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宫 地空入庙:物价飞涨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2:56:11
国民党后期物价飞涨的原因

蒋介石带到台湾去的以下资料来源《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第五章国家垄断资本 第五节官僚资本的崩溃:
  自1947年2月,国民政府实行紧急措施方案后,即出现资金逃流海外现象。随着军事上的惨败,逃资更加剧。据1949年3月25日联合社报道,国民政府的金银外汇储备2.75亿美元,在上海保管者不过1/3,约0.73亿美元的储备已运台湾,余均存国外。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两次下令用轮船从上海运走国库黄金 2775358两、银元1520万枚、美元1537万元、珠宝以及大量外汇,总价值约5亿美元。
  1935年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试图结束混乱,实现货币统一,使我国的货币走上现代制度。但是不久爆发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不仅使国民党的货币统一落空,而且法币(纸币)的发行,反而为国民党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提供可能。从1936年6月到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的货币发行额增加了1445亿余倍。剧烈的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飞涨。打个比方,1937年6月,全国法币发行量为14.1亿元,此时如果一个人有12亿元法币(按兑换比价折合银元 元),这笔钱几乎等于国民党政府的货币发行总量;但是到1942年,则变成中储券(汪伪政权发行的纸币,强迫人民按与法币1:2的比价兑换)6亿元,1945年10月又变成法币300万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沦陷区按中储券与法币200:1的比价收兑中储券)。而到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实行第二次币制改革时(用金元券取代法币,按1:300万比价收兑),只变成1元金元券了,按当时物价可买5升米;从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物价又上涨了6441326倍,1元金元券的购买力只相当于9个月前的0.000000155元,这时连一粒米也买不到了,一粒米的价格以变成130金元券了。[2]

  如此剧烈的通货膨胀,必然导致抛弃这种纸币。抗战胜利以后,在国民党统治区,尽管国民党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和禁止金银、外币流通,强迫人民将其兑换成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但是并不能阻止金银、外币的广泛流通。在城市,金银、外币实际上已经取代了金元券成为市场流通中的等价物;在乡村,由于银元、铜币等硬通货不足,以物易物在市场流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粮食、布匹在许多地方成为市场交换的等价物。

  剧烈的通货膨胀也为外国货币占领我国市场打开了大门。除了美钞、港币广为流通外,在市场上还流通着英镑、法郎、叨币(新加坡币)、越币、葡币、印度卢比、缅币等各式各样的外币,除苏联及东北亚国家外,几乎周边国家和华侨较多国家的货币在中国市场流通中都被派上用场。据估计,在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在中国流通的美钞约有3亿美元,港币约有5.8亿港元。
  这就更加加剧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为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国民党政府滥发法币和金圆券,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通货膨胀,市面的货币量过大,造成货币严重贬值
另外就是供不应求。需求量庞大,自然价格就涨上去了

在法币贬值前的中国,物价水平极低。一块银元可以买五十斤大米,普通职员月收入几十银元维持生活绰绰有余。而大学讲师最低也有二百银元的月收入,教授多挣四五百银元一月。

当时,国民党政府已高度腐化,大量资金注入以四大家庭为代表的利益集团,使本来就物质贫乏的中国负担极大.又因为要打内战,需要大量资金买军火发军饷,给当时的经济带来灾难性的打击,为了维持政府运转,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滥发货币,一方面货币流通量过大,一方面物质严重不足,因此物价便象坐上了航天飞机,一路狂飚

就是工资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