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影响:孩子5岁了,颈内左侧有一个像花生大小的囊肿,请问是怎么回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1 03:51:19

你应该再摸下其他部位:掖下、腹股沟等有无包块。如有,可能是淋巴结炎。

  颈部包块为耳鼻咽喉科门诊常见的症状之一,一般来说,颈部包块的出现要综合考虑,主要以预防恶性肿瘤的出现为主。

  颈部包块的可能原因为:颈部淋巴结炎、甲状腺瘤、 颈部结核、鼻咽癌颈部转移、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及由其它全身性恶性肿瘤如肺癌转移而来。一般来说,质地较硬,不易活动、固定者要考虑恶性的可能;而质地较软,有明显压痛并可活动者考虑为炎性;呈串珠样改变、质极软、有肺结核史者考虑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可能性大;随吞咽上下移动无明显疼痛者可能是甲状腺瘤,以中青年妇女为多见;进行性无痛性增大的淋巴结要想到恶性淋巴瘤的可能,以年轻人多见;伴有鼻涕中带血及耳闷的病人要首先排除鼻咽癌的可能;有声音嘶哑及痰中带血要检查喉部,排除喉癌的可能。伴胸痛、咳嗽者要警惕肺癌的可能。

  治疗要根据不同的检查结果来进行相应的手术或药物治疗,性质不清还可行颈部包块穿刺细胞检查,或谨慎进行切开或切除活检定性,如为继发性恶性肿瘤,而原发灶确实不明者还可进行化疗。
  儿肿瘤特点

  1、小儿肿瘤绝大部分发病率在5岁以下,儿科常见的肿瘤有肝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肾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等,绝大部分得病者都集中在3岁以下。还有的肿瘤生下来就能看见,尤其是屁股上的畸胎瘤(畸胎瘤集中在1岁以下)。10岁以上的孩子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种类更为复杂一些。

  2、小儿肿瘤的部位特征比较明显。肝上的肿瘤绝大多数是肝母细胞瘤,而肝癌等的发病往往都在3岁以上;最常见的神经母细胞瘤在2、3岁以下;肾细胞瘤也是在3岁以下。

  3、小儿肿瘤的表现是一包块。比如肝癌,成人有明显的肝区疼痛、消瘦、黄疸;可是儿童的肝癌、肝母细胞瘤没有这个过程,发现时已是很大的包块,而且这个包块在很短的时间内增大。

  4、小儿肿瘤发现越早,治愈率越高。发现较早的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切除成功率高达 85%,经过规范的化疗,免疫治疗,有90%的小儿能够长期存活。早发现、早治疗,小儿肿瘤会比成人的治疗效果好。

  5、肿瘤发展快。肿瘤成长特别快,家长发现很小到长成一定的规模,仅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一位家长说:“一个月前,有小苹果那么大,一个月后已经有小儿头那么大了。”肝母细胞瘤可以在一个月内占具整个腹腔,满肚子都是瘤子。

  如何早发现小儿肿瘤

  1、包块形式。在孩子熟睡、给孩子洗澡、换衣服时,经常摸摸孩子的肚子(来就诊的孩子,很多都是父母在给孩子穿衣服、洗澡时,摸到肚子里有个包块)、两侧颈部、两侧腋窝有没有肿块。儿童肿瘤很多,90%是以包块的形式出现的。前段时间,东北葫芦岛的一个保姆发现不到2岁的孩子右边的睾丸比左边的睾丸硬一点、大一点,做完检查证明是睾丸胚胎癌,很快做了手术,到现在没有复发和转移。睾丸畸胎瘤与睾丸鞘膜积液(俗称水蛋)的区别:睾丸鞘膜积液不管硬否,用手电筒照一下,是透亮的;睾丸畸胎瘤除了沉甸甸的感觉外,它不透亮。

  2、梗阻形式。小儿肿瘤还有腔道梗阻的症状,孩子咳嗽、喘憋、呼吸困难;盆腔的肿瘤开始时往往是孩子大便形状的改变,出现排便困难,过段时间出现大便扁平,这说明盆腔里有东西在压迫它;有些孩子排尿困难,尿不出来或尿一点,滴一点,严重可导致急性尿潴留。

  3、转移形式。神经母细胞瘤有一个特点,原发瘤还没有找到,先找到转移瘤。比如转移到腿,致使腿疼,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摔个跟头,腿就折了),另外头顶部、前额部、眼眶周围出血斑、青斑(也叫青猫眼)、鼓起来等。

  4、异常表现。小女孩的卵巢颗粒细胞瘤是一种公共性的卵巢肿瘤。父母不知孩子长瘤子,比如4岁的女孩子长阴毛,或不规则的阴道出血,这些在孩子的年龄不应该有的症状提示孩子可能有肿瘤。

  淋巴结正常与否

  有时,正常的淋巴结,家长误认为肿瘤。颈部、耳后、枕骨两侧、两侧大腿根等都可以摸到淋巴结。淋巴结是正常器官,儿童很常摸到,特别是1、2岁的孩子。

  淋巴结的特点是:一般大小都不超过1.5厘米、扁平、活动、质地很软。淋巴结增大的原因很多,比如孩子经常感冒,扁桃腺发炎;夏天的痱毒或湿疹都可以引起淋巴结肿大。这样的淋巴结都可以认为是正常的。感冒好了,淋巴结也就变小了。

  这几年结核病增多,所以家长怀疑孩子是不是结核。结核的症状是:午后低热、小儿精神不好、盗汗、局部很多淋巴粘连在一起。

  肿瘤化疗时注意

  肿瘤切除以后必须进行规范的化疗,有时根据情况还要加上放射性治疗。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化疗虽然杀癌细胞,但是对孩子别的器官也有影响。往往化疗的病人,白细胞会有所下降,血小板也会随之下降。白细胞太低,孩子容易感染,造成败血症。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特别注意:不要着凉,感冒;注意口腔护理;多吃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