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拉斯的绿龙: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4:33:51
除了孟姜女哭长城,还有哪些?

望京楼:

  当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在谭纶的支持下,亲自规划和督造了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

  此段长城的结构独特,城墙是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砖包砌而成。金山岭长城东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楼,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顶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据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条石死伤了许多人,但条石仍运不上去。此事感动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运石。当晚,二郎神来到老虎山下,见到成堆的条石堆放在那里,随即将他的神刀一晃,立刻变成赶山鞭。他手挥赶山鞭向条石上抽打,同时喊声"变",那一块块条石,马上变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顶。到山顶后他数了数,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恰逢此时,一个士兵台帐小解,忽见二郎神赶羊,惊叫一声往回跑。二郎神听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惊,将几十块条石踢下山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随即腾身上天。

  就这样,修望京楼的条石,就缺了几十块。现在登上望京楼时,会看到楼底十二层奠基条石中有五层是碎石块垒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条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当地人称此山坳为条石坳。

  左公柳: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 关于这棵古柳树还有着一段传说。

  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去平息动乱后,他来到嘉峪关当他看到戈壁滩上一片荒凉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就什么也见不到了,令他感概万分。由于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青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纷纷开了小差。左宗棠见此情况,为了稳定军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决定在路旁大量植树,制定出严格的法令,以其保证树木的成活。若干年后,这一带已经杨柳成荫,树木成行了。后来有个文人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1

在甘肃嘉峪关附近,有一块洁白的晾经石,传说是玄奘晾经的地方。 据说唐朝玄奘与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从印度取经回来,闯过火焰山,涉过疏勒河,来到河西走廊。这天,天气特别炎热,烈日当头,如焚 似火,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更是热得无处藏身,石块被烤得滚烫滚烫,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骑马在前,三个徒弟背着经卷紧跟后面,没走几步就个个被烈日烤得汗流 浃背,唇干舌燥,面红耳赤。猪八戒实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师父道:"这天要热死人,还是找个树荫歇息一下再赶路不迟。"玄奘听后立即呵斥道:"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连棵草都不长,哪里来的树,还是赶快赶路要紧!"八戒无奈,只得撅着大嘴,气喘嘘嘘地向前赶路,一边走一边向天上看去,只见天上蓝蓝的,一丝云彩也没有,顺便说了一句:"这会儿要是下一场雨该多痛快呀。"

不料。话音刚落,立即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师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汤鸡,经卷也全被淋湿透了。天晴后,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个好地方好把经卷摊开晾晒一下。悟空一个跟头翻上云端,发现不远处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听得知此山叫洞庭山。悟空赶紧带师傅来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满意,并指着一块黑油油的大石头说:"这块石头正是晾经的好地方,你们赶快打开经卷摊开晾晒,并令八戒看守经卷,不得有误。"很快,经卷晾晒干了,师徒四人急忙收拾经卷,准备赶路。不料有几张紧紧粘在石头之上,怎么揭也揭不下来。没办法,只好抄录在别的纸上。

不久,这块晾晒过经卷的黑石突然变成白色。以后,人们便把这块洁白如玉的石头称为"晾经石"从此,这个民间传说就流传开了。
明初,朱元璋为巩固西北一带防线,派征虏大将军冯胜到河西走廊一带驻防,并准备在那里选址建关,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冯胜到处视察,寻找关址,最后决定在龟盖山上修造一座雄关。他很快请来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线、钉了木桩,准备第二天破土动工。谁知第二天一早,冯胜来到工地一看,发现地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他一边派人四处寻找,一边叫来昨夜值班兵士询问。值班兵士禀报说:"昨夜我值班时,不曾合过一眼,到四更时分,骤然狂风四起,刮得天昏地暗,风停后,再看地面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了。"正在此时,到别处寻找线、桩,士兵气喘嘘嘘的跑来报告:"丢失的线、桩已在狭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冯胜将信将疑地跑到那里一看,桩和线整整齐齐地钉在山坡上,真是惊讶不已,静下心来再仔细观看这里的地形:只见南面祁连山白雪皑皑,北面马鬃山连绵不断,西面是广阔戈壁滩,东面绿洲片片,还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脚下,山势平坦,方圆还有五十亩地大。若在这里建关,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汤。进而细想,当初选址在龟盖山,那里是讨赖河下游,夏季由于祁连山积雪的大量融化,洪水冲关而过,会致使全军覆没。越想越感到庆幸,"真是天助于我而改关址也"。冯胜立即上奏皇帝,随后,大兴土木,修筑了一座长220丈的嘉峪关城。

据传说,关城改址完全出于关云长显灵指点。老百姓为纪念他,便在关城内修了座"关帝庙"。庙由大殿、陪殿、过庭、牌楼等构成,面积约720多平方米,建造得十分富丽堂皇。许多人为表虔诚,还自愿集资捐款,用重金买了一颗宝珠,嵌在大殿顶部。从此后,宝珠日日夜夜放射出夺目耀眼的光芒。一天傍晚,突然天空黑暗、黑云压顶、电闪雷鸣,全城百姓惊恐万分,纷纷跑出家门观看,猛听见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突见两条巨龙在空中飞舞,一直飞入关帝庙,再也不见出来。第二天,雨过天晴,人们纷纷来到关帝庙一看,在大殿顶部安放宝珠的两旁,各有一条巨龙,栩栩如生,正好构成一幅"二龙戏珠图"。这个神话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2

摘自《长城历史与传说》,本书购于八达岭长城,未标明作者、出版时间、单位等等,仅在书后标了“星创伟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制”。以下系列皆出于此。

“十口金镢露着袢,十口金锅露着沿,百样草药到处见。”这是流传在八达岭上的歌谣。怎么回事呢?有一段故事传说。
秦始皇修长城时候,征集了全国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还好说,特别是南方人来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饱,劳动又重,死的人就多了。阎王小鬼把死在长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庙里注销户口。城隍爷打开户口簿,挨个一查,说;“这些人都不到死的岁数,不能注销。”小鬼回禀阎王,阎王来找城隍说理,说他们已经死了,填了长城馅,为什么不给注销户口?城隍说:“他们寿数未尽,根本就不该把魂拘来。”俩人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没办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玉皇大帝听了俩人争执的理由,官司一时不好断,就让他俩先回去,然后让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调查。太白金星变化成一个老头,来到长城上一了解,确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万。死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吃不饱,二是活太重。同时还了解到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族侵略。太白金星回天禀告了玉皇大帝,玉帝为了拯救民工,加速长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爷和药王爷下凡。老君爷造了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这两样可是宝贝。那十口金锅煮上饭,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们再也不饿着肚子干活了。那十把金镢更是厉害,不管多大的石头,用金镢一比划,一块四棱见线的大石条就出来了,民工们再也不用费力开凿石条了。药王爷为了治民工们的病,就在长城内外撒下了许多药籽,长出了许多草药,什么柴胡啦、知母啦、苍术啦,不下几十种,民工们有了病,一吃就好。有了这几样宝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万里长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老君爷没收回去,一直就在八达岭埋着,光听说露着沿,露着袢,就是谁也找不到。药材可是到处都有。
回头再说阎王爷和城隍爷的官司。修长城的民工,阳寿未尽,本来就不该死,不应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断的是城隍有理,阎王无理,阎王的官司打输了。所以后来,人们给城隍修了庙,叫城隍庙,给玉帝修了庙,叫玉皇庙,也给老君修了老君庙,给药王修了药王庙,唯独没人给阎王修庙。不知旁处有没有,反正围绕着长城八达岭一带没有阎王庙。

1.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废,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北而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2.跑马长城界
秦始皇把胡人打跑以后,为了阻挡胡人兴兵复仇,提出在与胡人交界的地方,修一座坚固的长城。他的建议,博得了许多大臣的赞赏。并一致认为,应先从东北的辽中开始,因为那里一面临海,还是一个战略要地。从那儿开始,在胡人恢复往日的气势以前,完全可以把长城修完。
那么,到底修到哪呢?秦始皇主张将统一的六国全部用长城围上。许多大臣表示:如果把六国全部围上,长城总长可达几万里,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修完。这样一来,人力物力消耗太大,有可能造成人亡国空。所以,大臣们建议,还是短一点好。但是,不管大臣怎样反对,秦始皇还是极力主张用长城围住六国。他越是极力主张,大臣们就越是极力反对。秦始皇扬头想了一会儿,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冷笑。他提议,跑马划长城界。让一个将官,骑一匹快马,人马饱食之后,人不下马,马不停蹄,由山海关起跑,经由六国边界,能跑几天算几天,跑出多远修多远。
众大臣一想,这还可以。纵然是追风赶月的千里马,跑上两三天,也就是两三千里。所以,他们点头答应谁想到,秦始皇又提出一个条件:沿全国边界,不论山峰还是平地,每三百里修一行营,跑马者从行营中跑过,以壮人马之威。众大臣不知其中用意,也都同意了。
文武百官退下以后,秦始皇把心腹之人找来,如此这般地吩咐几句,他们便分头行事去了。
跑马这天,只见一员将官,顶白盔,骑白马,穿白袍,挂白甲。他从第一座行营中飞出,走平地,越高山,半天多时间,冲到第二座行营。冲出二座行营,直奔三座行营。四座、五座……六天多时间,冲过十座行营。
秦始皇接到探马的传报:跑马者已冲过十座行营。
这些大臣很纳闷,这马怎么这样能跑啊,六天多了,还跑啊。
又有五六天功夫,探马又报,跑马者已冲过二十座行营。大臣更奇怪了,怎么,这马还跑哪?这是什么人?骑的是什么马?十多天了,俄不死也该累死了。想必是仙人骑神马?
又过六天多,探马又报,跑马者再次冲过十座行营。
这回大臣都明白了,就是神仙也不行吗。你瞅我,我瞅你,是不是秦始皇从中搞鬼了?
探马接连传报,跑马者冲过四十座行营。秦始皇这个高兴呀,就甭说了,可是,有的大臣鼻子都气歪了。
白袍将还在骑马飞跑着。战马跑到嘉峪关的时候,只见白袍将猛抽白马几鞭,白马口鼻流水,一个大翻个倒在地上。白袍将也从马上掉了下来。
这是怎么回事?一匹马怎么一气跑了一万多里?原来,这是秦始皇用的计。为了达到长城围六国的目的,他提出每三百里设一行营,他派心腹之八,每座行营都备一匹白马,一员白袍将。第一座行营的白袍将到第二座,第二座的预备人马接着跑出,看上去如同一个人一样。就这样,一共传了四十多座行营。
那为什么到嘉峪关人落马倒呢?原来,驻嘉峪关行营有个姓赵的将官,对秦始皇这种做法极为不满。他认为,长城修到嘉峪关,就可以阻挡胡人的进犯,何必要修那么长呢?太劳民伤财了。所以,他见前营快马一到,让俄了几天的战马一个劲的喝水。他上马以后,猛打战马两鞭,战马一机灵,紧跑几步,呛水倒在地上。
秦始皇听说马倒嘉峪关,很不高兴。但是,按照他事先的话,长城只得修到嘉峪关了。
3.元惠宗泪洒关沟路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登上帝位,建国号为明。是时,他封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受领攻取元大都(今北京)的重任。
徐达领兵北伐,一路征战,所向披靡,7月27日占领通州、大都城指日可待。元惠宗妥环贴睦尔得此消息,心惊胆战。他先在清宁殿与后妃、太子商议,想避兵北去;然后在端明殿召见群臣,发表主张。大臣们听后意见纷纷,吵闹得端明殿内一片混乱。宦官伯颜不花放声大哭说:“世祖忽必烈开创的天下,陛下应当死守,怎么能弃呢?”妥环贴睦尔在殿内徘徊一阵,叹了口气说:“时至今日,岂可再当宋朝的徽钦二帝!”他觉得与其被俘,不如逃走,就在这天的黑夜里,他率同后妃、太子和一些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北去。天刚放亮。皇室车马一行已走在关沟道上。他是很熟悉这条路,只是今日走来,百感交集,不禁连声长叹。元朝定都北京(大都)后,把原旧都和林(今内蒙古自治区正兰旗境内)称为上都。每年四月至九月,皇帝往上都避暑。秋后再回大部,“岁以为常”。“上都避暑频来往,飞鸟犹能识衰龙。”关沟是帝王往返必经之路,于是得到重点开拓,大兴土木,展宽道路,险要路段刻佛像于崖壁,建寺庙于道旁,乞求神灵保佑。最大的一座是大宝相永明寺,建有花园,帝王下榻的行宫和壮丽的、过街塔。过街塔遗址,便是今天还能见到的“云台”。那时,关沟道上十分热闹,有僧人写诗道:“砾中十里号五里,道上千车联万车。”妥环贴睦尔这回在关口路上逃生,一路凄凄惶惶,触景生情不禁热泪盈眶。想起日日夜夜宫中舞女斗腰肢的生活已成过去,来日未卜,更是痛苦万分。日正中天,正好走到永明寺过街塔前,这是妥罐贴睦尔登上帝位十周年时赦建的佛塔,本以为如此功德,禅灵能保住江山永固、可是过了甘多年内忧外患不宁的岁月,眼看就国破基摇了。寺院僧人照例赶紧设置祭坛,燃烛焚香。妥欢贴睦尔,无心久留,伫立一会几,就满面愁云的赶忙上路了。日暮时分,车骑登临八达岭山口。在北大红门下,他回身远望那暮霭沉沉的南方,似乎望见了朦胧中的大都,泣不成声,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从此,妥欢贴睦尔与关沟御路永别了。
妥欢贴睦尔北逃,是元朝灭亡的标志。朱无璋称赞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在他死后赐给他一个“顺帝”的称号。
4.成吉思汗夜走黑松林
1213年初秋,成吉思汗挥师南征,率领10万大军进驻乌沙堡。他眼神如火,容颜生光,登上山顶,摘下帽子举在手中,面对祭坛向天祈祷:“长生苍天,赐我胜利吧!现在我要出征,去惩罚金人!”山下万干将上齐声高呼:“天神!成吉思汗!天神!成吉思汗!”呼声震天动地,响彻晴空。成吉思汗面向将士训言:“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角鹰般地突进!与敌对阵。的时候,要像黄雀般节节跃进!要有饥饿的老虎、愤怒的雄狮那种吞噬一切的气概!”众将士慷慨激昂。接着一声令下,骑兵纵队如理弦之箭,滚滚南去。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八达岭。

正当先头骑队即将抵达关岭时,突然队形大乱,人喊马嘶。驰骋而上的后队,不再前行。成吉思汗在远处见此情景,十分惊奇,一不见关山烽烟旌旗,二没见弓努箭镞射击,这殷红鲜,一片惨状。原来是地面上铺满了一层铁,尖厉的铁针刺进马蹄马腿,人仰马翻,倒下时又再次被扎伤后,续马队再迅速奔来……“如此小技,岂能阻挡滚滚铁流!”成吉思汗冷笑一声,一面吩咐救治伤员和马匹,一面令后队上前清理道路,将铁扫下山涧、且扫且行,很快逼近重镇之所居庸关。

居庸关两侧高山夹峙,垒石筑城,雉谍临空,扼守要道。更有甚者,关城大门早已用铁水浇铸,真是固若金汤。成吉思汗令前锋试探进攻,只见城上雄旗挥动,金鼓齐鸣,箭镞如飞蝗,雷石似雨点。三番五次发动强攻,均无成效。成吉思汗大军困在关北山谷,一连数日,攻城不下,进退两难。眼看军粮草料消耗殆尽,难以再支撑下去。成吉思汗长叹:“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岂能断送于此?”这时,帐下扎八几求见,献过关之计。扎八几说:“几日探查,寻得小路一条,两旁松林茂密,只容单骑行走、由此迂回穿插,一夜之间,可绕到居庸关背后。”成吉思汗听罢,喜出望外,依计而行。傍晚,一面指使军队轮番佯攻居庸关:一面由成吉思汗率领轻骑,人御枚(在口中横御之物,防止说话),马戴嚼(横放在牲口嘴里的小铁链),直奔黑松林而去。黎明时分,居庸关背面的南口城下,金鼓之声大作,杀声骤起。成吉思汗骑队如神兵天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破城池。镇守南口城的金军将士,正在酣睡之中,还没弄清事情缘由,就当了俘虏。接着,成吉思汗北取居庸,南占中都(今北京),终成大业。

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齐国为了自我保护修建了一段城墙,叫做齐长城。不久,秦、燕、赵等国也都互继修筑了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防止北方匈奴入侵,指派大将蒙恬修筑长城,于是就出现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秦长城,史称“万里长城”。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征调大批军士和民夫,耗费人力物力修筑长城。一项艰险繁重的土石工程,也就后来就有了孟江女哭长城的故事。

看脸色突破昨晚颇大too哦漏刻录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