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王祛痘膏可以用几次:求8月19日,20日,CCTV10子午书简<<浣花溪上杜甫堂>><<寒山寺的钟声>>全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30 11:13:04
这两篇文章出自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水墨江南>>(作者:熊召政),求全文.
满意答案追加30分.
我要的是熊召政的全文,不是央视网站上的简介.
百度上搜索不到全文.
如果哪位有<<水墨江南>>一书,麻烦把全文发上来.
非常感谢!

寒山寺的钟声
http://www.szsu.net/swsh/print.asp?SelectID=25
浣花溪上杜甫堂
http://d.baidu.com/rs.php?q=%E4%BD%BB%A8%CF%AA%BC%C7&tn=sitehao123

寒山寺的钟声
作者:在野健子 来源:在野健子 文章录入:在野健子 发布时间:2006-4-5 12:55:43

也许是闹嚣扰人,这些年常思念钟声。听一次钟声,居然成了我的人生夙愿。这次去南京,特地取道苏州,在阊门外枫桥镇逗留了一晚,仅仅想听一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可以说是千古传诵,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有了这首诗,才使得枫桥和寒山寺格外有名。说到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其编纂的《吴郡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述:“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张继赴长安应试,落第而归,举棹归故里过枫桥时,清风明月,霜钟缥缈。也许正是有如此背景,秋霜满天的夜晚,诗人的心绪才会倍感落寞,眼中的秋夜才会更加萧瑟。就在这万般无奈的境遇中,寒山寺的钟声响起,无边的黑暗、万般的愁绪,一下子被打破了,诗人的内心在得到稍许宽慰之时,于是落笔如岚,成就了这首诗画合一的七绝。从此,诗以寺传,寺以诗名,使姑苏山水增色,让寒山寺钟声回荡千古,枫桥也因此跃居姑苏300余座名桥之首席。

我们赶到枫桥时,暮色轻垂,《江南晚报》社的陶兄早已等候在那里。匆匆用罢晚餐,我们直去寒山寺。陶兄是寒山寺的熟客,对寒山寺的历史更是如数家珍。途中他告诉我们,古寺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因邻近枫桥,曾称枫桥寺。相传唐代高僧寒山、拾得曾驻于此,又名寒山寺。寒山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奇特的人物之一,集隐士、疯汉、道士、高僧等诸多身份于一身,其诗的风格,直追陶渊明。今《四库全书》中有寒山诗集二卷;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中,对其诗也是推崇备至。有关这两位大师充满禅机妙理的问答,在当地流传甚广。有一次,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道,“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从这看似寻常的问答中,折射出的是佛家的哲学思想,是儒家平和忍让的中庸之道。寒山寺建有大雄宝殿、藏经楼、弘法堂、霜钟阁等建筑。出名的自然是张继诗碑,原本为明代大文人文徵明所书,历经劫难,字迹斑驳,到清光绪年间由俞樾重写再镌寺中碑廊、殿阁之上。但寒山寺吸引我的不是这些,而是那小巧典雅的钟楼。钟楼位于藏经楼南侧,六角形重檐亭阁,造型轻盈,轮廓优美。尽管现存于钟楼的古钟,不再是张继诗中所咏之钟,但这并不影响我借钟声而发思古之幽情。

时间尚早,我们在听钟石外转悠,四周檐筑深深,一片静谧。偶有几批人擦身而过,谈论的大多是张继的诗话,想必他们和我一样,也是远道而来的听钟人。听说,如今每逢岁末除夕来到寒山寺听钟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听一百零八声钟鸣,说是能除去人在一年中所有的烦恼,化凶为吉。每年除夕的寒山寺里,不仅有不少国内游客,而且有许多来自日本的游人,为的是能在寒山寺的钟声里开始新的一年。可不是么,寒山寺除夕那最后一声钟响正是新年零点的开始呢!或许是现实生活的喧嚣与烦躁,才使人们赋予了原本孤寂苍凉的寒山寺钟声新的内涵,寄托着人们向往平安、祈求幸福的质朴愿望。想来,这与寒山、拾得的佛家精神倒是相融的。不知寒山、拾得两位大师在天之灵,是否略感欣慰呢。

“咚、咚……”钟声终于在我们的等待中响起。为了得到更好的听觉效果,我们特意选择一个离钟楼约一百米左右的地方驻足。这钟声一句一顿,真真切切,充满了金属的颤音。是从遥远的夜色中传来的天籁,但仔细谛听,又觉得声音很近,从四周的廊檐、草丛、树枝、瓦楞中散发出来,簇拥在身边,整个身心都能感触到钟声的振幅。这情景就像小鸟茸茸的羽翼,在清晨雾湿的田野上飞翔时带动的气流,给心境以平和宁静的感觉。间隔一会儿,钟声再次响起。这次我惊讶地感觉到,钟声已完全地浸入体内,与血液融和合一,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而且拥有了鲜红的色彩,它使我每一个肢体语言充满生机,每一个眼神富有诗意。

钟声依旧千年月,读尽风流满天晖。许多诗意的东西寄存于心房太久,便萌生一种化不开的情结,然而我们又要远行。享受钟声的抚慰和启发,不知不觉中,一缕晨光已经挂上了飞檐。枫桥边的红叶,渔舟上的灯火,都因时代变迁,不复存在了。然而,昨夜聆听的寒山寺钟声像张继七言绝句一样,会永远留存心中,挥之不去,魂牵梦萦。

《浣花溪上杜甫堂》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8日 16:16 来源:CCTV.com

《浣花溪上杜甫堂》 (作者:熊召政)

CCTV-10 首播 11:45 重播 00:15 次日 06:00

背景介绍

在8月19日的节目里,我们为您选取了熊召政的作品《浣花溪上杜甫堂》。

中国的名胜古迹,大多能和文人挂上点关系。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可以说是一方文学胜地。这就是位于成都的杜甫草堂。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

成都观众韩帆远给我们打来电话,推荐了今天的文章,《浣花溪上杜甫堂》。杜甫草堂现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当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到了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1500年和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文章,来《浣花溪上杜甫堂》。文章选自熊召政的《水墨江南》一书。

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

点睛

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何绍基

旅游提示

在成都,还有另一处值得游览的景点,那就是著名的武侯祠。当年,诸葛亮惮精竭力地辅佐蜀国两代君主,留下了感人至深的《出世表》。去武侯祠走走,您一定能够感受到这位名相的风采。

责编:子午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