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8301机场战斗机:何谓‘两弹一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9 06:17:01

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东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江泽民在表彰“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可以数出三颗弹了)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中国于1999年成立50周年时,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或追授给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语汇中的一个,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而“两弹一星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立更生、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的态度与过程,组合的元素则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科学精神”,并可以衍生至“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等领域。在政治语汇上,类似台湾的“发展绿色硅岛”、“新竹科学园区奇迹”、“两兆双星”等。

两弹一星精神,当成政治语汇可以用在科技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等领域上,例如:“用两弹一星精神创建一流大学”、“用两弹一星精神开发资讯产业”等。

向“两弹一星”功臣致敬(社论)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

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5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

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

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

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

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

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

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

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

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

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

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

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

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

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

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

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

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

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

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

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

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

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

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

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

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

“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

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http://images.google.com/images?q=tbn:-XYObgF27EMZLM:www.cyol.net/img/2001-06/25/jd0621_121.jpg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

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

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

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

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

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

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

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

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

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

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

“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

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

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

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

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

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

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

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

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

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向功臣们学习,向功臣们致敬!“两弹一星”的功臣们为

祖国作出的贡献永载史册。

《人民日报》 (1999年09月19日第2版)

两弹一星
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东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江泽民在表彰“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可以数出三颗弹了)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中国于1999年成立50周年时,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或追授给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语汇中的一个,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而“两弹一星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立更生、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的态度与过程,组合的元素则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科学精神”,并可以衍生至“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等领域。在政治语汇上,类似台湾的“发展绿色硅岛”、“新竹科学园区奇迹”、“两兆双星”等。

两弹一星精神,当成政治语汇可以用在科技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等领域上,例如:“用两弹一星精神创建一流大学”、“用两弹一星精神开发资讯产业”等。

向“两弹一星”功臣致敬(社论)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

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5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

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

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

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

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

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

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

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

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

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

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

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

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

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

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

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

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

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

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

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

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

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

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

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

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

“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

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http://images.google.com/images?q=tbn:-XYObgF27EMZLM:www.cyol.net/img/2001-06/25/jd0621_121.jpg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

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

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

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

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

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

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

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

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

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

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

“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

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

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

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

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

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

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

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

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

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向功臣们学习,向功臣们致敬!“两弹一星”的功臣们为

祖国作出的贡献永载史册。

《人民日报》 (1999年09月19日第2版)

1."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2.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这是黑格尔对世界历史上各文明古国进行了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方面。自古以来,在地球上诞生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大多数都衰败没落了,而中华民族何以能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而依然熠熠生辉,彪炳世界史册?答案是:靠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在的动力。

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作用是什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作了精辟的论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江泽民还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凝聚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特别需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用这些精神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使之成为大家的自觉追求,成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抗“非典”报告中强调弘扬民族精神时说:“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铿锵有力的声音,激励全国人民夺取了抗“非典”斗争的伟大胜利。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业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中华民族也历经过坎坷曲折的道路,遭受过外国侵略者的欺凌。在16、17世纪以前,勤劳聪敏的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写道:“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就是到15世纪,也还远远超过欧洲”。据他统计,从打通丝绸之路到18世纪,中国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的重大发明创造就有30多项。我国的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特别是对欧洲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但明末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故步自封,实行闭关锁国,当西方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时,封建帝王们却在大造皇宫、园陵,大修长城、御道,使中国失去了与世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机会,社会生产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长枪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个泱泱大国沦落为西方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割”的对象。据统计,从1840年到1949年的109年中,各帝国主义国家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共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先后被割去了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赔款1000亿两白银。满清王朝和国民党反动派丧失了民族精神,导致中华民族一度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丧权辱国的危亡之中。但富有爱国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战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七十多年里,开展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无数革命先躯,为了救国救民,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情怀,以“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英雄气概,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展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靠的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数千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根基,具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历史传承性。从5千年前的中华祖先到21世纪的中国国民,在绵延亘古的文明创造中培育出的民族精神光彩夺目、普照人间。诸如“以公灭私”、“天下为公”的尚公精神,“发奋忘食、乐以忘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和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记、匹夫有责”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崇尚仁义、厚德载物”的雍容大度、包容万物的宽容精神,“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博大胸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精神;刻苦自励、“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学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先人倡导的民族精神,化育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凝聚着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十世纪风风雨雨,终于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辉映环宇的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但继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惊天动地,气贯长虹。解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我国人民用智慧和生命弘扬光大了一幅幅壮丽的中华民族新的精神。包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即“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1998年的“抗洪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拚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努力攀登”的崇高精神,以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2003年抗击“非典”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正是包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敢于胜利”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靠的是亿万人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的力量,我们面对一个又一个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愈挫愈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战胜了一个个灾害。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与各种困难、灾害的斗争而奋力前进,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的生存发展总是不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今中国仍然如此,仍然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从国际形势看,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高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苏东解体后,西方敌对势力将主要矛盾指向中国,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他们借助经济全球化及高新技术的优势,把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传播到中国,其中有许多腐朽的、黄色的、反动的东西。我们必须高扬中华民族精神,武装广大青少年,抵制消极的、有害的文化,吸纳积极的、健康的文化。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时期。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我国劳动力素质不高,因此劳动生产率很低,仅相当于日本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五十分之一。我国是人口大国,人才弱国,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本弱国。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之路。关键是培养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这一历史的责任落在一代代青少年身上。我们要激励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勇攀科学文化高峰。青少年学生在求知成才、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有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拼搏、不怕困难的精神,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只有用伟大的民族精神武装青少年,激励青少年,才能促进他们迅速成才,才有源源不断的成才动力。

中国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延衍升华,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体现,现时代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邓小平提出的5种革命精神,江泽民提出的“64字”创业精神。邓小平在80年代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例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邓小平说:“我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

江泽民在90年代提出“64字”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必须列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民族精神不是自发形成和传承的,而要宣传、弘扬、培育,尤其是在外来文化广泛传入,猛烈冲击的今天,加强教育尤为重要。邓小平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我们应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教育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奋斗历史,光荣传统,优秀文化,以及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也要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艰难曲折的历史。

弘扬民族精神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把亿万青少年紧紧集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各类学校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在青少年中深深扎根。要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生动活泼的民族精神教育主题活动,加强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扬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学校德育、历史、地理、语文、科技等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华历史,强化国家意识,升华民族情怀,把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代代弘扬光大,永世相传。

弘扬民族精神要以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这是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的必须。因为民族精神是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不断完善、更新和升华,而不是一尘不变,更不是固步自封。一定的民族精神总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前面所提及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今天,我国进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完善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为此,在弘扬民族精神时,必须与时代俱进,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内涵,必须以先进文化,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民族精神教育的出发点是“三个面向”,目的是为了实现“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有现代化思想、现代化人才;面向世界,就是要适应世界潮流,吸取世界先进科学文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面向未来,就是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高新科技发展的需要,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我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必须变革封闭状态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我们要培养青少年有国际眼光、国际意识、国际胸怀,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民族精神决不是本土精神。民族精神要为本土、本国的发展服务,要善于学习和吸取全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我国现时代的民族精神要体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特点,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并推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

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目标。在国家危亡的革命战争时代,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时刻,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而和平时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民族精神表现在能爱岗敬业、勤奋进取、勇于创新;当代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应表现在勤奋学习、练好本领,立志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把自己铸就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弘扬民族精神还要与“学习外国”结合起来。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激励青少年和全体国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风采;一方面要学习、吸纳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和优良传统。应该让青少年学生看到我国存在的落后和差距。无论是西方的欧美,还是东方的日本、印度等国,都有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也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要有“三个面向”的胸怀,以“三个面向”为目标,教育和激励青少年。邓小平说:“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只有在“三个面向”和先进文化的指导下才能正确把握民族精神,有效地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两弹:氢弹,原子弹
一星:人造卫星

两弹:氢弹,原子弹

一星:人造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