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纳音算命:中国航天为主题的文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17:14:38
希望各位朋友救鄙人于水深火热之中.
A4纸2篇为宜,有的话尽量多发也好!~

中国航天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

  1.空间技术的发展状况

  卫星:继我国发射第一颗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已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43颗自行研制的卫星,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其中,返回式卫星的返回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逐步形成系列,导航卫星的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多功能、多用途的应用卫星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运载火箭: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研制了9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8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1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9.2吨。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发射服务市场,截至今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60次发射,并自1996年10月以来,已连续18次发射成功。

  载人航天: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并顺利回收,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2.空间应用的状况

  卫星遥感应用:我国已有4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直接从事卫星遥感研究、试验和开发应用工作,建立了国家卫星气象应用中心、国家遥感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利用国内外卫星开展了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研究,国土资源调查,农业资源规划和估产,森林监测、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利决策,环境监测,海洋气象、海洋风浪、海洋污染监测,地球测绘等方面的应用工作。尤其是气象卫星系统的业务运行,大大提高了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每年减少经济损失几十亿元。

  卫星通信应用:过去20年,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全国共有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37个。此外,VSAT通信近年来发展较快,已在邮电、金融、气象、新闻、交通、石油、水利、电力等几十个部门建立了80多个专用网,终端约1万个。在卫星广播电视方面,开通了中央台8套节目,30个省市电视台的卫星电视频道和30多路语音广播,卫星广播电视教育使我国3000多万人利用这所“空中”学校接受了教育和培训。

  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目前我国用户主要使用美国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GPS),在各行业进行研究开发和实验性推广应用。至今航运导航是GPS的使用大户,我国有3万余条渔船装备了GPS,约占渔船数的11%。

  3.空间科学的发展状况

  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地位,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建立了相应的配套科学研究系统。早期利用火箭和气球,目前利用卫星开展了空间科学实验和探测,进行了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以及星载空间环境及其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获得了一批宝贵的空间环境资料。

  中国航天发展的经验弥足珍贵

  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以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表明,它已不只是一项振奋人心的科学成就,或显示国力的标志,而是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总结30年中国航天所走过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1.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1958年,毛主席就指出:我们要搞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这在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吃饭穿衣问题还没有解决,而科学技术储备又严重不足、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能够下这样大的决心,是何等的胆识和气魄。中国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战略的高度统揽全局,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江泽民总书记在第四十七届国际宇航联大会上指出:“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鼓励和扶持。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航天事业,争取有所创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2.大力协同,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是中国航天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必要保证。航天事业是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航天部门努力工作的结果,也凝结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心血,是全国大协作的结晶。

  3.作风精良、保障有力的航天高科技队伍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石。五六十年代,一批海外学者怀着赤子之心,回国报效,投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成为航天队伍初期的骨干力量;一大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航天队伍里来。这些老一代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克服了技术基础十分薄弱、工作条件异常艰苦的重重困难,献了青春献子孙,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朽的功勋。今天,新一代的航天人,继承和发扬了航天的光荣传统,不计名利,不讲条件,而讲奉献、讲奋斗、讲创新,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成为中国航天发展的基石。

  4.集中优势力量,打攻坚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国家的财力有限,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还很薄弱,我们不具备在航天各个领域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实力。30年来,中国航天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力量,重点发展我国的卫星及其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航天发展的未来前景广阔

  航天活动的发展是惊人的。电力和石油是工业革命的命脉,而对通信、导航与授时、遥感、监测和气象有特殊贡献的航天能力必将扮演21世纪信息革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基于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对新世纪来临之际发展航天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中国发展航天的宗旨,是要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保持中国航天在国际上较为领先的地位;是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我国的大国地位服务;是为实现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服务,是为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造福于人类服务。

  21世纪,中国航天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困难同在。我们要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发挥航天全国大协作的优势,紧紧抓住当前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对航天需求日益增长的大好机遇,保持发展势头,推动中国航天加速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航天的前景十分美好,中国将逐步建成具有多种功能、覆盖多种轨道,包括遥感、导航定位、通信、跟踪与数据中继等多种卫星系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建立天地统筹的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形成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实施全天候、全天时、全立体观测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天基综合信息系统,使空间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国将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降低成本,增强在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在不远的将来推出无毒、无污染、高性能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积极引导和扩大空间应用的规模和水平,推动中国航天的产业化进程,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国家的能力和实际需求,开展空间探测活动,按既定目标实现载人航天。

  中国愿意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栾恩杰)

  (人民日报2000-04-24)

  http://www.costind.gov.cn/n435777/n435800/n435802/n467658/n514882/n701998/48217.html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最早的领导机构(由航空主管部门代管)。同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了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钱学森等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了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 “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1958年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同年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在甘肃酒泉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标志着中国航天第一个自主发射基地的诞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从此,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研制航天运载火箭征程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继1962年3月21日首次试验失败之后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1965~1972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立项研制。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专门负责研制各类人造卫星。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1月30日,中国研制的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使中国具备了发射中低轨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甘肃酒泉航天发射基地由“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美妙的“东方红”乐曲首次响彻在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1957年10月4日)、美国(1958年1月31日)、法国(1965年11月26日)和日本(1970年2月11日)之后,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此后又陆续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三号”、“实践四号”和“实践五号”,大大推进了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当月29日返回地面。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人造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此后又先后建成了“远望”2号、“远望”3号和“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发射高轨道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这是中国第一次一箭多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4月16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º赤道上空。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测控和准确定点等技术。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实用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2月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卫星通信技术由试验阶段进入了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标志着中国航天发射服务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截至目前,中国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开始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已分别于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和2002年12月29日成功进行了四次无人试验发射.

  2003年10月15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发射升空。
  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顺利发射升空

  人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并在太空中生活、工作,这就是载人航天。航天员所乘坐的航天器就是载人航天器。

  人所共知,航天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众多的益处。如果有了人在太空活动,就可使航天技术如虎添翼,充分发挥人的智慧与技能,解决无人在太空活动的航天技术上一些难题。人有独特的能力,如应急的判断力、创造力和主动的维修及调控功能。人有知觉和感觉,如视、听、触和运动感觉,有冷、热、嗅觉和平衡感等。人对信息处理和观察外界变化非常主动,还有认识能力,以及联想、总结、分析和综合记忆力等,其中有些是“电脑”不能代替的。人的控制和运动能力是载人航天中主要活动之一,包括力量的产生和运用、运动速度的控制、自发力控制和连续调整控制等,这些都对空间的操作活动有决定意义。即使一切都是自动化、智能化,也离不开人的介入,如虎添翼的道理就在于此!

  那么,发展载人航天有何意义呢?总的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1)在科技方面,因为载人航天技术是科技密集综合性尖端技术,它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学技术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和推动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可以反映这个国家的整体科学技术和高技术产业水平,如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系统、推进能力、环控生保技术、通信、摇感、测试技术等。也体现了这个国家的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水平,特别是这个国家的航天医学工程的发展水平,如果没有航天医学工程的研究与发展,想要把人送进太空并安全、健康、高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2)发展载人航天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发展战略上都把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是发展高科技,而高科技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载人航天。当一个国家把自己的航天员送进太空时,它可充分体现其综合国力的强盛,也将增强该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的凝聚力。特别是我国航天员一旦进入太空,则能像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核武器和人造地球卫星那样,引起全世界人民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3)载人航天的发展能更好地开发太空资源为地球人类造福。现已知浩瀚的太空是人类巨大的宝库,它含有丰富的资源,而载人航天事业是使人通向这个宝库的桥梁,试想航天员们在太空对地球居高临下,能以各种不同的手段对地球进行观测,它可以比无人的探测和遥感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料。而太空工厂的工艺加工几乎成了“魔术”,它在微重力,真空和无对流的条件下,可以制造出地球上难以完成的合金材料和“灵丹妙药”以及有关产品。太空工厂的产品或半成品送回地面后,也许还会带来“新的工业革命”。可以预料,印有“太空制造”字样的物品将会不断的投放市场。(4)载人航天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因为人类可以通过载人航天的桥梁,转移到其他星体居住和生活,开发出更美好的生活空间。这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当前首先要做的是人们到太空旅游,先看看神秘的太空和美妙的仙境。不久,人类将主宰太空,实现人类发展的革命。

  因为载人航天事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所以它的发展基础必须是:综合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水平高,有一定的财政支持,有一批从事航天科技事业的骨干人才队伍,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这样才有可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我国现已基本具备上述基础,所以才发射了载人试验飞船。

  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呢?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国家载人航天大系统,或称载人航天体系。因为这个体系是国家直接支持和规划的,这个体系又是在航天技术日趋成熟的条件下建立的。在地面发射基地的建设,指挥管理系统和组建、跟踪、遥测、遥控和通信网络的组建,火箭与推进系统的建设,航天器制造工艺中的新材料的研制,发射、回收等技术均已成熟和具备的情况下,重点是航天员系统的完善。它涉及选拔什么样的人进入太空,建立航天员的训练基地,建立航天医学体系,结合航天器研制建立航天员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组织好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前、中、后的医学监督与保障工作,确保航天员的安全,结合载人航天器研制增设应急救生系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