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洛阳怎么去:大正天皇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7 20:03:29

大正天皇(1879年8月31日-1926年12月25日),本名嘉仁,日本第123代天皇。 明仁天皇之祖父、昭和天皇之父,母典侍柳原爱子。第一位采取一夫一妻制的天皇。
  在位初期,经过明治年代的接受西方的文化与思想(明治维新),国家大致平稳发展,加上时值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不少甘愿冒险的外国商人前来日本投资,造成新日本的一片繁华景象,令大正前期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前所未有的盛世。并于当时欧战结束,民族自决浪潮十分兴盛,民主自由的气息浓厚,后来称之为“大正民主”。“大正民主”虽然对于日本本国日后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然而这种“民主”却也使军国主义者有了更多发言的机会,为日本日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隐患。此外,其浪潮影响到当时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遂有林献堂等人发起民族议会请愿运动,争取台湾人民对殖民政治的参政权。
  1924年的政党议会,这个成果被称为“大正民主”。但是大正民主并没有改变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元老派的大军阀山本权兵卫组阁后,提出更大规模的扩充海军预算案。人民再次掀起护宪运动,把山本内阁轰下台。正当大正天皇内外交困的时候,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正天皇 嘉仁(たいしょうてんのう よしひと、1879年8月31日~1926年12月25日),日本第123代天皇。 今上天皇明仁之祖父、昭和天皇之父亲,母典侍柳原爱子。

明治天皇只有他一个儿子能存活下来。父亲死去后,以皇太子身份继位,以易经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一句改元大正。成人以后,娶九条节子(贞明皇后)为皇太子妃。生有四子。即昭和天皇裕仁、秩父宫雍仁亲王、高松宫宣仁亲王、三笠宫崇仁亲王。

他在位初期,经过明治年代日本接受西方的文化与思想(明治维新),国家大致平稳发展,加上时值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少甘愿冒险的外国商人来日本投资,造成日本的一片繁华景象,使大正前期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前所未有的盛世。并且当时欧战结束,民族自决浪潮十分兴盛,民主自由的气息浓厚,这一时期被后来称之为“大正之春”。

其浪潮影响到当时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遂有林献堂等人发起民族议会请愿运动,争取台湾人民对殖民政治的参政权。

在位后期,由于他未能发挥出他父亲的优点,加上关东大地震等天灾人祸接续而来,被世人称为不幸的大正。由于他患有脑病神经状态非常糟,曾经在国会议事堂将诏书卷起来当望远镜,这件事以“望远镜事件”闻名于世。大正十年(1921年)由与其子皇太子裕仁亲王昭和天皇摄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死去,终年四十八岁。 - - 然而在大正天皇去世七十多年后,日本有学者认为,大正天皇在婴儿时期的确曾患脑膜炎,但是青年时代的精神状态完全健全,早已恢复健康。在登基之后,政府期望他学习明治天皇的威严,使他的奔放性格受到压抑,健康状况也受到影响;虚弱的天皇不符合强大帝国的形象,大正天皇被迫引退,政府发表声明归咎于其幼时脑病引发脑力衰退,“望远镜事件”系属谣言。
大正时代开始时,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调和军部推行的急剧增加军备与严重的财政困难的矛盾。经过日俄战争,日本将朝鲜和中国东北南部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使军备的需求急速膨胀。1912年12月,西园寺公望内阁因陆军部要求扩军两个师团而集体辞职,由军阀巨头桂太郎接替。但桂太郎的上台,引起了普遍的抗议风潮,东京爆发第一次护宪运动。立宪国民党和立宪政友会提出“打倒阀族,维护宪政”的口号。这一运动的幕后支持者是企图从军阀、官僚手中夺取政权的产业资本家。1913年,反对党提出弹劾内阁案,迫使国会休会。愤怒的民众包围国会,袭击警察局、派出所,动荡波及大阪、神户等大城市,形势恶化。大正天皇出面干涉,表达了希望维持政局稳定的意愿,桂太郎内阁因此下台。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战胜保守势力,史称“大正政变”。

以第一次护宪运动为起点,要求政党政治的民主运动发展起来。1924年终于实现了政党议会,这个成果被称为“大正民主”。但是大正民主并没有改变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元老派的大军阀山本权兵卫组阁后,提出更大规模的扩充海军预算案。大民再次掀起护宪运动,把山本内阁轰下台。正当大正天皇内外交困的时候,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正天皇在位时,宫内厅开始加强对皇室成员言行的控制。大正天皇生性自由活泼,宫内厅认为其言行缺乏君主应有的权威性,因此专门颁布了有关礼仪的条令约束大正天皇的举止,而他所说的话则被严禁直接引用。大正天皇之子裕仁天皇继任后,宫内厅颁布了更加严厉的条规,以期裕仁天皇的举止能更加符合君主的身份。直到今天,许多严苛的皇室条例仍然在使用中。

1926年为昭和元年,但这一年留给昭和时代的日子仅有短短七天。当年12月25日凌晨0时45分大正天皇驾崩,大正时代随之结束。大正天皇病危期间,有关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构想就作为问题放在了日本政府面前。日本政府最初确定的新年号并非“昭和”,而是“光文”。根据当时在黑田藩史编纂所任职的中岛利一郎的叙述,当时日本政府认为即将到来的新天皇时代应当以“文”为主、日本必须作为文化国家将“文”发扬光大,于是将“光文”作为首选年号。此种选择是来自中国汉代诗人皇甫葳蔚的名作《文锦赋》中的诗句“阅披风前,光文灿然。百花互进,五色相宜。”在备选的两三个新年号中,获得多数人同意的也是“光文”。大正天皇驾崩数小时之后的1926年12月25日早晨,《东京日日新闻》等报纸的号外抢先公开了“光文”的新年号。政府大吃一惊,于是临时变更原定方案,将新年号定为“昭和”。这样,《东京日日新闻》等报纸对新年号的报道作为重大“误报”事件留在了二十世纪的日本新闻史上

“昭和”二字是取自《书经•尧典》的“百姓昭明、万邦协和”,此语无意之中对昭和前期日本的对外扩张进行了暗示。当时日本言论界的代表德富苏峰有关“昭和”二字的解释即流露出鲜明的国家主义意识。他说∶“即使说‘昭和’二字几乎囊括了吾人从前所言大日本帝国之理想亦无不可。即包含着首先作为本国之民众得其所以、继而向周边国家推而广之的意思。即首先固内强本、推而及外,最终达到和平。此即吾人所谓大日本帝国之理想所在。”(《昭和一新论》)昭和日本抛弃了“光文”,以“万邦协和”的虚假理念行扩张、侵略之实,

大正天皇

大正天皇 嘉仁(たいしょうてんのう よしひと、1879年8月31日~1926年12月25日),日本第123代天皇。 今上天皇的祖父、昭和天皇的父亲。

明治天皇只有他一个儿子能存活下来,母典侍柳原爱子。父亲死去后,以皇太子身份继位,以易经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一句改元大正。成人以后,娶九条节子(贞明皇后)为皇太子妃。生有四子。即昭和天皇裕仁、秩父宫雍仁亲王、高松宫宣仁亲王、三笠宫崇仁亲王。

他在位初期,经过明治年代的接受西方的文化与思想(明治维新),国家大致平稳发展,加上时值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不少甘愿冒险的外国商人前来日本投资,造成新日本的一片繁华景象,令大正前期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前所未有的盛世。并于当时欧战结束,民族自决浪潮十分兴盛,民主自由的气息浓厚,后来称之为“大正民主”。

其浪潮影响到当时作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遂有林献堂等人发起民族议会请愿运动,争取台湾人民对殖民政治的参政权。有研究日本史的台湾学者给他改了个外号,把“大”字加上一点变成“太”字,叫他作“太正天皇”,及称呼他在位的年代为“太正年代”,意指在那时期的日本人的生活“太正点”(太美好)。(又,日语“太”的意思正好就是汉语“大”的意思。)

在位后期,由于他未能发挥出他父亲的优点,加上关东大地震等天灾人祸接续而来,被世人称为不幸的大正。由于他患有脑病未能理政,大正十年(1921年)由与其子皇太子裕仁亲王昭和天皇摄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死去,终年四十八岁。

大正时代(1912——1926年)是短暂而相对稳定的时期。该时代的根本特征,是大正民主主义风潮席卷文化的各个领域。自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垄断资本迅速发展,并成长为亚洲惟一的帝国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中间阶层即中产阶级。这一阶层在政治上反对当时的军阀官僚专制,要求实现政党政治,实施普选,从而形成大正民主主义运动。在此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大正文化带有鲜明的现代性,即主张确立近代自我,宣扬个人主义、理性主义,成为大正文化的基调。?

在民主主义的时代风潮下,大正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一展新貌。新康德学派的理想主义哲学独占鳌头,堪称大正哲学的主流,其影响不限于狭义的哲学领域,而波及整个知识界。作为新康德学派之日本版的文化主义、人格主义、教养主义,一时风靡思想界。文化主义在肯定文化价值的同时,还强调人的主体性,由之而泛起人格主义思潮,即把人格价值视为唯一的伦理价值。为大正文化推波助澜的岩波书店出版许多新书,并于1915年到1917年推出《哲学丛书》(12卷),宣传理想主义哲学,被称为“岩波文化”。此外史学家津田左右吉对日本古代史的合理主义解释,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对前人尚未涉足的庶民生活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大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在大正时期,如果说政治思想以民本主义为代表,哲学以新康德学派的理想主义为代表的话,那么,文学领域则以“白桦”派为代表。以武者小路实笃为首的一批年轻作家于1910年4月创刊文学杂志《白桦》,形成很有影响的文学派别“白桦”派。至1923年(大正12年)停刊的13年间,该派高举新理想主义旗帜,展开活跃的文学活动,居大正文坛主流地位。他们不满于日趋衰落的自然主义文学,提倡“通过个人或个性发挥人类意志的作用”,把“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类的意志,探索个人应该怎样生活” 作为该派文学的目标。以此思想为指导,他们创作出许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作品,哺育了不少知名作家。白桦派运动还超出文坛,在教育界乃至社会上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此期间,戏剧、美术、音乐等各文化领域,都展现出异于明治文化的新貌。?

大正文化清新而繁盛,然而,大正时代未及展开便匆匆消逝,短命的大正文化亦随之落下帷幕。
参考资料:维库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朱听昌 师小芹

大正天皇 嘉仁(たいしょうてんのう よしひと、1879年8月31日~1926年12月25日),日本第123代天皇。 明仁之祖父、昭和之父亲,母典侍柳原爱子。

明治天皇只有他一个儿子能存活下来。父亲死去后,以皇太子身份继位,以易经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一句改元大正。成人以后,娶九条节子(贞明皇后)为皇太子妃。生有四子。即昭和裕仁、秩父宫雍仁亲王、高松宫宣仁亲王、三笠宫崇仁亲王。

他在位初期,经过明治年代日本接受西方的文化与思想(明治维新),国家大致平稳发展,加上时值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少甘愿冒险的外国商人来日本投资,造成日本的一片繁华景象,使大正前期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前所未有的盛世。并且当时欧战结束,民族自决浪潮十分兴盛,民主自由的气息浓厚,这一时期被后来称之为「大正之春」。

其浪潮影响到当时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遂有林献堂等人发起民族议会请愿运动,争取台湾人民对殖民政治的参政权。

在位后期,由于他未能发挥出他父亲的优点,加上关东大地震等天灾人祸接续而来,被世人称为不幸的大正。由于他患有脑病神经状态非常糟,曾经在国会议事堂将诏书卷起来当望远镜,这件事以望远镜事件闻名于世。大正十年(1921年)由与其子皇太子裕仁亲王昭和天皇摄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死去,终年四十八岁。 - - 然而在大正天皇去世七十多年后,日本有学者认为,大正天皇在婴儿时期的确曾患脑膜炎,但是青年时代的精神状态完全健全,早已恢复健康。在登基之后,政府期望他学习明治天皇的威严,使他的奔放性格受到压抑,健康状况也受到影响;虚弱的天皇不符合强大帝国的形象,大正天皇被迫引退,政府发表声明归咎于其幼时脑病引发脑力衰退。

大正天皇 嘉仁(たいしょうてんのう よしひと、1879年8月31日~1926年12月25日),日本第123代天皇。 今上天皇的祖父、昭和天皇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