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田园牧歌平面图:再别康桥的问题 是暑假作业里头的 不懂 so请教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19:51:18
⒈在文中,作者选取了哪三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⒉这三个意象偶什么深刻的含义?
⒊这里的梦指什么?为什么被揉碎了还像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⒋怎样理解"悄悄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教下 !~thank you very much!!

1.《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2.一、分析本诗所抒发的对康桥眷恋、惜别和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1918年赴美留学,攻读银行及社会学,1920年,他横渡
大西洋,到达英国,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在剑桥学习期间,剑桥所体
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徐志摩日后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
的世界观基本形成,即民主个人主义的对于“爱”、“自由”、“美”的“单
纯信仰”。同时,剑桥的生活也使他的兴趣开始转向文学,并且开始
写诗。所以说,康桥(即剑桥)对于徐志摩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母校,这
里浓厚的人文精神的氛围,使得对爱与美的单纯信仰成为他思想和
实践的决定因素,并形成了他的社会理想,即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
本原因,是在人们的性灵,理想的社会应能使个人性灵得到最大自由
的发展(对爱、自由的追求和美的享受都包括在内)。因此,虽然徐志
摩在康桥只学习了一年,但却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曾说:“我的
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
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是诗人再度游历英国后在归国
海轮上写的。在多次游历康桥之间的岁月里,诗人在国内积极参加
人道主义的民主运动,但在帝国主义压迫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
暗现实,使诗人痛切地感到自己的“康桥理想”美妙而又显得太过渺
茫。带着这种心情,诗人再次挥别康桥,在诗里他以缠绵凄婉的笔
调,抒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夕阳中明丽清
秀的康桥,就好像是诗人那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社会的乌托邦幻景,
再别康桥,微妙、婉约地抒发了诗人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哀
伤、惆怅的情怀。
二、分析本诗形象生动、情景交融,创造意境的艺术特色
作为新月派的代表,徐春摩的许多作品都反映出独特的艺术追
求。新月派在艺术上首先强调“真实的感情是诗人最紧要的原素”,
同时,他们反对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主张通过艺术的想象把对外界
事物的内在感应与情感“清滤”、酿造、升华为美的诗的形象,情景交
融,创造一种含蓄隽永的意境。
《再别康桥》中对康河美景的生动形象的描绘,使诗中的景物渗
透着深深的情感,巧妙地将气氛、感情、景象融为一体,在耐人寻味的
意境中表达依依惜别的柔情。夕阳的光芒将河边的柳树染成金黄,
“我”频频挥手与她道别,可是,她那在河水中荡漾的倒影,就像是美
丽的新娘。“我”为她的美所震慑,在心中荡漾挥之不去的是她在波
光中的艳影。借“我”对康河美景的爱,写对康河的依恋之情、惜别之
意。第三节描写康河的柔波,那在水中招摇的水草,和诗人甘愿做一
条水草的心愿,渲染一种对柔情、对自由的向往、留恋。第四节中,诗
人仍在光与影反射中,营造一幅绚丽、清秀的美景和一种梦幻、隐约
的意境。那彩虹似的梦,让人想到五光十色充满青春朝气的梦想、理
想,诗人要“寻梦”,重温少年明媚的理想,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依
恋、怅惆的离情一时幻化为重温理想的豪情。然而,思绪又回到已为
夜色笼罩的康河,在静默中又勾起了满腔的离愁别绪。“悄悄是别离
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康桥似乎也沉浸在离情别恨中,黯然无
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康河的美景成了有灵性、善体人意的生命体。康河的“生命”是诗
人真诚情感的外化,诗人敏锐地抓住“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
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融情入景,巧妙地把
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汇在一起,在耐人寻味的意境中,表露了诗人
追忆青春岁月、沉迷于美好理想和不得已与之挥别的离愁别绪。
三、理解本诗首尾两节在语言上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情绪
徐志摩非常重视新诗的音乐美,他把音乐美放到了诗美诸因素
的很重要的位置上。(再别康桥)中的首尾两节体现了诗人在诗歌语
言上对音乐美的追求,使得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
幻般情调。而诗行整齐,声调回环往复,更增加了诗篇的音乐美。在
本诗的首尾两节中,诗人有意地将诗句错落排列,并且用口语化的语
言造出一种清新、明丽的听觉效果,连用“轻轻的”、“悄悄的”,形成一
种轻灵回环的声调,产生旋律美。首尾两节不仅在语言上相近,而且
在意境上也相近,在形式上首尾呼应,完成了诗歌主题及主旋律的重
现。同时,两节之间一些细微差别,如“轻轻”变为“悄悄”,“我轻轻的
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变为“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体现
了诗人感情的深化。当诗人向西天的云彩招手告别时,只是一种离
别的愁绪淡淡浮上心头,然而,当康桥的美景再次唤起诗人心中寻梦
的理想后,那美丽的西天的云彩也成了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留恋却又
不得不割舍的理想境界的象征。于是,诗人“挥一挥衣袖”,转身离
去,却无法带着美好的理想,使失望、无奈的情绪表达得真切、动人、
委婉。
四、理解本诗作为现代格律诗的一些特点
新月派在新诗艺术上的探索卓有成效,闻一多提出的新诗格律
化的主张是一个重要成就。他将新诗的格律归纳为视觉和听觉两个
方面,具体地说,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以及“建
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
一,在创作中实践并发展着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再别康桥)就是体现
了现代格律诗的一些特点的代表性作品。其特点是诗行整齐,声调
回环往复,语言轻倩柔美,意象明丽流转,富有音乐性和动态美。
这首诗通过节奏和押韵的灵活变化,体现了音乐的美感。诗作
采用清新明丽的口语,首尾两节连用“轻轻的”、“悄悄的”,形成一种
轻灵回环的诗调,产生旋律美。诗节整齐,多用二音组和三音组成
行,节奏轻快。每节中上下两行相对音组的长短,音的轻重往往相互
交错,活泼而不板滞。全诗逢双行押韵,每节换韵,末节又回到音节
的韵——“ai”上来,形成一种回旋悠长的音乐美。这首诗的绘画特
点也很鲜明,全诗恰如一幅描绘康桥晚照的清新明丽的水彩画。诗
作充分调动了光、色、影、像这些绘画的手段,绘出康桥的美景。夕阳
中垂柳的金色倒影在康河的柔波中荡漾;青色的水草在水底招摇;彩
虹、星光还有那黄昏时绚丽的西天的云彩,这些具体生动、色彩鲜丽、
形象柔美的景物,组成了康河美丽的晚景。挥别如此美丽的如画的
风景,诗人怎能不心怀惆怅呢?对于新格律诗的建筑美,诗人在这首
诗中实现了新的突破,他没有拘泥于在行数字数间求诗句的整齐,而
是有意识地使诗行错落,诗节的大小也有变化,力求在错落中寻求一
种有意味的美感形式。这就突破了新格律诗过于拘泥于诗形而产生
的豆腐块诗歌形式,丰富了新格律诗的艺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