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飞利浦剃须刀高仿:长平之战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30 07:00:34




在各位回答前!请大家花1分钟看回答准则!
注 意:
1.看清题目再回答,不懂就别回!
2.不懂的人不要胡诌,看看就可以走了!
3.在搜索引擎里瞎搜一气,找点不搭界的资料就拿来贴出来的,直接鄙视!
4.回答者最好能够直接找出精确网址,并测试可行性。不要给个网站就算完工了!
5.答非所问者!明显骗点者!差评加投诉!!!
6.请所有的百度知道用户都以此为准则!




接下来是问题:
历史上,赵军多次冲击防线未果,才士气低落全体投降的,如果用现代的战术思想,我想应该可以冲破的

吧,那么大家有什么高见么?
还有,如果赵军在断粮数天后一鼓作气,冲破秦军的防线,并且和援军汇合.逃回安全地点,之后的事件

会如何演变。
还有,我之所以不详细地讲地形、位置、人物、形势什么的条件,就是邀请熟悉这段历史的人来推论

历史就是历史,如果不如果呢?为什么德军无法在斯大林格勒突围呢?为什么杜聿明无法在陈官庄突围呢?所以你这问题根本不必问,现代的战术思想是什么思想?是空中打击加密集火炮加大规模装甲部队集中突围吗?还是特种部队对敌方要害部位进行攻击?要么就是投原子弹?!
==================================================
http://teacher.yb2hs.com.cn/bigcow/china_pic/content/a/2/photoes/105.jpg
对于对赵括的包围是白起准备了很久的,那么他就不可能轻易的就被突破的,
http://cul.news.tom.com/img/assets/200502/0502161148215.jpg
看这张图,秦军是把赵军包围在了一个三面环山的地区,在唯一的开口处自然是有重兵把守的,就是这种情况如果秦军可以让赵军在短时间内突出去的话还是秦军吗???
http://www.unitedcn.com/01zgzz/images/01GUDAI/cping.jpg
这是一张比较直观的地图,图中我们看到正是两支“奇兵”切断了赵军与大本营的联系,但是现在我们无法了解这奇兵究竟是什么部队了。总之作为秦赵决战的最高指挥者,赵王就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责任,正是他的无能直接导致了战役的失利。例如,种种迹象表明,在秦国已把打击重点开始转向赵国的时候,赵王还浑然不觉,仍然沉迷在秦赵世代友好的幻梦之中,所以在取得上党以后,并没有为马上就要到来的秦赵决战做足准备,直到秦军攻克上党才挥兵西指,使接受上党而获得的先机和主动权没能得到多少发挥。在廉颇初战失利的情况下,赵王竟想到向秦求和,根本没意识到这场决战的必然性,结果不但没有和成,反而被秦国利用,完全丧失了来自东方其他国家的外援。战役惨败后,赵王没有正确总结形势,而是后悔接受上党,仿佛没有这一行为,秦赵决战就可永远避免一样。根本缺乏战略眼光,打大仗、打恶仗的心理准备、物质准备严重不足。同时,赵王还妄自尊大,对秦强赵弱的态势认识不足。在求和不成、仓促应战的情况下,竟感情用事,随便责怪廉颇的保守,催促赵军向秦军发动正面打击。可以说赵括的鲁莽轻敌、急躁冒进是与赵王的直接支持密不可分的。在用人上,赵王更是一塌糊涂,严重错误地用赵括替换廉颇为主将。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老将廉颇虽然认识清醒,经验丰富,但似乎的确保守了些,也笨拙了些。如果有一位像赵奢那样善于用兵的人,赵军未必不能主动地大获全胜,就像十年前的阏与之战一样。所以撤换廉颇也并非全无道理。但问题是,代替廉颇的是赵括,而不是赵奢那样的人。这样反而不如仍用廉颇,倒可以保存实力,使秦赵决战不至于迅速结束,使赵国延长一些寿命。赵括虽然熟读几本兵书,却没有实战经验,而且不知团结士卒(对于朝廷奖赏全部独吞),顾家不顾国(每天想着购买良田美宅),连生身父母都不赞许他。对于这样的人,赵王一不锻炼、二不考察,仅仅凭借市井流言就将国家的前途命运全部委任,虽然赢得了破格提拨的美誉,但可惜提拔的不是良材,而是蠢材,结果只能证明自己更蠢。赵王如此,赵军焉能不败?想想秦王又是如何做的。
其次,赵括的责任就不必细说了。他虽是名将之子,却完全缺乏乃父的名将风范。从能力上讲,实践证明,他只是精通若干理论而已,根本没有完全吃透军事指挥艺术的精髓,不但如此,还缺乏自知之明,狂妄自大,将孙子视为生死之道的战争看同儿戏。从品德上讲,他自私自利,鼠目寸光,根本不具有名将所应该具有的诸如爱兵如子、为国忘家等基本品德。四十五万战士的生命和赵国的前途完全毁在他的手里,真是罪不容诛!倘若赵奢地下有知,对此不知会做何反应?而秦军的主将白起,却是一代当之无愧的名将,他不但知己知彼,用兵如神,而且具有非常深远的政治眼光,非常善于从政治角度高屋建瓴地分析军事斗争。这一点他甚至超过了秦王。这从他在后面的邯郸之战中的表现可以证明。即使廉颇仍在,也未必是他的对手,更何况小小赵括!

再次,赵国的惨败,东方其他国家也有责任。当时的形势是,虽然大家和赵国也有矛盾,但显然主要危险来自秦国,而赵国是大家唯一可以依*来抗秦的力量。赵国的削弱,不仅会加速赵国的灭亡,也会加速他国的灭亡,完全是唇亡齿寒之势。大家本应像后世蜀吴联合抗曹一样,同心合力,将斗争矛头一齐对准强秦。然而各国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却都接受秦国的威逼利诱,始终袖手旁观,明哲保身,即使像齐、燕象征性地出兵声援,也没有给予实质性帮助。赵军完全成了以弱当强,孤军奋战,加上赵国自己的错误,惨败必然!可是赵军的惨败,对其他国家又有何长远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