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代练满级多少钱: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能够成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8 05:13:31

他们的封建势力不如我们强大

日本的倭头拥有着神的地位,所以倭头决定的时期,那些倭民们是会无条件执行的。

一、倒幕前的日本(板)

19C中期,日本还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延设在京都,但实权掌握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将军的政府设在江户(今天的东京),称幕府。德川家族就占有全国土地的1/4,将军以下有大名,全国共有260个,大名的领地叫藩,为了加强对大名的控制,规定大名须隔年到江户参观,侍奉将军一年,妻子儿女留作人质,常住江户。将军和大名有自己的家臣——武士,全国有200万人左右,所以说:“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的统治阶级。

占日本人口80%的是农民,幕府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德川幕府主张将农民置于不死不活的境地,“不要让他们困难,也不要让他们自由,就是对农民的慈祥”。农民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他们终年辛苦,却要将收获物的一半以上交给封建领主,还要担负名目繁多的苛税和徭役。统治者公然声言:“农民象芝麻,越榨越出油”。正是由于这样,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另外,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属于封建等级的下层,也受到幕府的歧视和压制。

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在日本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当时全国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场雇工达一百多人,大 阪、京都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贷者还在农村把农民抵押而过期无力赎取的土地据为己有,并召幕农民开垦土地,成为新兴地主。由于封建经济的衰败,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开始经商。总之,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他们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而一些大名和武士日益资产阶级化,由原先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了反对幕府的一支力量。可见,封建的幕府已成为日本社会的众矢之的了。

日本除了内忧,还有外患。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的政策,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请示,可以随意击沉一切有登陆日本企图的外国战舰。19C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到资本主义的侵略。同学们思考一下,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不久,西方列强也敲响了日本的大门。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入日本浦贺港。第二年,它第一个强迫幕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在这以后,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依仗着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苦难深重的日本人民对幕府的统治更不满。内因和外因结合,造成了幕府统治危机的总爆发。

二、倒幕运动(板)

早在1837年,下级武士出身的大盐平八朗,在大阪发动武装起义,反对幕府的暴政,有几百人参加。尽管在一天之内被镇压下去,这次起义成为打倒幕府统治的一个信号。从60年代中开始,日本人民掀起了斗争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西南部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级武士,迅速扩大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倒幕的主要力量。

1867年,倒幕派加紧在宫延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获得讨幕密诏。陷于孤立境地的德川庆喜见势不妙,立即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政策略,辞去将军的职务,“奉还大政”于天皇,妄图以此来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时机,卷土重来。1868年初,德川庆喜潜出京都,逃往大阪,集结兵力,待机反扑,于是一场公开的内战爆发了。在京都附近的伏见、鸟羽一带,倒幕军与政府军展开了决战。这场战役,幕府军队全线溃败,倒幕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倒幕军乘胜追击,直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往东京,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

三、明治维新(板)

(P161大字)明治维新是日本天皇政府自1868年开始实行的一场资阶改革运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各藩的统治权,打破了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②在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际上是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积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由于明治维新的领导权掌握在地主资阶的代表武士集团的手中,作为幕府统治的支柱,他们同封建势力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地主资阶专政。同时,也由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较晚,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后面,强迫日本的地主资产阶级特别狂热地运用对外侵略、掠夺和杀戳的血腥手段,来补充本国财政资本的不足

日本不如我们国家腐败,封建.

维新初期,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著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於1877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馀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於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著留洋知识份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於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特别是现代文学与欧式风格建筑)。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前的武装倒幕原因,应从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内外因进行分析。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是日本落后的重要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日本原有的阶级结构,形成了倒幕前日本的改革力量,幕府统治成为众矢之的,这是倒幕内因。随着英、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的完成,1853年日本大门被美国打开,民族出现危机,日本主权受到严重侵害,倒幕时机已成熟,这是倒幕的外部原因。在人民支持下,倒幕派进行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在此前提下,明治天皇进行明治维新。
在世界历史上与明治维新同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有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以及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这也说明了日本顺应当时走资本主义道路是强国之路这一趋势,从而摆脱了被侵略的局面,成为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比较研究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结果却迥然不同,这成为史学界极为关注的问题,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其中,对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探讨是最受关注的方面。以下仅列举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将学者们对原因的探析作一概述〕”
1.时代和国际环境不同
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正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为列强在东方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竭力压制和扼杀中国的改革和革命运动。
2.国内条件不同
①政治体制:中国有着长期的皇权专制和官僚主义传统,使商品经济发展缺少必要土壤,平均主义等思想观念不利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帝国主义的分割统治使国内统一市场无法形成。日本的封建领主制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维新派的尊王倒幕号召客观上符合建立民族国家和统一国内市场的要求,以大阪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步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思想文化传统:中国儒家学说极大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华文化的优越感使知识分子对外来文化有某种抗拒心理。日本知识分子则易于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技术在日本传播快、普及早,并与自身民族文化融合,对维新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改革的主观因素不同
①领袖人物:日本改革派骨干多为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具有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中国维新派则不了解外部世界,习惯于用老观念、老方法对待新事物,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②国家政权:日本明治政权掌握在改革派手中,改革成为基本国策和政府的一致行动,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政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改革受到多方阻挠,根本无法进行。
③人民群众:日本明治维新重视利用人民的力量,终于推翻了幕府统治;中国维新派轻视群众、脱离群众,看不到人民大众的巨大力量,孤立了自己。
除此之外,有学者认为,明治维新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封建社会的迅速分化,而促使社会迅速分化的直接原因在于西学的广泛传播,因此,西学的传播和影响是明治维新成功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一些学者指出,西学的传播及其影响对明治维新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毫无疑问的,而将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完全归结为这一方面,未免失之偏颇。因为西学在日本虽有传播,但由于幕府的严密控制,其影响还是有限的,况且,传统观念与之发生诸多抵触,或多或少也限制着它的影响范围亚洲的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