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第八批援藏团队:请问16世纪西欧同殖民地国家之间的“三角贸易”指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3 00:28:18
看到一句话:“16世纪盛行一时的三角贸易是西欧国家同殖民地之间国际分工萌芽的典型表现形式。”请问这里的三角贸易是怎么回事?谢谢

  16世纪西欧同殖民地国家之间的“三角贸易”指黑奴贸易。


  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历时400年之久。

  

三角贸易就是指黑奴贸易
英国在美洲拥有大量殖民地,美洲的经济结构是种植园经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而当地的原著民也就是印地安人性格刚烈不愿屈服,宁愿死亡也不愿成为侵略者的奴隶
英国只好从更不发达的非洲略多大量的黑人作为劳动力输入美洲
三角贸易的过程是:殖民者带着大量钱财从欧洲出发,到非洲购买廉价劳动力,再将劳动力带到美洲卖掉,获取大量的财富,偶尔会到亚洲购买一些稀奇的物什,再回到欧洲。总的来说是欧洲到非洲到美洲再回到欧洲。
三角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大量财富,使其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加速了其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爆发。
但三角贸易也是血腥的,它给非洲和美洲的人民带来的沉重的灾难。使非洲的劳动力大量流失,非洲经济得不到发展。
总的来说三角贸易是罪恶的。

英国与印度之间早期的商业交往,主要是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进行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为了适应英国对东方的殖民扩张而成立的一个特殊机构。从其产生、到发展直至终结,该公司始终与英国在东方的扩张紧密相连,也一直与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特权相始终。公元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颁发给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中,赐予其独占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商业活动的垄断权。这片地理上不甚明确的地区包含了亚洲的全部与非洲、美洲的相当部分,囊括了整个太平洋与印度洋。成立初期的东印度公司是个纯粹的商业组织,它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往往采取合股的形式,谈不上组织性及长远的计划,且东印度公司这时的主要贸易目标是香料群岛,而不是印度。可见,在17世纪,虽然英、印、中三方之间有贸易往来,但绝大部分的贸易都是随机的,无组织的。170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完成合并改组后,英国对中国贸易活动很快开展起来了。从此,英国在亚洲、太平洋与印度洋地区的殖民活动便有了一个统一的中心。随着英国本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东印度公司也逐步从商业公司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行政权与军权的殖民机构,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并且将殖民活动进一步扩展到了远东。英国对华贸易及其对印度的统治,这时都居于东印度公司的活动范围。由于东印度公司的活动,在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印——中在贸易上出现了一种三角关系。这种三角贸易的外在结构是:印度为起点,英国为接受端,而中国为印度向英国的财富流动的中继站。[1]

一、英国与印度的早期贸易关系

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7世纪开始,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迫于对当时垄断香料贸易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强大势力的无奈,将贸易目标转移到印度。在从莫卧儿帝国统治者手中取得了许多额外的贸易特权后,在印度设立了许多海外商馆,开始了对印度产品的贸易。

从17世纪开始,英国确立了对外殖民扩张和建立帝国的基本政策和原则,这一政策和原则的指导思想就是重商主义,先前体现为民间性的殖民拓殖逐渐转化为政府的有意识的政策行为,建立商业帝国成为英国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2]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对外进行贸易与殖民活动的许多合股公司中最著名的一个。这种合股公司在重商主义原则指导下行动。马克思曾经指出,商业资本“在封建生产的最早的变革时期,即近代生产的发生时期,发生过压倒一切的影响。”而“处在优势统治地位的商业资本,到处都代表着一种劫夺的制度,它在旧时代和新时代的商业民族中的发展,也始终和暴力劫掠、海盗、绑架奴隶、殖民地征服的行为直接结合在一起。[3]东印度公司的利益,决定着英国的东方的殖民政策,公司本身既是贸易机构,又是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军事侵略组织,因而它成了英国侵略南亚和东亚地区的组织者与主力军。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实现的。

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普拉西之战的胜利,建立了在印度的统治。从此以后,英国同印度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在印度的官方机构东印度公司本身便具有了双重的性质:一方面,它是统治印度的一个拥有包括武装力量在内的全套国家机器的政权机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对印度及整个东方进行贸易的垄断贸易组织。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东印度公司在从事英国与东方之间的贸易时所处的矛盾地位。“作为统治者的东印度公司的利益在于,运至印度境内的欧洲货物,尽可能以最低价格出售,而从印度输出的印度货物,尽可能以最好价格或最高价格在欧洲售卖。但他们作为商人的利益,则与此相反。”[4]这种矛盾状况仅仅依靠在统治印度的方式方法上作一点调整与改变,是收不到根本性效果的。人们一再指出,东印度公司的商人本性远远地超过了它的统治者本性。作为商人公司要不折不扣地奉行重商主义政策,尽可能地搜刮印度财富,使印度无限地贫穷下去。因此英国的对印贸易成了无本生意,一部分从印度汇回英国的财富,被利用在印度进行“投资”,也就是用从印度抢来的钱来买印度的商品。英国人什么也没有花费,却由此白白赚到大量利润。以前的印度,就贸易方面而言,是一个出口国,1813年后却变成一个进口国。先前英国为了对本国纺织工业发展有利而禁止印度纺织品进入英国市场或对之课以重税,到这个时期,英国的棉纱和棉织品充塞了印度市场:“1818-1836年,不列颠向印度输出的棉纱增长的比例是1:5200。在1824年,输入印度的英国细棉布不过100万码,而到1837年就超过了6400万码。”[5]这种不平等贸易,损害了印度手工业,使手工业者大量破产,也使英国工业产品顺利进入印度这个大市场。此外,印度还是英国工业的原料产地。印度农民被迫饿着肚子,为英国生产棉花、羊毛、大麻、蓝靛等工业原料,以及用于英中贸易的鸦片。尤其令人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处在饥荒中的印度,粮食输出却保持着很快的增长速度,成为仅次于鸦片和棉花的一项出口大宗。而印度农民为了应付苛重的田赋,不得不卖出维持生存的粮食。

这种劫夺性的不平等贸易也封锁了作为政府进行统治的公司的出路,日益贫困的印度,对增加公司财富的另一来源——政府赋税收入不会有任何好处。因此,要想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商人的利益与统治者的利益必须一致。东印度公司必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条出路,找到一个将二者利益统一起来的结合点。印度对华贸易中的原棉和鸦片彻底解决了东印度公司即英国政府的贸易难题。

二、英国与中国的早期贸易关系

东印度公司自成立之始,为了销售羊毛织物便一直寻求开展对华贸易。“一旦英国的‘手纺织物’打进中国这样的一个市场,英国就找到了实现繁荣的秘诀。”[6]但是,由于明清政府的限制以及中国国内的动乱,公司的船只只能在沿海的澳门、厦门、台湾、还有越南的河内等地进行少量的贸易活动,直到1685年,因清朝政府的解禁,英国人通过东印度公司而取得了在广州开设商馆的权利。[7]十七世纪初,荷兰人首次从我国澳门把茶叶运到爪哇转运欧洲。到了十七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茶叶开始进入英国,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伦, “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8] 1689年,东印度公司从厦门进口了第一批茶叶。此后,到十八世纪后期,茶已经成为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饮料。中国茶叶输英数量骤然上升,特别是在1784年英国为了消灭茶叶走私,并与欧洲各国在茶叶贸易上竞争,将茶叶进口税从l19%减至12.5%以后,贸易额更是成倍增长。[9]

茶叶贸易由东印度公司一手垄断,并给公司带来了惊人的利润。如1699年东印度公司进口每磅茶叶的费用为2先令4便士,但伦敦市场上的售价却高达14先令8便士。[10]正是由于茶叶贸易带来的高额利润,促使以追逐商业利润为首要目的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进入18世纪后日渐扩大在华茶叶贸易,对内严禁私人茶叶贸易行为,对外极力排斥他国竞争,力图将茶叶贸易变为公司转营的垄断项目,而英国东印度公司自身则日渐成为华茶在欧洲市场的代理商。中英茶叶贸易增长极快,运出的茶叶从1783年的69000担增长到1784年的229270担。[11]345页茶叶在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出的货物中所占的比重也从1759年的88.3%[11]345页上升到1825年至1833年的94.1%;1783—1833年东印度公司茶叶运出量占中英茶叶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0—60%强,占中国销往欧洲茶叶总数的80.9%。[11] 18世纪末,由于茶叶生意的发展,使英国对中国其他商品的兴趣增加,中国的丝织品、棉织品与瓷器大量被运往英国。如在1800年左右,出口到英国的生丝年平均为1100担。随着茶叶贸易的增长,1830年,出口生丝达到7900担。在18世纪90年代,一担生丝的出口价格平均为288两,而给英国商人提供的利润,在扣除一切费用以后,还净余144两,也就是说,净利率为50%[12]315页。由此可见,从1783年起茶叶贸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中英茶叶贸易的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据格林堡估计,东印度公司每年从茶叶贸易中获得的利润为100—150万镑。而茶叶贸易的真正得益者是英国政府。1820年英政府的茶税收入为300万镑,1833年为330万镑,1836年为460万镑,占英国国库总收入的16%左右。

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和生丝的贸易,尽管利润如此丰厚,在国内还是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原因是这一贸易为逆差贸易,使英国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英国却找不出可以平衡这一贸易的商品,这对重商主义原则是一大违背。东印度公司一直在设法解决这一难题,甚至在广州不惜亏本削价销售英国的毛织品。英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呢绒、哔叽等毛织品,始终在中国找不到广阔的市场。1699年,英国毛织品刚刚输进中国的时候,广州大班的记录中写到:“我们发现没有人想买它”。[13]94页这一年一共只运进价值不过五千英镑左右的呢绒,其中就有四分之一没有买出。四十年后,广州大班的记录中,依旧写着:毛织品是“一件非常难卖的商品”。[13]97页这一年进口的呢绒,超过14两一匹,就无人问津,而其成本,至少在18两以上。[13]266页1800年以前,这项亏损平均每年达10几万到20几万两白银(当时3两白银折合一英镑)。在毛织品以外,棉纺织品也是英国的一项主要出口商品。棉布运销中国的最初尝试,是在18世纪80年代的后半期,但销售效果长期不佳。中国人嫌棉布成本太高,他们自己织造的棉布,“虽然不怎么漂亮,却更适合他们的穿着。” [14]120页到了19世纪30年代,“孖地臣行向他们的往来商家发送的行情报告中,还说到中国土产的‘紫花’布,无论在质地和成本上都优于曼彻斯特的棉布。”[15]1页到了30年代以后,棉纱、棉布的销量虽然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它在整个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到了18世纪后半期,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额越来越大,能不能解决中英贸易中英方贸易逆差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英国对华贸易的前途。

三、印度与中国的贸易发展

中印贸易的方式与中英贸易不同,在其发展过程中,它逐渐有公司垄断的贸易演变为以公司控制下的私人为主进行的贸易,这种贸易一向以“亚洲国家间贸易”(Country trade)而著称。[16]即英国垄断了英印、中英之间的贸易,只有亚洲国家间的贸易对一部分英国和印度的散商开放。最初适用于印度和临近口岸的沿海贸易方面,后来“印度、东印度群岛同中国之间的贸易,从十七世纪末叶起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汽轮出世为止,都称为‘港脚贸易’。”这些往来于中国、印度之间进行贸易的英印散商,也就被称为“港脚商人”,[15]9页到了18世纪中期以后,作为没有国家主权的印度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完全在实际统治者东印度公司控制之下。因此,贸易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我们前面所说的东印度公司在与印度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中所遇到的困难。即解决在东印度公司统治下已严重影响到统治者利益的印度日益贫困的状况和中英茶丝贸易所导致的严重贸易逆差。在本国毛棉织品的销售在中国遇到困难时,东印度公司日益发现印度商品在中国市场上比英国商品更具有竞争力。尤其是明清以来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手工棉纺织业发展相当迅速,对棉花的需求量大增,印度棉花的输入便大受欢迎。18世纪30年代,进入中国时间还不久的印度棉花,就能给东印度公司带来107%的毛利。[13]266页 1787年,东印度公司和散商分别向中国输入了82,150担与101,161担棉花,[14]120页到了19世纪初,棉花占英国输华总值的四分之一,仅次于当时鸦片的贸易。但无论如何,直到鸦片被发现以前,并无任何可行的办法来扭转英方的贸易逆差。广州对印度棉花的需求经常受到中国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棉花供应的限制,印度棉花在中国的售价和利润都取决于中国棉花收获的情况,所以印度原棉棉价在中国市场上往往波动很大,“有一个贸易季度它的波动幅度大到近1/3” [15]73页。而且中国本身就是产棉大国,印度棉花在中国贸易量的增长有限。英国认识到棉花不可能长久作为印度输往中国进行贸易的大宗货物。东印度公司发现的另一种输华商品——鸦片,对于公司的贸易乃至于以后远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鸦片的贸易为英国解决了三角贸易中各个环节所遇到的问题。首先它彻底解决了中英贸易中因茶叶贸易所造成的巨额逆差。

土耳其所产的鸦片有美国人所经营外,公司所属领地孟加拉和麻洼所产鸦片全部在公司的控制下运往中国。根据马士的统计,1818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价值1648500元,中国出口的茶叶价值为5483600元。以后的每年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缩小,1826年鸦片值首次超过了茶叶值,达到了7480850元,到了1833年鸦片进口值增长到12185100元,而茶叶出口值才只有7775510元。[17] 102页鸦片的巨大利润已经大大超过了英国进口中国茶叶的资金需求,彻底改变了贸易逆差的局面。其次,它使英属印度的经济越来越依靠鸦片贸易,而鸦片的生产与贸易又控制在英国人手中,这就加深了印度经济的殖民化;再次,它扩大了英国商品的印度市场,“在印度的不列颠当局的收入当中,整整有七分之一是来自向中国人出售鸦片,而印度对不列颠工业品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取决于印度的鸦片生产。”[18]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印贸易在英、中、印三角贸易中的重要性,它已经成为这个三角贸易的“整个结构的基石” [15]14页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英、印三地的商品与贵金属之间便有了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中国商品(以茶丝为主)供应英国,英国的商品与劳务(以纺织品与航运业为主)打入印度,印度产品(以鸦片为主)运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白银流入了英属印度,印度的财富流入了英国,而英国则利用这些财富的一部分来支付中国茶叶的进口。而这种三角贸易关系,是以英国的贸易顺差为目的,以印度的殖民化为前提,通过把中国人民贡献于近代资本主义的祭坛之上来实现的。

就是现在的“三方贸易”“三国贸易”。英国向中国卖鸦片,卖方是英国,买方是中国,发货方是南亚的一些国家。

好像是指欧洲从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再从美洲获得原料到欧洲。16世纪还是清初,英国没有向中国卖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