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world卡:人文爱乐合唱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15:00:20

人文爱乐合唱团简史 2004-2009
逯 建


2004年以前人文爱乐合唱团的发展简史,我已经在五年前的文章中记述过了。自2004年以来,合唱团还发生了许多事情,有必要在时隔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回顾反思。与2004年之前合唱团的重点任务主要是理顺人员组织相比,2004年之后的合唱团则将关注的重点完全放到了合唱艺术之上,围绕着合唱团的种种外在的制度改变都被一些细小的内部变化所代替,让准确完整地描述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变成了一件更加困难的事情。
一、走入真正地“合唱艺术”(2004.9-2005.12)
因人文学院的分院,人文爱乐合唱团变成了一个校级合唱社团。这一变化虽然给合唱团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却也赋予了学生在社团组织中更大的权利。2004年春湖北省合唱协会下属的几支高水准的合唱团到武汉大学梅园小操场的演出,使得人文爱乐真正接触到了湖北省最高的合唱水平,也认识到了自身水平的差距。合唱团趁此机会加入了省合唱协会,为日后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月22日“金黄色的云朵安睡了”专场结束后,合唱团下决心今后一律使用五线谱记录的曲谱进行排练,并使用固定调唱名法唱名。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团员的音高意识,也可以扩大曲目(特别是来自国外的一流曲目)的选择范围。2004年的暑假,合唱团进行了第一次的暑期集训,利用不到一周的整段时间,团员们进行了发声、呼吸、识谱等训练,也试排了《Habana Linda》等作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04年春,合唱团曾进行了一次人员补招,但那次招新无论从组织还是规模都谈不上正式。2004年9月,合唱团正式面向全校2004级同学进行了一次招新。新同学或是经过在食堂门口发放传单、现场报名的海选模式,或是通过已有的合唱团成员的推荐,再集中到一个固定的地方进行面试。面试环节分自我介绍、模唱、试唱、歌曲选唱等环节,试题的难度也随着新同学的能力有所变化,这样总共只有不到5%的同学被录取。被录取的同学很快成为了合唱团的主力,合唱团还在日后的排练中不时推出各种考核、PK活动,以保证每个合唱个体的训练水平。
2004年的下半年,合唱团并没有任何演出,转而专心于团队的内部建设上,2005年,合唱团代表武汉大学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艺术节,获得了湖北省一等奖。5月又在物科院报告厅上演了现代音乐专场,在全校合唱爱好者中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通过一年的训练与探索,合唱团团员们终于认识到了合唱艺术与作为群众活动的歌咏的区别。我们普通所指的“合唱”,一般指的是参与人数多、很能调动群众情绪的歌咏,它的目的更多是抒发胸臆,陶冶情操。而合唱艺术则要在歌咏之上要求的更多,除了需要精确处理音准、节奏、呼吸、咬字、发声方式以外,还需要体会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歌曲应有的意境,是比歌咏高很多层次的。作为大学生合唱团,理应在艺术方面有更高的追求,因此如何在接下来的训练中提高自身的水平就成为了合唱团发展的主要任务。
虽然合唱团明确了合唱艺术歌曲的发展方向,但究竟该排练什么作品仍是一个大问题。国内公开出版的合唱谱集还达不到真正的合唱艺术歌曲的水准,要想获得适当的曲谱还需另想办法。此时,加入省合唱协会所带来的好处就逐渐凸显出来。通过合唱协会的平台,人文爱乐逐渐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田晓宝教授及他所指挥的TIANKONG合唱团取得了联系。TIANKONG合唱团此时已在国内合唱界小有名气,他们向人文爱乐提供了许多高水平的曲谱,也在具体的排练上给予了人文爱乐很大的帮助。通过观摩TIANKONG合唱团与美国的哈丁大学、奥古斯塔那大学合唱团、德国德累斯顿德国无伴奏合唱团的交流演出,人文爱乐的团员们领略到了国外高水平合唱的高超实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团员提高自身水平实力的斗志。
二、参加“世界合唱比赛”(2005.12-2006.7)
参加世界性的合唱比赛,当然是人文爱乐一直期望的一个目标。由于TIANKONG合唱团于2004年到德国不莱梅参加了第三届世界合唱奥林匹克大赛(World Choir Olympic Games,现改称“世界合唱比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且第四届比赛在厦门举办,参赛费用可以大大节省,因此合唱团冒然决定准备参赛。但当下了决心以后,大家却发觉困难重重。人文爱乐的水平离TIANKONG合唱团尚有一段距离,而且从没有过参加国际比赛的经验,完全不知道国际主流的合唱曲目以及合唱风格是什么,如果文不对题,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挫伤团员的积极性。不过这种担忧很快就被团员们的热情所化解。本来奥林匹克的精神就是重在参与,那么通过参赛本身就是一个锻炼提高的机会,得奖与否并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合唱团在达成了如此的共识以后,就开始了忙碌而漫长的一年准备工作。
参赛之前的准备,整体上说是比较凌乱的。结合自身的特点,合唱团选择了参加难度大、竞争激烈的黑人灵歌以及混声室内两个组别。直到报名截至之前的最后三个月,合唱团才收集完所有的参赛曲谱,许多曲目的排练也要远落后于计划,许多团员都为排练的进度捏了一把汗。不过好在合唱团的备赛得到了武汉及全国音乐界前辈的鼎力支持,田晓宝老师曾多次给予人文谱务及排练的建议,省合唱协会会长王秀峰老师及夫人林静白老师则多次亲自到合唱团参与排练,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燕老师在最后集训时也给予了合唱团很大的指导,在赛前给予团员们很大的信心。团员们在排练中也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五一”与七月前半个月的暑期集训,虽然比较辛苦,却也使团员们从水平的提升中体会到了快乐。
参赛的经费是另一项需要考虑的问题。虽然世界大赛在国内进行可以节省大笔费用,但仅5000元的报名费就让合唱团难为了许久。由于是学生自发的组织,团务组对团员愿意承担多少额度的食宿费用并不清楚,所以并不敢估计总体的经费缺口。就在此时,恰逢刘道玉老校长的回忆录《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出版,书的封底上留下了刘道玉基金会的联系方式,团务组借此与基金会取得了联系。基金会方面在多次与人文爱乐的团务组同学进行沟通并现场考察了人文爱乐的排练情况之后,对合唱团发展十分肯定,决定给予合唱团5000元的报名费赞助。之后,合唱团陆续收到了一些团员的个人赞助,在团的团员也表示能够承受赴厦门的食宿费用,赴厦门比赛期间又受到了武大厦门校友会的鼎力支持,经费紧张的问题的才得以基本解决。
在2005~2006年的一年中,人文爱乐共主办了两场正式演出。第一场是2005年11月底的人文爱乐六周年庆典,这场音乐会同时也肩负了厦门比赛预赛报名录音的任务,第二场是2006年6月10日与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爱乐合唱团的交流演出,当然这场音乐会也是赴厦门前的一次曲目汇演。值得一说的是,与省歌爱乐的交流演出也开启了后来两支或多支合唱团相互交流的先例。最终,人文爱乐在厦门获得了混声室内复赛金奖决赛银牌和黑人灵歌复赛银奖的成绩,应该说已经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了。
三、广泛的交流与学习(2006.9-2009.12)
世界合唱比赛的获奖,从外在的形式上证明了合唱团具有了一定的实力,然而合唱团的真实水平的提升,还必须从反复的演出实践中获得。从厦门归来后,合唱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学习。由楚天音乐台的名主播阿申主持的湖北省图书馆合唱专场是厦门归来之后的人文爱乐走出去的第一场音乐会,节目的录音当日晚上还在《阿申爱乐》播出。而利用省合唱协会的平台,人文爱乐也学习到很多东西。2006年底,人文爱乐参与了湖北省合唱协会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主办的学生合唱团交流音乐会。自2007年开始,省合唱协会的会长王秀峰老师及夫人林静白老师更是对人文爱乐进行过多次亲自的指导。通过王老师对排练和林老师的声音训练,使团员不论是在对曲谱的理解、音准节奏的控制还是声音及情感方面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层次。武汉音乐学院的朱步熹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的王燕教授也对人文爱乐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两位教授曾多次到合唱团的排练现场指导排练,合唱团还有幸在朱步熹教授指挥专场音乐会上与朱步熹教授有过合作。
除了向合唱音乐界的前辈悉心学习之外,人文爱乐还广泛与其他合唱团进行交流。武汉大学常青合唱团是武大的退休老教师组成的老年合唱团,他们对由武大的学生组成的人文爱乐有着特殊偏爱。除与人文有一次非常深入地交流以外,还多次向人文提供了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排练场地。省歌爱乐合唱团是王秀峰、林静白老师亲自指挥的合唱团,人文也与他们有过交流和同台演出。黄石爱乐是省协会中另一只活跃的合唱团,人文曾与他们在省歌舞剧院有过一次同台演出,2008年“五一”人文还曾到黄石市铁山区与黄石爱乐进行过交流。2008年3月,人文爱乐接待了到访武汉的香港重唱艺术团,并与之进行了交流和共同演出。一年之后的2009年7月,人文爱乐回访香港,并与香港重唱艺术团在香港大会堂共同举行过演出。
随着合唱团水平和社会影响的逐步提高,人文团员构成及训练方式在这几年间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由于报名的踊跃,团员的基础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多数团员都能熟练识谱,其中大部分团员具有相当好的乐器基础,有人甚至能演奏多种乐器。通过外聘声乐指导(如声乐顾问叶自强)的方式,合唱团尽可能地弥补团员在声音方面的先天不足。2007年秋,在大多数团员的要求下,人文每周增加一次日常排练,大大增加了排练复杂作品的可能性。在这三年中,人文爱乐尝试排练过许多不同语言、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合唱团还尝试变化,采用合唱、重唱、小组唱的形式来对这些作品进行演绎。通过大量新鲜且风格迥异的作品的排练,团员对合唱艺术的理解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团员在舞台上的表现力感染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时值2010年世界合唱比赛又要在中国举办,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合唱团又开始了针对在绍兴举办的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的系统准备工作,力争在这次比赛能取得好的成绩。
四、内部管理
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固然是一个社团追求的目标,而稳健的内部管理,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随着人文爱乐的发展逐渐步入了正轨,内部管理也逐渐趋于规范化、制度化。自建团之始,人文爱乐就同时拥有合唱团团长与艺术总监两个职务。合唱团团长平时一般负责内部纪律、演出时负责协调场地后勤等事务,艺术总监则负责排练等业务问题。团长一般任期一年,特别情况下可以续任,2009年下半年开始,合唱团又尝试了团务小组的制度。在团长(团务小组)之下是声部长。原来的声部长在合唱团中仅作为上传下达的职务,但在实际训练中逐渐发现,声部长对合唱团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声部长逐渐负责排练中试唱、本声部的基本的音准节奏等问题,同时还要负责声部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随着人文爱乐的逐渐成熟,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团员的入团,可担任声部长的人选逐渐增多,不少富有热心的同学主动请缨,声部长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合唱团的中坚,排练的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2004下半年起,随着五线谱识谱要求的提出,合唱团内部诞生了一个新的职位——谱务主管。谱务主管负责曲谱的保管、简谱向五线谱的转换以及分声部的MIDI制作。设置这一职务最初的考虑主要是个别团员还存在识谱的困难,需要借助辅助排练的手段,但随着合唱团团员素质的提高和积累的作品的增加,谱务管理的工作逐渐变得比较简单。2006年开始,合唱团又设立了财务主管的职务,财务主管不仅管理日常的经费,还负责制订诸如外出比赛表演时的预算。财务主管一般由经管学院(尤其是会计学专业)的同学担任,实行人事与财务事务上均独立于团长(团务组)的运作模式。而在每次校内招新和公开演出的宣传中,合唱团都要制作多种海报,于是海报制作又成为一个相对而言比较专业的工作。虽然海报的设计并不仅局限于专业同学,但一般倾向于城市设计和工业设计专业的同学。大型活动之后,一般也有同学专门负责向学校的主要媒体写稿。通过以上的内部管理,合唱团为许多团员提供了能力锻炼的机会,不仅提高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也通过分散权力与职责达到了稳定合唱团的管理目的。
五、基金顾问支持
人文爱乐合唱团的发展,一直得到了刘道玉基金会的鼎力支持。刘道玉老校长一直希望将这个基金会的资金用于鼓励教育特别是创新型教育,人文爱乐这种自发的、探索型的发展理念完全符合基金会的设立精神。自2005年底收到合唱团的求助邮件以来,基金会的老师们就一直主动与合唱团进行沟通,并多次对合唱团的发展表示肯定。开始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基金会使用的是每逢大型比赛演出一次性支付一定费用的支付方式,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基金会将对人文爱乐的支持经费设立成为专项,提高支持的额度并接受公众监督。有了此笔经费,大大拓宽了人文爱乐的活动范围,到香港演出、到绍兴的比赛都得以成行,从而开拓了团员的视野,结交了大批合唱爱好者,提高了合唱团的社会知名度。
还有几位教授在合唱音乐、西方艺术文化等方面给予人文爱乐很大的帮助。艺术系的江柏安教授一直通过公选课程《西方音乐文化》和“周末艺苑”的演出平台对人文爱乐进行宣传和鼓励,他还主持过一场合唱团成立十周年的庆典演出晚会。哲学学院赵林教授是指挥周锴的导师,他对西方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研究也通过著作、讲座以指挥转述的方式在合唱团广泛传播。通过介绍,合唱团指挥赴香港及台湾交流访问,使人文爱乐得以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的温伟耀教授、台北爱乐艺术总监杜黑先生取得联系。温伟耀教授对宗教哲学和音乐文化都很有研究。2007年6月,他曾在武汉与人文爱乐合唱团的全体团员有过一次比较深入的音乐文化交流。2009年,人文爱乐赴香港演出期间也回访了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台北爱乐的杜黑先生是台湾合唱界的前辈,他对人文爱乐合唱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除了安排排练观摩之外,还赠送了许多富有台湾特色的歌谱,使合唱团得以了解海峡对岸的合唱音乐及合唱社团文化。
六、同时期的其他学生合唱团
人文爱乐合唱团的团员,来自全校各个学院,通过团员对各个学院合唱团的带动,使得各个学院合唱团的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坚持全年训练的团队从2004年之前的生科、法学两家扩展到了经管、数学、信管、外语、化学、国软等学院,所排练的曲目也基本摆脱了歌咏合唱的范畴,大量的合唱艺术作品进入到金秋艺术节比赛的选择范围,其中不乏国际合唱比赛难度级别的作品。各个学院合唱团在比赛的前后还开展了相互观摩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各合唱团的相对水平,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各合唱团的友谊和联系,各学院合唱团间那种彼此不相往来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2007年,人文爱乐与部分学院合唱团开始发起春季合唱展演。展演在2008年之后逐步演变成五院联合演出,以及后来的合唱艺术节。
各院团的蓬勃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人文的进步。通过与院团的互动,一些未被人文面试招录到的高水平团员得以进入到人文爱乐,提升了合唱团的实力。各个学院在提供排练场地、后勤支持、宣传方面对人文爱乐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各学院合唱团的团员还成为了人文爱乐历次演出的忠实观众。随着生科院、经管等学院的合唱团加入湖北省合唱协会,以及五院合唱展演的开展,武大的合唱社团群体已初具规模,引起了周边其他高校合唱爱好者的关注。
人文爱乐虽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社团,但并不排斥其他学校同学的加入,先后有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大学的学生成为人文爱乐的成员,这些团员的到来大大促进了人文与这两所高校合唱团的交流。除此之外,人文爱乐还先后与中科大学生合唱团、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等非武汉的高校合唱团建立了联系,北洋合唱团还在比赛信息和曲谱方便给予了人文爱乐很大的帮助。这些都为人文爱乐将发展的视野拓宽至全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结语:对未来的定位
如果说2004年之前的合唱团还更像是个小学生,所体现的更多是同学们对大学校园生活的美好向往,那么2004年之后的合唱团就更像是一个有执着追究的年轻学者,在她的身上更多地体现出的是艺术人文气质。建团十周年以来,虽然人文爱乐的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理想状态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只有认清自身所处的位置、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机会,才能正确地找到快速发展社团的途径。
从已存的或潜在的问题来说,首先,合唱团接触严格意义上的合唱才几年,很难说真正理解到了合唱艺术的真正内涵,其次,由于国内资源的缺乏,合唱团在曲目的选择时比较有限,对曲目理解还谈不上非常深入,造成了演出效果不尽人意的情况。从艺术的推广角度来讲,合唱团的受众较多是高校的爱乐人士,那些对艺术了解不多的人士被拒之门外,因此如何在自身艺术水平的提高与合唱艺术的普及上有所作为,的确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合唱艺术,虽然是“小众艺术”,但并不是不可推广的。而作为高校的爱乐合唱组织,如何利用高等学校的平台,利用与其他合唱团的关系,最大可能地推广普及该种艺术,是摆在人文和所有合唱爱好者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未来的设想:社团化应该是人文爱乐应该坚持的办团方向,只有这种形式才能最大可能地去除功利心,同时调动所有团员的积极性。坚持高雅音乐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在大学校园里更加积极普及合唱艺术,应该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人才理念将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人文爱乐应该能够借助此种趋势,尽可能地提升自身的价值。

附:人文爱乐合唱团历年主要的音乐会及交流演出(2004~2009)
2005年5月 现代音乐专场音乐会 物理学院
2005年11月 人文爱乐成立六周年庆典音乐会 武大教五楼报告厅
2006年6月 与湖北省歌舞剧院爱乐合唱团交流音乐会既赴厦门比赛汇报演出 武大人文馆主厅
2006年10月 招新专场音乐会 樱顶大学生俱乐部
2006年11月 省图专场(阿申主持) 湖北省图书馆报告厅
2006年12月 湖北省合唱协会学生合唱团交流音乐会 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
2006年底 与武大常青合唱团交流 武大老年活动中心
2007年6月 纪念金秋艺术节20周年专场音乐会(与生科院、经管院合唱团合办) 武大人文馆主厅
2007年10月 与洛杉矶华人合唱团、黄石爱乐合唱团交流音乐会 省歌舞剧院
2007年12月 人文爱乐成立八周年庆典音乐会 樱顶大学生俱乐部
2008年3月 与香港重唱艺术团交流音乐会 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
2008年5月 与黄石爱乐合唱团交流 黄石市铁山区
2008年6月 参与武大五个学院合唱团交流音乐会 武大人文馆主厅
2008年11月 参与朱步熹指挥音乐会 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
2009年7月 与香港重唱艺术团交流音乐会 香港大会堂音乐厅
2009年5月 人文爱乐成立十周年庆典音乐会(之一:合唱重唱专场) 武大理学院
2009年10月 人文爱乐成立十周年庆典音乐会(之二:迎新专场)樱顶大学生俱乐部
2009年12月 人文爱乐成立十周年庆典音乐会(之三:中国歌曲专场) 武大教五楼报告厅
2009年12月 武汉大学新年音乐会合唱专场 武大法学院模拟法庭

2010年5月初稿
2012年6月修改

特别感谢苏小笛对本文的修改

  逯建
  序
  经过一年的磨蹭,人文爱乐合唱团团史终于写出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就计划写团史,但一旦到下手的时候,却总觉得很难把问题说清楚。所以至到现在,才体会到仅凭一篇文章,是很难把所有问题说完的。短短五千字,只能是合唱团的流水帐,但我想还是应该先打一个框架的,留下具体问题以后再具体讨论。由于资料的原因,团史只写到了2004年的夏天,希望能有人能够接着补写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希望本文能够给合唱团的后辈一个台阶,来超越我们。
  一、“人文”名称的由来
  1999年,武汉大学经历了15年的建院潮流终于打到了最高潮。从1984年开始,经济与管理、图书情报率先成立了学院。按当时的制度,高校中成立学院必需得到教育部的审批,所以高校的二级单位就形成了院和系并存的局面。随后的十几年中,各个系都分别成为了院,文学院成立于1997年6月、历史文化学院和旅游管理学院分别成立于1998年1月和1996年4月、哲学学院成立于1996年12月。到1999年的时候,仅有个别二级单位还称作系。
  1999年4月,鉴于这些称为“院”的单位实际规模仍然比较小,对相关学科的分割比较大,学校决定大规模合并院系。按照研究的能力,把当时的学校分为了九个院。由于文史哲向来的学术关联,以及从93年起创办的人文科学试验班的良好作用,人文科学学院因此诞生了。
  1999年武汉大学的院系改革,实际上把院系的并列关系改变成了隶属关系,院完全作为了二级单位而存在。各个学院的学生人数,除了商学院以外,都在大致的规模上。由于学生活动都是由院来组织,这样的安排,实际上促使了文史哲各个专业的学生活动。人文学院积极组织参与了建院后的第一次金秋艺术节,人文院合唱团就是在为那年金秋艺术节的准备过程中产生的。
  二、院团时期的发展历程
  1.从开办到成形(1999.10-2000.11)
  1999年的金秋艺术节,是人文院合唱团第一件重大任务。这时的武汉大学的金秋艺术节,已经存在了12年了,但合唱水平并不是很高。各个合唱团的状况基本上都是为准备金秋艺术节而存在,在没有艺术节的下学期中,合唱团的管理基本上是瘫痪的。艺术节的参赛曲目还是比较简单的。人文院合唱团,也是处于这样一种状况。1999年,它的参赛曲目是《桑塔露齐亚》和《五月的鲜花》。由于缺乏核心领导,排练也受到了影响,最后的成绩在九个院中位列第六。下学期,合唱团并没有任何的排练表演。
  2000年的金秋艺术节,变得更加热闹了。原因是2000年8月四校合并组成了新的武汉大学。学校虽然合并了,但二级单位并没有合并,所以学校的院和系,从1999年的9个猛增到35个。金秋艺术节,第一次需要分成初赛和决赛。各个学院面临各个院重新洗牌的压力。人文合唱团的实际负责人,已经变成了周锴。人文院合唱团为金秋准备了《半个月亮爬上来》和《打起手鼓唱起歌》,经过两轮比赛,得到了第八名的成绩。基本上完成了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原武汉大学的9个院合唱团,经过了13年比赛较量,整体实力远要高于其他三校的合唱水平的。这9个合唱团全部都拿到了决赛的15张门票的其中一张。
  2.爱乐的形成(2001.3-2002.12)
  经过两次金秋艺术节比赛,人文人不禁开始反思比赛的意义,艺术是否应该为比赛而存在?在2001年的上半年,人文院合唱团做了一次重大改革:合唱团下半年照常排练,并且把一学期的排练成果在5、6月份公开演出。在一个学期中,合唱团排练了 《摇篮曲》三首、《思故乡》、《故乡的亲人》、《送我一支玫瑰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歌曲,并在樱顶大学生俱乐部公开演出。演出定名为“穆如清风”,基本上还是面对人文学院的观众,但也有部分合唱爱好者听了这场晚会。在当时,能在下学期还持续排练并能组织的专场实在是十分新鲜。今后人文爱乐合唱团的大发展,都受益于“穆如清风”所留下的良好传统。
  2001年的金秋艺术节,各个院合唱团都拿出了相当的经历去准备。从排练的精密程度和所选歌曲的难度来看,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人文院爱乐合唱团的参赛曲目是《美丽草原我的家》和《蓝色多瑙河》。经过三年的比赛,人文爱乐的实力得到充分地发展。2000级的同学积极负责了合唱团的各项具体事务。团刊《乘着歌声的翅膀》第二期得以付印、分发,加之合唱团老团员在迎新晚会上的出色表现,2001级许多优秀团员加入到了合唱团之中。在99、00、01三级同学的刻苦努力下,人文爱乐合唱团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进入了武汉大学合唱的第一集团。
  人文爱乐合唱团的部分合唱团员,在2001年底参加了武汉大学2002年的元旦晚会。在2002年上半年,学校为合唱团开设了合唱课,依据合唱课的平台,合唱团员广泛排练了各种优秀合唱作品。《三十里铺》、《乌苏里船歌》、《茉莉花》、《阿拉木罕》、《甜蜜的家》、《红蜻蜓》舒伯特《小夜曲》、《红莓花儿开》等作品,都在学期末的“合唱经典欣赏”音乐会中得到了演出。
  2002年的金秋艺术节,人文爱乐合唱团广泛招收了02级团员,加上指挥、朗诵、伴奏,人数达到了一百人。人文学院每年只有新生200多人,能有这么大的团员人数,简直是一个奇迹。合唱团选定的参赛曲目是《伴着哈巴涅拉的节奏》和《怒吼吧,黄河》。可以看出,这两首歌创造了一个新的难度。在这样一个百人大团中,01级的团员起到了中坚作用,最后取得了第三名的历史最好成绩。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与其他各个学院合唱团相比,人文爱乐合唱团的老团员比例是很高的。当然这样说明了合唱团的凝聚力是十分强的,但另一个方面使得许多新团员在一些基层位置得不到锻炼,02年金秋艺术节后,并没有出现02级同学迅速充实合唱团中层的现象。团员老龄化的问题成为了困扰合唱团以后两年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3.“黄河大合唱”时期(2003年春)
  2002年的金秋艺术节,让学校所有合唱圈的同仁都感到了人文合唱团的能力。同时,指挥周锴广泛的帮助了各个院的合唱团,使得15年来形成的各个院不相往来的局面得到了一定改观。由于商学院合唱团在金秋中选择了《黄水谣》,不由得使得大家想到了能否能由几个院一起演出《黄河大合唱》全曲。在法学院合唱团的大力支持下,人文、法、商三院合唱团一起演出的思路逐渐明朗起来。2002年的最后一天,三院合唱团的负责人一起讨论了今后排练及演出的细节问题。极富创造力的“黄河大合唱”时期正式开始了。
  当初的设想,演出的规模是200人,争取能够找到交响乐伴奏。在排练的同时,广泛做宣传,希望能够吸引对合唱艺术感兴趣的同学加入。由于规模巨大,仅管理人员就达到了四十人。虽然十分臃肿,但现在看来,却使得三个院合唱团的所有管理人员都参与到合唱团的管理之中来。在共同排练的过程中,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为人文爱乐合唱团赢得了面向全校的视野。
  三个学院向其他一些院发去了邀请,信息管理学院合唱团团长申毅、校合唱团团长周宇明已经其他总共有十三个院的同学都参与到了在排练之中。由于《黄河大合唱》自身杰出的艺术价值,一时间在校园内形成了一股“黄河热”。到4月底,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全曲的识谱和初次的排练,并在4月20与交响乐团完成了第一次合练。
  然而,一场让“黄河大合唱”组织者史料未及的灾难发生了。就在合唱团与交响乐团初次排练的当天,中央坦诚公布了北京地区非典型肺炎的流行情况,并宣布了一系列决定。顿时间,原本庞大的合唱人数成为了这次活动的致命伤,排练只能无限期延期,至到学期末,始终没有能够复排。
  《黄河大合唱》的排练,虽然没有能够达到演出的最终目的,但通过这样一次活动,迅速团结了武大合唱圈的相关人员。人文爱乐合唱团全面赢得了各个团支持,作为爱乐精神最好的发扬者,人文爱乐合唱团成为了院际合唱活动的核心。
  三、同一时期校合唱活动的发展
  武汉大学金秋艺术节是从1987年开始的,到2002年,总共举行了16届。在这16届之中,除了94年合唱比赛经济学院取得第一之外,15届的冠军都归属于生命科学学院合唱团。可以想见,在生科院内部,对合唱的关注程度。生科院历年出过不少优秀人才,在校合唱活动中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据说早在九十年代初,就有武汉大学合唱团存在,但当时的情况实在不好查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校合唱团对以后的合唱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2000年四校合并后,新武汉大学又有重新组建校合唱团的想法。于是学校向各个学院发出通知,希望派优秀人才来面试,经过选拔,形成了男女两个合唱团的规模。任务是参加国家比赛,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轮。男生小合唱比较顺利,一直冲进了决赛。他们的比赛曲目是《沃尔塔瓦河》,演出十分好,但在知识问答过程中,却因为抽到一道很难的题目而得了低分,最后只拿到了三等奖。
  比赛以后,校合唱团所受的关注并不是很高。一是面向各个院招新的渠道并不畅通,二是合唱团面临没有演出任务的尴尬境地。尽管如此,仍然吸引了不是优秀团员来到校合唱团之中。从另一个方面说,校合唱团也起到团结各个院团骨干的作用。校合唱团从2001年10月一直运作到了2002年底。
  校合唱团自从创办起,就一直面临一个难题:如何管理从各个院自愿来的同学。校合唱团与校交响乐团、民乐团、舞蹈团一起属于大学生艺术团。但另外三个团的团员大多数是艺术特长生,他们是有义务为艺术团服务的,唯独合唱团的团员大多数是普招的。短时间内团员可能因为一项重大比赛而放弃其他一些事情,但要让所有团员把合唱始终放在第一位,几乎是不可能的。和其他三个团相比,就显得比较懒散。学校的主管老师也看到了这样的问题,并希望合唱团能够整改,但确实缺少了有效措施。
  2003年春,校合唱团大规模地缩小规模,借此希望能够提高艺术特长生的比例,并且改名为演唱团。排练效率得到了提高,但这么少的人数,的确把很多合唱的优秀人才拒之门外。刚好此时“黄河大合唱”的排练,为这些优秀人才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在“黄河”夭折之后,一些合唱爱好者又曾自发组织一个小规模的合唱团,但到下半年,也因为和校合唱团同样的原因,只能不了了之了。
  四、后院团时期(2003.5-2004.3)
  在大家积极排练“黄河”的时期,就有消息透露人文院可能分院。为了防止分院造成合唱团没有负责单位的麻烦,合唱团先一步宣布改革。改革后的合唱团,合唱团员首先应该对自身集体负责,然后兼顾院的利益。团员也变成了聘任制,团员所在的院并不局限在人文院内部。许多优秀人才因此进入了人文爱乐,但合唱团员大体上仍然是人文院的老团员。
  人文学院在暑假宣布了解散,开学后,人文爱乐合唱团到校团委社团联合会注册成为了校级社团,但在招新上仍然主要面对了原人文学院的文史哲艺三院一系的学生。对于其他院的同学,采取了以个人名义录取的办法。由于要举行校庆,2003年的金秋没有合唱比赛,人文、法、商和信管四院同学重新排练“黄河大合唱”,希望能够在校庆时期演出。同时人文爱乐合唱团还积极筹划了四周年团庆晚会。《memory》、《英雄凯旋》以及历年合唱团金秋艺术节的参赛曲目和人文爱乐合唱的保留曲目得到了重新排练。许多老团员都以最认真态度对待这样一场演出,使得排练的效率十分的高,演出的筹划也很详细,最后演出十分成功,大大增加大家的自信心。
  然而,在人文爱乐的团庆成功举行的同时,四院同学认真准备的“黄河”的第二次排练却因为没有时间演出而得再次宣告失败。两次“黄河”的不成功,使得许多合唱爱好者受到了打击,尤其对于各个院03年的团长负责人,只能以“徒劳无功”收场。2004年就出现了01级老团员和03级新团员大量退团的现象。顿时间,合唱团所累积的梯队问题暴露出来。到2004年3月,合唱团排练只能有20人到场,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人文爱乐合唱团不得不进行再次改革。
  五、彻底社团化(2004.3- )
  2003年5月份的改革,是在人文院将要解体的情况下做出的。当时的形势不是很明显,人文爱乐合唱团是否要参加金秋艺术节不得而知。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变化,“人文”这个词的涵义变得十分清晰了,即“人文”代表爱乐精神,而不是具体任何实体。从名义上说,人文爱乐合唱团已经是武汉大学的社团,应该做到彻底地面向全校。根据估计,学校中有音乐基础的同学至少能在组织5个合唱团,人文爱乐的发展应该依靠这些同学。于是在3月底合唱团按照其他社团的办法,设点公开招新。结果吸引了一大批新的力量。
  2004年合唱团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和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03级的同学联谊。这是人文爱乐合唱团第一次走出武大,也是合唱团第一次在正规音乐厅里演出。人文合唱团总共表演了5首歌曲,其中《沃尔塔瓦河》更是赢得了全场喝彩。紧接着2个星期,人文爱乐又加入了湖北省合唱协会,在协会中,武汉大学人文爱乐合唱团成为了继华师“Tiankong”合唱团后第二个学生合唱团。“Tiankong”合唱团早已名声在外,能和这样的合唱团建立广泛持久的联系对人文合唱团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人文爱乐能够得到湖北省一流音乐家的指导,更增加了团员的凝聚力。同时也对合唱团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4月到5月的两个月间,合唱团采取快速识谱的训练法,大量排练了各种作品。《我的波尼》、《故乡的亲人》、《黄昏之歌》、《雪球花》、《金黄色的云朵》、《深深的海洋》、《金黄色的云朵过夜了》、《友谊地久天长》都在5月22号的“金黄色的云朵安睡了”专场音乐会上得到了演出。即将毕业的2000级老团员十分依依不舍观看了演出,有些人还差点留下了眼泪。
  专场演出后,合唱团并没有停止排练。全团上下总结经验,为暑期集训和下学期招新做准备,同时找熊林欢、陆珏、申毅访谈并计划写团史。争取人文爱乐合唱团将会在下一年中取得更大的发展。
  后记
  好的团体需要好的精神文化。人文爱乐合唱团打出“爱乐”的大旗,就是希望借每个人心中的爱乐之心来团结更多的同学。事实证明,这样的思路是正确的。从原来一个水平很弱的院团,直至发展成为武汉大学合唱的重要力量,尊重音乐、尊重同学成为了人文爱乐的法宝。在写团史的过程中,我并不去探讨具体某个人对合唱团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只是希望通过历史的展示,探讨合唱团建设的基本规律。人文爱乐合唱已经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但面对的问题仍然是十分多的。团史可以给他们一个参照,可以从历史的回顾中找到合唱的一些原始意义,同样也可以依靠历史经验,来处理将来可能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