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环境污染案例:“误中副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5 05:18:52
谁知道“误中副车”的具体故事情节!??

张良传

张良在秦末汉
初的年代,仅仅是刘邦手下璀璨明星中的一颗。之所以得到这样高度的评价,我想更多的
是张良深谙道家"柔弱胜刚强"、"功成身退"之道理的缘故。
纵观张良的一生,不见到他像韩信一样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也见不到他像萧何一样在内政
方面功勋卓著,他仅仅是坐在刘邦后面,在最最关键的时候点拨一下,最后却和韩信、萧
何相提并论,同样得到了刘邦最高的评价。这种事情,中国知识分子最喜欢做了,所以说
张良是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张良的先祖在秦灭六国之前,都是韩国大臣,甚至还当过几任丞相。秦军破韩的时候张良
年纪还小并没有当官,不过那个时候,张良一定是为秦军的暴行所震撼,种下了仇恨的种
子,否则无法解释后来他的所作所为。后来张良年岁渐大,就开始准备为韩国报仇--号称
原因是先祖中有五人相韩,所以必须报仇。其实,张良从来就没有起过要恢复韩国的念头
,即使是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张良也没有为当时的韩王出过什么力气。由此可见,张良对
韩国的感情并不深,对秦始皇的仇恨倒是很深的。当时张良的老弟死了,张良也不出钱安
葬(没义气啊!),而是变着法子想要整死我们的嬴政同学。
张良选择的办法是"暗杀",他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雇用了一个杀手,这个杀手不简单,使
用的武器是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椎。在秦始皇东游到博浪沙的时候,张良伙同杀手采用投
掷大铁椎至其座车的方法暗杀秦始皇。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秦始皇比较狡猾,准备了许
多座车,结果杀手没有击中真正的座车,仅仅是砸碎了秦始皇的副车。暗杀失败。
--这里就两个典故,"博浪一椎"和"误中副车"。前者是说,统治者不要胡作非为,否则就
会有"一椎"在等着你;后者是说,打错人了,没有找到正主儿。另外,我也想,一百二十
斤的铁东西能投这么远(秦始皇周围肯定还围着许多护卫吧?),这个家伙要参加奥运会
的话,必然会在所有投掷项目上天下无敌。
居然有人敢暗杀我老人家?!秦始皇大怒,于是下令对刺客进行了大搜捕。不过,那个时
候没有现在例如街道居委会这样强大的专政工具,所以尽管秦始皇"大索天下,求贼甚急"
,张良还是安然遁去,另外那位杀手好像也没有被抓住。张良于是改了自己的姓氏,在下
邳这个地方躲着。
这个时候的张良,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没有到达"帝王师"的境界,直到遇到了黄石公。当
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张良在下邳闲着没有事情瞎溜达,路过一座桥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穿的破破烂烂的老头。两
个人擦肩而过的一霎那,老头一甩脚,鞋子就掉落到桥下面去了。那个老头很没礼貌的对
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子去上来!"张良很惊讶,当时就想拔出老拳相向,后来想
想算了,自己怎么说还是个通缉犯,况且对方又是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于是张良就跑到桥下面将老头的鞋子拿了上来。那个老头还真难伺候,继续发号施令:
"给我穿好!"张良心想既然已经给你拿上来了,那么就给你穿上吧,于是就蹲下了给老头
穿好鞋子。那老头坦然受了张良的服侍,然后施施然大笑而走。张良大惊,目送老头而走
--我推测当时张良一定在想这个老头怎么这么没有礼貌?是不是神经病?
那个老头走了大约一里路之后,又折返回来(跑得真够快的),对张良说:"小同志还是值
得教育的嘛(孺子可教矣),隔五天的早晨,和我约在这个地方见面。"张良觉得遇见高人
了,于是就很恭敬的答应了他。五日后早晨,张良到桥上来见老者(现在应该改称呼了)
,老者已经在了:"你和老年纪的人约见,怎么能迟到呢?"然后该老者扬长而去,临走撂
下一句话:"五天后再见。"再隔了五天,刚刚鸡叫,张良就到了,结果老者又早到哪个地
方了(真是变态):"你怎么又来晚了?五天后再见!"张良怒了,结果五天后他在半夜就
跑到桥上等待,不一会儿,那位老者就到了,他很高兴的说:"不错!就应该这样!"然后
给了张良一本书,说道:"你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再过十年你就可以发达,
十三年后你可以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头就是我。"说罢,老者就消失了。张
良看看手中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于是勤加学习。
"孺子可教"、"圯下拾履"的典故就出自这里。但要是说张良就靠着这本什么《太公兵法》
混饭吃,打死我也不信。--中国的武侠小说中就尽多这种镜头:主人公获得了某某前辈高
人的武术秘籍,从此横行天下。其实,光靠一本书是起不了什么大作用的,事实上,张良
也没有在"兵法"上见长,他强在天下大势的判断和谋略上。
十三年后,张良跟随刘邦路过济北的时候,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了那块黄石头,于是就为
此而立了个祠堂,时时祭祀。张良死后也葬在黄石冢,后辈人祭祀张良的时候,就连这位
"黄石公"先生一起祭祀。
在下邳的时候,张良号称行侠仗义,还救过杀人在逃的通缉犯项伯,这为后来鸿门宴刘邦
的安然脱险打下了伏笔。由此可见,当时的张良基本上也能算个地方流氓头目。
过了十年,陈胜吴广打响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第一枪,张良见到机会难得,立即组织了百
来个人。听说景驹在留这个地方称为楚假王,张良就带着这百余号人去投靠他。跑到半路
遇到了刘邦,刘邦正率领着几千人四处乱窜,于是张良就成为了刘邦的部下。张良多次向
刘邦介绍《太公兵法》,并向刘邦提了不少的建议,刘邦非常乐意接受张良的意见,并且
付诸实施,卓有成效。在此之前,张良曾多次向别人推介,结果没有一个人弄明白的。所
以张良说:"刘邦的本事,是上天赐于的。"(其实这种话明显是拍马,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所以张良铁了心跟随刘邦。
张良跟随刘邦,遇到了项梁,这个时候项梁刚刚立了楚怀王,于是张良建议他恢复韩国,
并从民间找到了韩国王室的后人韩成立为韩王,张良自任韩国的申徒这一官职。然后,张
良和刘邦暂时分开,和韩王一起带了千把人攻城略地,一开始也攻下了一些城市,但是在
秦军的反击下很快就丢失了,后来终于无家可归,成为一支"游兵"--流窜型部队。由此可
见,张良的军事才能也就如此而已。
后来,张良带着他的那些部队跟随刘邦。这个时候项羽率领楚军主力和章邯率领的秦军主
力在巨鹿决战,所以张良没有遇到秦军的主力,因此屡战屡胜,在韩国的故土上面占领了
十几个城市。刘邦于是留下韩王韩成留守,迅速攻占了宛城、武关。就在此时传来了楚怀
王的命令:先打入秦朝首都的人可以为王。--很明显,这是一条限制项羽的命令,因为项
羽刚刚消灭了秦军主力,他的部队还在巨鹿,离开咸阳很远。楚怀王害怕项羽尾大不掉,
影响自己的地位才有这种命令。其实,在项梁战死之后,真正有资格统帅楚军的也就只有
项羽,可为什么楚怀王要把权力交给宋义呢?可见,楚怀王对项家叔侄早有戒心。刘邦采
纳了张良的意见,让郦食其携带重金贿赂驻守峣下的秦将。--说起这个郦食其,是个很有
意思的人,他可以说是综合了张良、陈平的特点,而且还好有一些书呆子气,平时常常干
一些贿赂、游说的事情,而且还喜欢给刘邦乱出主意,这些主意似是而非,以刘邦的智力
都常常会上当,差点误了大事。见到主力已经在巨鹿覆灭的事实,秦军守将自然在银弹攻
势面前败下阵来,他通知刘邦要一起攻击咸阳。张良立刻告诉刘邦,守将的部下不见的一
定会跟随他反秦,这个时候不如乘对方松懈,咱们……刘邦立即同意,顿时大破秦军。--
从这个计谋上来说,我觉得张良未必不如陈平狠毒。
秦朝的最后一道防线崩溃了,于是刘邦进入咸阳,秦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子婴同学投降,于
是秦朝灭亡。
作为胜利者,刘邦接受了秦王朝的物质遗产,获得大量的珠宝、美女、犬马,住房条件也
改善了不少。刘邦本来就是一个流氓,心下大喜:这下我刘老三发了!部将樊哙劝刘邦不
要被眼前的这些东西迷住,刘邦想你樊哙不就是一杀狗的么?滚!于是不听。这个时候,
张良蹦出来说:秦朝瞎搞胡搞,所以你才能打到这个地方来。要消灭秦朝的残余势力,应
该要收敛精神。你现在刚刚进入咸阳就安心于享乐,这就是所谓"助纣为虐"。(这句话有
点奇怪,因为说不通)而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你应该听樊哙的意见。
--相信这就是名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出处。
刘邦很聪明,接受了张良的意见,退出咸阳,在霸上驻扎。这个时候,郦食其给刘邦出了
一个主意,说:楚怀王不是说先入咸阳者称王吗?您老派兵守住关口,这样秦朝的一切东
西不都归您了么?刘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严守关隘,不让别人进入咸阳。他也不想
想,现在项羽是什么实力?
果然,项羽轻易就击溃了守关的刘邦军,开到鸿门驻扎,四十万大军整装待发,准备消灭
刘邦。由于原来张良救过项伯一命,所以项伯就来通知张良逃跑。张良利用了这段珍贵的
关系,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
明显实力不如项羽,刘邦老老实实的交出了咸阳,然后乖乖的离开,去项羽给他的封地--
巴蜀,留下一个项羽在咸阳倒行逆施。当时,从巴蜀进军中原是根本不可能的,后世的诸
葛亮之所以能对强大的曹魏一直保持战略进攻,是因为三国时期西蜀手里还有汉中。刘邦
这个人显然不会满足于蜗居巴蜀,最后还是通过张良的关系,贿赂项伯,最后获得了汉中
之地。--我想,对于项羽而言,真正可怕的,恐怕是那些身边的所谓"亲信"。
张良是韩国人,自然还要跟随韩王,但那个时候张良已经选择了自己将来的主君是这个流
氓兮兮的刘老三,而不是那个乏善可陈的韩成。所以,虽然张良还要和刘邦分开一阵子,
他还是为刘邦出了一个绝高的注意:烧掉栈道,让项羽认为刘邦安心在四川当土财主。在
项羽面前,张良也多次在恰当的时候指出这一点,麻痹这个粗线条。
项羽知道张良是个人才,于是把他留在身边。但是他非但不封赏韩王,而且还找了个毛病
杀了他。那张良正发愁找不到一个借口离开项羽呢,好了,你把我的主君杀了,我于情于
理都要报仇,我要到刘邦那儿去,到革命的巴蜀去,打倒项羽你这个法西斯!本来你要不
杀韩王(这种垃圾人物杀不杀无所谓),张良如果去投靠刘邦就是背叛主君,必然为天下
人不齿,现在张良投靠刘邦则是名正言顺。
但是刘邦打不过项羽,连连吃败仗,虽说在萧何的强力补充之下实力尚存,但是怎么战胜
项羽心里就没有底了。这个时候,张良给刘邦出了最关键的一个主意:策反英布,利用彭
越,给韩信独立操作的权力。这样,有这三个人在后面拉项羽老兄的后腿,刘邦的压力就
小多了,最后打败项羽,这三人的功劳最大。
张良身体不太好,于是没有外出领兵作战,而是跟从在刘邦身边,时时出谋划策。刘邦是
一个知人善任的人,想来他也看出来张良不是一个能够在前面冲杀的领军人物。
自彭城大败之后,借助萧何的帮助,刘邦逐渐恢复了元气。于是刘邦进军荥阳与项羽相持
,结果又吃了败仗,被项羽包围在荥阳。刘邦非常郁闷,于是他就找各位手下来商量对付
项羽的方法。陈平同学就在这个时候给刘邦出了谣言之计,最后还整死了项羽唯一的谋士
范增同学。但并不是每个人出的注意都是真正管用的,比如说郦食其。
郦食其出的主意是让刘邦刻六国的印鉴,分封六国的后人,然后利用他们来牵制项羽。号
称这样一来六国的君臣百姓肯定会折服于刘邦的恩德,那么楚国也就会感觉情况不妙,从
而"南面来朝",拜服于刘邦。刘邦被这个家伙的理论弄的昏头昏脑,觉得这个方法可行,
于是就让郦食其来主持这个方案。
郦食其还没有开始行动,张良正好外出归来。刘邦正在吃饭,他很高兴的告诉他郦食其为
自己拟定的方案。张良立即告诉刘邦,如果您老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对付项羽,那么您老这
伙人就没有前途了。刘邦大惊,张良就开始了他的Presentation,列举了八条理由--其实
这些理由根本就是胡扯加凑数。根本原因很简单:现在您老所处的状况不是即将搞定项羽
的状况,而是一不小心就要被项羽搞定的状况。你怎么知道那些复立的六国一定会帮助我
们呢?其二,现在我们和项羽作战,聚集了原来六国的精华人物,但还是几乎搞不定,您
老恢复六国,这些精华人物没有理由不去帮助自己的故主故国,您老没有了这些人才,还
能和项羽抗衡吗?
刘邦立即醒悟过来,把嘴中吃得正香的肉吐了出来(当时的肉可不是很容易能够吃到的)
,大骂郦食其,立即停止了这个莫名其妙的方案。
韩信在灭了齐国之后,给刘邦来了封信,说自己要当齐国的"假王"。当时韩信是在楚汉之
间最至关要紧的人物,所以虽然刘邦恨的牙根都痒痒,但是在陈平和张良的提醒下,还是
同意了韩信。而张良除了在当时提醒刘邦之外,还承担了给韩信送齐王印信的艰巨任务。

后来楚汉在荥阳(打了很多年,刘邦没有在项羽面前前进过一步,可见其军事素质)签订
了和平条约,平分天下,划定鸿沟为边界,这就是著名的"楚河汉界"。项羽觉得已经签订
条约了,天下应该太平了,打了多年的仗也累了,于是老老实实把被自己俘虏的刘邦老爸
河老婆送还给刘邦,然后退兵而走。这个时候又是张良和陈平蹦出来对刘邦说:"现在人质
也不在项羽手里了,乘现在项羽正好没有粮食,应该追击消灭他!您老要是现在不去打他
,给项羽养回力气,那就是'养虎遗患'。"--真他妈的不讲道理!
于是刘邦约了韩信和彭越等一起来打项羽,结果这两位没来,刘邦还是打不过项羽,在追
击中再次被击败,只好深沟高垒先守将起来。等等韩信和彭越还不来,刘邦着急了,就去
问张良,张良说:这不很简单吗?您老给各位诸侯开点空头支票,他们不就来了?刘邦于
是发信给韩信和彭越等,说消灭了楚国,我就把多少多少地盘分给你们。有了物质刺激,
韩信他们立即就来了,最后终于在垓下围住楚军,并迫使可怜的项羽同学在乌江边上自己
抹了脖子。
消灭项羽之后,刘邦封赏功臣,张良没有战场上的功劳,但是刘邦评价张良是"运筹策帷帐
中,决胜千里外"(这就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出处),所以要封张良三万户。结果张
良说:我和老大是在留认识的,老大用我的计谋,很幸运都成功了。我不需要什么封地,
如果一定要封我,那么就把留这个地方封给我吧。刘邦很感动,于是就把留封给了张良,
从此张良就又被称为留侯。
刘邦首先封赏了大功臣二十多人,这些人,例如萧何、曹参等都是毫无异议的,其他的人
暂时还没有决定。一次刘邦在洛阳南宫见到许多将领常常聚在一堆议论,就问张良:这是
怎么回事情?张良回答:陛下,这是造反啊!(真是危言耸听)刘邦觉得现在项羽已经被
消灭,天下太平,为什么要造反?张良说:您老原来也就是个普通老百姓,现在夺取了天
下,所封赏的像萧何、曹参等都是您老亲近的人,而所诛杀的都是您老讨厌的人。现在人
人都自以为功劳很大,以天下全部的地盘都不足以封赏各位功臣。所以这些人就会担心您
老不能对他们一一封赏,又害怕您老抓他们过去犯下的错误,这样一来,后果不就是造反
么?刘邦感到逻辑混乱,于是问张良怎么办,张良说:您可以想想,您生平最讨厌的人是
谁?这个不用多说,地球人都知道了,刘邦也心知肚明,就是雍齿。雍齿和刘邦是老相识
,所以对刘邦的底细非常清楚,常常当众羞辱刘邦,刘邦早想杀了这家伙,但是好歹人家
也是跟随自己多年的功臣,而且功劳不小,所以刘邦一时之间也下不了手。张良劝刘邦先
封赏雍齿同学,这样一来大家就安心了,然后再安排丞相和御史出来做恶人,让他们按照
个人的具体的功劳封赏。这一招果然管用,当看到雍齿被封为什方侯之后,所有的人都松
了一口气:雍齿都能当上侯,我们还用担心吗?--于是风波平息。
天下太平,功臣封赏完毕,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国家的首都问题。刘敬建议定都关中,但
是刘邦的左右大臣多数是"山东人"(崤山以东,不是太行山以东,所以和现在的山东人不
是一个概念),他们不停的游说刘邦,说:还是洛阳好,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黾山
,防御坚固、物产丰富……。刘邦举棋不定的时候,张良帮他一锤定音:洛阳周围太小了
,不过数百里,容易四面受敌。而关中就不一样了,东有崤函,西有陇蜀,土地肥沃,南
面有富饶的巴蜀,北面有胡苑的骑兵。此外还可以东制诸侯,如果诸侯老老实实,那么通
过黄河、渭河可以收取他们的供给,如果诸侯造反,那么可以派兵顺流而下。这就是所谓
"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所以建议定都关中。
在长安定都之后,张良借口身体欠佳,很长时间没有出门,没有出门在干些什么呢?据说
是在"辟谷"--也就是不吃东西,修炼仙术。这个时候,汉朝的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个很
大的问题,太子废立。刘邦的原配夫人是吕雉女士,太子是吕女士的儿子,但是后来刘邦
宠爱小老婆戚夫人,于是想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做太子。吕女士和大臣们的关系很铁
,于是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反对废太子,这样事情就慢慢的拖了下来,但是刘邦一直没有放
弃这个念头,所以吕女士非常害怕。有人给吕女士出主意,让张良去进言说服刘邦,因为
张良善于出谋划策,而且刘邦言听计从。于是吕女士派本家建成侯吕泽去请张良,说:您
是皇帝面前著名的谋臣,现在陛下要换太子,您就能放得下心吗?张良笑笑,说:原来陛
下听从我的计谋,那是因为当时在危急之中。现在天下安定,陛下因为自己的爱恶而废立
太子,这是骨肉之间的事情,我这种局外人再多也没有用啊。--张良非常有知人之智,历
史上究竟有多少开国功臣因为和皇帝争议废立太子,结果丢了性命。听到这种回答,吕泽
当然不满意,于是一定要张良给想个办法。当然得罪吕女士也不是一件好事情,张良这个
人非常圆滑,当下给吕泽出了一个主意:这件事情不是靠口舌解决的。现在只有这样,有
四个隐士,是我们陛下想要邀请出山但是这么多年没有成功的。这四个人都是年事已高,因
为他们?
衔?颐潜菹露匀瞬还蛔鹬兀??蕴幽渖街校?蛔龊撼?某甲印O衷谇胩?硬灰?哓慕鹨?
票Γ?鬃宰急咐裎锶デ胨?牵?肜粗?竽兀?欢ㄒ??潘?窃诹醢蠲媲盎危?庋?醢畋厝
换嵛剩?私獾绞钦馑娜耍?欢ɑ岽蛳?狭⑻?又?摹S谑锹琅?亢吞?印⒙涝蟮热?"卑辞
厚礼",将这四位请了过来。
后来英布造反,本来刘邦身体欠佳,想让太子去征讨。但是这四位看出来这是一件吃力不
讨好的差事,于是请吕女士努力推掉了这件任务。消灭英布后,刘邦身体越来越不行了,
于是愈发想要更换太子,连张良的意见也不听了。太傅孙叔通死谏,但刘邦还是不听。后
来使刘邦彻底打消废立太子的念头是在燕地,那个时候刘邦在吃饭,太子在一旁陪着,那
四个人也在旁边。刘邦看这四人都是八十多岁(当时人生七十古来稀,四个八十多老头,
罕见啊!),而且气度不凡,就问起他们的名字。原来是刘邦请了N年都没有请到的四大高
人啊!刘邦大惊!问:我请你们这么多年,结果你们不来,但是为什么现在却跟从了我的
儿子呢?那四位说:陛下看轻士人,经常骂人,我们不想受辱,所以藏匿。但是我们听说
太子殿下为人慈孝仁厚,待人恭敬,尊重士人,天下人都愿意为了太子殿下而牺牲,所以
我们就出山来侍奉太子殿下。刘邦闻言,能够说什么好呢?只能说那么烦劳各位了。
等这四个人离开之后,刘邦指着他们的背影对戚夫人说:我本来想把赵王如意立为太子,
但是现在已经太晚了,有这四个人辅佐太子,太子的羽翼已成,现在已经不能再更换。后
面刘邦莫名其妙的跟了一句"吕后真而主矣"。其实,刘邦很清楚吕女士在自己部下们中间
的关系网络根深蒂固,但是基于自己是皇帝,刘邦总存了一个废立太子的想法。张良推荐
的这四个人,以及他们在刘邦面前的表现,实际上是提醒刘邦:虽然你是皇帝,你最大,
但是你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现在太子无论从声望还是从实力上来讲都不是那么容易动
到的。况且,动太子必然意味着要动掉吕女士,这样一来将完全动摇汉王朝的根本,况且
汉王朝建国不久,需要修生养息。刘邦是聪明人,被暗示到这一点之后,他能够做的就是
让步,打消废立的念头,虽然他很清楚以自己大老婆吕女士的手段,在自己死后,可怜的
戚夫人和刘如意一定会有悲惨的境遇。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
当时,刘邦对戚夫人说:你给我表演楚地的舞蹈,我来给你做楚地的歌谣。刘邦的《大风
歌》闻名海内,但这个地方做的楚歌也是非常得不错,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
以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矢曾]缴,尚安所施!"面对如此情况,戚夫
人也就只好放弃努力,泪流满面,接受自己面前悲惨的命运。
天下平定之后,张良就不怎么给刘邦出谋划策了,只是偶尔谈笑谈笑。是啊,革命都已经
成功了,你再对老大呲牙咧嘴,后果堪忧。张良是这样讲的:我们世代是韩国的臣子,韩
国灭亡后,我不惜重金为故国报复(就是暗杀秦始皇啦),结果天下震动(潜台词就是我
也给故国尽了忠了)。现在我以一介平民,仅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成为帝王之师,封赏
万户,爵位到达列侯,我作为一个老百姓这种待遇已经足够了,所以我想放弃人间的一切
琐事,跟随仙人赤松子修道去。--接下来,我们的张良同学就开始学习"辟谷",修炼各种
仙术。这种修炼方式估计能很快把张良带去见各位大仙。但是在刘邦死后,张良的修炼大
计遭到了吕女士的阻挠,因为吕女士感觉张良非常有品德,而且不会坏自己的事情,关键
时候还肯帮自己的忙,所以决定必须要让张良好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吕女士对张良说: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白驹过隙"的典故出自《庄子》),你何苦折磨自己呢?然后
威逼利诱一番,张良没有办法,只好又开始吃喝了。
在吕女士的强力"威胁"和"关心"之下,张良又活了八年。死后,追赠谥号文成侯。根据张
良的遗愿,他被安葬在济北黄石冢。

这是张良刺秦王的故事。张良出身于韩国的大族,他的祖父和父亲做过韩五代君主的大臣。秦灭韩后,张良一心要为韩国报仇,于是便把所有的家财用来召募刺客刺杀秦始皇,就算他的弟弟死了也不埋葬。他到淮阳学礼,谒见仓海君,因而召募到一位能使用重一百二十斤大铁椎的力士。秦始皇于二十九年(前218年)东巡,张良就与力士埋伏在阳武县博浪沙(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北),待秦始皇的队伍经过,力士就用大铁椎狙击皇帝的坐车,可惜误击了副车,副车是皇帝的侍从车辆。这次暗杀失败后。秦始皇大怒,在全国搜索刺客,张良改名换姓逃至下邳藏匿。

误中副车

这是张良刺秦王的故事。张良出身于韩国的大族,他的祖父和父亲做过韩五代君主的大臣。秦灭韩后,张良一心要为韩国报仇,于是便把所有的家财用来召募刺客刺杀秦始皇,就算他的弟弟死了也不埋葬。他到淮阳学礼,谒见仓海君,因而召募到一位能使用重一百二十斤大铁椎的力士。秦始皇于二十九年(前218年)东巡,张良就与力士埋伏在阳武县博浪沙(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北),待秦始皇的队伍经过,力士就用大铁椎狙击皇帝的坐车,可惜误击了副车,副车是皇帝的侍从车辆。这次暗杀失败后。秦始皇大怒,在全国搜索刺客,张良改名换姓逃至下邳藏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