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的秘密在线:关于李白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2 18:04:23
李白结婚了没有呀!!??妻子是谁呀!!有儿子或者女儿吗?总就知道他好游览大山名川的!!从不见提他的妻子孩子!!!!不过他肯定不是处男!即使没结婚!(唐朝的诗人都爱到妓院里找灵感!所以嘛!!!呵呵!,归正题!)上面的问题!

李白最初的结婚对象,是唐高宗时的宰相安陆许圉师的后裔许氏。这一点,唐魏颢的《李翰林集序》与北宋曾巩的《李太白文集后序》所说都是一致的。李白自己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也说:“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於今三十春矣。……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见乡人(司马)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所以古来对此全无疑义。

有问题的是与此许氏所生的子女这一方面。魏颢《李翰林集序》有“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之说。对此,郭沫若所著《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提出了异议:

魏颢的序文,夺误颇多,很难属读。……既言许氏“生一女一男”,而接着却只标出一个“明月奴”的名字。“明月奴”很明显地是女孩子的小名,不像男孩子的名字。因此,“一男”二字是后人加上去的。刊本或作“二男”,更谬。除去“一男”二字,即“白始娶于许,生一女,曰明月奴”,文字便毫无问题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一千四百多年前,是让我们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大唐盛世。千年前的长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李白对长安的描述。在长安这个达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里,欧洲、中亚各国人、四裔的胡族人、葱岭东西的西域人、印度天竺人、日本人、新罗人等纷纷云集在此,大唐以她特有的恢宏气度包容着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
虽然岁月的沧桑让我们已经无法再走在宽得可以让四十五辆车同时行驶的朱雀大桥上,虽然我们也无法再目睹一下那美轮美奂是北京故宫面积三倍的大明宫,莲叶接天、荷花映日的太液池、丝竹弦乐声闻于天的华清宫也不复存在。但是我们并非只有从“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大雁塔上才能领略到些许盛唐时气象,留在我们印象中的是“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朝大国的形象,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富庶盛世的光辉,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赫赫武功,是身着抹胸长裙丰润开放的唐代美女,更让我们值得回味的是,唐代那灿若群星的才子们,留下的那字字珠玑的灿烂诗篇更是让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陶醉痴迷。
唐诗宋词,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唐代更是才子辈出的时期。多少才子词人,特立特行,矫矫不群,惊世骇俗。中国历来文人,很多都带有超世的思想。这要归功于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的两大哲人--老庄。老子和庄子创立了数千年来一直有顽强生命力的道家思想。可以说中国的艺术无论琴棋书画,甚至武术中的太极之类都深刻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台湾女作家罗兰写道:“我国艺术受道家影响,诗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与解救。我把这寄托与解救称为“防疯术”。我国知识分子不容易得精神病,也很少自杀……”其实我国的文人喜欢道家还有一个方面,这就是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道家精神是自在的,他鄙视统治者的财货官职之诱,宁可“曳尾于涂中”而不去渴求那些蝇营狗苟的功名。道家的心境是淡泊的,是亲近自然的,但同时又常有冷眼看世,尖锐如刀之句:“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所以从魏晋之时,就有了陶潜这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逸士,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之类的才子。但是“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却由于得罪了权贵,弹完一曲广陵散后倒下了司马氏的屠刀之下。唐以后的高启、金圣叹等也都因言罹祸。唯独唐朝,还算是个政治环境比较宽松的时代,像李白那样狂言叫唤“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人物,以及白居易等屡屡“苦宫市”反映农民问题的诗人要放在朱元璋时或者满清康乾“盛世”里,恐怕早人头落地了。所以在恢恢然,广广然,昭昭然,荡荡然的大唐之世,才出现了这样群星灿烂的才子。
才子们的性格,往往是美好而脆弱,温柔而易伤,趋于艺术性,远离政治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在当权者眼中,他们是那样的乖张和尖锐,常像一阵突如其来的冷风,一下子吹去了他们常戴于人前的假面。这种性格,那才真是怎一个酷字了得!
比如像祖咏先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么大的事情,居然也照样不误使性子。考官出了一道诗题《终南望余雪》。这种应试诗要求十分严格,限用官韵,规定五言六韵,即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句,至少也要写八句。众考生们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依韵作诗。而祖咏只写了四句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就交卷了,考官看了觉得写的还算不错,但却没有写完,就说这样太可惜了,虽然好但不合考试要求,你再补几句吧。你看这考官还是比较有人情味的,这不是照顾祖咏吗?哪知祖咏先生白眼一翻:“意思写尽了,不添。”这等牛劲,如今高考中哪里见的到,让写八百谁敢写三百,就算有,出了考场还不得让老师骂死,家长打死。
类似之事,唐才子中倒是有不少,所以这也算是才子们的一种特性吧。正像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说的:“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
呵呵,说来曹雪芹先生对这些才子们的脾性了解的实在是再深刻不过了。话说回来,没有“聪俊灵秀之气”不可称之为才子,而没有"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也不可称之为才子。这是本书中选人的标准。像虞世南、上官仪等虽然也略有佳作,但官气十足,纱帽气熏人,故不入本书所选。
但正是因为才子们有“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所以不单是红颜薄命,才子也薄命,不过正因为坎坷风雨,寒灯孤舍,郁闷常积于心,才激发出才子们奔腾汹涌如江海一般的才气。如果高官厚禄,良马美女的享受,那就会慢慢地只有酒气而没有才气了。
而且唐时的社会环境也是那样的富有诗情,酒肆馆驿墙壁上如现在网上的BBS 一样写满了诗句,强盗劫道时听说是诗人李涉,居然不劫财而劫"诗",要求李涉写首诗相送。现在只会"我先劫个色"的小贼,和人家唐时的雅贼比起来,档次低了不知道多少。唐代连老太太都能欣赏白居易的诗句,说起来这唐朝老太太的欣赏水平都很高呀,恐怕几乎比得上现在越来越多越滥的本科生。不像现在好多人就只会欣赏“我自说自话,简单的想法”这样的句子,再不就是“赚大钱、变英俊、我变美丽、谈恋爱、男朋友、好幸福”这样的词儿。
说起来像唐朝那样的时代,诗歌创作的群众基础实在太好了。船家女会说:“停船且住问,或恐是同乡”;山间的僧人会高吟“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想和书生偷情的家妓会写“深洞莺啼恨阮郎,偷来花下解珠珰”;身为工科技术人员的胡钉铰都能描绘出“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样细腻生动的小儿垂钓图。当然造反的黄巢也是唱着“冲天杀气透长安”的句子杀入长安城的。唐朝皇帝如李世民,李隆基等都能诗,女皇帝武则天写起诗来也不逊色,像什么“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也是为诗家经常传颂称道的。宫里像上官婉儿这样的“高手”更不用说了,就连高力士这样当太监的作出诗来都像模像样:高公公有一首诗咏荠菜: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原题注:"力士谪黔中,道至巫州,地多荠而人不食,因感之,作诗寄意。”
当时高力士被贬到贵州那样的穷山恶水之地,即现在徐本禹同学呆的苦地方,高公公心里很不平衡,于是以物言志,表白自己像荠菜一样贵贱就算有所改变,而本味本性不改。平心而论,虽然言词并不是很华丽,倒还像模像样的。
那时的诗人词人就仿佛如现在的流行歌星一样有好多的FANS,像有个叫魏万的追星族,听说了李白的大名后,就慕名去拜访,但李白这个人是个闲不住的人,到处云游四海,居无定所,结果魏万追了上千里,才终于见到了李白。李白也很感动,当场和他结为好友,并把诗集交给他整理。
又有个故事说:“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呵呵,连小姐们会背白居易的诗都能身价高一筹,可见当时社会的诗歌之盛景。
唐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多数才子们四处游历,从白草秋风的西域大漠,到杏花春雨的江南水乡,名山大川,古寺荒丘,到处都留下了才子们的足迹,大唐的辽阔疆土滋润了才子们的生花妙笔。像李白生于中亚的吉尔吉斯,后来游历天山、四川、山东、江南等好多地方,而且人家古人不乘飞机火车,沿途赏玩,比现代人细致的多。按说现在交通比以前发达多了,但据了解现代社会中的好多人,还不如唐宋才子们游历的地方多呢。真有些羡慕他们那样自由自在的游历生活。
当然即使如此,才子们依然是多灾多难的。杜甫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此言不虚,才子中王勃、李贺、刘希夷、才女李冶、鱼玄机等都是命蹇之人。正像白居易的几句诗中说的那样:“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正所谓“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这些美丽而脆弱的才子才女也都像春花般绽放出他们的美丽高洁,又像春花一般匆匆而落。 其实说来还是不读诗书的好,诗书读得多了,人事世故就不那么熟练,呆气傲气古怪气多生,渐渐就是“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的情形。而且习惯了临风洒泪,对月长吁,养成了多愁善感的个性。诗书误人多矣。这点苏轼比较有体会,他说过:“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其实苏大胡子说的不对,如果是韦小宝那种聪明,又怎么会误一生呢?只是诗书方面的聪明,却很可能耽误一个人的一生的。
不过正是这些生前不幸的才子们,创造了这些如名花之香、好酒之醇让我们读来如醉如迷的千古绝唱。所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也是这些才子才女们共同的宿命吧。
岁月已过去了千余年,但是人世间的感情却依稀相仿。“如此星辰如此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让我们暂时从繁忙如梭的车流中走出来,从灯红酒绿的宴席间离开一会,遥望一下大唐时的灿灿群星,品味一下这些才子才女的喜怒哀乐,你会发现,虽然远隔千载,但是他们依然可以拔动你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