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3内政好麻烦:襄阳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2 18:36:56

湖北襄阳简介-湖北襄阳概况-湖北襄阳旅游资源介绍

  --------------------------------------------------------------------------------

  古隆中
  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包括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独乐山,总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隆中山为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隐居的地方,刘备曾三顾茅庐于此,为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195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保存的有两组主要建筑物:一组是诸葛亮的故居,包括三顾堂、草庐:另一组是祭祀性建筑,包括武侯祠、古隆中牌坊。此外还有一些与诸葛亮当年生活有关的遗址,如:六角井、躬耕田、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野云阉等。
  三顾堂:四合院等,为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堂内有石刻诸葛亮像、石刻《隆中对》、前后《出师表》和其他一些题刻。门前有3棵高大矗立的柏树,相传刘备在此拴过马。堂后是当年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其遗址现建有草庐亭。堂外左侧东北角有六角井,相传是当年诸葛亮的生活用井,后人在井周围装置了石栏杆。
  武侯祠:位于三顾堂东,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
  抱膝亭:位于三顾堂前约100米处,登其上可观隆中全景。当年诸葛亮常在此地抱膝长吟,后人即于此建亭。现有的亭子为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亭后有一座明代建造的大型龟驮碑,碑正面刻“草庐”两个大字,背面刻“卧龙处”,为当年诸葛亮古宅的指示碑。
  野云庵(又称卧龙深处):位于草庐亭北100米处的半山腰处,四合院建筑。据传,当年诸葛亮常常在此高卧,饱览隆中风光。雍正七年(1729年)襄阳郡守尹会一初建,后经重修。

  襄阳古城墙
  襄阳城筑于汉初(具体年代无考),屡经整修(从城墙砖上有“邓城”,“太平兴国”、“岳”、“光绪”等字样可证),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明洪武初年,卫国公邓愈守襄阳,在整修旧城的同时,并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增辟二门(大北门、长门),连同原有四门(详见《县城集镇》部分),各建城楼一座(今仅小北门城楼岿然独存)。六个城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宽10米左右,用土层层夯筑,外用大块青砖垒砌(今仅存小北门,大北门和襄阳公园附近各一段)。城北以汉水为池,东、南、西三面凿有城濠,濠宽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终年水波潋滟,俨若平湖(今襄阳公园用以供游客泛舟),全国罕见。由于城高且固,濠宽且深,加之汉岘天设,山川环卫,是以号称“铁打的襄阳”。
  襄阳城雄踞于汉水之南,与盘峙江北的樊城隔江相望。整个城区微呈方形,城池高大壮观,古朴多姿。它的北面有滔滔汉水作天堑,南面和西南有岘山、真武诸山作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实为汉水之锁钥,江汉之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地有“铁大的襄阳,纸糊的樊城”之说。
  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上有城楼箭垛,蔚为壮观。
  与城楼亭阁相映媲美的建筑还有城内的昭明台和谯楼。昭明台又名山南东道楼,钟鼓楼,原位于襄阳城中心,是一座跨街的城门式建筑。据说梁昭明太子生于襄阳,在此楼攻书习文,并广集天下佳作,编纂成巨本文选《昭明文选》而流芳百世,故改名昭明台。古护城河,已成为古城美景之一。它在宋代的平均宽度就在一百八十米以上,最宽处超过二百五十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保存着原样。

  襄阳夫人城
  夫人城在襄阳城的西北角。这里有一座城外城,与襄阳城紧紧相连。城墙高二丈余,周长约十余丈,城墙朝北的一面上方正中有一碑刻上书“夫人城”三个大字。这城墙、碑刻系清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襄阳人民为缅怀韩夫人所筑。它记载着我国东晋时期苻坚派兵十几万,分三路进攻襄阳。时朱序守城抗敌。朱序之母韩夫人登城巡视,检查战备,查看敌情,指出城西北角为薄弱之处,急需加强。因朱序忙于全面防务,她即率领城中妇女,夜以继日在城西北角内侧加修一道城垣,长20余丈。不久,该处旧城果然坍塌,晋军移守新城。后来,由于都护李伯护充当内奸,城破,朱序被俘,她下落不明。所修之城,后人称为“夫人城”。夫人城不仅本身是名胜古迹,还是观赏山、城、洲、水的最好的立足之颠。

  襄阳米公祠
  米公祠,是纪念宋代书画大师,鉴赏家米芾的祠宇。位于樊城西南隅的柜子城上。祠堂庭院清静,碑石林立,怪石嶙峋,银杏参天,给人以清,静,幽,深的感觉。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吏,人称“米襄阳”。他攻诗文,擅书画,尤善长行、草,史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美誉,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米芾绘画染山水,独具一格,被人称为“米氏云山”。
  米公祠原外米家庵,是米氏家庙,始建于元末,明代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并摹刻碑碣30余通。祠宇由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建筑组成。除仰高堂的重檐歇山式外,其余均为硬山式。拜殿正中有帖墙四柱三间五楼式牌楼,每楼檐下置斗拱,起支撑和艺术装饰作用;牌楼两边额枋置有人物八仙图案,玲珑别致,庄重古朴。新建的碑廊和东、西两苑内镶有米芾、黄庭坚、蔡襄、赵子昂及近现代书法家的书法石刻100余通,为华夏米芾书刻的艺术宝库。

湖北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 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去看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