没什么,可是他阉割了士人们以死报君的壮志,是大事。

朱元璋起于濠城,及至天下。以他狡黠的小民意识将秦始皇留下的房子重新粉刷一新,将整个国家当作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刻苦耕耘,大吏视之耒耜耦,法度视之马骡驴。他没有秦皇汉武的大度,没有唐宗宋祖的谋略,他有的是以一个实用主义高于一切的农民意识经营这份偌大的家业。为矫元末贪污放纵之习,以酷刑整顿吏治,行严法扭转士风。据传当时的县衙对面都专门盖一个土地庙,发现贪污的县令,剥皮,将人皮塞上稻草,挂在庙前,正对衙门。后继县令每每升堂审案,出出进进,相当恐怖,绝对是触目惊心、胆战心寒。我就不信,如果有一个以上的人皮挂那里,哪个县令还敢贪污。乱世当用重典也许没错,但如此不人道、血腥十足的方法未免过了,会使庙堂之上的人,人心惶惶的。

朱元璋老了,他看着几个如狼似虎的儿子戍守四方,他明白这些儿子深的自己的真传,刻薄成性,立谁为帝都会引起其他人的群起而攻之,势必会使他的这份大家业陷入割据。他作为一个老农,是容不得分家这类事情发生的。他打破常规,立了孙子朱允汶为帝。他至少相信自己的儿子们会念在叔侄情分上不至于大动干戈。

朱允汶就是建文帝。一个生于宫墙之内,长于妇人之手,饱受儒家熏陶的年轻人,生性软弱又好高骛远,造就了他的悲剧。他的性格成就了方孝儒的政治理想,也害了方孝儒和他。

方孝儒,浙江宁海人,父亲死于朱元璋的“重典”,后来也因人陷害,押往京城,本来要杀的。朱元璋见娃可怜,放过了他。建文帝登基后诏行宽政,锐意复古。方孝儒这些文人自然要鞍前马后的效力,不会放弃这次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仔细分析他们的主张,宽政是无可厚非,酷刑严政之后应该的,相当于打完耳光后的按摩,但是他们的改革方案确实幼稚的可爱,近乎荒唐,比如说恢复井田制。最后主意竟然打到那些手握重兵的皇叔头上,提出“削藩”。这群人真是傻了,汉朝“削藩”的案例他们不是不知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自己将自己到晁错的下场上推。如果建文帝清醒些应该做的是陪那些他敬爱的叔叔们玩,不给他们留把柄,玩死他们,而不会是以卵击石,笔杆子想和枪杆子玩命,靠!找死。我们不应该怀疑方孝儒他们政治追求的热情,和君臣关系的融洽。方孝儒的行为完全是自主的、渴望的、积极的,而又是反动的,类似于南辕北辙的故事,越是车好马好时间越长距离目标越远。方孝儒从感情上、理念中都视建文帝为自己的知己和圣主,后来他为建文殉身也就在情理中了。在靖难之役中,他是唯一有可能活下来的人,他学术纯正,志气豪迈,名震朝野。朱棣要只是造反可以杀他,但是,朱棣当然是为了坐稳皇帝宝座的,最好是留下他,作为一个识时务的典型、楷模,对于他的江山有着事半功倍的功效。

朱棣坐镇北平,一边关注南京城的变故,一边秣兵厉马,积蓄力量。他在等待时机。

朱棣身边有一个重要的谋士-------姚广孝,一个和尚,或者说是伪装成和尚的政客。绝顶聪明,是朱棣造反有理革命委员会的秘书长,此人和方孝儒一样都是读书人,但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方孝儒练的是大力金刚掌,姚广孝练的就是唐门独家暗器;方孝儒讲的是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姚广孝讲究的是迂回包抄,暗渡陈仓。方孝儒对姚广孝恨之入骨,姚广孝起码装出来的架势是惺惺相惜。姚广孝在起兵时候,曾经对朱棣说过,“杀孝儒,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姚广孝是在做秀,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姚广孝对方孝儒之死带来得后果天才性的预言。朱棣本来是答应了姚广孝的建议,可是方孝儒作为其中一个角色,他就是不配合,偏要大骂朱棣,一而在,再而三的将朱棣到毛的惹,自己玩死自己,呵呵,少见!

姚广孝是个聪明人,直到朱棣稳坐三宝,他也没有脱下那袭袈裟。他没有接受朱棣太多的赏赐,也没有当官,他很清醒。他懂得与狼共舞的方法,绝对和最高统治者保持三尺安全距离,绝对不奢望什么,绝不得意忘形。那一袭袈裟,就是他的道具,很值得品味的道具。方孝儒和他相比较就显得很迂腐,在和朱棣的斗争中屡屡失手,有的做法显得很幼稚,纸上谈兵。方孝儒曾经给朱棣玩了个反间计,他以皇帝的名义给朱棣的儿子写了封信,内容我们可以预见,无非是一些君君臣臣的大道理和高官厚禄的许诺,然后希望他儿子反水,结果,朱棣的儿子直接就将信使和信交给了他爸,计谋失败不说,还添了笑柄。方孝儒没仔细分析朱棣儿子的心思和父子关系,人家儿子不笨,明显的要是造反成功,他可以做皇太子,以后可以做皇帝,你再高的许诺能高过皇帝位子?

朱棣起兵造反了 ,以“清君侧”的名义。经过三年和中央军的拉锯战,攻入南京。建文帝在方孝儒他们的鼓励下跳了火海,方孝儒被俘。

朱棣进入南京,按照历史规律大开杀戒一番后,准备登基了。要起草登基的诏书,方孝儒是最合适的人选,毕竟他是前皇帝的老师,由他来写建文的反动材料是最合适。按照惯例,起草登基的诏书,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前皇帝是如何如何昏庸,二是现在准备上台的这个是如何如何英明神武,三是这些政权交替是如何如何上应天理,下应民心的。一般由前朝遗老写更合适些,更有说服力,而且可以给现在的这个皇帝包装上一层仁慈的光芒,更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朱棣召见方孝儒觐见。方孝儒悲恸声响彻大殿。朱棣没有发怒,走下龙椅,站在他面前,很友善的说:

“老方,你何必这样为难自己。我只是学习周公,和我的侄儿做个游戏,我在帮助他打理国家。”

孝儒问到:“那你这个周公辅佐的那个成王现在在哪里?”

朱棣说:“他练功练的自焚了。”

方孝儒反诘到:“那你为什么不立他的儿子?”

朱棣说:“孩子年龄太小,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还是我来辛苦下,做人民的公仆算了。”

“那为什么不立他的弟弟?”

成祖朱棣很是不舒服,“我只是和你随便讨论下,你干吗这样认真?再说,这是我们家事,关你屁事!”

成祖吩咐左右,将笔墨纸砚呈上来,“老方,给个面子,给我写一个小小的文章,也就仅仅是当皇帝的诏书,没什么大的事情麻烦你。”

孝儒大怒:“狗屁,玩我,不就是让我写我们老大的材料,老子不干!”

成祖当时就大怒,命令左右将方孝儒推出去给磔了,就是杀完了再将尸首给大卸八块。

成祖对方孝儒的不合作态度十分震怒,诛灭方家十族,除了父族母族妻族的上下三代以外,创造性的加入了诛灭方孝儒的师友,可以说方孝儒的亲人朋友几乎没有活口,株连873人。空前绝后的惨烈!!!

他的死无疑是轰轰烈烈的,一方面是被株连十族的结果,另外一方面是他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正如成祖所言:“此朕家事。”由于他的死不是因为王朝更替,不是异族入侵,而仅仅是皇帝的轮换,所以他的以身殉道少了些悲壮的色彩,从而带有浓重的某种历史的尴尬。这种尴尬直接的后果是对后世士人操守的影响。

明朝灭亡的时候,江右名家龚鼎孳、周文江先降张献忠,后降清朝,三易其主,和吕布有一比;侯方域降清,李香君由爱生狠自杀了;钱谦益本想投江,可是试了试江水,有些冷,下不了决心,还是收拾下降了;冒辟疆和吴梅村忍住自己相好被敌人占了的隐痛也剃了头;任维新出卖了自己的朋友金圣叹,投降了……如此下作,如此龌龊,不胜枚举。

方孝儒的死,对于朱棣来说是小事一件,对于中国文化史却是一件大事。从此中国知识分子每每面临或守节而死,或投降而存的严峻抉择时候,往往明智的选择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