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学院录:请问谁相信“好人有好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10 16:41:56
都说好人有好报,但是,感觉现在好像坏人比好人活得更滋润。不知大家意见如何?

我反正是不相信,我就听老人说过-修桥补路瞎双眼,坏事做尽子孙全.是个长眼的都看得见这个世道!

“好人有好报”的悖论

孔老先生曾经教导过咱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老人家
似乎一下子就把“义”和“利”截然对立起来啦,而且,他老人家还忽略
了一个重要的统计数据:绝大多数的人,既非“君子”,也非“小人”,
而是处在君子和小人之间,希望义与利兼而得之,换成一句俗话,就叫做
“好人有好报”。

在孔老夫子看来,伯夷和叔齐是两位有德的高人,这二位因为不食周
菽,后来饿死在首阳山下。这二位的下场似乎有点不合“好人有好报”的
逻辑,孔夫子评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仔细想想,假如改改故事
的结局,不让这二位饿死,让他们在首阳山上大吃生猛海鲜,最后寿终正
寝,那么孔老夫子恐怕就不会夸这二位啦。对于“求仁”者,最恰当的结
局就是让他们“得仁”,这也应该算是“好人有好报”吧,呵呵。

想起三十年前,上山下乡那会儿,全国数百万知青响应老人家的伟大
号召,踊跃报名“自愿”下乡。常常发生这种情景:那些报名最积极甚至
写血书表决心的人,后来反而留在城里,而那些对上山下乡不大积极的人
们,却不得不离开城市。后来的历届毕业生在面临分配时,也常常有这种
情形:如果你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那么你就有可能逃
避这个厄运,而你越是表示不想去,这个倒霉事就越有可能落到你的头上
。下乡以后,如果你没有什么后门的话,你就只有一条最近的返城之路,
那就是积极表现自己,越积极越好,最好每天都喊三遍“扎根农村一辈子
”的口号,那么你就有可能较早地离开农村。从政策上讲,这没有什么不
对的,就应该让那些“好”同志得到好报嘛,难道你能让那些不安心农村
劳动的人先离开农村?但是,悖论就在这里出现了。那些积极表现扎根农
村的人,其目的却是离开农村,俺们这里有句方言形容这类人,叫做“贼
大鬼”。那个时代,确实培养出不少这样的“贼大鬼”,呵呵。

能不能设想一下:让那些表现积极的人们真的在农村干他一辈子,来
他个“求仁得仁又何怨”?但这样做,又会伤及那些真诚的人。想当年,
怀着真诚的愿望来到农村的知青还真不少,有人曾经一次又一次地把回城
的机会让给别人,也有人从心眼里就打算实践扎根农村的理想。但等到他
们最后回城的时候,一切机遇都没有了。这算是“求仁得仁”呢,还是“
好人没好报”?

从上山下乡这个例子看,俺以为问题是出在上面,出在那些能够左右
道德舆论的人们那里。他们提出的道德目标,根本就是充斥着虚伪和造作
的空中楼阁。那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道德宣传,
实际上与孔老二的儒家道德体系一脉相承,把“义”与“利”对立起来,
成为一种只可崇拜不可效仿的虚假的道德模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只需轻
轻一捅,整个道德体系便轰然倒塌了。

而“好人有好报”这种道德理想,则是把“义”与“利”的关系转变
成了因果关系,“义”是手段,“利”是目的,做“好人”是为了有“好
报”,牺牲一些利益是为了获取另一些利益。这种道德理想,虽然看上去
不那么“高尚”,但就目前社会而言,似乎不失为一种较为实际的选择。
正如马克思在宣言里所说,它撕去了封建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出赤
裸裸的利益关系,呵呵。

不过,话又说回来,“好人有好报”还是一个很难操作的悖论。设想
:在鱼和熊掌之间,如果你选择了鱼,你就有可能同时得到鱼和熊掌;而
如果你选择了熊掌,你就可能一样也得不到。在实际生活中,道德行为的
结果常常不是这样简单直接,愿做“好人”的人们,一定要有不得好报的
思想准备才行,呵呵。

摘自 人民日报
文章作者:[于是乎] 2001-11-08, 12:36:32

好人的好报不是报给你外在利益,是报给你内在的快乐。得到利益只能得到短暂的快乐,而且失去或者在得不到就立刻变成痛苦。内在的快乐是永久的。你只看到坏人得到利益时那短暂的滋润。他得到的利益越多,痛苦也就越多,也就加倍。

大家都相信,好人就一定有好报了

同意xijiangduiyu - 见习魔法师 三级的说法.

不管好人有没有好报,坏人是否活的滋润,我们都还是会想做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