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西游修炼22降到20:如果我想了解有关佛教的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1 23:43:43
突然对佛教有了兴趣。想要一些基础的,不是那么枯燥的关于佛教来源、发展、教义等方面的书籍。
提供书名就可以了
那个,我纯粹是对于宗教兴趣而想去看的.在我看来,个人感悟的话,那是叫人生哲理心情体味.我并不能理解这和佛教有什么关系.
我固定每年圣诞节去拜菩萨,开始只是为了好玩.后来一直是有心了解却不得门而入.单独念佛经我是估计是念不来的,最主要的是我大概会看不懂.所以想找一些关于佛教渊源历史方面的人文读本看看.也算是培养兴趣.
基督教有很多传教士呢,他们讲的我能听懂.为啥佛教没有?
感谢各位的指点.

玉历宝钞

地藏菩萨本愿经

杀生放生的报应

了凡四训

生命轮回--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 魏斯 著 (可惜,国内买不到,网上只能搜索到只言片语,但最科学!)

印光法师开示的文章

除了地藏经外其他都不是佛经,但是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佛教教义的内容。

而且浅显易懂,适于我国无神论环境下的同修了解佛教,适合初学者。

同时建议念大悲咒、般若菠萝蜜心经 帮助增长智慧。增加佛缘。

读一下南怀谨的著作。慧律法师的讲解也很如法。
我不提倡独尊“净土法门”特别是只有其中的念佛号法门。
另外,不知道楼主是为何要学习佛法的,所以更详细的,只能先倾听你的回答,在答复你了。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众。“净土法门”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放之天下都适宜的。现在还可以见到的法门就是一定有对应的众生的。不要轻易就放弃它们,那样对机的众生就无法学习了,只好离开佛教了,因为他们很有可能是与净土法门无缘的。
而且,各位有没有知道,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历史的?他们是同一个源头,因为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理解,就把它分成了现在的样子,还因此发生过征战。难道,佛教也要这样吗?
请各位在赞美自己的法门的时候也不要随意放弃其他的法门。只有彼此赞叹,佛教才可以更持久的驻留在我们挲婆世界。
另外,不知道楼主是为何要学习佛法的,所以更详细的,只能先倾听你的回答,在答复你了。)
有很多的白话讲解的,你可以在网上查阅佛教的网站,里面找一下,慧律法师,海涛法师,净空法师,证严法师等,有很多的。我自己比较喜欢,并且推荐你看慧律法师的。(推荐网站是“佛教导航,www.fjdh.com)

佛法强调修心,主张在领悟宇宙和人生真谛的基础上树立善念,并付诸善言与善行,为他人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实现自己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因此可以说,佛法乃治心之法。

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都遵循“五戒”,奉行“十善”,因而能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造福于他人与社会,同时不怀私心,不图私利,不做任何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他们的心灵是那样的美好,他们的言行是那样的友善,他们绝不可能精神空虚、道德堕落,更不可能为非作歹、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如果能让广大世俗社会的人们,同佛教徒一样,得到佛法的启迪,领受佛恩的沐浴,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那么,刑事犯罪、道德堕落、精神空虚等各种社会危机,岂不是就不治而治了吗?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这也不是所有人都乐意接受的,因而不可能设想所有社会危机一下子就得以根治。但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实践佛法,逐步树立正知正见,显然对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的好转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英国的诺曼裴耐斯说:“佛教是医治‘崇尚摩登病’的良药。在我们这个痛苦疲惫的欧洲,我们亟需佛陀的教理。”

美国纽约市佛教徒会会长乔治·万雷说:“现在世界急需拯救。我认为只有佛的光明和佛的圣洁,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1999年5月至6月,美国、瑞士、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16个国家的182位人士组成佛教访华团,专程到中国来参访学佛。他们说:西方人对物质的追求已有好几个世纪了,但科技的发展并不能解决人们的很多问题,相反,造成人们对现实的迷茫、精神的空虚。他们认识到,东方文化,尤其是佛教,有着深邃而珍贵的精神财富。

人们为什么醉生梦死、玩世不恭、肆意作恶、为所欲为?根本的,不就是因为不相信因果报应的必然性吗?象他们那样把人生看作无因、无果、无源头、无延续的一段过程,还以“唯物主义”来掩饰内心的空虚与无奈,其实才是地地道道的虚无主义。他们对于死亡怀着极大的恐惧,认为死亡意味着永远永远的灭绝,所以才要抓紧时间“享受享受”,同时也靠这千奇百怪的刺激和麻醉去暂时忘却对于死亡的恐惧。然而,那死亡是必定无疑的,是无可回避的,这样,他们无论显得多么“潇洒”,而只要一想到那意味着永远永远灭绝的死亡,便顿时跌入无以自拔的痛苦深渊!他们其实是非常可怜的,而且拥有的财富愈多愈可怜,因为死的时候什么也带不去!

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从11岁开始,我就常常思考人生,思考“我是谁”的问题,可是始终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学习了佛法之后,我才得以从迷茫中觉悟过来。

我是谁?许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是父母所生。”不错,你是你父母所生,但父母所生的只是你的躯体,其中的哪个“我”却并不是你父母的复制品--如果你是你父母的复制品,你就应当跟你父母一样,而且,既然子女是父母的复制品,那么所有的兄弟姐妹也应当一样,然而事实上,你的个性和思维模式并不一定与你的父母、姊妹相同,甚至截然不同。为什么呢?就因为你躯体中的哪个“我”是独立的,而并非复制的。你的躯体是有生有灭的,是只有一世的;而你躯体中的哪个“我”则是不生不灭的,是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这个与生俱来的“我”,便是佛法所说的“阿赖耶识”,也就是“藏识”、“种子识”、“第八识”。正是这个“阿赖耶识”,象种子一样,携带着一个人往世的“业”(相当于各种基因)来到现世,在注入新的“业因”(即由于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作为而注入新的基因)之后,又去向来世。可见,生命的链环是不绝的,就象水流一样绵延不绝。事实上,宇宙中的一切(大到各种天体,小到各种元素)都是循环往复、不断演变的,生命又岂能例外?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早已成佛,是为了一件大事因缘而现身尘世的。为了什么样的“大事因缘”?就是为了向尘世的众生宣讲宇宙和人生之真谛,让一切有缘的众生破迷开悟、舍妄求真,从而脱离苦海、超凡入圣。

如果我们能够把佛法的真理弘扬开去,让那些醉生梦死、胡作非为的人明白佛法的一些道理,他们不是有可能幡然悔悟、改恶从善吗?随着人心得以救治,社会也就不治而治了。反过来说,如果他们没能明白三世因果的必然性,依旧认为好歹都一样、根本无所谓报应不报应,他们又怎么能够从迷茫中醒悟过来、改弦更张呢?

虽然佛法的究竟法(可以理解为终极真理)在于“出世间法”,但其基础则在于“世间法”。因为,一个人要想超凡入圣而成为佛菩萨,必须先成为世间的好人;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连世间的好人尚且不配,便绝无可能进而超凡入圣,成为佛菩萨。于此可见,佛法的世间法是完全可以用于引导世俗社会的人们去实现自己美好人生的。

前面多次谈到,修行的关键在于修心,所以有“心净则土净”的提法。意思是,只要心念纯净了,纵然仍在红尘之中,亦无异于置身净土。一个人如此,一群人如此,整个人类也是如此。尽管我们的娑婆世界不是西方的极乐世界,但若有人一念清净,此人之“土”即随之清净;一群人心念清净,该群人之“土”亦随之清净;若全人类的心念尽皆清净,则整个人类之“土”也就随之清净了。

什么是“土”?可以理解为人的心态和言行举止所形成人际关系环境。当一个人心念清净了,其心态和言行举止都归于善道,由此形成的人际关系环境自然和睦、和谐、宽松、愉悦,故其“土”也就得以净化了。一群人如此,一群人之“土”得以净化;全人类如此,全人类之“土”得以净化。这样,娑婆世界又何异于极乐世界?

佛法修行的终极目标,是了断生死、超凡入圣。然而,这个终极目标绝非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也就是一个逐步断除烦恼并最终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因为,所谓“了断生死”,就是领悟佛法之真谛,彻底消除对于死亡的恐惧,而生死是人的各种烦恼之中最大的烦恼,也是最难断除的烦恼,一个人如果连较小的、较易断除的烦恼都断除不了,又怎能断除这个最大、最难断除的烦恼呢?所以,佛法的修行,其实是一个不断消除烦恼以求彻底解脱的过程。

怎样才能消除烦恼呢?唯有在存善念、发善言、施善行的同时又不贪图任何果报,才能真正消除烦恼。这就是说,不存善念不行,不发善言不行,不施善行不行,尽管念善、言善、行善但有所贪图还是不行。显然,这正是“尽心尽力,不贪不求”、“只顾耕耘,不向收获”之所谓。

了断生死又被称为“得大自在”。因为,生死是最大的烦恼,连这个最大的烦恼都能排除,便再也没有烦恼的束缚了。换成哲学语言,就是从被规律驱谴转为驾御规律,也就是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可见,佛法修行的过程,正是消除烦恼的过程,也正是得以自在的过程。除一分烦恼,得一分自在;除尽烦恼,彻底自在(即“大自在”)。

所以,我们并不需要也不应当等待娑婆世界之“秽土”变成极乐世界之“净土”,而应当积极缔造“人间净土”。须知,缔造“人间净土”的过程,正是我们自己除烦恼、得自在的过程,是既利他又自利的。

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大家互助互爱,相敬相亲,我们所处之“土”就能不断净化,不断延展,又何愁“人间净土”不能实现呢?

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中有段话很值得一读,现抄录如下以飨读者:“度人正所以自度,利众正所以自利。佛法妙用,正在于此。一切佛理,皆应如是领会。……盖多数人能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者可以转凡成圣,中者亦成大仁大智,下者亦是善人君子矣。则书籍所称三皇五帝之盛,不是过也。乃不信者,皆以为厌世,是皆未明佛理之过也。故发大心欲弘扬佛法者,首宜将此义尽力宣说,彻底阐明。俾大众渐得明了,多入佛门,则化全世界为大同国,化尽法界为极乐邦,亦不难也。”(第3卷第141页)这段话,阐明了佛教的积极人生,以及对人类社会趋于理想境界的重大意义。

毫无疑问,弘扬佛法是救治人心、实现“人类本身和解”的有效途径--只有人心得以救治,人类实现和解,社会才能得以净化,民众才能得到根本而长远的幸福。

二、消除污染,保护生态。

当此世纪之交,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越来越强劲的国际潮流。为什么?就因为全球的生态环境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有哪些严重的危机?主要有大气污染(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酸雾、飘尘和有害气体)、水域污染(包括河流污染、地下水污染和海洋污染)、土壤污染、食物污染、电磁波污染、噪声污染、森林滥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占用、能源短缺、水资源紧张、粮食匮乏、物种消亡。这些危机中的任何一项,都是对人类的严重威胁,何况这许许多多的危机一齐向人类逼近,可见事态之严峻!正是出于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切,生态环境保护才成为一股越来越强劲的国际潮流。

乍看起来,这种新兴的潮流与两千多年前开创的佛法毫不搭界;深究起来,古老的佛法正可谓这股新兴潮流的源头。

“新潮”的一大内容,是保护野生动物和挽救濒危动物,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佛法“五戒”的第一戒,便是戒杀生。这不仅是对濒危动物的保护,而且是对一切动物的保护。佛法不仅主张不杀生,而且主张放生。这在以往曾被世人讥讽为“迂腐”,如今不是有很多关于协助动物回归自然的新闻报道吗?佛法不仅在行为方面力主保护动物,而且在理论上强调“众生平等”(不仅人与人平等,而且人与动物也平等,因为大家都在“众生”之列)。这样,人类不仅仅是出于怜悯而不伤害动物,而且根本就无权伤害动物。

可见,在保护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佛教从理论到实践都比“新潮”更为全面,更为彻底,而且要早两千多年。

“新潮”的又一大内容,是防止环境污染,以维护自然生态。

众所周知,环境污染是随工业化大生产而严重加剧的。进一步思考,工业化大生产又是与现代高消费紧密关联的。因此,防止污染除了依靠对“三废”和其它污染源的治理,最根本的,还是要提倡并切实推行一种低流量、生态型的消费模式,以求物尽其用,废物利用。

佛法教导人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分资源。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绝不会在碗里剩下一粒米饭,甚至连掉在桌上和地上的饭粒也要拣起来吃掉。大家知道,周恩来每次进餐后,连自己的碗都要用开水涮一涮喝下去。还有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宴请中国贵宾时,吃完他的份饭后把盘子也舔得干干净净。周恩来和勃兰特都不是佛教徒,但他们把节约视为一种美德,这一点与佛法是完全一致的。

显然,象这样厉行节约的消费模式,是不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事实上,也只有在致力于治理污染源的同时,切实推行这种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环境污染。反过来说,只要目前社会上这种奢侈浪费、竞相攀比之风得不到扭转,就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在现代高消费中,轿车可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汽车是耗费钢铁等材料的大户,是耗费能源的大户,是占用土地的大户,更是造成大气污染、城市噪音的大户。其中的货车为运输之必需,公共汽车为交通之必需,而私人轿车则基本上纯属奢侈排扬。

私人轿车的功用究竟何在?与其说是为了便利交通,还不如说是为了标榜富有、突出身份、显示气派以及方便各种秘而不宣的活动。真要便利交通,社会完全可以多发展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只要这些公共交通发达,加上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就能随叫随到,既方便又省钱,还可避免道路拥挤,提高行车速度,缩短行车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汽车这个污染源,如果只是在减少尾气排放量上做文章,而不对汽车总量加以有效的控制,何济于事呢?就算把汽车尾气排放量减少一半(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科技成果了),但只要汽车总量增长一倍就抵销了。严峻的现实是,汽车的总量一直在成倍成倍地增长。20世纪之初,汽车还是凤毛麟角般的稀有之物;世纪之末,全球的汽车拥有量已约7亿辆!

为了限制汽车(特别是小轿车)污染的增长,不少发达国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有的规定“单双号隔日行驶”,即单号车在单日行驶,双号车在双日行驶;有的规定“上下班须合用轿车”,即上下班至少要带一个同事一起坐车,不准一人开一辆车;有的提高停车费标准;有的鼓励骑自行车;1999年,法国和意大利的部分地区搞了一次“无轿车日”活动,即在那一天都不使用轿车(环保型轿车除外),全靠步行、骑车或乘坐公共汽车;同年,德国某镇兴建了一个“无轿车居民小区”,即所有住户都不配备轿车,一律步行、骑车、打的或坐公共汽车;2000年1月12日,意大利政府机构宣布,将举办“星期天无车日”活动,即在星期天的一定时段禁止使用普通燃料的汽车行驶。从这些零星资料可见汽车污染之严重--如果不严重,何苦如此挖空心思地加以限制?

现在我们设想,如果大家的思想境界能够得以提高,打消或者谈化各种标榜、显示、攀比等浮华的念头,不买或者少买轿车,又何需劳神费力出笼那么多限制措施呢?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纵然家境十分富有,也会保持俭朴的生活,而不会热衷于炫耀、排场之类的浮华。如果世人能够普遍了解佛法,多少接受一些佛法原理,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浅薄的感官刺激而在于深层次的精神畅达,那么,不仅是汽车污染的控制问题,而且一切有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问题,都能轻而易举地得以解决。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都去过苦行僧般的清贫生活,只要稍微培植一点慈悲之心,稍微懂得一点感官刺激之浅薄,就不会象现在这样恣纵贪欲、挥霍无度、竞相暴殄天物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也就不是什么难题了。

反过来说,只要人们的心灵得不到净化、境界得不到提高、观念得不到端正,如今这种攀荣比富、奢侈浪费之风便不可能得到遏止;而只要形不成生态型的消费模式,便不可能真正形成生态型的生产模式及整套生态型的经济模式。那么,人类面临的各种生态危机就必然一天天加剧,而绝无好转的可能。

事实上,为了对付这些危机,世界各国已经投入具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是就全球整体状况而言,没有任何一项危机得到了遏制,更不用说好转了。原因何在?就在于仅仅针对人们的行为模式及行为后果采取措施,而没能从“人心”这个根本上去治理--人心不救治,心灵不净化,境界不提高,观念不可能彻底端正,人们的行为模式及行为后果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如此舍本逐末,怎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可见,在克服生态危机这个方面,弘扬佛法也是具有根本意义的。

佛教不是一时冲动就能说明白的,看了关于佛教的书就能醒悟的人是微乎其微,我也是信仰佛教的,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清净的心独自到竹林里去感悟,有时,微不足道、在常人眼里难以琢磨的小事都可以让你悟道,比如:看见林中走兽、石头的碰撞……所以,佛是语言所不能说出的。佛缘是不能强求的,所以,在佛教方面,有佛缘的人更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