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时装:三国时期的许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12 08:05:08
请教一下.谢谢啦!

是现在的许昌。

许都是中国古都之一,是许昌的别称,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东部15公里张潘镇古城村。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自洛阳迁都于此。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洛阳残破”为由迁都于许昌,即称许都。内城,专供汉献帝及宫妃居住;而在内城之外,又增建了外城,作为文武官员的居住地。其中外城是内城的5倍。经过曹操的扩建,许都面貌大变,已经完全具备帝都的气派。据《许昌县志》记载:城内的建筑除街房、民宅、官署外,著名的还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毓秀台、丞相府等。

汉许都故城分内外两城。内城系皇城,外城蜿蜒起伏,状若小丘,环抱内城。经过1700多年的风风雨雨断垣残壁的城址尚可略见昔日城廓之貌。皇城西南隅有毓秀台,高15米,广200米,是汉献帝祭天地之坛。台西2.5公里有汉献帝墓,南有张、潘二妃墓。城北6公里的许冢巍然耸立,是伏皇后五姊妹墓,俗称五女冢。城西北里许有张飞庙,庙在隆起的高地上,庙中有风雨石,气候阴晴变化,石上干湿分明。城北约15公里的田村,是曹操练兵的射鹿台,清人的石刻尚在。

扩展资料:

许昌旅游景点

许由墓

许由墓在鄢陵县,在四千五百余年前建造,为上古贤人许由之墓。

华佗墓

华佗墓在建安区苏桥乡石寨村,距许昌市15公里。华佗墓内安葬着三国时代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墓高约5米,周围30余米,占地500平方米,新彻有六角形花墙环墓一周。

汉张公祠

汉张公祠亦称张公庙,清代又塑包公像于殿内,故又称包公寨,位于建安区张潘古城西北部,距许昌市18公里。距张潘镇汉魏故城遗址毓秀台1.5公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汉魏故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龙冢

八龙冢位于许昌城北2公里陈庄村西,为东汉末期朗陵侯相荀淑墓冢。八龙冢呈圆形,高约5米,周长约100米。

曹丞相府

曹丞相府景区位于许昌市老城中心的繁华地带,是国内第一个全方位展示东汉末年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也是许昌市重点旅游项目。

曹丞相府景区主体建筑为仿汉代风格,景区主要有魏武游园、曹操塑像、艺术照壁、府衙、东西望楼、求贤堂、议事堂、赋诗楼、围廊、藏兵洞、相府花园、青梅亭、宴楼、浴楼、珍宝馆等标志性建筑群构成,景区外围有帝王街、将相街、才子街、佳人街、三国演义大舞台等旅游配套项目与之相辅相成。

汉魏故城

位于建安区张潘镇古城村,距许昌市18公里。1986年,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许都  百度百科 

 许昌  百度百科  



许都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东部15公里张潘镇古城村。

许都是中国古都之一,是许昌的别称。

汉许都故城分内外两城。内城系皇城,外城蜿蜒起伏,状若小丘,环抱内城。经过1700多年的风风雨雨断垣残壁的城址尚可略见昔日城廓之貌。皇城西南隅有毓秀台,高15米,广200米,是汉献帝祭天地之坛。

扩展资料:

曹操定都许都的原因:

1、许昌当时属于豫州,曹操之前击破了汝南和颍川的黄巾军,吕布也被赶去了徐州,许昌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

2、许昌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三面环山,西北有嵩山山脉,西部有石人山、白云山、伏牛山等山脉阻隔,南部有大别山、博山等山脉横亘,只有东部是开阔的平原。

3、当时曹操实力远不如袁绍,如果依然以洛阳为都城,与许昌相比,洛阳更靠近袁绍的实力范围,选择许都为了避开袁绍的锋芒。

参考资料:许都(中国古都)_百度百科

三国时期的许都位于现在的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东部15公里张潘镇古城村。

许都,又名许昌。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洛阳残破”为由迁都于许都,并兴建皇城。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立魏国,并迁都洛阳。次年(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以“汉亡于许,魏昌于许”之意,改许县为许昌,这就是“许昌”最初的来源。

扩展资料: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魏迁都洛阳,宫室、武库犹在许昌。”曹丕在位不满七年,却先后四次“行幸许昌宫”,并委派司马懿镇守许昌,可见许昌在曹操父子心中的地位。

曹魏之后,许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至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十一月,魏周几寇许昌,许昌溃,夷许昌城”。曹操苦心经营的一代帝都就这样掩埋在废墟之下。

曹魏重视许都的原因:

1、在政治、经济上,东汉末年许昌地区具有便利的地域优势。

2、在军事上,东汉末年的许昌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

3、在人才战略上,东汉末年许昌地区具有丰厚的人才资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许都(中国古都)

摘录的,应该有用:

许都故城汉许都故城,位于许昌县东部15公里张番乡古城村。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自洛阳迁都于此。

故城分内外两城。内城系皇城,外城蜿蜒起伏,状若小丘,环抱内城。经过1700多年的风风雨雨断垣残壁的城址尚可略见昔日城廓之貌。皇城西南隅有毓秀台,高15米,广200米,是汉献帝祭天地之坛。台西2.5公里有汉献帝墓,南有张、潘二妃墓。城北6么里许冢巍然耸立,是伏皇后五姊妹墓,俗称五女家。城西北里许有张飞庙,庙在隆起的高地上,庙中有风雨石,气候阴晴变化,石上于湿分明。城北约15公里田村,是曹操练兵的射鹿台,清人膝子胡石刻尚在。

曹操挟献帝到许都后,为开创统一大业,在此周围推行屯田,号令军民开荒播种,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同时下令广泛招纳人才,纷纷聚集到曹营账下的主要谋士有荀彧、郭嘉、锺(左炙上部下部缶+系)、陈群、杜袭等,出谋献计,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月,曹操之子曹丕在“受禅台”举行受禅登基大典,寄希望皇家基业从此繁荣昌盛,遂改许县为许昌。

河南省许昌市

许昌,这是在东汉衰末之年和曹魏时期被称为“许都”的地方。我从幼年时即知其大名,但直至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才脚踏实地来到这里,为了圆那不见其真颜总觉得有所缺失之梦。

农历三月中旬,天气晴好,煦阳普照,京广路东侧的中原大地四望平展,几乎一色是麦田,几许密葱葱,绿油油,麦苗儿已呈拔节趋势,随风势微见俯仰。我平生从未见到如此大幅度、如此茂密的一无萎黄的麦田!

但也许与我此行的目的有关,我的思路陡然折转成另一幅场景:距今一千八百年前有名的“许田射猎”的一幕。那个令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始则惊恐继而愤懑不已的曹孟德精心安排的事件———可谓一次有恃无恐的僭越大演练;也是对那个行将就木的王朝的卫道者们无比痛心并深恨“汉贼”曹操的一次大撞击。

不过,当年这一带与今日的风貌并不尽同:据载那时这片数千平方公里的地面皆为森林,百兽出没,正是一片天然可供狩猎的去处。今天的人们慨叹生态之破坏,植被之减损,而历史上许多时候或因人丁增长、屯田需要,不得不砍伐林木以开农田;或因城郭乃至帝都之兴起,亟需清除荆棘以建宫殿屋宇、楼台寺庙等等。如今许昌附近、京广铁路两侧就是。如汉魏时期的帝都故城;故城西南角的汉献帝祭祀天地的毓秀台;位于今之鄢陵陈曹村附近的射鹿台;许昌城北苏桥乡石寨村旁的华佗墓;城东潩水河畔的董贵妃墓;城南的伏皇后墓;附带美丽传说的张、潘二妃墓以及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禅位”的受禅台等等。

这些故址,有的仅余土丘,有的尚存残段,有的基本上已夷为平地,偶在犁耕时可现断砖残瓦。

我在毓秀台上逗留的时间最“久”,却也不过半个小时光景。这座高约15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大土台,纵然在汉末王气沉落、经济凋败的情势下,据说也是楼阁罗列、殿宇肃然的,孱弱的汉献帝在许都惨淡的25年中每年都无例外地登台祭天,仍幻想依靠他的虔诚而苟延残喘,永保“汉祚”。我今天向四野望去,那昔日周长几里许约五百亩见方的许都,仍有一段忽高忽低的城墙残迹迷离在视线之中。

伏皇后墓掩映在青纱帐与丛树之间,高大森然,颇见气势;董贵妃墓几乎无甚标志,如果不是当地政府立牌示知,生人恐无从辨识,却不知怎的,我的心不自觉地较比以前参观乾陵和兴平马嵬坡贵妃墓更觉震撼。那二者虽然无比权贵或身前恩宠有加,但可能因古往今来人们说得太多不便再嚼,对我来说反而减了意趣,而此伏、董二墓皆为末代衰弱之君的配衬,却也并非附主混吃混喝之辈或终日浑浑噩噩了无主意的器物。不论她们是出于维护正统之位还是出于反抗暴压之激愤,也都有某些或显或隐的举动,因而被曹操方面残酷虐杀并牵连无辜亲子与族属。

有趣的是,远在几十里外的受禅台与这里的毓秀台成为强烈的对照,献帝刘协一年一度的祭拜是在台上,而在二十几年后却在另一个台下拜叩“篡位”的新皇帝曹丕,然后被贬“封”为山阳公,发到今河南省修武县。但也有说,曹丕随即派人蹑其后尽皆诛灭。在我落脚的乡政府院内,人们皆曰旁边那高高的大土包就是献帝陵寝。我登上“陵”顶,仍是硬硬的黄土而已。当初他若去了修武,死后肯定不会身返故地;如属刚走不久中途被追杀,倒是有可能被草草埋在此处。不细辨也罢,反正是:下笔千言句号在,自慰两汉四百年。

言及此,沉重吗?不,也有值得称道的生气。这就是张潘古镇桑树林中发生的故事。原来献帝刘协初被扶上帝位时,天下荒乱饥馑,一日过桑林遇张姓潘姓二村姑,见少年可怜,采桑椹济之;待献帝迁许都,仍心念此二女,遂迎彼至许,纳为张、潘二妃。谁知二女“农性”不改,在都城内外教人植桑,因成茂林。可惜二妃二十几岁上即因搭救落水农家少年而双双殒命,颇有点见义勇为的味道。只是当时的掌权者曹丞相未有任何嘉奖追赠之举。幸而今日的张潘镇即因二女而得名,足矣。

落魄皇帝纳农家女子为妃,且二女不弃本色,终生钟情于农桑。这也许是许昌汉魏遗事中的最大亮点和佳话。(文/ 石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3月22日 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