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的东西有哪些:你知道新五线谱(新谱)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11 16:38:00

新五线谱的发明--简谱与五线谱巧妙而完美的结合

  著作权人:王亚庆 作登字:09-2005-A-015号

  新五线谱(新谱)的发明——简谱与五线谱巧妙而完美的结合

  王 亚 庆

  本人系基督教唱诗班成员,在多年的歌唱实践中,发现很多人对五线谱感到艰涩难学,经本人潜心研究,推敲琢磨,终于完成了新乐谱的发明,这就是新五线谱,简称新谱。她是把简谱的优点与五线谱的长处巧妙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兼容并蓄,相得益彰,而成为新时代的廿一世纪的新乐谱。
  五线谱有两种唱法,一是固定唱名法,无论何种调都用C调唱,唱名固定不变,适合于乐队乐器演奏,也比较容易学;二是首调唱名法,各调的唱名随调性而改变,在五线谱的每条线或间上都可以唱“1”,所以比较难以掌握。音符在线或间的唱名是以七种调性C、D、E、F、G、A、B而变化着的,使人学唱时非常吃力,既容易唱错,又容易忘记。在有的乐谱上用简谱音符并列在五线谱之上以方便学唱,而产生依赖性,人们同时看三行(简谱、五线谱和歌词)的难度是比较高的,从而分散了歌唱者的注意力,不能很好地发挥歌唱水平。本人以五线谱音符符头作为研究对象,把简谱1、2、3、4、5、6、7七个唱名数字直接填入五线谱音符符头内,这样符头唱名就明确了,不需要背口诀或用多种技巧来确定唱名,也不影响五线谱原有的美感和传统格式,我们可以把主要精力和注意力放在歌唱或演奏上面,也可以随着音符在线谱中的上下、高低位置的变化而能有意识的唱出音高明确的和谐之声,因为符头在线谱上的位置已经确定了音高,并且不会因时间关系而生疏和淡忘。新五线谱在二分音符符头中用增加小半圆弧以增强醒目感来表示二拍;新五线谱中休止符与五线谱休止符相同,保持原样,这是对五线谱文化的传承,也符合国际音乐文化习惯。
  新五线谱有阳文版与阴文版之别,就象我们雕刻印章一样有朱文和白文之分。这二种不同版本的新五线谱,为人们在运用新五线谱的制作、作曲及手书乐谱时多了一种选择。阳文版比较适合于作曲和手书乐谱,方便快捷;阴文版较适宜于乐谱的印刷出版,清晰明了。
  新五线谱是一种简谱版的五线谱,具有普及性、群众性和实用性之特点,其实用价值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人们已经学会简谱,再掌握五线谱一般知识,就能一目了然地读谱和视唱,歌曲旋律可以脱口而出,无需死记硬背调性和摸索唱名及音高位置,使人们轻松自如掌握新五线乐谱并享受其带来的乐趣。
  实践证明:个人、合唱团经过很短时间的练唱,就能轻松掌握新五线谱,从而垮越了线谱难认的鸿沟。显现了新五线谱适应合唱的特点,以及少儿线谱的启蒙教育。
  新五线谱的问世,给人们在音乐乐谱上多了一种选择,也是对五线谱、简谱的继承和有益补充,她满足了人们对线谱的认知渴望。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新五线谱在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应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感谢上帝!让新五线谱(新谱)这个新成果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吧!
  -------------------------------

  --推广新谱 普及新谱 有益大众 有益社会--

  制作方法:1 用电脑绘图软件便可自己动手制作你想要的新五线谱 (新谱)歌曲和乐谱,或请做名片的扫描或拷贝后自己复 制.
  2用五线谱软件制作则更为方便,快捷.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种方法。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和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一线、上加第一间,下加第一线、下加第一间等,各代表一个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号有三种:高音谱号,又称G谱号,低音谱号,又称F谱号,中音谱号,又称C谱号。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中常用的有五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三种用 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音区。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

五线谱一般分类为:

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

分谱:分别记载着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

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在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一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四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钱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来又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五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到了16世纪又有了加线的办法,它更加完备了音高的记载。

有量记谱法是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的。这种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的记谱法,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用涂以黑色涂成的,它被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又被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一直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8种。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周逐步流传和使用,是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才有所推广。在五线谱之外,还存在着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在16世纪中意大利和英国就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20世纪初,也有人对五线谱进行过改革,并作过种种多线谱的尝试,但都未能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