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头两边凹陷:"水月能俱隐,心境能双亡"请问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1 18:42:22

岩头、雪峰与钦山文邃同乡为友,三个结伴同行,四处参访,始参临济,后参洞山,再参德山,岩头、雪峰认嗣德山,钦山则机缘不契,终归洞山门下,得悟成道。三人同道而殊归,一方面表明秉性不同,另一方面也表明二师门风确实有异,近则易契,差则难继。
三人同行参访,相互切磋之处必多。史载两则因缘,一据《祖堂集》卷八《钦山和尚》:师与卧龙(岩头)、雪峰煎茶次,见明月彻垸水,师曰:水清则月现。卧龙曰:无水清则月不现。雪峰便放却垸水了云:水月在什么处?这则因缘《传灯录》亦载,只是与此颇有差别,一是去掉了“无水清则月不现”的“无”字,二是将雪峰与岩头的位置颠倒了一下,好象岩头的境界更胜一筹。无论如何,钦山最是老实,水清则月现,大概是寂而能照,从定发慧之意,这与洞山强调修证、清除污染的的门风一致,后世之“默照禅”并非偶然。不论是“无水清则月不现”还是“水清则月不现”,都表明了水月俱隐、心境双亡的风格,与德山一门一法不立的门风相同,不论是放下水垸还是踢倒水垸,都是无水无月之意,更是这一精神的凸现。

水和月亮都可以隐藏,心和情境都可以如死灰般沉寂

映照月亮的水和水中映着的月亮都可以看作是不存在的,体验着此情此景的心和印在心中的情境也都可以没有。心中无物而“忘形”,修禅者应该做到心中无物、无我的的忘我境界。

这与慧能和尚的著名偈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异曲同工,佛本清净,万物在他眼中皆是空的,美好的事物也罢,丑陋的事物也罢,色既是空。

它所蕴涵的佛理跟“五蕴皆空”、“色空相即”、“诸法空相”差不多,都是表现禅宗了无所得的般若空观,是禅宗破除五蕴执着、圆融真空妙有、体证澄明自性、彻见本来面目的一种思想内涵和思维方式。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在佛教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般若真空与涅盘妙有一起,共同构成禅宗思想的两大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