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无双6皮肤怎么获得:各位大师,中国古代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国外的一些国家古代都称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4 08:04:02
这个问题内容会很多?请各位大师费心了。

1.炎黄时代
东:东夷部落
南:苗蛮部落
2.商
东:东淮
南:南楚
西:西歧
北:北燕
3.西周
北:严允、犬戎
4.秦
西:月羌
北:匈奴、东胡
5.西汉
南:哀牢
西:西羌、乌孙、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大秦
北:匈奴、鲜卑
6.东汉
西:发羌、乌孙、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大秦
北:匈奴、鲜卑、夫余
7.三国时代
东:山越
西:乌孙
北:鲜卑、羌胡、乌丸
8.隋
东:琉球
南:濮部落、昆明
西:党项、宝髻、附国、女国
北:突厥、悉、契丹、室韦、靺鞨
9.唐
东:琉球、高丽、新罗
南:南诏、望部落、真腊
西:吐蕃、葛逻禄
北:突厥、回纥、室韦、渤海
10.五代十国
东:琉球
南:昆明、牂牁、大理
西:吐蕃、党项
北:契丹
11.北宋
东:琉球
南:大理
西:吐蕃、西夏、西州回鹘、黄头回鹘、哈拉汗国
北:辽国、斡朗改
12.南宋
东:琉球
南:大理
西:吐蕃、西夏、西辽、畏兀儿
北:金国、克烈部落、蒙兀儿、室韦
13.元
东:琉球
南:暹国
西:窝阔台汗国、西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白帐汗国、金帐汗国、青帐汗国、失必儿汗国、莫斡勒家族
14.明
东:琉球
西:亦力把里汗国
北:瓦剌部落、鞑靼部落、黑龙江女真部落、海西女真部落、建州女真部落

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称为“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朝鲜古代就是“高丽国”,隋朝和唐朝还多次越过鸭绿江攻打高丽。
日本古代就是“扶桑”,小说中很多吧,扶桑武士,忍者
这些都是中国周边国家,其他国家因为和汉语差距很大,古今名字翻译过来各不一样故不好罗列....
..

1.炎黄时代
东:东夷部落
南:苗蛮部落
2.商
东:东淮
南:南楚
西:西歧
北:北燕
3.西周
北:严允、犬戎
4.秦
西:月羌
北:匈奴、东胡
5.西汉
南:哀牢
西:西羌、乌孙、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大秦
北:匈奴、鲜卑
6.东汉
西:发羌、乌孙、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大秦
北:匈奴、鲜卑、夫余
7.三国时代
东:山越
西:乌孙
北:鲜卑、羌胡、乌丸
8.隋
东:琉球
南:濮部落、昆明
西:党项、宝髻、附国、女国
北:突厥、悉、契丹、室韦、靺鞨
9.唐
东:琉球、高丽、新罗
南:南诏、望部落、真腊
西:吐蕃、葛逻禄
北:突厥、回纥、室韦、渤海
10.五代十国
东:琉球
南:昆明、牂牁、大理
西:吐蕃、党项
北:契丹
11.北宋
东:琉球
南:大理
西:吐蕃、西夏、西州回鹘、黄头回鹘、哈拉汗国
北:辽国、斡朗改
12.南宋
东:琉球
南:大理
西:吐蕃、西夏、西辽、畏兀儿
北:金国、克烈部落、蒙兀儿、室韦
13.元
东:琉球
南:暹国
西:窝阔台汗国、西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白帐汗国、金帐汗国、青帐汗国、失必儿汗国、莫斡勒家族
14.明
东:琉球
西:亦力把里汗国
北:瓦剌部落、鞑靼部落、黑龙江女真部落、海西女真部落、建州女真部落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存在中原地区的炎帝族,黄帝族,东方地区的夷族和南方的蛮族,后来炎黄融合,逐步形成夏商时期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边地的开垦.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两汉经营边事,如反击匈奴,派人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郡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周边各族与汉族的交往及战争关系,表明各族日益摆脱了闭塞状态.秦汉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三国时蜀汉与南中少数民族,孙吴与山越族加强了联系,促进了当地的开发.东汉以来,西北边睡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陆续内迁,与汉人杂居,并分别建立十六国政权.各国彼此攻战,但民族融合却加强了.为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禁旧俗,行汉化,促进了鲜卑族及北方各族的封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这为隋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
明朝与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清承明制,所不同的是清有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清朝努力经营边疆,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国家统一更加巩固.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多民族融合的开始:华夏族(汉族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它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始成立.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西汉时期,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大大扩展了西汉的疆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多民族大融合的发展:由于民族迁徙和各民族联合斗争,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更加速了这一进程.
多民族的大发展时期:唐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对周边各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更加融洽,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的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与汉族的差别,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尽管这一时期各族政权之间也经常发生摩擦和战争,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才是这个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元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它结束了唐末以来400年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奠定了元明清长期统一的基础,这一点和长期的民族融合是分不开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明清时期.清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统管全国的少数民族事务,确立了疆域,稳定了行政区划.
2.各族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前214年,秦征服越族后,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生产技术传入珠江流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73年,东汉为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派班超出使西域.隋炀帝曾派人去西域,不少西域商人来到长安和洛阳.唐朝时渤海郡派人到长安学习,汉族工匠把精巧的手工技术传到南诏,文成公主入吐蕃.
北魏时,契丹族就同汉族交易.耶律阿保机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澶渊之盟后,宋辽开展贸易往来和技术文化交流.北宋在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
夏帝元昊仿照宋朝制度,任用汉族人担任重要官职.宋夏议和后在边境进行贸易.鞑靼俺答汗主动与明朝和好,明政府在边境开设互市,俺答汗修建呼和浩特城.
3.民族战争
秦派蒙恬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加强边防,发动对越战争.
汉武帝时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东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地建都督府.
两宋的民族战争:辽宋战争,宋金战争,宋元战争.
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与后金的战争.
清朝前期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4.历代政府对国疆的管辖
①对东北的管辖
唐朝:设渤海,黑水都督府
明朝:1409年设努尔干都司
清朝: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
②对西北的管辖
秦朝:派蒙恬夺取河套,置县,移民,筑长城
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班超出使西域
隋朝:派人去西域
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
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
③对南部的管理
秦朝:统一珠江流域,设三郡
明朝:南海诸岛归属广东琼州府万州(称"万里长沙","千里石塘")
④对西南的管辖
西汉:武帝时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设郡县
三国:蜀国在川南,贵州,云南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
唐朝: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元朝: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的行政区域
清朝:确立册封制度及设驻藏大臣
⑤对台湾的管辖
三国:230年,卫温率船队达夷州(台湾)
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球(台湾)
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
5.民族关系的规律和认识
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认其它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秦汉统一中原地区,匈奴则统一了北方草原地区.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在经济文化方面给予汉族不同的影响.因此,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的立场上,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反之要给予否定和鞭挞.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
②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和民族融合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尽管各民族之间有侵扰,有迁徙,有战争,有议和,但战争是短暂的,友好是长期的.
③民族融合是一种客观现象
实现民族融合的途径尽管有多种,但民族融合的实现都是一种客观现象,即使主观上想促成而现实也是客观的;而主观上想破坏,却破坏不了.民族融合的真正实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融合为一体,各自的民族特征自然消失(或大部分消失),或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各民族和平相处,各自的民族特征保留着,就不是民族融合的实现.
④如何看待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各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是主流,但也存在矛盾,斗争和战争,它与民族的主流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由于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和战争从根本上说都是各个民族的统治者所挑起的.从这个角度看,民族矛盾说到底是阶级矛盾,由于矛盾的复杂性,不能把民族斗争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斗争,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有的是压迫与反压迫的性质,如女真首领阿骨打领导的抗辽战争;有的是进步与落后之间的斗争,如淝水之战是东晋为了保卫江南先进经济发达地区和人民,不受北方氏族贵族侵扰的进步战争;有的是为了消灭分裂割据,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如康熙帝平定准噶尔分裂势力叛乱的战争;有的纯属是一些民族统治者彼此之间的攻伐混战,如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之间的战争.作出具体的分析之后,要不断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而且要明确给予肯定或否定.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科技文化领先世界,因而历代封建王朝通过不同的形式与亚,非,欧一些国家与地区发生联系,这些联系包括相互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包括相互间发生的战争.
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表现在政府或民间的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的传播等.对外交流的前提条件包括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同时受到交通运输状况的制约,还与统治者的对外政策有关.
总体上来看,封建国家的大统一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更为频繁.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表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沿着"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先进的秦汉文化对东,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张骞,班超,甘英是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人物.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比过去发达,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如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在长安设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宾院负责接待外宾),唐朝和亚洲,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中国尤其成了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唐朝和朝鲜半岛的新罗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很大,朝鲜文化对唐朝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唐和日本的关系更加密切,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甚大,从政治制度到生活习俗,日本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唐朝和印度半岛有着频繁的通使往来,玄奘西游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佳话.唐和西亚的波斯,大食也有通好关系,中国的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该地,西亚的物品,中亚的舞蹈也传入中国.亚洲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唐都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唐文化在频繁的中外交往中不但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它自身也在兼收并蓄中进一步博大精深.
南宋时期,虽然北方战乱不止,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但因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加上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如宋高宗),海外贸易的繁盛超过了前代,贸易范围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泉州,广州,明州成为主要的海港.
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它的声誉远及于欧亚非三洲.西方各国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马可波罗对元朝繁盛的描绘,激起了西欧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由于中外交往的频繁,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阿拉伯人的天文学,医学,算学知识也陆续传到中国.元朝时海外贸易相当活跃和兴盛,泉州港异常繁忙.
明朝时期,中国是亚洲的一个强大的国家,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亚洲各国都有较深远的影响.郑和下西洋,密切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显示了明朝国力的强盛.华侨开发南洋,促进了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明朝中期以后,一方面由于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西方殖民者开始东来,我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明中后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中国爱国军民进行反侵略斗争,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进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重大胜利,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清政府出于维护自然经济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

1.炎黄时代
东:东夷部落
南:苗蛮部落
2.商
东:东淮
南:南楚
西:西歧
北:北燕
3.西周
北:严允、犬戎
4.秦
西:月羌
北:匈奴、东胡
5.西汉
南:哀牢
西:西羌、乌孙、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大秦
北:匈奴、鲜卑
6.东汉
西:发羌、乌孙、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大秦
北:匈奴、鲜卑、夫余
7.三国时代
东:山越
西:乌孙
北:鲜卑、羌胡、乌丸
8.隋
东:琉球
南:濮部落、昆明
西:党项、宝髻、附国、女国
北:突厥、悉、契丹、室韦、靺鞨
9.唐
东:琉球、高丽、新罗
南:南诏、望部落、真腊
西:吐蕃、葛逻禄
北:突厥、回纥、室韦、渤海
10.五代十国
东:琉球
南:昆明、牂牁、大理
西:吐蕃、党项
北:契丹
11.北宋
东:琉球
南:大理
西:吐蕃、西夏、西州回鹘、黄头回鹘、哈拉汗国
北:辽国、斡朗改
12.南宋
东:琉球
南:大理
西:吐蕃、西夏、西辽、畏兀儿
北:金国、克烈部落、蒙兀儿、室韦
13.元
东:琉球
南:暹国
西:窝阔台汗国、西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白帐汗国、金帐汗国、青帐汗国、失必儿汗国、莫斡勒家族
14.明
东:琉球
西:亦力把里汗国
北:瓦剌部落、鞑靼部落、黑龙江女真部落、海西女真部落、建州女真部落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合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存在中原地区的炎帝族,黄帝族,东方地区的夷族和南方的蛮族,后来炎黄融合,逐步形成夏商时期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边地的开垦.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两汉经营边事,如反击匈奴,派人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郡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周边各族与汉族的交往及战争关系,表明各族日益摆脱了闭塞状态.秦汉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三国时蜀汉与南中少数民族,孙吴与山越族加强了联系,促进了当地的开发.东汉以来,西北边睡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陆续内迁,与汉人杂居,并分别建立十六国政权.各国彼此攻战,但民族融合却加强了.为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禁旧俗,行汉化,促进了鲜卑族及北方各族的封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这为隋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
明朝与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清承明制,所不同的是清有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清朝努力经营边疆,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国家统一更加巩固.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多民族融合的开始:华夏族(汉族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它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始成立.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西汉时期,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大大扩展了西汉的疆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多民族大融合的发展:由于民族迁徙和各民族联合斗争,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更加速了这一进程.
多民族的大发展时期:唐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对周边各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更加融洽,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的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与汉族的差别,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尽管这一时期各族政权之间也经常发生摩擦和战争,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才是这个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元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它结束了唐末以来400年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奠定了元明清长期统一的基础,这一点和长期的民族融合是分不开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明清时期.清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统管全国的少数民族事务,确立了疆域,稳定了行政区划.
2.各族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前214年,秦征服越族后,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生产技术传入珠江流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73年,东汉为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派班超出使西域.隋炀帝曾派人去西域,不少西域商人来到长安和洛阳.唐朝时渤海郡派人到长安学习,汉族工匠把精巧的手工技术传到南诏,文成公主入吐蕃.
北魏时,契丹族就同汉族交易.耶律阿保机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澶渊之盟后,宋辽开展贸易往来和技术文化交流.北宋在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
夏帝元昊仿照宋朝制度,任用汉族人担任重要官职.宋夏议和后在边境进行贸易.鞑靼俺答汗主动与明朝和好,明政府在边境开设互市,俺答汗修建呼和浩特城.
3.民族战争
秦派蒙恬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加强边防,发动对越战争.
汉武帝时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东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地建都督府.
两宋的民族战争:辽宋战争,宋金战争,宋元战争.
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与后金的战争.
清朝前期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4.历代政府对国疆的管辖
①对东北的管辖
唐朝:设渤海,黑水都督府
明朝:1409年设努尔干都司
清朝: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
②对西北的管辖
秦朝:派蒙恬夺取河套,置县,移民,筑长城
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班超出使西域
隋朝:派人去西域
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
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
③对南部的管理
秦朝:统一珠江流域,设三郡
明朝:南海诸岛归属广东琼州府万州(称"万里长沙","千里石塘")
④对西南的管辖
西汉:武帝时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设郡县
三国:蜀国在川南,贵州,云南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
唐朝: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元朝: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的行政区域
清朝:确立册封制度及设驻藏大臣
⑤对台湾的管辖
三国:230年,卫温率船队达夷州(台湾)
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球(台湾)
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
5.民族关系的规律和认识
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认其它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秦汉统一中原地区,匈奴则统一了北方草原地区.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在经济文化方面给予汉族不同的影响.因此,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的立场上,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反之要给予否定和鞭挞.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
②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和民族融合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尽管各民族之间有侵扰,有迁徙,有战争,有议和,但战争是短暂的,友好是长期的.
③民族融合是一种客观现象
实现民族融合的途径尽管有多种,但民族融合的实现都是一种客观现象,即使主观上想促成而现实也是客观的;而主观上想破坏,却破坏不了.民族融合的真正实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融合为一体,各自的民族特征自然消失(或大部分消失),或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各民族和平相处,各自的民族特征保留着,就不是民族融合的实现.
④如何看待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各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是主流,但也存在矛盾,斗争和战争,它与民族的主流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由于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和战争从根本上说都是各个民族的统治者所挑起的.从这个角度看,民族矛盾说到底是阶级矛盾,由于矛盾的复杂性,不能把民族斗争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斗争,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有的是压迫与反压迫的性质,如女真首领阿骨打领导的抗辽战争;有的是进步与落后之间的斗争,如淝水之战是东晋为了保卫江南先进经济发达地区和人民,不受北方氏族贵族侵扰的进步战争;有的是为了消灭分裂割据,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如康熙帝平定准噶尔分裂势力叛乱的战争;有的纯属是一些民族统治者彼此之间的攻伐混战,如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之间的战争.作出具体的分析之后,要不断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而且要明确给予肯定或否定.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科技文化领先世界,因而历代封建王朝通过不同的形式与亚,非,欧一些国家与地区发生联系,这些联系包括相互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包括相互间发生的战争.
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表现在政府或民间的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的传播等.对外交流的前提条件包括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同时受到交通运输状况的制约,还与统治者的对外政策有关.
总体上来看,封建国家的大统一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更为频繁.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表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沿着"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先进的秦汉文化对东,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张骞,班超,甘英是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人物.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比过去发达,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如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在长安设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宾院负责接待外宾),唐朝和亚洲,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中国尤其成了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唐朝和朝鲜半岛的新罗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很大,朝鲜文化对唐朝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唐和日本的关系更加密切,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甚大,从政治制度到生活习俗,日本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唐朝和印度半岛有着频繁的通使往来,玄奘西游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佳话.唐和西亚的波斯,大食也有通好关系,中国的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该地,西亚的物品,中亚的舞蹈也传入中国.亚洲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唐都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唐文化在频繁的中外交往中不但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它自身也在兼收并蓄中进一步博大精深.
南宋时期,虽然北方战乱不止,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但因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加上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如宋高宗),海外贸易的繁盛超过了前代,贸易范围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泉州,广州,明州成为主要的海港.
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它的声誉远及于欧亚非三洲.西方各国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马可波罗对元朝繁盛的描绘,激起了西欧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由于中外交往的频繁,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阿拉伯人的天文学,医学,算学知识也陆续传到中国.元朝时海外贸易相当活跃和兴盛,泉州港异常繁忙.
明朝时期,中国是亚洲的一个强大的国家,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亚洲各国都有较深远的影响.郑和下西洋,密切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显示了明朝国力的强盛.华侨开发南洋,促进了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明朝中期以后,一方面由于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西方殖民者开始东来,我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明中后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中国爱国军民进行反侵略斗争,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进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重大胜利,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清政府出于维护自然经济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