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先生的甜品店:有谁听过“马基雅费利之策”??能告诉我是什么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8:49:51

你说的是不是马基雅维里?他的主张就是为了达到目的,就是要不择手段

  一 马基雅维里(Machiavelli)小传

  马基雅维里(1469-1527),意大利外交家、政治思想家、近代政治思想的奠基性人物。曾身居政府要职,并涉足外交事务;淡出政界以后,主要从事著述,代表性著作有:the Prince;the Discourses on the First Ten Books of Titus Livius;the Florentine Histories;the Art of War共四部,其中,以前两部影响最大。

  二 马基雅维里所处的时代

  在进入马基雅维里的思想之前,有必要先对他所处的时代有个大致的把握。Sabine曾评介说,在马基雅维里的那个时代,没有人能像他那样清晰地看出欧洲政治发展的方向。那么,欧洲当时是怎样的境况呢?又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呢?简单来说,当时的欧洲是个正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欧洲,在政治上正在朝绝对君主制的方向发展。

  欧洲的这次转型是深层次的,是社会的转型,它涉及到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在转型之前的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情形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就是分散化。在经济上,庄园农业自不必说,就是贸易,也因交通所限而局限于地方层面。商品的运输和销售都有固定的路线和市场,这些利益牢牢地控制在城市的同业行业手中,而一个个的城市便是最大的贸易单位。在政治上,同样由于交通和信息沟通的限制,使得中央政府的治理措施无法渗透到社会的基层,结果,不得不采取封建性的联邦治理模式。

  然而,这一切都由于交流空间的扩大而开始发生变化。新航路的发现和交通的发达,为贸易和市场的扩张准备了条件。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们从中尝到甜头,开始觉得僵化的行会是自身利益的束缚。他们的力量越强大,就越发感到打破行会限制、建立统一市场的必要。就客观而言,对这一新兴商人阶层的管理与保护也非地方性的政府所能胜任。这些需求反映在政治上,就要求建立强大而统一的中央政府。

  在建立秩序以后,自由与强大或许就成为政治哲学中的一对核心价值。中世纪宪政主义也许有效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但是,却使得国家软弱无力。在当时的情形中,强大成为更迫切的追求,人们宁可生活在君主的专横之下,也不愿停留在自由的无序当中。于是,政治权力开始向国王集中,而教会、封建主、行会逐步失势,一个个强大而统一的绝对君主国开始崛起,西班牙、法国、英国……

  马基雅维里是最清楚地把握了这个发展趋势的人。然而,他所深爱的意大利又是什么情形呢?可以说,意大利正处于一种让他痛心而焦急的境况:政治上四分五裂,政权更迭频仍。教皇拥有比较大的权力,但是,却也没有强大到结束当前的混乱局面,并建起强大而统一的国家的程度,不过,在扼杀有能力统一意大利的人物出现这方面,教皇的力量则绰绰有余。他所做的,正是引入外敌和剿灭内乱。四围强国迭起,意大利任人宰割,这让他感到痛心;而久久不能出现统一意大利的强大君主,又让他感到焦急。

  后人对于这位不同寻常的人物褒贬不一。不过,明了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心中的忧虑之后,即使还打算从道德的角度批评他,也应该在政治的层面理解他。

  三 马基雅维里设问方法的特别之处

  Plamenatz教授认为,马基雅维里处于欧洲政治思想传统之外。也就是说,他既不同于在它之前的中世纪伟大思想家,也不同于在他之后的——博丹、霍布斯、胡克、洛克——思想家。这两个阶段的思想家虽然从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得出非常不同的结论,但是,就方法而言,他们基本是相似的。也就是说,他们都关注定义问题,并从这些定义中推演出人的权利和义务。比如说,他们关注的定义问题是:什么是教会?什么是世俗权力?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上帝的目的?

  然而,马基雅维里根本就不去劳神思虑这些事情,这些人关心的政治义务问题,根本就不在马基雅维里的视野当中。他感兴趣的问题是:国家兴衰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取权力?政治家如何让国家持久存在?至于他为什么以这种方式提问,后人有不同的解释,我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多费笔墨,总之,他设问的方式是非常特别的。

  他在寻求答案时,主要诉诸经验和历史。正因为如此,有人把他看作政治科学家或者以历史方法进行研究的政治理论家,对此,Sabine和Plamenatz都持反对意见,而且,二者所持的理由大致相同。他们认为,马基雅维里并没有自觉地运用适当的方法来系统的解释所研究的现象,并检验自己所得出的结论,在这种意义上说,虽然他关注事实,却并不能就此认为他是政治科学家。此外,虽然他很注重历史,但是,他坚持的是循环历史观,认为在同样的条件下,人们面临同样的困境,并而且会犯下同样的错误。他没有历史方法所要求的那种历史进步观或者历史发展观,因此,也不能认为他是用历史方法进行研究的政治理论家。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马基雅维里的确认为人可以改变自己生于其中的制度环境,这一点与中世纪的观念是非常不同的。

  四 马基雅维里思想的主要方面

  马基雅维里的思想主要反映在the Prince和the Discourses on the First Ten Books of Titus Livius两部著作中。可以总结认为,他的政治思想包括建国方案与治国方案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建国问题上的专制主义与治国问题上的共和主义,这或许是理解马基雅维里思想的两条主线。

  鉴于意大利当时的情况,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这也是马基雅维里主要关注的问题。他在建国问题上提出的方案是产生一位强大而专制的君主。他的思想主要也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可以分作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的概念:马基雅维里的国家概念与我们已经非常相近。他认为,国家是一个统一的结构,它涵括一切,所有组成部分都要服从中央。在它看来,国家并不从属于教会,国家涵括领土范围内的一切权威,在领土范围内,不存在高于国家的权威。教会或者是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是根据国家规定而成立的自愿团体。国家在道德上是中立的,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像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那样,认为国家是提高公民道德品质或促进其潜力发展的工具,相反,他认为握有国家权力的人可以追求任何自己认为适当的目的。

  2普遍的利己:马基雅维里认为,人性实际上理所当然是利己的,而且,政治家必须根据利己的动机来行事。大众的利己动机表现为对安全的追求,政治家的利己动机则表现为对权力的追求。他认为,政府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个人的软弱之上。个人由于软弱,无法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人为了保护自己又具有侵略和扩张的一面,最终近于酿成无政府的混乱状态。正是因此,才有产生政府的必要,而且,政府也必须根据坏人的假定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3 道德上的冷漠:马基雅维里并非不重视道德,只不过是因为他坚持道德上的双重标准。对于人民大众的道德素养,他是非常重视的。他始终相信,在道德腐化的人民中间,难以维系良好的政府。他批评基督教的道德,认为这种道德使得人们过于谦逊而且软弱,容易被心怀叵测的人算计;他心所向往的是罗马人的道德,罗马人民独立、果敢、坚韧,最终维系了强大的罗马共和国。与之相反,在对待统治者时,他的道德标准则相对宽松,被后人总结为“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也就是说,目的的实现可以证明手段的正当性。所谓道德上的冷漠,也主要是指他对统治者的道德持冷漠的态度。

  Plamenatz教授总结说,马基雅维里把道德看作一种社会力量。也就是说,无论他提倡罗马公民的道德,还是在统治者的道德上持宽松的标准,都是为了使道德服务于建立强大而统一的国家。他并没有把道德本身看作一项价值,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工具。在他看来,公民所坚持的道德,必须是有助于国家强大的道德;而对统治者来说,只要能使国家强大,就是合格的统治者,至于他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并不是马基雅维里关心的问题。

  顺便提一句,马基雅维里虽然不信宗教,但也并不反对宗教。他之所以批评基督教,是因为教皇阻碍了意大利的统一。

  从他对道德和宗教的态度可以看出,马基雅维里实在是太关心政治了,意大利统一成为他心目中的最高目标。他甚至重新排列了我们今天所认可的那些价值的序列。后人之所以不理解他,甚至批评他,实在是因为我们关注的问题太不相同。

  4共和政府:以上三点都是马基雅维里在建国问题上的主张。其实,他心目中的理想治国方案,仍是由多数人来统治的共和政府。他之所以强烈鼓吹强大的君主,是因为当时意大利的条件不允许建立共和政府,当时急需的是靠强大的君主来统一国家。

  四 对马基雅维里的评价

  马基雅维里作为外交家的经历,使它对政治现实具有非凡的洞察力。他对意大利统一的热衷,又使他提出的建议直接甚至露骨。他毫不隐讳地指出人们不愿承认的许多人性弱点,也因此遭到了许多批评。

  但是,无论如何,就政治思想而言,他都是近代社会和政治理论的鼻祖。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许多概念都直接来源于他的启发。

  推荐参考书目:

  1 George H. Sabine,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Henry Holt and Company(New York),1937.

  2 John Plamenatz, Man and Society, Longman London and New York,1992.

  3 J.G.A.Pocock, The Machiavellian Moment, Princeton, 1975.

  4 Quentin Skinner,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vol I, Cambridge 1978.

  5 Quentin Skinner, Machiavelli, Oxford 1981.

  6 Leo Strauss, Thoughts on Machiavelli, Seattle and London 1969.

  本文是在阅读George H. Sabine,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Henry Holt and Company(New York),1937;和John Plamenatz, Man and Society, Longman London and New York,1992两书相关章节的基础上所作的编译。文章结构由笔者安排,主要观点则取自前述两位作者。这两部著作在西方学界也是比较有影响的政治思想史教科书,因此,读者可以把本文作为了解这些思想家的一个初步提纲。文后的参考书目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