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空军705医院:百家姓中“叶”姓的发源在哪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0:13:08

叶姓发源地:河南叶县


叶姓来源有二:
1、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代。据史书所载,帝颛顼的后裔陆终有一子名季连,赐姓芈。他的后裔鬻熊很有学问,作过文王的老师。后成王便追封其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由上可见,沈、叶本为同宗。是为河南叶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在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如春秋时吴国的叶雄是也。
二、迁徙分布
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直至终老。秦代叶淑和,迁至长沙任太守;西汉叶宗,在颍川任太守、骠骑将军;47世叶尤,汉太尉,"起于南阳,分为六族";53世叶望,东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后于献帝时渡江徙至居阳县(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55世叶琚,因任钱塘(今浙江杭州)令而在当地安家,后成为当地望族。57世分为三支:叶游,徙福建宁府建安县;叶愿,徙河南新安;叶俭,苍梧太守,徙浙江缙云。77世叶逵,自缙云迁湖州(今属浙江);79世叶刚,徙居江苏苏州;82世叶庄,居于汴梁(今河南开封);85世孙叶大经因元兵大举南下,流寓广东梅州曾井,为梅州叶氏始祖,其子孙散居广东、福建的许多地方。福建叶氏主要有两支:一为仙游古濑叶氏。一为漳州莲溪叶氏。自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叶氏陆续有移居台湾者,后又有不少人徙居海外。叶调国(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在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曾遣使到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人有来中国者,也就以"叶"为姓。他们多分布在东汉时南郡边界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崇信堂":宋朝时有翰林学士叶梦得,在朝廷南渡的时候,任江东安抚使,领兵分据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朝廷升他为观文殿学士,调他担任福建安抚使。他打败金兵50多次,官至崇信节度使。
叶姓还以"南阳"为堂号。
【郡望】
南阳郡:战国时秦昭王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相当于现在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
下邳郡:东汉时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南朝宋时改为下邳郡。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市。
四、历史名人
叶 适:宋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成就。是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其著述自成一家。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著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叶子奇:明代学者。反对佛、道思想,著有《草木子》4卷,其中记载元末红巾军起义事迹颇详。
叶 兑:元末明初名儒。他以平民身份向朱元璋献计,建议"北绝察罕,南并张士诚,抚温台,取闽越,都金陵"之方略,称"一纲三目之天下大计",数年之后,朱元璋削平天下,其攻取次第略如其计,事如当年诸葛亮隆中对一样。
叶茂才:明朝官吏。与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并称"东临八君子"。
叶 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当局扣押,坚贞不屈,写下著名的《囚歌》。于1946年3月获释。4月8日由重庆去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0岁。
叶剑英: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1927年与张太雷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叶”氏寻根旅游
游线一:
叶姓发源地
叶姓发源地叶县在周朝时为应候国,春秋初,楚灭应假国,并将其设置成叶邑(治所在今天的叶县旧城村)封给了叶姓始祖,人称做叶公的沈诸梁。他畏佐楚惠王,平定叛乱,并修堰建渠,引水灌田。当时修长的东西二陂至今尚存遗迹。孔子周游列国,曾拜访叶公。后人在叶公祠,叶公问政处牌坊和叶公陵园等以示纪念。近年来,海内外叶姓后人纷纷组团回叶县寻根问祖。
游线二:
南屏村——叶氏聚居地
南屏曾名叶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迅速扩展,明代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三大姓间相互攀比,单键进取,促使南屏村在清朝中叶步入鼎盛时期。全村300多幢明清古民居,青砖瓦,马头墙,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村中石板路迂回狭窄,处处高墙林立,整个村庄宛如迷宫,且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游客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村中处的“叶氏支祠”因为是电影《菊豆》中“杨家染房”主要取景地而备受关注。
渠口村——叶氏聚居地
渠口村位于永嘉腹地,楠溪江的中游。南宋初年,叶氏宗族来此定居。渠口村三面青山,成环抱之势。虎屿山似屏风照壁,保住村中“风水”。
村里人口众多,屋宇连绵,房屋新旧混杂。街巷中时有家猪闲来跨步,旁若无人,或当街懒卧,酣然入睡,非常有趣。渠口村中有数条溪水由北山而来,穿村而过。溪水畔小桥头往往置一亭榭,或歇山顶四柱小亭或横长水榭,四面皆设吴王靠式长条凳。村人或蜊曲栏观鱼,或促膝谈心,更有慵懒乡人横卧小憩,一派田园景象。村中的叶氏大宗祠和宗祠前的精美木雕富有浓郁的浙南建筑风格。
独山村——叶梦得后裔聚居地
独山村位于遂昌县西南,距县城57公里。南宋孝宗时(公元1163-1190年),叶梦得的曾孙叶峦,迁来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村落。明嘉靖年间,叶家后人叶以蕃殿试中进士,一时叶氏一族文风卓盛,名士辈出。几百年来,整个村落仍保持着古色古香的明代临水,风景秀丽。独山村附近的青城山层峦叠翠,瀑布飘絮,甘泉清洌,景物怡人,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游击队经常在这一带活动,至今叶祠墙上仍保存着红军当年写的标语。
三门源——叶氏祖居之地
三门源是浙江叶氏祖居之地,又因位处山区,遭受动乱较少,整个村的建筑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的特征尤其是村东的叶氏建筑艺术和宏大严谨的建筑结构吸引着人们前来浏览瞻仰。该建筑群由村内首富叶鹤天于清道光26年(1846年)得中恩贡后所建。
游线三:
叶剑英故居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公里,毗邻叶氏宗祠,同属典型的客家围屋。故居和普通农舍无异,室内陈设简朴,陈列着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板,台凳等用物,为缅怀叶帅的光辉业绩,海内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叶剑英元帅纪念馆”。雁洋镇有着漫山遍野的翠绿茶园,浓厚茶文化内涵融客家文化。

叶姓发源地:河南叶县


叶姓来源有二:
1、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代。据史书所载,帝颛顼的后裔陆终有一子名季连,赐姓芈。他的后裔鬻熊很有学问,作过文王的老师。后成王便追封其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由上可见,沈、叶本为同宗。是为河南叶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在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如春秋时吴国的叶雄是也。
二、迁徙分布
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直至终老。秦代叶淑和,迁至长沙任太守;西汉叶宗,在颍川任太守、骠骑将军;47世叶尤,汉太尉,"起于南阳,分为六族";53世叶望,东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后于献帝时渡江徙至居阳县(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55世叶琚,因任钱塘(今浙江杭州)令而在当地安家,后成为当地望族。57世分为三支:叶游,徙福建宁府建安县;叶愿,徙河南新安;叶俭,苍梧太守,徙浙江缙云。77世叶逵,自缙云迁湖州(今属浙江);79世叶刚,徙居江苏苏州;82世叶庄,居于汴梁(今河南开封);85世孙叶大经因元兵大举南下,流寓广东梅州曾井,为梅州叶氏始祖,其子孙散居广东、福建的许多地方。福建叶氏主要有两支:一为仙游古濑叶氏。一为漳州莲溪叶氏。自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叶氏陆续有移居台湾者,后又有不少人徙居海外。叶调国(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在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曾遣使到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人有来中国者,也就以"叶"为姓。他们多分布在东汉时南郡边界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崇信堂":宋朝时有翰林学士叶梦得,在朝廷南渡的时候,任江东安抚使,领兵分据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朝廷升他为观文殿学士,调他担任福建安抚使。他打败金兵50多次,官至崇信节度使。
叶姓还以"南阳"为堂号。
【郡望】
南阳郡:战国时秦昭王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相当于现在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
下邳郡:东汉时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南朝宋时改为下邳郡。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市。
四、历史名人
叶 适:宋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成就。是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其著述自成一家。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著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叶子奇:明代学者。反对佛、道思想,著有《草木子》4卷,其中记载元末红巾军起义事迹颇详。
叶 兑:元末明初名儒。他以平民身份向朱元璋献计,建议"北绝察罕,南并张士诚,抚温台,取闽越,都金陵"之方略,称"一纲三目之天下大计",数年之后,朱元璋削平天下,其攻取次第略如其计,事如当年诸葛亮隆中对一样。
叶茂才:明朝官吏。与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并称"东临八君子"。
叶 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当局扣押,坚贞不屈,写下著名的《囚歌》。于1946年3月获释。4月8日由重庆去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0岁。
叶剑英: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1927年与张太雷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叶”氏寻根旅游
游线一:
叶姓发源地
叶姓发源地叶县在周朝时为应候国,春秋初,楚灭应假国,并将其设置成叶邑(治所在今天的叶县旧城村)封给了叶姓始祖,人称做叶公的沈诸梁。他畏佐楚惠王,平定叛乱,并修堰建渠,引水灌田。当时修长的东西二陂至今尚存遗迹。孔子周游列国,曾拜访叶公。后人在叶公祠,叶公问政处牌坊和叶公陵园等以示纪念。近年来,海内外叶姓后人纷纷组团回叶县寻根问祖。
游线二:
南屏村——叶氏聚居地
南屏曾名叶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迅速扩展,明代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三大姓间相互攀比,单键进取,促使南屏村在清朝中叶步入鼎盛时期。全村300多幢明清古民居,青砖瓦,马头墙,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村中石板路迂回狭窄,处处高墙林立,整个村庄宛如迷宫,且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游客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村中处的“叶氏支祠”因为是电影《菊豆》中“杨家染房”主要取景地而备受关注。
渠口村——叶氏聚居地
渠口村位于永嘉腹地,楠溪江的中游。南宋初年,叶氏宗族来此定居。渠口村三面青山,成环抱之势。虎屿山似屏风照壁,保住村中“风水”。
村里人口众多,屋宇连绵,房屋新旧混杂。街巷中时有家猪闲来跨步,旁若无人,或当街懒卧,酣然入睡,非常有趣。渠口村中有数条溪水由北山而来,穿村而过。溪水畔小桥头往往置一亭榭,或歇山顶四柱小亭或横长水榭,四面皆设吴王靠式长条凳。村人或蜊曲栏观鱼,或促膝谈心,更有慵懒乡人横卧小憩,一派田园景象。村中的叶氏大宗祠和宗祠前的精美木雕富有浓郁的浙南建筑风格。
独山村——叶梦得后裔聚居地
独山村位于遂昌县西南,距县城57公里。南宋孝宗时(公元1163-1190年),叶梦得的曾孙叶峦,迁来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村落。明嘉靖年间,叶家后人叶以蕃殿试中进士,一时叶氏一族文风卓盛,名士辈出。几百年来,整个村落仍保持着古色古香的明代临水,风景秀丽。独山村附近的青城山层峦叠翠,瀑布飘絮,甘泉清洌,景物怡人,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游击队经常在这一带活动,至今叶祠墙上仍保存着红军当年写的标语。
三门源——叶氏祖居之地
三门源是浙江叶氏祖居之地,又因位处山区,遭受动乱较少,整个村的建筑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的特征尤其是村东的叶氏建筑艺术和宏大严谨的建筑结构吸引着人们前来浏览瞻仰。该建筑群由村内首富叶鹤天于清道光26年(1846年)得中恩贡后所建。
游线三:
叶剑英故居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公里,毗邻叶氏宗祠,同属典型的客家围屋。故居和普通农舍无异,室内陈设简朴,陈列着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板,台凳等用物,为缅怀叶帅的光辉业绩,海内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叶剑英元帅纪念馆”。雁洋镇有着漫山遍野的翠绿茶园,浓厚茶文化内涵融客家文化。

我也姓叶,了解了.
叶姓起源

叶姓出自芈姓,先祖是楚国贵族。叶氏的来龙去脉,《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最为清楚:“叶氏,旧音摄,后世与木叶同音。《风俗通》:‘楚渖尹戌生诸梁,食於叶,因氏焉。’宋朝为着姓。”

除此之外,《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和《姓氏考略》等古籍,对叶氏的来源也有同样的记载。

从这些书里我们可以知道,叶姓人的祖先,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春秋时期,楚庄王之孙渖尹戌在与吴国作战时阵亡,楚庄王封其子渖诸梁於叶(今河南叶县南),为公爵,史称叶公。此后不久,楚国发生了白公胜叛乱,渖诸梁率众平定。其子孙后代因此世袭爵位,统治该地无数年。后来由於诸侯纷争,叶被灭,国人便改姓为叶。

还有一支出自南方少数民族的叶姓。南方有个叶调国,有人来中原定居,就用叶作为自己的姓氏。三国时吴国都尉叶雄,就是叶调国子民的后代。

五代十国时闽灭亡后,闽国的王姓皇室为了躲避政敌的追杀,有一部分人取落叶归根之意而改姓了叶。直到今天,在东南沿海和海外的一些地方,还成立了王、叶联宗会,以示两姓的部分人曾是一家。

叶姓历史久远,姓氏的读音也发生过变化。早期,叶姓的“叶”字被读作“she”,后来才改读为树叶的“叶”字音。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英汉双解版)

叶公好龙
shé gōng hào lóng

此读是古音,作姓氏

成语名称:叶公好龙
成语发音:shé gōng hào lóng
成语释义: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成语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史料记载,叶(ye,旧读she涉)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叶县南,春秋楚地,公元前576 年,楚迁许灵公于此,为楚国附庸。战国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 年)取叶后,又名叶阳,汉置县。叶公居此,原名叫沈诸梁。
寻根溯祖,叶姓的先祖是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叶姓的始祖是叶公。关于叶姓的起源有以下四种史考。
1 、出自姬(周朝是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的后裔。《 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 等有关资料记载,周朝初年,周武王死后,其子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武王同母弟周公旦(周文王的第四子)摄政(辅助周成王执政)。这时,三监不服。武庚(商王纣之子,周武王灭商后,继续封他为殷君)乘机暗中勾结三监霍叔、管叔、蔡叔,并联合东方夷族起来反抗。最后,被周公旦所灭。在这场斗争中,周文王的第十子季载平叛有功。周公旦就把这位有才干的弟弟举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来,周成王把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又名聃国。季载,又称聃季载(古时沈、聃读音相同)。至春秋时的鲁成公八年(公元前583 年),沈国建国500 多年后,为蔡国所灭。当时季载的后代有子逞,逃奔楚国,子孙以国为姓即为沈氏。关于沈国,《 元和姓纂》 也有同样的记载:“周文王第十子聃季(或作季载)。食采于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舆沈亭,即沈子国也。”沈国被蔡国灭了之后,奔逃到楚国的季载后裔以国为氏,有沈子逞的孙子名戌,在楚平王时任沈(今河南沈丘县)尹,又称沈尹戌。沈尹戌任楚国左司马,为保楚国而战死,立了大功。楚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任叶尹,人称叶公。他因有功于楚,又封南阳。叶公委其事于新贤,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叶地为姓氏,称为叶氏。所以,沈、叶两姓同宗。
2 、又据史载,春秋时楚庄王的曾孙叫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尹,又称沈尹戌。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掌管军事。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 年)在与吴军打仗时战死,楚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人称为叶公。所以,叶公沈诸梁是中国第一个姓叶的人,称为叶姓始祖。沈、叶原本是一家。
3 、叶姓出自芈(而音迷)姓沈,为帝颛顼(zhu n 音撰、x 音虚)的后裔。据《 风俗通义》 及《 通志? 氏族略? 以邑为氏》 等所载,传说帝颛顼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女女贵 为妻,生下6 个儿子,其中第6 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鬻(y 音玉)熊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后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有个曾孙名叫戌(x 音虚),在楚平王时任沈(今安徽临泉县)尹,又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氏。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深得楚人的敬重。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 年)在与吴军打仗时战死,楚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汉时置县),称为叶公。所以,叶公沈诸梁是中国叶姓的始祖。沈尹戌是叶姓的先祖。
从以上三种史料中可以得出共同的结论,叶公沈诸梁是中国叶姓的始祖。
叶公沈诸梁,楚平王时(公元前524 年)楚(今湖北境)人,楚国政治家、军事家。他祖承黄帝,世受楚禄。沈诸梁在叶地励精图治、劝农桑、兴水利、淳理民风,使地富一方、境强四域。叶公还有一个最显著的功绩,是平定白公胜叛乱。历史史实是这样的:战国时期,楚平王为强夺儿子建之妻为妃,诬建谋反,逼太子建逃往郑国,建的儿子胜逃往吴国。到了楚惠王时,令尹子西听说胜比较贤明,就把他召回国,封在白邑,人称白公胜。当时,楚庄王的曾孙沈尹戌的儿子、时任大夫的沈诸梁极力反对把白公胜召回国,认为会引起内乱,但楚惠王不听。惠王十年(公元前479 年),白公胜以自己父亲是王储为由发动叛乱,企图恢复王位。叛乱发生后,子西被杀,惠王被囚,楚国形势极其危险。这时沈诸梁正屯兵北边的叶邑,闻讯后率兵星夜赶回京城(京城若阝,今湖北钟祥县西北)平叛。走到京郊时,老百姓遮道欢迎,见沈诸梁没带甲胄,很惊讶地说:“国人盼你回来,如赤子盼父母,你这样大意,万一被流矢所伤,叫老百姓指望谁?" 沈诸梁接受百姓建议,全副披挂而进。走到城门,又碰到一群百姓,见状,对他说:“百姓望你,就象灾年望粮食,只要能看到你,就是死了也心甘。即使老汉和幼童,个个都愿意跟着你出生入死,你怎么把脸也遮住了,让老百姓怎么想?”沈诸梁明白人心已倒向自己,于是命人竖起一面大旗,旗上大书一“叶”字。守城的叛军见了,吓得心惊胆颤,丧失斗志,沈诸梁顺利地攻进京城,平了叛乱,白公胜奔山而缢,使楚国转危为安。因沈诸梁有功于楚,后又让位新贤,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叶氏。由上史料可见沈、叶同宗。
4 、关于叶姓的起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 姓氏考略》 所载,在我国古代的南方少数民族中,也有以叶为姓的。如春秋时吴国的叶雄即其后代。
二、叶姓的迁徙繁衍
叶姓在汉民族数千姓氏中,脉系清楚,同归一宗。叶公沈诸梁,即海内外叶姓华人公认之始祖,这是以上史料典籍可查证的。秦、汉、西晋及其后,中原战乱频繁,许多人南迁闽、越、赣、粤等地,成为后来的客家人。叶公沈诸梁后裔也不例外,他们在历代数次大迁移中,部分支系远离家乡,甚至飘洋过海,侨居异邦,成为海外华人中的一个旺族。仅据台湾文献会有关姓氏调查,在台湾全省一百个大姓中,叶姓排列在第二十位。两千多年来,叶公后裔中,产生了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和现代企业家,为祖国兴旺发达和海外华人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东汉应劭《 风俗通义? 姓氏篇》 和宋人邓名世《 古今姓氏书辨证》 都提出“叶”旧读摄(Sh 音涉),今读枝叶之叶(y 音页)。邓名世还说:东汉时日南郡边界外有一个叶调国,曾被东汉朝廷赐给黄金铸造的、系有紫色丝带的官印。三国时吴国孙坚有个都尉叫叶雄,就是叶调国的子孙。日南,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置,治所在西卷(今越南广治省广治河与甘露河合流处),辖境约当今越南中部北起横山南抵大岭地区。东汉末以后,郡境渐为林邑国所有。叶调国,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131 年)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由此可见,叶调国人有来中国定居者,亦以“叶”为姓。
据徐寒先生主编的《 中华百家姓秘典》 中记载,《 叶氏族谱》 列始祖为诸梁;二世叶重,战国时楚邑令;三世叶凝,楚大夫;十四世叶淑和,秦长沙太守;二十世叶崇,西汉颖川太守、骠骑将军;四十七世叶尤,汉太尉,“起于南阳,分为六族” ;五十三世叶望,东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创修了第一部“叶氏宗谱源流”,并由当时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为之作序。叶望于献帝建安二年(197 年)渡江徙居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五十五世叶据,因任钱塘(今浙江杭州)令而在当地安家,后发展成为当地望族。五十七世分为三支:叶游,礼部侍郎,徙福建建宁府建安县;叶愿,工部员外郎,徙河南新安;叶俭,苍梧太守,徙浙江缙云。七十七世叶逵,赠刑部侍郎,自缙云迁湖州(今属浙江)。七十九世叶纲,赠金紫光禄大夫,徙居江苏苏州。八十二世叶庄,开封丞,居汴梁(今河南开封)。八十五世叶大经,汴梁人,南宋理宗宝庆进士,咸淳年间任福建制置使,因元兵大举南下,于德佑二年(1276 年)流寓广东梅州曾井,为梅州叶氏始祖。叶大经子孙散居广东、福建的许多地方。福建叶氏,主要有两支:一派为仙游古濑叶氏,“始祖叶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祖有叶炎会者,随宋南渡,卜居仙游之古濑”。一派为漳州莲溪叶氏,“始祖文炳,为河间(今属河北)名望,有子三:曰颜、曰岂页、曰禺页,避金人而南渡,居漳州之莲溪,故曰莲溪叶氏”。自清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叶氏陆续有移居台湾者,后又有不少人徙居海外。叶姓望出南阳,故各地叶姓人大都以“南阳”为堂号。
叶县古为豫州地,春秋时期属楚,称“叶邑”。叶公沈诸梁,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前524年,沈诸梁受封于叶,并
被赐予叶姓,史称“叶公”,叶氏由此起源,叶县故为天下沈姓、叶姓根之所在。叶公的后裔自战国以后逐渐由中原地区向南方及海外迁移。目前叶公后裔达2000多万人,分布于海内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代。据史书所载,帝颛顼的后裔陆终有一子名季连,赐姓芈。他的后裔鬻熊很有学问,作过文王的老师。后成王便追封其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由上可见,沈、叶本为同宗。是为河南叶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在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如春秋时吴国的叶雄是也。

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直至终老。秦代叶淑和,迁至长沙任太守;西汉叶宗,在颍川任太守、骠骑将军;47世叶尤,汉太尉,"起于南阳,分为六族";53世叶望,东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后于献帝时渡江徙至居阳县(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55世叶琚,因任钱塘(今浙江杭州)令而在当地安家,后成为当地望族。57世分为三支:叶游,徙福建宁府建安县;叶愿,徙河南新安;叶俭,苍梧太守,徙浙江缙云。77世叶逵,自缙云迁湖州(今属浙江);79世叶刚,徙居江苏苏州;82世叶庄,居于汴梁(今河南开封);85世孙叶大经因元兵大举南下,流寓广东梅州曾井,为梅州叶氏始祖,其子孙散居广东、广西、福建的许多地方。福建叶氏主要有两支:一为仙游古濑叶氏。一为漳州莲溪叶氏。自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叶氏陆续有移居台湾者,后又有不少人徙居海外,叶调国(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在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曾遣使到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人有来中国者,也就以"叶"为姓。他们多分布在东汉时南郡边界外。
叶姓一支叶日成迁至今河北南皮县叶三拨,现有15-18世后代,分布于沧州,青县,大城,保定等地,叶公日成公墓也由后人供奉,尊为河北一带叶姓始祖。

叶适: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成就。是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其著述自成一家。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著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叶子奇:明代学者。反对佛、道思想,著有《草木子》4卷,其中记载元末红巾军起义事迹颇详。
叶兑:元末明初名儒。他以平民身份向朱元璋献计,建议"北绝察罕,南并张士诚,抚温台,取闽越,都金陵"之方略,称"一纲三目之天下大计",数年之后,朱元璋削平天下,其攻取次第略如其计,事如当年诸葛亮隆中对一样。
叶茂才:明朝官吏。与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并称"东临八君子"。
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当局扣押,坚贞不屈,写下著名的《囚歌》。于1946年3月获释。4月8日由重庆去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0岁。
叶剑英: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1927年与张太雷等领导了广州起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叶飞:(1914-)原名叶启亨,福建省南安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代书记,福州中心市委书记,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团长,江南抗日救国军副指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一旅旅长兼旅政治委员,第一师副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十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建军区司令员,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建省省长,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角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叶选平:1924年11月生,广东梅县人,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参加工作,延安自然科学院机械系毕业,大学文化。1941年至45年在延安自然科学院机械系学习。1945年至1947年为延安兵工厂工人、军委工业局干部。1947年至1948年为晋绥边区第一机械厂干部。1949年至1950年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短期学习。1950年至1951年任沈阳第一机床厂车间副主任。1952年至1953年赴苏联机床厂实习。1954年至1960年任沈阳第一机床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60年至1961年任辽宁省沈阳市机械局副总工程师。1962年至1973年任北京第一机床厂生产技术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73年至1977年任北京市机械局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常委。1977年冬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78年至1980年任国家科委三局局长。1980年至1985年任广东省副省长兼省科委主任,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1985年至1991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1991年4月在七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起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父亲:叶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