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克兰西的鹰击长空:请问现在双语教学在我国的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2 18:34:25
我指的是英汉......

在沿海城市开展了一些,

聋生语言教学之我见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加入时间:2004-5-12

宋玲 2004-05-10 中国特殊需要在线spe-edu12
spe-edu12
摘要:“聋生双语教学”被引入我国之后,便在特殊教育界激起新一轮手口之争的序幕。北京第三聋校的聋人教师梅芙生老师根据他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一个聋人的角度出发,撰写了多篇论文主张手语教学。本文通过对梅老师的《对我国聋人语言教学法的沉思》一文进行剖析,阐明笔者对聋的界定及手、口语教学等的认识,并就双语教学的教学程序提出初步设想和建议,力图冲破大家在纯理论上争辩的局限,构建一个较为具体化的双语教学操作过程。 spe-edu12
关键词:双语教学 聋人 聋人手语 spe-edu12
spe-edu12
“聋生双语教学”是80年代以来在丹麦、瑞典、挪威、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逐步兴起的一种新的聋教育方法。它是在对过去推行的“口语教学法”的评估作出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双语教学的倡导者认为,“聋校应该教育聋人熟练地使用聋人手语和主流社会语言,使他们成为‘平衡的双语者’,以便既能在主流社会自如地生活,又能在聋人群体中使用聋人语言。”①双语教学的理念被引入中国之后,给我国聋校的传统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人们在认识双语教学的同时,开始反省五十多年来“以口语教学为主”的聋校语言教学政策,开始深思手语对聋生、对聋校教学的意义。大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可谓百家争鸣,各有千秋。其中北京第三聋校的聋人教师梅芙生老师从聋人的角度出发,力举手语教学的旗帜,他于1999年写的文章《对我国聋人语言教学法的沉思》一文,就集中体现了他对聋校语言教学发展方向的认识。本文就想就此一文章,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对聋校究竟是实行口语教学,还是手语教学、双语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spe-edu12
spe-edu12
一、有关梅芙生《对我国聋人语言教学法的沉思》的几点分析 spe-edu12
1、关于聋人与聋哑人的定义。 spe-edu12
将聋哑人与聋人区别对待,是现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无可厚非。但是我不同意梅老师的分法:简单地以听不见、说不好话来评判。“说不好话”包含很多的意义,构音不全、口吃、说话语调控制不良、声音沙哑……在语言学中都可以判定为“说不好话”,难道就可以说有这些特质的人,他们是“哑”吗?而且,梅老师强调多数的聋人都是“对有声语言毫无感知”,所以听不见,说不好。可是据我了解,加上在北京第一聋校的经历,我发现事实并不想他说的那样。一聋9年级有一个学生听力损失超过100dB,按照“中国听力残疾分级标准》,他已经是在听力损失程度的一级聋类别(听力损失>91dB就是一级聋,为听力损失级别中最严重一级),可是他在助听器的协助下,不仅可以借助听来理解语言,还可以用口语与人交谈,虽然反应比较慢,但是说话的能力却较强,发音也是比较清楚的;有位同学在做一个聋孩子的家教,那小女孩听力损失有110多dB,在助听器帮助下,可以有言语感知,也可以说话(存在含糊的问题,但并不影响基本的口语交流),并通过看话在普通初中上学。相信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在聋人群体中真正一点语言感知都没有的人是少数,而且“说不好话”的定义本身就存在不足,只能依靠主观判断,在教学中的价值受到怀疑,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化。 spe-edu12
spe-edu12
2、关于“回归主流”。 spe-edu12
因为聋生主要生活在健全人社会中,吃、穿、住……一样都来自大社会,就认定聋生“不存在脱离主流社会”,也就不必谈“回归”。我不赞同这一说法。我认为,“回归主流”不是一种物质形态上的改变,不是从物质的角度出发的,而是指: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他的精神、意识层次上转变:由偏态→正态。物质决定意识,影响一个人的精神、认知发展,但是并不等于说“有什么样的物质条件,就一定能造就怎样的精神状态”。当年的狼孩维克多被带回人类社会之后,其生活环境与其他正常人没有太大的差别,他所享受的也都是社会生产的成果,但是能说他是生活在主流社会中吗?“回归主流”并不是以物质为衡量标准,而是以个体社会化程度作为标准,真的“回归主流”不是简单的随班就读,而是个体全身心都在社会中找到共鸣点。它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况且我国的情况与国外并不一样,更需要努力去寻找适合我国聋生的“回归主流”的方式,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回归主流”的意义。 spe-edu12
spe-edu12
3、对口语教学的认识。 spe-edu12
梅老师认为,对聋生(聋而不哑的学生)进行口语教学,就是“要从根本上做起,教半途致聋的人巩固说话能力”。可能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口语教学确实是以教会聋生说话为主要目的。但是我认为,聋生学习口语的目的不在于“聋生会说话了!”,或者提高聋生的说话能力,而在于让聋生具备基本的唇读能力,能够帮助区分聋人手语与书面语言之间的结构差异(虽然口语与书面在语法结构上也存在差异,但是基本的语法顺序是一致的,语法关系也是一致的),在聋人手语与书面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便于聋生掌握书面知识,它只是促进聋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融入主流社会的一种手段。我不赞成“为教说话而进行的口语学习”,任何言语都不是、也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而应该是一种工具,口语对聋生而言,它的作用也是如此。既然这样,我认为,对所有的聋生(包括聋哑生、聋而不哑的学生)都可以进行口语学习,目的在于使聋生习惯于与聋人手语语言结构不同的书面语言。 spe-edu12
spe-edu12
4、对聋人手语的认识及其与口语的关系。 spe-edu12
聋人手语对聋人健康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聋人在聋人社会中与其他聋人平等交流的基础,它也能象有声语言对正常儿童的成长起促进作用一样,能够促进聋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和理解社会。聋生需要在关键期掌握属于自己的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认识,健康成长。但是,我们也都看到,这个社会的知识就目前条件而言,主要是靠书面语言来记载和传承的,它们的语法结构与聋人所喜爱的聋人手语之间有不同,是以口语为基础的;而且众所周知,手语的词汇极为贫乏,它经常使用同一个手势来表达含义相差甚远的汉语词汇,不利于聋生对抽象词汇的理解、掌握。同时现代科技、文化的高速度发展是以主流社会的语言为依托的,就象我们现在必须掌握英语才可以了解世界发展的最新动态一样,聋生只依靠自己的聋人手语,无异于中国封建时代的“闭关锁国”,孤立自己于世界之外,是得不到发展的。另一方面,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脱离口语学习书面语,就如同脱离语言环境学习一门外语,无论记的词汇再多,懂的语法再精深,也不会灵活地运用。再者,聋生所需要增长的不光是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更多的是要提高他们与正常人交往的能力,才可以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spe-edu12
因此,我反对梅老师所提倡的:聋生以聋人手语为樽,直接通过手语学习书面语。我认为这样会造成聋生对许多汉语词汇不理解,耽误聋生学习。应当正视手口语的优劣,将手语与口语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双语教学,两者共同促进书面语的学习。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很困难,但是一旦聋生掌握了口语这一桥梁,理解代表不同词汇的同一手势的意义,懂得之间的转换,就会如虎添翼,使得他们的智力发展与正常儿童同步,甚至超过正常儿童,手语和口语作为人类进行交际的不同方式是相辅相成的。 spe-edu12
spe-edu12
5、纯手语教学更有利于聋生吗? spe-edu12
在梅老师的所有文章中,他都十分强调聋人手语对聋生各方面成长的重要性,甚至是关系着聋生道德的决定因素之一,所以他坚决支持手语教学。手语教学是可以在聋生中产生共鸣,吸引学生学习、做人。但是它是一把双刃剑。据有关调查显示,聋校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呈现一种反常的退化趋势,先是口语表达能力的退化,进而波及到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①究其原因,之一即受特殊的语言环境影响。聋校里客观都存在“双语环境”,长期生活在其中,虽然教师倾向于使用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但是受到手语影响,造成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程度上的退化;之二手语的词汇极为贫乏,教师在遇到不能用手语表达的词时,往往略去不说,加上手语的句法规则不同于现代汉语,“十分”、“很”等程度副词在手语中被省略而代之以表情或夸大手势动作的频率与幅度,长期使用手语,教师受其影响就常常出现说“哑巴话“的现象……(毕玉俭、王琦虹、贾益芹,1996)。长此以往,如果学校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不给予及时干预,教师的水平只能是下滑,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反映在教学中只能是问题解释不清,对聋生的进步还有大的推动作用吗?这样的情形还是发生在“以口语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年代里,如果完全否定口语的作用,只用手语,教师能保证上好课吗?聋生能达到正常学生的发展水平吗?——只怕是个“?”。 spe-edu12
spe-edu12
二、我看聋生语言教学 spe-edu12
看了一系列运用口语进行音乐、律动教学的录象,观摩了北京第一聋校的一堂语言训练课,读了梅老师和其它相关的文章,从我个人的思路出发,我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宏观角度上还没有比双语教学更能让我信服的教学方式。在刚开始接触双语教学时,我对双语教学的基本思想不是十分理解,只是觉得可能又是一次盲目地向外引进。借这次机会,我看了许多介绍双语教学的文章,对它的基本指导思想有了概要地了解,我觉得双语教学是聋校语言教学法发展进程中一次比较大的飞跃,我认为聋校如果采取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将会对聋生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spe-edu12
spe-edu12
1、双语教学对聋生使用的语言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spe-edu12
⑴手语的必要性。 spe-edu12
Bristol大学“聋人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聋孩子在出生后至三岁期间与聋妈妈的生活交往中获得手语的进程,与有听力孩子与有听力的母亲在这段时间交往中获得语言的进程是同步的。另外,“中风”可能导致有听力的人失语,它也同样会导致聋人丧失手语能力,这表明人们语言中枢的左大脑半球同样也指挥着聋人的手语。②可见手语在推动聋人语言、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与口语对正常儿童发展的作用同等重要。 spe-edu12
“双语教学”理念充分肯定了聋人语言——手语和聋人文化。它肯定手势语是聋人母语的地位,主张用聋人手语作为聋人必须掌握的第一语言,聋人最好在三岁以前就被教会最适合他们的语言—聋人手语,以便聋人可以用这种语言取得更好的智力发展,也能用它来学好口语与书面语。他们主张有聋人任教师,用聋人手势教聋童,并由健听人任教师教聋生主流语;聋儿父母要学会手语,创造家庭中手语交流的环境……双语教学强调的是现代社会中大教育,融教育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对聋人的重视,真正以聋生为本。 spe-edu12
spe-edu12
⑵聋生学习口语的必要性 spe-edu12
虽然肯定了聋人语言的语言性,但是聋人语言在现代社会中确实有其局限性。聋人语言词汇量少,没有自己的书面语,无法传递异时异地的信息,无法记录自己的经验;此外,聋人们散居在主流社会中,但却无法同主流社会中不会聋人语言的人进行全面的交流,如果他们不学习主流社会的语言,也就无法受到相应的科学文化的教育等等。(郭熙,1999)正是因为有上述原因,双语教学在强调聋生掌握聋人语言的同时,还要求他们掌握所在社会的语言。 spe-edu12
spe-edu12
2、我的思考 spe-edu12
双语教学法被引进我国已经有好些年头了,但在聋校教育的各种讨论中,大家都关注的是“双语教学”是否真的有利于聋生的发展;在各种报刊杂志上面,刊登的也都是聋教育的各界人士对“双语教学”基本理念的介绍;或者是对哪种语言教学法更适合聋生这一类的研究,没有对“双语教学”再做深一步地介绍,如到目前为止,关于“双语教学”的基本实施过程、步骤缺乏介绍。我们只知道“双语教学”有利,但究竟该如何着手,就不知所措了。事实胜于雄辩,我觉得,与其在理论上谈采用什么样的语言教学法更适合,还不如把“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展示出来,让事实来评判。我在这里把我自己的一点想法写出来,也是我此次分析、思考的结果。 spe-edu12
spe-edu12
⑴聋生语言教学基本过程。 spe-edu12
在我看来,聋生学习聋人手语、主流社会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过程,跟我们健听的儿童习得口语、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在自然环境中掌握本族语言(聋人的本族语是聋人手语,健听者是口语),然后当本族语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学习另一门语言,并用自己的本族语来促进外语的学习。其中本族语的习得应该是在自然条件下积累、获得的;而“外语”的学习则是要在本族语掌握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尽可能多地创造言语环境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这一点上,聋生对口语的学习比健听者学习外语有更大的优势:他们始终处于口语环境中,更有利于对口语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聋生的语言学习是在一个大的语言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就像正常儿童的言语习得主要依靠周遭的环境一样,聋生的语言学习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个人私事,他们的语言老师包括:家长、聋校的聋人老师和健听老师以及社会中的每一个健听者。从开始做起: spe-edu12
spe-edu12
首先,鉴于聋人手语对聋人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聋校和社会中的聋童机构有义务了解所在社区内的聋童情况,并且有责任让聋童父母了解聋童语言教育的新观念,清楚认识到聋人手语对孩子正常发展的重要性,并向家长提供学习聋人手语的机会,给聋童创造一个适合他生长的语言环境,尽量使聋童在入学之前解决手语语言的基本问题,为其在聋校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可以通过创办社区内的“家长学校”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家长学校”的学生不一定是聋生的家长,如果能够动员所有孩子的家长都来学习的话,聋童习得本族语的条件更加充裕。(重听儿童的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决定采取怎样的语言教学。如果家长愿意,也可以让重听儿童学习聋人手语。但我觉得重听儿童既然有条件学习口语,可以不必学习手语,直接进行口语康复即可,不至于使孩子的实际发展滞后于他潜在能力。) spe-edu12
spe-edu12
到了学龄期,聋童也要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从录象及观摩语言训练课的过程中,我发现目前在聋生的课堂上,不论高中低年级,老师总是在刻意地追求让学生“说话”,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通过念课文段落、律动课中的儿歌或音乐课中的歌篇,让学生讲话。我不太清楚,是不是因为师生之间已经有了很好的默契,所以即使学生的发音在我听来“云里雾里”时,老师们仍能够辨别出学生的正误。但是,我不赞成这种没有区别度的教学方式,普通小学中的语文学习尚且还有高中低年级的差别,聋生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 spe-edu12
类比普通小学的教学进程,我认为聋校的语言教学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①1-3年级,这一阶段主要是用来巩固聋人手语,加强与口语、书面语相关的手语练习,这一课程由聋人教师来引导学生,类似于健听儿童在小学1、2年级时逐渐建立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联系。由健听教师创造语言环境,建立聋人手语与主流社会语言(主要是口语)的初步联系,让聋生可以在同一手势与不同汉语词汇之间建立关系,因此,健听教师也应该懂得聋人手语的使用,并逐步引入少量文法手语,对比聋人手语,找到两者差别,熟悉口语的语法规则。②因为有了前三年的基础,在6-9年级的学习中,在课堂里可以加强聋生读话的能力,用聋人手语辅助口语和书面语的学习,其中口语是学习书面语的基础,但重点不在让聋生说话,而是让聋生可以通过读话清楚理解相互交流的信息。这是在语言训练课中的要求,在其它课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硬性要求聋生使用哪种语言表达方式,以聋生能最流畅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为第一准则——语言毕竟只是学习、表达的工具而已,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spe-edu12
spe-edu12
⑵应当注意的事项。 spe-edu12
①教学中必须强调聋人手语的重要性。对聋人而言,聋人手语是其最能流利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聋人在聋人社会中相互交流的基础。在聋人学习过程中,它不是作为次要因素存在的,而是刺激聋人学习书面语的积极因素。我们要尊重这一点。 spe-edu12
②我认为“双语教学”中讲口语学习,目的是让聋生更好地学习书面语、扫清与健听人交流的障碍。因此,它的重点是通过练习口语的口型、气流、嗓音运用等,经由亲身的动作感官,了解口语的发音机制,让聋生学会看话,掌握读话的技巧,可以根据对方的嘴形、上下腭位置、喉部运动等判断对方所说的话语。毕竟这个社会是以健听人为主要群体的,而且在我国现有国情来看,我们还达不到人人都会聋人手语的程度,聋人要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就必须依靠读话来了解健听人说话的意思。再者,据香港、台湾有关专家的测试表明:植入电子耳蜗的聋儿,即便经过二三年的康复训练,仍有95%依赖视觉线索作为 主要的信息来源,即需要借助看话来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话语,只有5%可以不借助看话而光靠听来理解会话内容。(陈莹,2000)可见看话训练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学校应该注意自己的口型、语速等因素,尽一切可能为聋生在聋校里创造无障碍环境。 spe-edu12
③双语教学是聋人手语与主流社会语言相互融通的教学方式。我觉得,现在的律动课、音乐课过于牵强地把口语加入其中。由北京一聋的律动课看。整个上课过程中,学生可运用口语进行学习的只有念儿歌,其余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如何来表演。一来起不到训练语言的功效;二来也剥夺了聋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聋生认知发展。我觉得由于律动课、音乐课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可理解的东西,完全可以让聋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讲解创作意图。我认为在一聋的律动课中最好的一部分不是老师教的过程,而是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不同动物自由活动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得出学生们很喜欢自己扮演的角色,而且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扮演的小动物的动作、形态是和老师教的一样,都是自己创造出来,也远远高出老师所教的内容。如果老师不是为了赶进度,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讲解自己的意图——既训练了语言能力,又增加了想象、思维能力练习,有助于多方面促进聋生认知发展。 spe-edu12
④我所列举的这些想法其对象是聋人,不包括重听儿童。对于重听儿童,我和梅老师的看法一样“要区别对待”,但我还是主张尽一切可能让他们学习口语,从口语着手,可避免走“聋人手语→口语→书面语”的弯路,可以一步到位的话,就不要远路,一切以最优发展为准则。 spe-edu12
⑤虽然对梅老师的手语教学观点,我不是十分同意,但是我赞成他所说的“不论是口语教育,还是手语及其它聋哑教育的实验工作,应该是审慎的,范围不宜过大。要坚持在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地扩大推进的原则,此即以点带面的做法。”①双语教学的优越性就目前而言,在我国仅是从理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出发得出的结论,我们拿不出十分确凿的证据来说明“双语教学一定好”。还需用实验来说明,不宜全国由政府命令统一。但我相信,只要是以聋人利益为本,我们就能取得聋教育的进步发展,使聋人更多平等发展的机会。 spe-edu12
spe-edu12
参考文献: spe-edu12
1、梅芙生:《对我国聋人语言教学法的沉思》,《教育科学》,1999年第3期 spe-edu12
2、沈玉林:《聋校双语教学简述》,《中国特殊教育》,1998年第4期 spe-edu12
3、毕玉俭、王琦虹、贾益芹:《聋校教师语言表达能力退化现象浅议》,《现代特殊教育》,1996年第11期 spe-edu12
4、吴安安:《双语教学:一种聋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突破》,《现代特殊教育》,1998年第4期 spe-edu12
5、郭熙:《聋儿双语教育浅谈》,《现代特殊教育》,1999年第6期 spe-edu12
6、梅芙生:《聋校的语言教学问题》,《现代特殊教育》,1998年第6期 spe-edu12
7、陈莹:《影响聋儿看话的因素及应注意的问题》,《现代特殊教育》,2000年第3期 spe-edu12
8、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辞典》,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spe-edu12
spe-edu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