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灵成就点怎么刷:李白,玄奘的主要业绩(越简明越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30 03:57:29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著有《李太白全集》。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玄奘(约600年-664年)是一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他从中国出发,旅途历时16年,行程达6·4万千米,途经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北方等地。玄奘行至中亚细亚戈壁沙漠的边缘,西行远达撒马尔罕,然后转向南行,越过兴都库存什山脉进入印度。在印度,他作为佛学教学者受到欢迎。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险,几乎送命。危险来自恶劣的天气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时,差一点被箭射中丧命。后来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国被投入狱中。为了逃命,他几乎冻死。玄奘的旅行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当时的皇帝尚不允许中国人跨出国门到外界去旅行。后来,当玄奘回到中国后,皇帝命令他写一份旅行报告。这项工作占去了他余生的大部分时间。

(一)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租因罪住在中亚细亚。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迁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
李白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早年在蜀中度过。他的父亲是个富商。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
李白蔑视权贵,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豪迈瑰丽,诗里有突破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抨击。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
著有《李太白全集》。
(二) 玄奘(600—664)

玄奘,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
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
了。玄奘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关于玄奘的生平,
现存的《传》、《状》、《塔铭》等都没有记载,而关于他的年岁又
有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九诸说,推算不出确实生年来。今以重校内
学院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暂定法师寿六十五岁)。少时因为
家境困难,跟着他二兄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一岁
(620)就熟习《法华》、《维摩》。十三岁时(622)洛阳度
僧,破格入选。其后听景法师讲《涅盘》,从严法师学《摄论》,升
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佩。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
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
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
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
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
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
聚。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继往赵州从道
深学《成实》,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
(627),玄奘再到长安,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
《俱舍》、《摄论》、《涅盘》,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受到称赞,
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但是玄奘觉得多年来在
各地讲筵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
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很想得着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
以求会通一切(这一见解大概是受了当时来华的波颇蜜多罗的启发而
生),于是决心往印度求法。那时出国之禁很严,他正式表请赴印,
未得许可,只好作种种准备等待着。贞观三年(629),因北方连
遭灾荒,朝廷准许道俗四出就食,他得便西行,到达兰州,应当地人
士请求,讲《涅盘》、《摄论》和《般若经》。西域商侣有参加旁听
的,回去以后,便将玄奘求法的事向各地宣传了。玄奘继而潜行到达
瓜州,得胡人西盘陀导送,夜渡瓠颅河。从此子身冒险,过了玉门关
外五烽,度莫贺延沙碛,到达伊吾。高昌王麹文泰得知后,遣使迎往,
敬礼备至,延留度过夏坐,并要久留在高昌,他坚决未允。当时西突
厥叶护可汗势力遍及雪山以北各地,如去印度,须要取得他的协助,
因而高昌王遣使陪送玄奘去叶护可汗衙所,时当贞观三年八月。玄奘
离开高昌,过阿耆尼、屈支等国,越凌山到达素叶城,和叶护可汗相
见,凭着可汗致所经诸国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很顺利的经过西域笯
赤建等十国,越大雪山,直到邻接北印的迦毕试国。

他从此东行,进入北印度境,过滥波、健驮罗、乌仗那诸国。渡
信度河,过呾叉始罗等国,至迦湿弥罗国,于此先后居停两年参学。
随后至磔迦、至那仆底、闍烂那达、屈露多等国入中印度境。又经窣
禄勒那国,渡阎牟那河至秣底补罗国。过婆罗吸摩补罗等国,至羯若
鞠闍国。东南行渡殑伽河至逾陀国。更循殑伽河东下,拟赴阿耶穆佉
国,于中途遇盗,几乎丧命。后又过阿耶穆佉等国至吠舍厘国,更南
行至摩揭陀国,巡礼华氏城、伽耶等处圣迹,折向那烂陀寺。寺众千
余人欢迎他到寺,参谒了戒贤。他离开高昌,进入印度国境以来,随
处遇着高僧大德,就停留参学。广学《俱舍》、《顺正理》、《因明》、
《声明》、《经百论》、《广百论》、《对法》、《显宗》、《理门》、
《众事分毗婆沙》、《经部毗婆沙》、《萨婆多部辨真》、《发智》、
《日胄毗婆沙论》等。如此且行且学,到达那烂陀时前后约四年,其
时为贞观七年(633)。

玄奘到了那烂陀寺,被推为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很受优遇。他请
戒贤三藏讲《瑜伽论》,同听者数千人,历一年五个月讲毕,后复重
听两遍。又听讲《顺正理》、《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
《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论》、《百论》各三遍。《俱
舍》、《婆沙》、《六足》等论,他先在诸国听过,至此更披寻决疑,
兼学婆罗门《声明记论》。如是在寺学习,历时五年(贞观八至十二
年,634—638)。

其后,玄奘为了更广泛的参学,便离开那烂陀寺南游,经伊烂那
钵伐多国,从怛他揭多毱多和羼底僧诃两师学《毗婆沙》、《顺正理》
等论。过瞻波等国入东印度境,经羯罗拿苏伐刺那等国,折西北行至
中印南憍萨罗国,停一个多月,从善解因明的婆罗门学《集量论》。
从此南行入南印度境,过案达罗国至驮那羯磔迦国,停数月从苏部底
和苏利耶两僧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摩》等论,他们亦从法师学大乘
诸论。过珠利耶国至达罗毗荼国,于建志城逢僧伽罗国大德觉自在云
和无畏牙,就问《瑜伽要文》及僧伽罗国佛教情况。过那建补罗等国,
出伐腊毗国入西印度境,西至狼揭罗国。从此折回,过臂多势罗等国,
渡信度河,至北印钵伐多国,于此停两年,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摩》
及《摄正法》、《成实》等论。从此东南行,仍还那烂陀寺。又到寺
西低罗择迦寺,从般若跋陀罗就萨婆多部三藏及《声明》、《因明》
等论咨决所疑。往杖林山,从胜军居士学《唯识抉择》、《意义理》、
《成无畏》、《不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及问
《瑜伽》、《因明》等疑,首尾历时两年。这样在各地游历参学凡经
四年(贞观十二至十六年,639—642)。回那烂陀寺后,应戒
贤三藏之嘱,为寺众讲《摄论》、《唯识抉择论》,并沟通了当时大
乘学说中“瑜伽”、“中观”两家的论争,著《会宗论》三千颂,得
到戒贤三藏和诸大德的赞许。他又应戒日王的请求,拟折服南印正量
部论师般若毱多《破大乘论》的异说,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

玄奘在印所学至此已经大成,他很想回国弘通,得到戒贤的赞许,
遂庄严经像,辞别戒贤,准备东归。时东印迦摩缕波国鸠摩罗王一再
遣使迎请前往。适值羯若鞠闍国戒日王征恭御陀回来,又遣使来请,
鸠摩罗王就带兵陪送玄奘,到羯朱只祗罗国,遇着戒日王。戒日王乃
决定于曲女城为玄奘建立大会,命五印沙门、婆罗门、外道义解之徒
都来参加。到期与会的有十八国王,各国大小乘僧三千多人,那烂陀
寺僧千余人,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此会即以玄奘所著《会宗》、
《制恶见》两论的论点标宗,任人难破,但经过十八天大会终了,没
有一人能提出异议。玄奘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给以“大
乘天”和“解脱天”的尊称。其后又随喜了在钵罗耶伽两河间举行的
五年一次的无遮大施会,这才辞别戒日王,携带几百部梵本和各种佛
像,启程东归。路过呾叉始罗渡信度大河时,因遇风浪,失却梵本五
十夹及诸异花种,停在乌铎迦汉荼城五十多天,遣人往乌仗那国抄写
迦叶维耶部三藏。从此经过滥波等地,出迦毕试境,度雪山,经睹货
罗故地,过波迷罗川,越葱岭到了于阗,以国王延留,未得即还。就
派人随商侣入朝,表陈还国,日夜为于阗僧人讲《瑜伽》、《对法》、
《俱舍》、《摄论》四部论,约停了七、八个月。等到使人回来,并
奉敕迎令东归。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到达长安。

玄奘去洛阳会见了唐太宗。太宗要求他据游历见闻,修西域传;
并劝他还俗从政,玄奘力辞。因留他住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
所需,并召集各地名僧二十余人相助,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
等职,组织了规模完备的译场。玄奘于是年五月,创译《菩萨藏》等
经,次年撰《大唐西域记》成。贞观二十二年(648)译完《瑜伽
师地论》一百卷的大部之后,请太宗替新译诸经做了总序,即后世所
传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这一年因太宗问功德利益,他建议度僧,
太宗诏诸州寺各度五人,并于北阙造弘法院,供译经用。冬十月,东
宫新建大慈恩寺告成,寺内也别造译经院,迎他入住。高宗永徽三年
(652)春,他请就大慈恩寺造西域式石塔,安置带回经像,以运
石工大,改用砖造。永徽四年(653)夏,印度大菩提寺智光、慧
天来信问候他,次年他分别答书。永徽六年(655),尚药奉御吕
才,诵玄奘所译《因明》、《理门》二论,自出新解,指议长短。后
经玄奘和他亲自辩论,他才辞屈谢退。显庆元年(656)二月,玄
奘为鹤林寺尼宝乘等五十余人授戒,又为德业寺尼众数百人授菩萨戒。
玄奘西游求法的时候,路上备尝辛苦,六十岁前后,身体就有病痛,
这一年复间冷疹重发颇剧。他恐怕病危,表请高宗重定佛道名位次第,
及废僧尼依俗科罪。显庆三年(658),他迁居新建的西明寺,当
时印度僧人阿地瞿多和那提相继来华,译事不专,他因而请求停译,
未得允许。继而因大众请详译《大般若经》全部,以京师纷扰,恐难
译了,表请赴玉华宫翻译。显庆四年(659)冬,他迁往玉华宫,
次年初即开始译《大般若经》,至龙朔三年(663)冬完成,全经
十六会,总六百卷。他于译完《大般若经》后,自觉体力衰竭,不再
事翻译,专精行道。麟德元年(664)初,他在玉华宫染病,病中
命门人嘉尚具录所译经论以及造像、写经、供养、施舍等项,宣读一
过,他很觉自庆,到了二月五日中夜便圆寂了。

玄奘回国以后的主要事业,就在翻译经论,并传播新知。因为他
对印度佛学全面通达,所以他所译经论亦赅一切。并且他进行翻译,
也完全有系统、有计划。他从住弘福寺开始翻译,直到最后迁住玉华
宫,译完《大般若》,中间经历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除
《大唐西域记》一种不计入),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十九年的翻
译,可分几个段落:最初,在太宗贞观末年,约五年间,译出了“瑜
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其次,在高宗永徽、显庆中间约十年,
译出《俱舍》、《婆沙》和“一身六足”等“阿毗达摩”;最后四年
译成全部《大般若》,这些都是整然自成系统的译业。在这中间,他
还曾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将中国的《老子》译成梵文,流传于迦
摩缕波;又以中国流传的《起信论》文出马鸣,印度诸僧很想一读,
他也译唐为梵,传到印度。这些都是有关中印文化交流的事业。

玄奘所译各籍,因为他对梵文的造诣精深,又亲自主译,所以名
相的安立,文义的贯练,莫不精确异常,而且矫正旧译的讹谬,遂在
中国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后人通称其译籍为新译。另外,从
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
印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
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他于因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
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对法科,声闻乘方
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
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
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
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于戒律科,
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
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
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
等)”,差不多全部译出,而于最后发展的“唯识”说,则编纂了完
备的《成唯识论》,以尽其奥蕴。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
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至于他在讲
学中阐扬了“理佛性”和“五种姓”之说,这不仅为后来创立慈恩一
派的根本典据,即其他宗派也有加以采用,在中国佛学界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

玄奘的著述,除上文说到用梵文写的《会宗论》三千颂,《制恶
见论》一千六百颂而外,还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造了《三身论》
三百颂,但这些都没有译成汉文,因而也未流传后世。他回国以后,
忙于翻译,无暇撰述,只应太宗的要求而修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还是口授辩机写成的。另外,向当时朝廷陈事的表启,现存一卷。至
于有关学说,则大都为其门下各家所记的口义,特别是见于园测一系
新罗学人著述上的占多数。通称为法师自作的有《三类境》一颂,载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二内,又有《赞弥勒四礼文》,载《法苑珠
林》卷十六,另传法师论《五种不翻》,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曾
见称引。至后人所传的《八识规矩颂》,文义都有可疑之处,并非他
的手笔。

玄奘门人很多,参加译业的也大都从他受业。最著名的是神昉、
嘉尚、普光、窥基,称玄门四神足。继承法系的自然要推窥基。基师
俗姓尉迟,十七岁得玄奘指导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岁参加译场,
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称。他对玄奘所传的唯识学说尤有领会,
糅印度解释唯识十家之说而辑译为《成唯识》一论,即是出于他的建
议,他所撰《成唯识论述记》,为后世治此学者所奉的圭臬。他释
《瑜伽》有《略纂》,解《杂集》有《述记》,弘五姓说有《法华玄
赞》,详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经论都有《疏》、《记》,
发扬师说,建立了“慈恩”一宗。其次为普光,于《俱舍》造诣最深,
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为学者所宗。

神昉和嘉尚,事迹不详。神昉撰有《十论经抄》三卷,《成唯识
论文义记》十卷,《种姓差别集》三卷等。嘉尚参加译事,玄奘临寂
之前,特命他具录译经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殁后,曾撰《杂集论疏》。

此外,在奘门著名弟子中被视为异流的有圆测和法宝。圆测系新
罗人,为奘门新罗学人的领袖。他曾在译场充证义,著有《仁王》、
《深密》、《成唯识》等《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法宝撰
《俱舍论疏》十五卷,与普光《记》并称,见解时有出入。他又著
《一乘佛性究竟论》,不同意五姓各别之说。故在奘师门下,都被视
为别系。

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近)。在武则天称帝的大足元年(701),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所统辖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一个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可能是一个富商。五岁时,李白随父亲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县)。
李白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他“五岁诵六甲,十岁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20岁前后游历了成都峨眉山等地,还和一个叫东岩子的隐士共同在青城山隐居了数年。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李白一方面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热衷用世,追求功名,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正如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所说:“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开元十三年,李白25岁,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离开蜀地,开始漫游。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望,得到某个有力人物的推荐直取卿相,漫游正是为了寻找这样的机会。李白出蜀后,南游洞庭,东游金陵、扬州。后来回到江夏一带,在湖北安陆与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了婚,遂定居安陆。后北游洛阳、太原,东游齐鲁,寓家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天宝初年南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郯中。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漫游了半个中国,写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才能。
天宝元年,李白42岁,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李白初到长安,得到了玄宗的礼遇,“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无人知者。”(李阳冰《划堂集序》)但李白只是以文学辞章见重,供奉翰林实际上是虚职,没有什么实权,他那“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尤其是自开元末年以来,政治日趋腐化,政权把持在奸相李林甫等人的手中。李白不肯投靠权贵,在政治上自然是没有出路的。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纵酒狂歌,桀骜不驯。于是,诽谤和冷遇接踵而至。他感到自己留在长安已经多余,便恳求还山,于天宝三载痛苦地离开了长安。
经过长安三年的政治生涯,李白对现实的认识比较清醒了。在供奉翰林期间,他写了一些歌咏宫廷生活的诗歌,但这不是他创作的主流。总的来看,他的创作比前一时期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和更深刻的政治内容。

从天宝三载到天宝十四载,李白又漫游了十二年,游踪启蒙及汴梁、齐鲁、江浙、燕赵。李白离开长安不久便结识了杜甫,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天宝四年开始,李白更热衷于求仙访道,试图以宗教麻醉自己,以摆脱胸中的悲愤与苦闷,可是,他并没有忘怀现实政治,这一时期的政治腐败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曲折的反映,使他的诗歌带有更为深广的忧愤。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李白由宣城流亡到郯中,后隐居庐山。在这期间,他写了一些反映战乱的诗歌,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十二月,肃宗派 弟弟永王以搞敌平乱为号召,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能人,顺江东下,路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李白出于报国安民的诚意,加入了永王幕府。
肃宗与永王之间矛盾很深,肃宗深怕对方抢夺自己的帝位,便发兵征讨。至德二载,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也以从逆罪被抓进监狱,第二年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一带)。乾元二年春,李白行至三峡遇赦放不觉 ,后往来于宣城、历阳等地,仍然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上元二年,李白61岁,听到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的消息,还曾请缨从军,半道因病而还。宝应元年(762),李白到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十一月病逝,享年62岁。李阳冰将他的作品编成《草堂集》十卷,可惜没有流传下来。现存李白的诗共约一千首。
姓名:玄奘
性别:男
出生年月:约600年-664年
籍贯:中国

玄奘(约600年-664年)是一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他从中国出发,旅途历时16年,行程达6·4万千米,途经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北方等地。
玄奘行至中亚细亚戈壁沙漠的边缘,西行远达撒马尔罕,然后转向南行,越过兴都库存什山脉进入印度。在印度,他作为佛学教学者受到欢迎。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险,几乎送命。危险来自恶劣的天气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时,差一点被箭射中丧命。后来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国被投入狱中。为了逃命,他几乎冻死。
玄奘的旅行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当时的皇帝尚不允许中国人跨出国门到外界去旅行。后来,当玄奘回到中国后,皇帝命令他写一份旅行报告。这项工作占去了他余生的大部分时间。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他30余岁时,已蜚声佛教界。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他历尽千难万险前往天竺取经求法,前后17年,博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携带回许多经籍,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他的事迹经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改编后,写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我国佛教学界负有崇高声望的大德,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冒险的、勇于克服困难的、在沟通中印文化上最有贡献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