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足球队是中信的吗:历史上人们如何发现原子的内部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30 03:38:16
快点告诉我把……急死了
麻烦各位了……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创立了原子学说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直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以后,人们才开始真正揭开了原子内部的秘密;1910年卢瑟福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有核原子模型;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提出了更为令人信服的原子结构学说;20世纪30年建立了原子的电子云模型。至此,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详细可参考郭正谊著《打开原子的大门》
电子书地址:http://www.tianyabook.com/kepu2005/g/guozhengyi/dkyz/002.htm

准确来讲是: 1909年,卢瑟福及其助手们做了一个极其著名的实验。他们用α粒子作“炮弹”去轰击一片金属铂。结果发现:大部分粒子能穿过金属铂,其轨迹是直线,但是有少数的α粒子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个别α粒子还会弹回来。卢瑟福把这个现象叫做α粒子的散射现象。于是,他提出原子里面有一个质量大、体积小、带正电的硬东西——原子核。而这个硬东西,决不会是电子。因为电子的质量只是α粒子质量的几千万分之一,电子不会影响α粒子运动轨道,所以大部分α粒子通过金属铂薄片的时候,运动轨迹不变。只有当极少数α粒子接近原子核的时候,由于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相互排斥,就发生了角度偏转,个别α粒子的方向正对着原子核,就被反弹回来。

参考:http://www.oursci.org/ency/physics/009.htm

高三物理,大一物理都有讲,一串人名字,记不清楚了……
一百多年前,人们通过化学反应的事实形成了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的概念,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仍是这种认识.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这表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20世纪初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的枣糕式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而电子却象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

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生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结果:

a.绝大多数α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

b.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c.极少数α粒子偏转超过了90o,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角几乎达到

180o.

3.汤姆生模型与实验结果的矛盾.

由于me<<mα, α粒子碰到电子时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改变,正电荷又是均匀分布的,α穿过时受到原子两侧的正电荷的斥力大部分抵消,使α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这直接与实验结果想矛盾.

4.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的空间运动.

5.卢瑟福模型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α穿过原子时,如果离核较远,受到的库仑斥力就很小,运动方向也改变很小,只有当α十分接近核时,才受到很大的库仑斥力,发生大角度的偏转,由于核很小,α十分接近的机会很小,所以绝大多数α基本上仍沿原方向前进,只有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由实验数据可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为10-15m,而原子大小的数量级为10-10m.

以上摘自互联网,另外,在之后,波尔发现了氢原子分布规律,完善了原子的核式结构。但似乎只适用于氢原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之后,人们发现了电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