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6回放:奉安大典的概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3:33:48
请问,有谁知道
奉安大典的概况?

一九二九年春,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工程已基本竣工。中国国 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成立总理奉安委员会,决定于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二日,为举行总理奉安大典日期,即孙中山逝世四周年纪念日。因一九二八年冬雨雪多,迎榇大道未能如期竣工,中常会决定把奉安典礼展期至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一日举行。五月十八日,宋庆龄偕同孙科、戴恩赛夫妇赴北京碧云寺,瞻仰孙中山灵柩,二十二日将孙中山遗体重殓,准备南移。
  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议选派林森、吴铁城、郑洪年等为迎榇大员,各部处派秘书一人及职员若干人随行。中宣部为张廷休,中组部为张道藩,中训部为史维焕,中秘处为王子壮。一行先赴北京,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恭迎灵榇南下。
  当时,我在中宣部指导科任代理总干事,主要工作是负责审查报刊的出版工作,对一星期中的宣传纲要进行指导。中宣部每星期都要制定宣传要点,都由我赴电台,将中宣部宣传要点向电台作扼要说明,并由我向全国口播本星期宣传要点的新闻稿。中央广播电台就设在湖南路的中央党部内。林森、吴铁城、郑洪年三人赴北京之日至六月一日这段时间里,仍由我去电台播发了一星期的新闻宣传要点四、五条,主要内容即为中常会关于奉安的决定、回宁时间及奉安内容等。
  中宣部具体负责奉安的是部长刘庐隐(曾任考试院长),属下设三位秘书,分别为肖同兹、张廷休、朱云光。五月二十二日之后,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叶楚伧到中宣部召集各科负责人会议,布置有关奉安大典的具体工作,部里科主任(当时科不设科长)以上人员均出席了会议。中宣部的指导科主任为博启学,编纂科主任为钟天心,出版科主任为崔唯吾,征审科主任为肖同兹,国际科主任为郎醒石,总务科主任为沈君陶,我以指导科总干事名义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根据各科原来的工作范围派定了任务。指导科负责奉安大典的具体宣传工作,编纂科编写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及哀思录等,出版科负责有关奉安典礼的文字印刷发行,征审科对外征集孙中山先生的史料,国际科负责对外宣传奉安大典实况,总务科负责接待事宜。
  五月二十八日,总理灵柩到达浦口,中宣部负责具体工作的人员均前往码头迎灵,国民党党政军要人悉数云集此处。约下午五时,灵柩由“威胜”军舰载运过江,停泊在中山码头,宋老夫人偕宋蔼龄在此迎候,再迎至城内丁家桥中央党部,停放在大礼堂讲坛上。
  次日至三十一日,奉安委员会决定将中央党部大礼堂对外开放三天,进行公祭,市民可以自由出入瞻仰中山先生遗容。公祭由国民政府内政部主持。二十九日,为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党政军警代表公祭,中宣部全体职员也于是日参加。三十日,为群众代表公祭;三十一日,为各国使节、外宾公祭及家属祭奠。具体引导、招待、迎送由中秘处派专人负责。公祭期间,各界人士争先恐后,络绎不绝,急欲一睹孙中山先生逝世四周年后的遗容,大家饱含沉痛,依依不忍离去。直到三十一日下午五时多,举行封棺典礼,瞻仰人群方告别散去。
  六月一日凌晨,举行起灵典礼,狮子山炮台鸣放礼炮一百零一响致敬,参加恭送人员在送灵队伍总指挥孔祥熙的带领下,全体肃立致哀。从中央党部至中山陵,二十多里的公路两旁,夹道迎灵榇经过的群众,男女老少,万头攒动,无不自觉地肃立默哀致敬。灵榇由中央党部出发,经丁家桥、狮子桥前外交部门前经过,转鼓楼直向中山大道、新街口,再转中山东路,出中山门,到陵园路。灵榇由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要人谭延闿、蒋中正、胡汉民、戴季陶、于右任、王宠惠、林森、蔡元培、张继、宋子文、丁惟汾、叶楚伧、何应钦、朱培德、李烈钧、邵元冲、陈果夫、陈立夫、朱家骅、罗家伦、孙科等执绋前导,缓缓徐行;女眷则有宋庆龄、宋老夫人、宋蔼龄、宋美龄、孙科夫人、戴恩赛夫人及其子女,在行至鼓楼后始分乘几辆马车随后驰行;后面是各机关、团体的男女职员身穿素服,依次步行。送灵队伍一边行进,一边同声高唱奉安歌(歌词为罗家伦所作):“大道兮填填,哀吹兮极天,肃奉安兮国父,灵輀兮计迁……”歌声此起彼落,悲壮感人,伴着乐队奏的哀乐,悲戚气氛萦回在整个南京城、紫金山上空。送灵队伍总指挥孔祥熙,骑着高头自马,驰骋在队伍行列之间,指挥队形,维持秩序,肃穆前进。约十时后,灵榇抵达紫金山麓停下。由执绋人员轮换着、一步步地拾级而上,舁上中山陵堂。十二时正,移入陵寝,狮子山炮台再次鸣放礼炮一百零一响致敬。这时,举国上下,全体人员,就地肃立默哀三分钟,表示深切沉痛哀悼。
  陵下,有一碑竖立,上有谭延闿书“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几个大字。
  奉安大典结束后,奉安委员会向参加奉安人员各颁发了一枚奉安纪念章和一本哀思录,作为永恒纪念。
  奉安纪念章呈圆形,黄铜铸造,直径七十六毫米,厚四毫米。正面是孙中山先生浮雕正面头像,双目炯炯有神,威严庄重。背面是中山陵祭堂缩影,祭堂是花岗石建造,正面三拱门,装置了紫铜双扉,门额顶端分别用篆文书写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民生”等字样。中门顶端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地正气”直额一方,堂前石阶辟为三道,整个祭堂庄严肃穆,图案清晰可辨。图案上方周边镌有“孙中山先生安葬纪念”和“中华民国十八年三月十二日”字样。奉安日期实际系六月一日,纪念章上却为三月十二日,系因纪念章事先委交美商制造,以致日期上出现这个失误。每枚纪念章用一个蓝绫镶制的硬盒子盛装,十分精致美观。
  哀思录由总理奉安委员会和中宣部合编,系蓝底封面,优质白纸铅印,呈狭长型,二十四开本。内容刊登了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全国各界赠送的挽联、祭文和治丧委员会、总理奉安委员会成立经过,以及各委员会的委员和职员的姓名录。凡参加奉安人员都载入职员录。封面哀思录三个字,由中宣部长刘庐隐题签。
  以上这两件珍贵纪念品,由于我是亲身参加者,有幸也各获得一份,一直珍藏在南京马家街我家书房里。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接着又发生了“八一三”事件,南京经常遭受敌机轰炸威胁,妇女老少多疏散到安全地带暂避,我则因为参加中央前线视察团工作,要经常奔赴各前线巡视,无暇顾及家中事物。不料当年十二月十三日,南京即告沦陷。随着战火的蔓延,这些珍贵纪念品连同我家一切财产(只剩下一个房子空壳),都毁于兵燹。
  南京中山陵从孙总理奉安以后,经历了南京沦陷、日寇长期占领、汪精卫统治等几个阶段,始终安然无恙。这倒不是有什么神灵佑护,而是由于孙中山先生“首创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丰功伟绩,及其“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伟大思想,深为世人所景仰和崇敬,正如日月江河、经天纬地一样,谁也无法逾越阻挡

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狮子山炮台鸣放礼炮101响,灵车起动,数十万南京市民在迎灵大道送殡,灵车所到之处,民众都自动脱帽肃立致敬。送殡队伍长达五、六里。灵车驶抵陵墓广场起杠沿石阶而上,宋庆龄身着黑色旗袍,面罩黑纱率其他眷属在黑色布幔内步送,到达祭堂前,由执绋人员引灵入祭堂,举行奉安大典。蒋介石主祭,奏哀乐、行礼、献花圈、读诔文。礼毕后由孔祥熙引领杠夫将灵榇奉移入墓室,奉安在5米深的墓穴内,12时正安葬完毕。最后由宋庆龄率孙科夫妇等眷属将墓门关闭,奉安大典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