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在台湾日子不好过:三国人物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22:00:18
可单一武将回复,当要详细。
看看这网站论坛《http://www.chenliyang.com/leadbbs/Boards.asp
还会加分。

你可以到这个网站去,很详细的
http://www.xfol.com/sanguo/wenyi/renwu/index.html

我的吴国 孙静 哈哈 他和我小学同学同名..就他了
一、前言

除了外观上很明显的二宫之争、权臣乱政及暴君残虐等东吴败亡三部曲,内涵亦极为可观。

包括权臣孙峻及孙綝其实原为孙氏宗室,也就是权臣辈出可视为二宫之争的延续,还有孙皓时对宗室的阋墙斗争亦可当作同室操戈。再者为东吴对外战争由胜转败的趋势,也可见识到东吴用人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强变弱的关键不在外患而在内乱。至于最常比较的魏蜀相校,更可衬托出东吴为何败亡的理由,在相同环境的魏、蜀、吴三国,时代背景及影响因素大同小异,但是优劣互见,这就不能全怪天命注定,而是人为的悲剧。

老生常谈及泛泛空谈理论并不足为奇,以下就实际史料归纳整理事件含义。

二、诸王内乱及大翦宗室

所谓二宫之争本为孙权亲子互斗,血源上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皆为孙权之子;孙峻及孙綝等权臣乱政等同于孙家族子相争,因为二人俱为孙静之孙,孙静又为孙坚季弟,而孙坚再生孙策及孙权等诸子。对于兄弟互害与族人相陷,无异于五十步笑百步,总体上都是孙氏一家人骨肉互残。

虽有孙峻及孙綝对孙氏宗室痛下毒手,但孙皓残害孙氏宗室亦不惶多让。前任皇帝孙休(孙权第六个儿子)虽死,但还有寡妇孤子(朱皇后及四个儿子)在,孙皓先逼杀朱皇后,再杀其年长的儿子二人,先扫除前任王储的威胁。孙奋是孙权第五个儿子,死因也很离奇,话说孙奋母亲死后葬在豫章,但是豫章太守张俊只不过因地利而「扫除坟茔」,孙皓以此问罪,车裂张俊,夷杀三族,而且连坐孙奋及其五子,罪名太抵是民间谣传孙奋与孙奉可能会继位之类。其中孙奉是孙策的孙子,与孙权一脉同为孙氏宗室,但是孙皓顺手杀害。

算算孙权七子及后裔,激烈互争的程度不亚于西晋「八王之乱」的同室操戈:

长子孙登赤乌四年死,其子孙英被孙峻所杀。

次子孙虑嘉禾二年死,无子。

三子孙和在二宫之争中被贬到故鄣,后来被孙峻矫旨赐死,孙皓为孙和之子。

四子孙霸在二宫之争中被孙权赐死,二子被孙皓削爵徒放会稽郡乌伤县。

五子孙奋,事迹如前,与五子皆被孙皓所杀。

六子孙休,由权臣孙綝迎立,其妻及二子皆被孙皓所杀。

少子孙亮,继孙权之后为帝,前有权臣诸葛恪专权,中受权臣孙峻擅政,后被权臣孙綝所废。

归纳杀人与被害合计共有:孙峻、孙綝、孙英、孙和、孙霸、孙奋、孙奉、孙休、孙亮及孙皓等人,换句话说,彼此关系最远顶多为八亲等之内的近亲,自相残杀的孙氏宗室,原本同为一家人。

三、与魏蜀相校

(一)服从中央胜于地方分权

巩固中央领导,实为国强民富所在。

东吴因派系斗争,搞得民不聊生、最后而国破家亡,起因在于江东门阀士族的派系分裂,从太子派与鲁王派开始,斗成两败俱伤。若以规模比较,内乱的为害比外患的创伤更为严重。

孙权在二宫之争时,所丧失之诸位将军、丞相,比起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所损伤之有名有姓的文臣武将,还要多更多。

孙权嗣位时被曹操表为「讨虏将军」,当时还有朱治为行「扶义将军」、孙瑜为「绥远将军」、孙皎为「征虏将军」、孙辅为「平南将军」,均位杂号将军。这与刘备称帝前的赵云(翊军将军)、关羽(荡寇将军)、张飞(征虏将军)、黄忠(讨虏将军,与孙权官位相同)大同小异,都是杂号将军。因此有人叫声「将军」,以上诸将都可以回头应声,江东政权在起初孙权以杂号将军之位而与诸位杂号将军平起平坐时,就已注定没大没小。

这导致江东时有野心出现,人人皆有分权思想,欲瓜分孙家独权而插手,在太子派与鲁王派互斗及权臣挟君掌权时,铲除异己而陷人致死,政局混乱不堪。

当初曹操选嗣时,贾诩聪明地以袁绍、刘表「改嫡立庶」而惨遭败亡的下场提醒,因此策立曹丕比改立曹植更为有利;同理孔明在翦除刘封此事,为核心刘禅作出最好的拥护,虽然或有人以为刘封含冤,但是在支持中央、消弱地方的政策下,安定胜于一切。反观孙权先以诸位孙氏将军并立,已分权在先;孙权再以诸子并立,二宫之争,竟成惨剧收场;最后孙权又赋予门阀士族以世兵制拥兵自重,名为一个孙氏政权,实为诸将各个分权联盟——正如东汉被诸臣割地,三国因而兴起;西晋受八王之乱所伤,国破而民败。

东吴夹在汉晋中间,刚好承先又启后。

(二)灭亡之道

或云东吴既在二宫之争动荡不安,何以不见立即亡国,反而是三国最长寿之国?

其实孙权晚年时,魏蜀各有难言之隐,而难以趁机伐吴:

曹魏国力虽为三国之冠,但是迟迟不向外扩展的原因,在于中原天下有变,当时连年发生地震、旱灾及瘟疫,光是著名的建安七子就有五子在此次天灾前后死亡,不知其名的平民百姓更应伤亡累累。曹丕以四十岁壮年于黄初五年崩殂,同时代的文臣武将(曹仁、张既、苏则及邢颙等不少人死于黄初四年)一一皆殁,史书有名有姓已如此,没没无闻的平民百姓更不计其数,若再计算前后数年病卒人数,排除战争人为的因素,天灾致死的文臣武将不可胜数。而且中原在曹操死后数年内没有真正大规模军事作战,连曹丕征孙权都是虎头蛇尾;至于曹睿继位数年,亦无主动征伐大举——对外无力可以反推对内有事,故知中原正遭有变,故得休养生息,事过境迁始有余力对外发动战争。曹丕之死后幼君曹睿继位(托孤大臣司马懿、曹真及陈群),更代表曹魏政局「主少国疑、大臣未附、国人未信」,此时外有天灾,内有统治不稳,正值曹魏天下有变,因此尚无余力可征伐东吴。

蜀不伐吴除了先前有刘备于夷陵前例外,另外则是孔明发动南征、北伐,以及姜维屡出陇右,刻正于复兴汉室大业,讨魏优于征吴下,是以无暇攻吴。

相反的,吴不趁魏蜀交战,先安内而后攘外,反而多次北攻合肥、西击襄阳、东取亶夷、南征交广,结果鲜有佳绩而事倍功半。克劳塞维兹曾提到:「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这也说明为何东吴对外军事举步维艰的真正原因,基于对内政治斗争纷乱,产生对外军事无力难成。从孙权亲率十万大军还被张辽以八百壮士追杀,还差点命丧张辽之手时;以诸葛恪兴兵二十余万而难攻合肥三千守将不下,还造成吴军严重死伤时——正是此时江东战力早已不如当初赤壁之战抵抗曹操、夷陵之战阻止刘备时的骁勇兵卒。

从二宫之争开始,江表诸将内斗胜于外战;权臣兴起互相残杀,更在彼此争权夺利;暴君孙皓汲汲于展开杀戮,诸臣自保不足而忧于屠害。是以魏灭蜀时,东吴出兵侵蜀,趁火打劫,陆抗率领诸位将军以三万大军急攻永安二千守兵,居然攻城不克。守将罗宪此时有远虑(祖国蜀汉已亡国),更有近忧(吴卒三万而蜀兵二千),结果抵抗成功,最后东吴长征铩羽,撤退。

蜀汉北伐或拔城(武都郡、阴平郡)、或有战绩(孔明平南蛮、姜维屠陇右数万人),曹魏则有屡征乌丸、阻蜀及远征辽东公孙渊等胜绩,东吴则为山越多叛不已、屡次向外出兵一次又一次失利败退,甚至有跨海击辽的高难度用兵计划。讨论对外出兵战力之前,最好先衡量内部政治统御。

江东战力明显衰退,若非魏蜀急于互斗,东吴本应先亡。

四、人才多寡与王国兴亡

东吴兴亡最大因素还是在用人。

江东以孙坚、孙策及孙权之崛起,《辨亡论》曾提:「于是张昭为师傅,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徒奋其威,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之属宣其力;风雅则诸葛瑾、张承、步骘以声名光国,政事则顾雍、潘浚、吕范、吕岱以器任干职,奇伟则虞翻、陆绩、张温、张敦以讽议举正,奉使则赵咨、沈珩以敏达延誉,术数则吴范、赵达以禨祥协德,董袭、陈武杀身以卫主,骆统、刘基强谏以补过,谋无遗算,举不失策。故遂割据山川,跨制荆、吴,而与天下争衡矣。」正是江表诸公济济,东吴兴起的最大原因。

但是东吴败亡正由于前述兴起的反面缺陷,也就是缺乏人才:从二宫之争开始,结党分派互斗,结果太子派与鲁王派两败俱伤,人才一死就难以补充;再从权臣乱政开始,以强宗劲兵入主,臣强君弱之下,人才就算任用也难以出头;最后暴君酷杀,展开恐怖统治,君强臣弱氛围,人才还没出头就被残害。

孙皓曾向丞相陆凯探听虚实:「卿一宗在朝有人几?」陆凯小心回答:「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可见门阀士族仍是江东政权最大的特征,难怪陆凯惭愧地说:「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惧,臣何敢言盛!」少数精英如陆逊、陆抗及陆凯一族之盛(可往上推至陆康及陆绩等人,陆家本为江东门阀大族。),仍无法扭转江东国运,因此江东亡国实不在没有人才,而在于人才无法善用,形同没有人才。

这也不能乡愿归咎于阶级的矛盾与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同一期间可以比较邻国:蜀汉刘备及孔明用人,从不区分出身诠叙,是以虽传言荆益冲突,却无东吴诸孙乱政、权臣废君及暴虐激反等;曹魏自从曹操、曹丕及曹睿立基以来,虽有淮南三叛及司马夺权等,但是基本上国势相当平稳,陈寅恪所言「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之胜败问题」,不似东吴二宫之争时举国分裂。东吴还有孙氏宗室互相残杀、奸佞臣民泛滥,「贡举以厚货者在前,官人以党强者为右,匪富匪势,穷年无冀。秉维之佐,牧民之吏,非母后之亲,则阿谀之人也。」在魏蜀不会出现用人缺才,但却在东吴出现党派成群而无人可用,这当然是整体组织用人出了问题。

蜀末有姜维、诸葛瞻力挽狂澜,魏季有曹髦螳螂挡车,唯有东吴在无声中消寂。

五、战争不力往往是政治腐败的外在表现

盛世衰败取决于君臣,有秩序的领导永远优于混乱互斗。上有明君,下有良臣,国之兴也;暴君虐下,权臣篡位,国将亡焉。

详析东吴灭亡过程:杜预围江陵而杀吴江陵督伍延,注意到东方建业没有派援军西救;王戎攻克东吴曾作首都之武昌,亦是在无援来救下击破;王浑军抵横江,孙皓到是派援军应战,但丞相张悌仅率兵三万,结果张悌被斩;王浚兵临三山,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结果吴兵「望旗而降」,徐陵督陶浚向孙皓以二万兵请战,结果「其夜众悉逃走」;孙皓在没有抵抗兵力下出降,但是当时东吴亡国还有兵卒二十三万。号称有兵一、二十万,实则只有二、三万能用,或者每次只用小兵,形同舍弃大军,这是东吴亡国的最大直接原因。

一盘散沙似地溃败,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分明全国有兵二十三万,实却仅能拿出二万、三万应战,可见东吴未战已先亡,在敌人未来前,江东早已分裂,因此无法视为同一国家而如手足相依。是以江陵督仅守江陵一地,简单被杜预围攻而伏,最初,孙皓曾经征召西陵督步阐,但步阐深怕有危,于是率众降晋,后来虽派陆抗镇压,事后对步阐等人皆夷三族,这就是镇守边土的江陵督,边将思叛与中央对抗。加上山越问题不断,就在东吴亡国前之宝鼎元年,「永安山贼施但等聚众数千人,劫(孙)皓庶弟永安侯(孙)谦出乌程,取孙和陵上鼓吹曲盖,比至建业,众万余人。」叛军与山越层出不穷,势力林立已成鼎沸。

这也是后来江东形成「门阀政治」之形势,士族遂有「王与马,共天下」之声望,地方势力居然也能与皇族统治者平起平坐的前因。没有中央强而有力的统御,各地军力形同孤立的小兵散勇,名为一个国家,实为各地联盟,地方世代拥兵各自为战而仅受中央微薄控制,结局当然是被外力有系统地一一消灭。东吴君臣互斗,大幅消弱政府牧民实力,几度彼此互殴下来,东吴帝国名存而实亡。

曾在《蜀相用人》提到:「虽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派系,但是要任由派系来左右,还是主动控制派系,则事在人为。曹操与孙权选择与派系妥协,故有士寒之争及二宫之争的冲突;刘备及孔明以个人魅力主导派系,因此徐州时的丹扬兵与豪族之争、荆州时的亲曹与抗曹之争、益州时的荆益之争等,均被政治手腕巧妙地陟罚臧否,从此失去声音,等到留给刘禅的王国,已无丹扬、豪族、亲曹、抗曹、荆州派、益州派或地主阶级的干扰。『致人而不致于人』,与受制而看人脸色,就在主动与被动之际。」

中央集权的意义在于统治地方,掌权瓜分的野望则为破坏中央。

蜀相孔明巩固中央领导,严打刘封、彭羕、廖立及李严等人,或言犹以为过苛,但反观东吴以党派斗争、诸王乱政及门阀分权,最然居然以互不相救而亡国。当权臣与暴君互斗,造成失去中央的同时,也失去地方的存在基础,这也是为何东吴被各个击破的主因,缺乏同国之间的整体互援。昔日赤壁之战,孙权派周瑜与程普「船粮战具俱办」,孙权本人除了在后方「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外,又与刘备联盟,故能抵抗曹操;后来刘备东征虽攻占夷陵,但是孙权派陆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最后终于击退刘备。孙皓时晋军六路吞吴,东吴未能守着任何一路,也没有派出任何足以相抗的大规模援军,因此东吴灭亡。有援虽然不一定必胜,但是无援则败大于胜。

权臣与暴君互斗于内,难怪东吴战争愈打愈差:从赤壁退曹操、夷陵战刘备之胜仗;到孙权攻合肥被张辽追杀、陆逊征讨襄阳不成之平手;以至于后来孙遵攻江夏被击破、围弋阳被击败之败仗——最后西晋六路吞吴,呈现一面倒之斩首行动,皆可看出东吴战力由盛转衰的趋势,同时也是孙氏政权控制江东的能力由强变弱的过程。

中央由上而下治国,胜于地方由下而上乱政,表现出孙坚、孙策及孙权之兴,彰显着孙亮、孙休及孙皓之亡。

六、结论

无意创立任何法则、公式或定理,失去史例的议论不但空泛,也没有意义。与其重在争论褒贬而忽视史实,不如详述史实过程而得出心得。

咬文嚼字钻研于字句所代表微言大义,或是汲汲营营于评价人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二宫之争能不能比得上汉朝七国之乱及晋代八王之乱,除了见仁见智各有观点外,不如多看看江东衮衮诸公有多少人死于二宫之争,多少文臣武将在二宫之争中箭落马。虽然二宫之争这种政治斗争与赤壁之战这种军事战争,在性质上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损伤相比、人数众寡的比较还是可以拿来参考。

因为二宫之争彷佛发生一场比赤壁之战更大的战争。

比方查查史书(正史、野史、当代笔记及来往书信皆可),端详曹操在伟大的赤壁之战损失多少文臣武将,或者牺牲的最高阶级为何种人士?便可比较出东吴在二宫之争中,所损失的丞相、将军统计有多少人,甚至波及太子、亲王等皇族有多少人。再来看看究竟是否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就准备亡国,还是孙权在二宫之争后面临权臣与分裂。

放大蜀汉荆益互斗,大有人在,比方荆州派大举压制益州派,而迫使刘备东征及孔明北伐以至于后来亡国等谬论;缩小东吴二宫之争,司空见惯,反倒有人认为宫廷内小规模吵嘴,无关大局等。褒贬评价可以高抬也可以低贬,但是实际的经过才是真正的过程,与其争论荆益互斗与二宫之争的影响大小,不如仔细析算吴蜀在各次事件的损伤人数多寡,数字会说话,事实永远胜于雄辩。

多少人以为蜀汉因为没有人才而亡国,不如反观东吴陆机《辨亡论》之言,究竟是鼎立三分何国因为缺乏人才而灭亡。若能高唱孔明夺权篡位,亦可检视东吴诸葛恪、孙峻及孙綝等权臣乱政的过程,再来决何者为定安内攘外或动荡国本,有无政变内乱或者对外用兵就是最好的试金石。空口白话点评人物还不如建立史实描述细节,不管蜀将姜维用兵如何优劣,或者蜀臣黄皓如何高度误国,比比看东吴末年时的吴将如何作战,或者吴臣陆凯及陆机如何描述当时政局,再来决定结论究竟是否蜀汉力战而亡,还是东吴坐以待毙。

史料有现成事件俯首可得,容易客观;评比人物功过全凭观感,主观臆多。动摇东吴统治的二宫之争、权臣辈出及暴君残虐,与其无根侃侃而谈评价或影响,不如就事娓娓道来史实人物与经过

顶级武将,元帅型:

孙坚:孙坚在历史上天下无敌,董卓最怕就是这个家伙,曾经收买过他(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今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华雄历史上是孙坚斩的,伐董的时候所向披靡,靠一家之力杀得董卓迁都。
在游戏的技能“驱逐”有点废,因为一般来说气力是用不完的,驱逐只有普通攻击有用,可惜了。而且他出现的时间比较短。

孙策:孙策的技能不能同日而语了(武力低者全战法成功爆击),因为初期在孙策附近几乎没有武力高过他的,中期以后孙策的武力也练上去了。3S的适性也太恐怖,初期一般用枪兵放螺旋,90%以上能混乱敌人。中期拥有朱桓使枪以后,孙策可以换骑兵,高攻去爆敌人。

周瑜:周瑜的火神绝对是埋包杀人放火必备(因为不会自伤),而且他高统中武高智高政高魅,干什么都可以。可以配蒋钦(高武力,弓将)小乔(奏乐),放爆击乱射,周瑜的爆击图像很帅的,呵呵。

吕蒙:吕蒙的技能攻心,相当于吸血光环,我想到有两个配合,加徐盛(铁壁)陈武(戟将),或者加太史慈(戟神)贺齐(昂扬),冲进人堆放爆击旋风,由于杀伤的队伍多,增加的士兵很可观,哈哈。吕蒙自己的戟不是S,枪是S。初期
智力低的时候可以和鲁肃一起带枪,帮鲁肃把枪练到S(他们是好友,攻防加成比较高)。

陆逊:鬼谋让施计范围加一格,看似用处不大,但是在关键时候,多一格的混乱伪报或者放火消火能让你很舒服。其他用法类似周瑜了,可以配孙尚香。别忘了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他哦。

陆抗:虎父无犬子,更何况还是小霸王的外孙。各项数值非常好看,不过“精妙”这个技能太废了,陆抗出现的后期,技能点已经不值钱了,羊叔子的情况和他一模一样。

智勇双全型:

程普:初期可以征战沙场,但是由于陆战没有S的兵种,中后期名将多了可以让他职业征兵,“名声”每次都能比别人多征1000,很好用。程普在演义里曾经秒杀胡轸,和太史慈战30回合不落下风,武力给78太低了。

黄盖:技能不是很好用,火攻对智力比自己低的人有效,但是他自己的智力不是很高,而且火技的单纯杀伤不多。不过老黄的弓是S(为什么老头的弓都是S?),初期中期带弓手少不了他。

徐盛:历史上是牛人,带兵打退曹丕大军,曹丕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
现在虽然没有三国9那么风光,但是85的统,80的武和智到哪里都不会下岗,技能铁壁可以防止围攻,适合带戟兵冲进人堆,他的戟就是S。枪和弓是A,也不错。最佳搭档是陈武(85+的武可以互补,戟将)。

朱桓:朱桓历史上曾大破魏国第二猛将曹仁(第一当然是夏侯渊),生擒过王双。
枪将啊枪将,这个技能比其他“x将”厉害了一个档次,因为会混乱人的螺旋。80+的统武,70+的智,完全可以一个人带兵了。由于经常出爆击,可以帮别人练枪。

贺齐:威震山越的名将,由于不是活跃在魏蜀吴主战场,所有演义没有描写。
85的统,80的武和75的智,技能昂扬适合配戟和弓,因为都是大范围杀伤,容易加气力,陆战有四个A,可惜没有S。

丁奉:东吴后期的顶梁柱。
80+的统武,70+的智,技能和夏侯渊一样(不过我一直觉得夏侯渊的技能应该是“飞将”),2个S,2个A,寿命长,值得好好培养。

潘璋:历史上潘璋在的地方,没有贼寇敢入境,他擒关羽父子,擒赵累,杀蜀国大将冯习,很风光。
80+的统武,70+的智,超级变态技能捕缚,不过我不喜欢杀人,抓来的让他们在牢房里待几天就算了。不过他没有陆战S。

吕岱:吴国大司马,平定交阯的名将。和贺齐一样,由于不是活跃在魏蜀吴主战场,所有演义没有描写。
85的统,政治比贺齐高,其他比贺齐略低,没有陆战S,但是有三个A。在水中移动快。

孙桓:大家还记得那个被刘备大军围攻就是不倒的小将吗?击毙蜀国大将张南,冯习。连陆逊对他都很放心。
80+的统,其余数值都是70+。拥有技能铁壁(当然!)还有S的弓兵。

孙韶:75+左右的统武智,但是没有陆战S,不过骑兵A。技能是推进,使用范围也有限。

留赞:和孙韶的情况一模一样。

孙皎:75+的统,70+的武智,有四个A。有技能搬运,加上自身高统(即高防御),最适合做补给队(这一代补给特别重要,其他几个搬运工防御都不如他)。

全琮:吴国的右大司马,一家都是重臣。游戏里数值和孙皎差不多,有三个A一个S。技能没什么用。 http://www.kuluo.com/games/pcgame/sanguozhi11/experience/200605/7301.html
回答者:〃『希砣』№帅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7-27 14:09
修改答复: 〃『希砣』№帅,您要修改的答复如下: 积分规则 关闭
顶级武将,元帅型:

孙坚:孙坚在历史上天下无敌,董卓最怕就是这个家伙,曾经收买过他(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今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华雄历史上是孙坚斩的,伐董的时候所向披靡,靠一家之力杀得董卓迁都。
在游戏的技能“驱逐”有点废,因为一般来说气力是用不完的,驱逐只有普通攻击有用,可惜了。而且他出现的时间比较短。

孙策:孙策的技能不能同日而语了(武力低者全战法成功爆击),因为初期在孙策附近几乎没有武力高过他的,中期以后孙策的武力也练上去了。3S的适性也太恐怖,初期一般用枪兵放螺旋,90%以上能混乱敌人。中期拥有朱桓使枪以后,孙策可以换骑兵,高攻去爆敌人。

周瑜:周瑜的火神绝对是埋%B

我的吴国 孙静 哈哈 他和我小学同学同名..就他了
一、前言

除了外观上很明显的二宫之争、权臣乱政及暴君残虐等东吴败亡三部曲,内涵亦极为可观。

包括权臣孙峻及孙綝其实原为孙氏宗室,也就是权臣辈出可视为二宫之争的延续,还有孙皓时对宗室的阋墙斗争亦可当作同室操戈。再者为东吴对外战争由胜转败的趋势,也可见识到东吴用人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强变弱的关键不在外患而在内乱。至于最常比较的魏蜀相校,更可衬托出东吴为何败亡的理由,在相同环境的魏、蜀、吴三国,时代背景及影响因素大同小异,但是优劣互见,这就不能全怪天命注定,而是人为的悲剧。

老生常谈及泛泛空谈理论并不足为奇,以下就实际史料归纳整理事件含义。

二、诸王内乱及大翦宗室

所谓二宫之争本为孙权亲子互斗,血源上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皆为孙权之子;孙峻及孙綝等权臣乱政等同于孙家族子相争,因为二人俱为孙静之孙,孙静又为孙坚季弟,而孙坚再生孙策及孙权等诸子。对于兄弟互害与族人相陷,无异于五十步笑百步,总体上都是孙氏一家人骨肉互残。

虽有孙峻及孙綝对孙氏宗室痛下毒手,但孙皓残害孙氏宗室亦不惶多让。前任皇帝孙休(孙权第六个儿子)虽死,但还有寡妇孤子(朱皇后及四个儿子)在,孙皓先逼杀朱皇后,再杀其年长的儿子二人,先扫除前任王储的威胁。孙奋是孙权第五个儿子,死因也很离奇,话说孙奋母亲死后葬在豫章,但是豫章太守张俊只不过因地利而「扫除坟茔」,孙皓以此问罪,车裂张俊,夷杀三族,而且连坐孙奋及其五子,罪名太抵是民间谣传孙奋与孙奉可能会继位之类。其中孙奉是孙策的孙子,与孙权一脉同为孙氏宗室,但是孙皓顺手杀害。

算算孙权七子及后裔,激烈互争的程度不亚于西晋「八王之乱」的同室操戈:

长子孙登赤乌四年死,其子孙英被孙峻所杀。

次子孙虑嘉禾二年死,无子。

三子孙和在二宫之争中被贬到故鄣,后来被孙峻矫旨赐死,孙皓为孙和之子。

四子孙霸在二宫之争中被孙权赐死,二子被孙皓削爵徒放会稽郡乌伤县。

五子孙奋,事迹如前,与五子皆被孙皓所杀。

六子孙休,由权臣孙綝迎立,其妻及二子皆被孙皓所杀。

少子孙亮,继孙权之后为帝,前有权臣诸葛恪专权,中受权臣孙峻擅政,后被权臣孙綝所废。

归纳杀人与被害合计共有:孙峻、孙綝、孙英、孙和、孙霸、孙奋、孙奉、孙休、孙亮及孙皓等人,换句话说,彼此关系最远顶多为八亲等之内的近亲,自相残杀的孙氏宗室,原本同为一家人。

三、与魏蜀相校

(一)服从中央胜于地方分权

巩固中央领导,实为国强民富所在。

东吴因派系斗争,搞得民不聊生、最后而国破家亡,起因在于江东门阀士族的派系分裂,从太子派与鲁王派开始,斗成两败俱伤。若以规模比较,内乱的为害比外患的创伤更为严重。

孙权在二宫之争时,所丧失之诸位将军、丞相,比起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所损伤之有名有姓的文臣武将,还要多更多。

孙权嗣位时被曹操表为「讨虏将军」,当时还有朱治为行「扶义将军」、孙瑜为「绥远将军」、孙皎为「征虏将军」、孙辅为「平南将军」,均位杂号将军。这与刘备称帝前的赵云(翊军将军)、关羽(荡寇将军)、张飞(征虏将军)、黄忠(讨虏将军,与孙权官位相同)大同小异,都是杂号将军。因此有人叫声「将军」,以上诸将都可以回头应声,江东政权在起初孙权以杂号将军之位而与诸位杂号将军平起平坐时,就已注定没大没小。

这导致江东时有野心出现,人人皆有分权思想,欲瓜分孙家独权而插手,在太子派与鲁王派互斗及权臣挟君掌权时,铲除异己而陷人致死,政局混乱不堪。

当初曹操选嗣时,贾诩聪明地以袁绍、刘表「改嫡立庶」而惨遭败亡的下场提醒,因此策立曹丕比改立曹植更为有利;同理孔明在翦除刘封此事,为核心刘禅作出最好的拥护,虽然或有人以为刘封含冤,但是在支持中央、消弱地方的政策下,安定胜于一切。反观孙权先以诸位孙氏将军并立,已分权在先;孙权再以诸子并立,二宫之争,竟成惨剧收场;最后孙权又赋予门阀士族以世兵制拥兵自重,名为一个孙氏政权,实为诸将各个分权联盟——正如东汉被诸臣割地,三国因而兴起;西晋受八王之乱所伤,国破而民败。

东吴夹在汉晋中间,刚好承先又启后。

(二)灭亡之道

或云东吴既在二宫之争动荡不安,何以不见立即亡国,反而是三国最长寿之国?

其实孙权晚年时,魏蜀各有难言之隐,而难以趁机伐吴:

曹魏国力虽为三国之冠,但是迟迟不向外扩展的原因,在于中原天下有变,当时连年发生地震、旱灾及瘟疫,光是著名的建安七子就有五子在此次天灾前后死亡,不知其名的平民百姓更应伤亡累累。曹丕以四十岁壮年于黄初五年崩殂,同时代的文臣武将(曹仁、张既、苏则及邢颙等不少人死于黄初四年)一一皆殁,史书有名有姓已如此,没没无闻的平民百姓更不计其数,若再计算前后数年病卒人数,排除战争人为的因素,天灾致死的文臣武将不可胜数。而且中原在曹操死后数年内没有真正大规模军事作战,连曹丕征孙权都是虎头蛇尾;至于曹睿继位数年,亦无主动征伐大举——对外无力可以反推对内有事,故知中原正遭有变,故得休养生息,事过境迁始有余力对外发动战争。曹丕之死后幼君曹睿继位(托孤大臣司马懿、曹真及陈群),更代表曹魏政局「主少国疑、大臣未附、国人未信」,此时外有天灾,内有统治不稳,正值曹魏天下有变,因此尚无余力可征伐东吴。

蜀不伐吴除了先前有刘备于夷陵前例外,另外则是孔明发动南征、北伐,以及姜维屡出陇右,刻正于复兴汉室大业,讨魏优于征吴下,是以无暇攻吴。

相反的,吴不趁魏蜀交战,先安内而后攘外,反而多次北攻合肥、西击襄阳、东取亶夷、南征交广,结果鲜有佳绩而事倍功半。克劳塞维兹曾提到:「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这也说明为何东吴对外军事举步维艰的真正原因,基于对内政治斗争纷乱,产生对外军事无力难成。从孙权亲率十万大军还被张辽以八百壮士追杀,还差点命丧张辽之手时;以诸葛恪兴兵二十余万而难攻合肥三千守将不下,还造成吴军严重死伤时——正是此时江东战力早已不如当初赤壁之战抵抗曹操、夷陵之战阻止刘备时的骁勇兵卒。

从二宫之争开始,江表诸将内斗胜于外战;权臣兴起互相残杀,更在彼此争权夺利;暴君孙皓汲汲于展开杀戮,诸臣自保不足而忧于屠害。是以魏灭蜀时,东吴出兵侵蜀,趁火打劫,陆抗率领诸位将军以三万大军急攻永安二千守兵,居然攻城不克。守将罗宪此时有远虑(祖国蜀汉已亡国),更有近忧(吴卒三万而蜀兵二千),结果抵抗成功,最后东吴长征铩羽,撤退。

蜀汉北伐或拔城(武都郡、阴平郡)、或有战绩(孔明平南蛮、姜维屠陇右数万人),曹魏则有屡征乌丸、阻蜀及远征辽东公孙渊等胜绩,东吴则为山越多叛不已、屡次向外出兵一次又一次失利败退,甚至有跨海击辽的高难度用兵计划。讨论对外出兵战力之前,最好先衡量内部政治统御。

江东战力明显衰退,若非魏蜀急于互斗,东吴本应先亡。

四、人才多寡与王国兴亡

东吴兴亡最大因素还是在用人。

江东以孙坚、孙策及孙权之崛起,《辨亡论》曾提:「于是张昭为师傅,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徒奋其威,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之属宣其力;风雅则诸葛瑾、张承、步骘以声名光国,政事则顾雍、潘浚、吕范、吕岱以器任干职,奇伟则虞翻、陆绩、张温、张敦以讽议举正,奉使则赵咨、沈珩以敏达延誉,术数则吴范、赵达以禨祥协德,董袭、陈武杀身以卫主,骆统、刘基强谏以补过,谋无遗算,举不失策。故遂割据山川,跨制荆、吴,而与天下争衡矣。」正是江表诸公济济,东吴兴起的最大原因。

但是东吴败亡正由于前述兴起的反面缺陷,也就是缺乏人才:从二宫之争开始,结党分派互斗,结果太子派与鲁王派两败俱伤,人才一死就难以补充;再从权臣乱政开始,以强宗劲兵入主,臣强君弱之下,人才就算任用也难以出头;最后暴君酷杀,展开恐怖统治,君强臣弱氛围,人才还没出头就被残害。

孙皓曾向丞相陆凯探听虚实:「卿一宗在朝有人几?」陆凯小心回答:「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可见门阀士族仍是江东政权最大的特征,难怪陆凯惭愧地说:「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惧,臣何敢言盛!」少数精英如陆逊、陆抗及陆凯一族之盛(可往上推至陆康及陆绩等人,陆家本为江东门阀大族。),仍无法扭转江东国运,因此江东亡国实不在没有人才,而在于人才无法善用,形同没有人才。

这也不能乡愿归咎于阶级的矛盾与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同一期间可以比较邻国:蜀汉刘备及孔明用人,从不区分出身诠叙,是以虽传言荆益冲突,却无东吴诸孙乱政、权臣废君及暴虐激反等;曹魏自从曹操、曹丕及曹睿立基以来,虽有淮南三叛及司马夺权等,但是基本上国势相当平稳,陈寅恪所言「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之胜败问题」,不似东吴二宫之争时举国分裂。东吴还有孙氏宗室互相残杀、奸佞臣民泛滥,「贡举以厚货者在前,官人以党强者为右,匪富匪势,穷年无冀。秉维之佐,牧民之吏,非母后之亲,则阿谀之人也。」在魏蜀不会出现用人缺才,但却在东吴出现党派成群而无人可用,这当然是整体组织用人出了问题。

蜀末有姜维、诸葛瞻力挽狂澜,魏季有曹髦螳螂挡车,唯有东吴在无声中消寂。

五、战争不力往往是政治腐败的外在表现

盛世衰败取决于君臣,有秩序的领导永远优于混乱互斗。上有明君,下有良臣,国之兴也;暴君虐下,权臣篡位,国将亡焉。

详析东吴灭亡过程:杜预围江陵而杀吴江陵督伍延,注意到东方建业没有派援军西救;王戎攻克东吴曾作首都之武昌,亦是在无援来救下击破;王浑军抵横江,孙皓到是派援军应战,但丞相张悌仅率兵三万,结果张悌被斩;王浚兵临三山,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结果吴兵「望旗而降」,徐陵督陶浚向孙皓以二万兵请战,结果「其夜众悉逃走」;孙皓在没有抵抗兵力下出降,但是当时东吴亡国还有兵卒二十三万。号称有兵一、二十万,实则只有二、三万能用,或者每次只用小兵,形同舍弃大军,这是东吴亡国的最大直接原因。

一盘散沙似地溃败,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分明全国有兵二十三万,实却仅能拿出二万、三万应战,可见东吴未战已先亡,在敌人未来前,江东早已分裂,因此无法视为同一国家而如手足相依。是以江陵督仅守江陵一地,简单被杜预围攻而伏,最初,孙皓曾经征召西陵督步阐,但步阐深怕有危,于是率众降晋,后来虽派陆抗镇压,事后对步阐等人皆夷三族,这就是镇守边土的江陵督,边将思叛与中央对抗。加上山越问题不断,就在东吴亡国前之宝鼎元年,「永安山贼施但等聚众数千人,劫(孙)皓庶弟永安侯(孙)谦出乌程,取孙和陵上鼓吹曲盖,比至建业,众万余人。」叛军与山越层出不穷,势力林立已成鼎沸。

这也是后来江东形成「门阀政治」之形势,士族遂有「王与马,共天下」之声望,地方势力居然也能与皇族统治者平起平坐的前因。没有中央强而有力的统御,各地军力形同孤立的小兵散勇,名为一个国家,实为各地联盟,地方世代拥兵各自为战而仅受中央微薄控制,结局当然是被外力有系统地一一消灭。东吴君臣互斗,大幅消弱政府牧民实力,几度彼此互殴下来,东吴帝国名存而实亡。

曾在《蜀相用人》提到:「虽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派系,但是要任由派系来左右,还是主动控制派系,则事在人为。曹操与孙权选择与派系妥协,故有士寒之争及二宫之争的冲突;刘备及孔明以个人魅力主导派系,因此徐州时的丹扬兵与豪族之争、荆州时的亲曹与抗曹之争、益州时的荆益之争等,均被政治手腕巧妙地陟罚臧否,从此失去声音,等到留给刘禅的王国,已无丹扬、豪族、亲曹、抗曹、荆州派、益州派或地主阶级的干扰。『致人而不致于人』,与受制而看人脸色,就在主动与被动之际。」

中央集权的意义在于统治地方,掌权瓜分的野望则为破坏中央。

蜀相孔明巩固中央领导,严打刘封、彭羕、廖立及李严等人,或言犹以为过苛,但反观东吴以党派斗争、诸王乱政及门阀分权,最然居然以互不相救而亡国。当权臣与暴君互斗,造成失去中央的同时,也失去地方的存在基础,这也是为何东吴被各个击破的主因,缺乏同国之间的整体互援。昔日赤壁之战,孙权派周瑜与程普「船粮战具俱办」,孙权本人除了在后方「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外,又与刘备联盟,故能抵抗曹操;后来刘备东征虽攻占夷陵,但是孙权派陆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最后终于击退刘备。孙皓时晋军六路吞吴,东吴未能守着任何一路,也没有派出任何足以相抗的大规模援军,因此东吴灭亡。有援虽然不一定必胜,但是无援则败大于胜。

权臣与暴君互斗于内,难怪东吴战争愈打愈差:从赤壁退曹操、夷陵战刘备之胜仗;到孙权攻合肥被张辽追杀、陆逊征讨襄阳不成之平手;以至于后来孙遵攻江夏被击破、围弋阳被击败之败仗——最后西晋六路吞吴,呈现一面倒之斩首行动,皆可看出东吴战力由盛转衰的趋势,同时也是孙氏政权控制江东的能力由强变弱的过程。

中央由上而下治国,胜于地方由下而上乱政,表现出孙坚、孙策及孙权之兴,彰显着孙亮、孙休及孙皓之亡。

六、结论

无意创立任何法则、公式或定理,失去史例的议论不但空泛,也没有意义。与其重在争论褒贬而忽视史实,不如详述史实过程而得出心得。

咬文嚼字钻研于字句所代表微言大义,或是汲汲营营于评价人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二宫之争能不能比得上汉朝七国之乱及晋代八王之乱,除了见仁见智各有观点外,不如多看看江东衮衮诸公有多少人死于二宫之争,多少文臣武将在二宫之争中箭落马。虽然二宫之争这种政治斗争与赤壁之战这种军事战争,在性质上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损伤相比、人数众寡的比较还是可以拿来参考。

因为二宫之争彷佛发生一场比赤壁之战更大的战争。

比方查查史书(正史、野史、当代笔记及来往书信皆可),端详曹操在伟大的赤壁之战损失多少文臣武将,或者牺牲的最高阶级为何种人士?便可比较出东吴在二宫之争中,所损失的丞相、将军统计有多少人,甚至波及太子、亲王等皇族有多少人。再来看看究竟是否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就准备亡国,还是孙权在二宫之争后面临权臣与分裂。

放大蜀汉荆益互斗,大有人在,比方荆州派大举压制益州派,而迫使刘备东征及孔明北伐以至于后来亡国等谬论;缩小东吴二宫之争,司空见惯,反倒有人认为宫廷内小规模吵嘴,无关大局等。褒贬评价可以高抬也可以低贬,但是实际的经过才是真正的过程,与其争论荆益互斗与二宫之争的影响大小,不如仔细析算吴蜀在各次事件的损伤人数多寡,数字会说话,事实永远胜于雄辩。

多少人以为蜀汉因为没有人才而亡国,不如反观东吴陆机《辨亡论》之言,究竟是鼎立三分何国因为缺乏人才而灭亡。若能高唱孔明夺权篡位,亦可检视东吴诸葛恪、孙峻及孙綝等权臣乱政的过程,再来决何者为定安内攘外或动荡国本,有无政变内乱或者对外用兵就是最好的试金石。空口白话点评人物还不如建立史实描述细节,不管蜀将姜维用兵如何优劣,或者蜀臣黄皓如何高度误国,比比看东吴末年时的吴将如何作战,或者吴臣陆凯及陆机如何描述当时政局,再来决定结论究竟是否蜀汉力战而亡,还是东吴坐以待毙。

史料有现成事件俯首可得,容易客观;评比人物功过全凭观感,主观臆多。动摇东吴统治的二宫之争、权臣辈出及暴君残虐,与其无根侃侃而谈评价或影响,不如就事娓娓道来史实人物与经过
回答者:hecong123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7-26 20:43

顶级武将,元帅型:

孙坚:孙坚在历史上天下无敌,董卓最怕就是这个家伙,曾经收买过他(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今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华雄历史上是孙坚斩的,伐董的时候所向披靡,靠一家之力杀得董卓迁都。
在游戏的技能“驱逐”有点废,因为一般来说气力是用不完的,驱逐只有普通攻击有用,可惜了。而且他出现的时间比较短。

孙策:孙策的技能不能同日而语了(武力低者全战法成功爆击),因为初期在孙策附近几乎没有武力高过他的,中期以后孙策的武力也练上去了。3S的适性也太恐怖,初期一般用枪兵放螺旋,90%以上能混乱敌人。中期拥有朱桓使枪以后,孙策可以换骑兵,高攻去爆敌人。

周瑜:周瑜的火神绝对是埋包杀人放火必备(因为不会自伤),而且他高统中武高智高政高魅,干什么都可以。可以配蒋钦(高武力,弓将)小乔(奏乐),放爆击乱射,周瑜的爆击图像很帅的,呵呵。

吕蒙:吕蒙的技能攻心,相当于吸血光环,我想到有两个配合,加徐盛(铁壁)陈武(戟将),或者加太史慈(戟神)贺齐(昂扬),冲进人堆放爆击旋风,由于杀伤的队伍多,增加的士兵很可观,哈哈。吕蒙自己的戟不是S,枪是S。初期
智力低的时候可以和鲁肃一起带枪,帮鲁肃把枪练到S(他们是好友,攻防加成比较高)。

陆逊:鬼谋让施计范围加一格,看似用处不大,但是在关键时候,多一格的混乱伪报或者放火消火能让你很舒服。其他用法类似周瑜了,可以配孙尚香。别忘了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他哦。

陆抗:虎父无犬子,更何况还是小霸王的外孙。各项数值非常好看,不过“精妙”这个技能太废了,陆抗出现的后期,技能点已经不值钱了,羊叔子的情况和他一模一样。

智勇双全型:

程普:初期可以征战沙场,但是由于陆战没有S的兵种,中后期名将多了可以让他职业征兵,“名声”每次都能比别人多征1000,很好用。程普在演义里曾经秒杀胡轸,和太史慈战30回合不落下风,武力给78太低了。

黄盖:技能不是很好用,火攻对智力比自己低的人有效,但是他自己的智力不是很高,而且火技的单纯杀伤不多。不过老黄的弓是S(为什么老头的弓都是S?),初期中期带弓手少不了他。

徐盛:历史上是牛人,带兵打退曹丕大军,曹丕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
现在虽然没有三国9那么风光,但是85的统,80的武和智到哪里都不会下岗,技能铁壁可以防止围攻,适合带戟兵冲进人堆,他的戟就是S。枪和弓是A,也不错。最佳搭档是陈武(85+的武可以互补,戟将)。

朱桓:朱桓历史上曾大破魏国第二猛将曹仁(第一当然是夏侯渊),生擒过王双。
枪将啊枪将,这个技能比其他“x将”厉害了一个档次,因为会混乱人的螺旋。80+的统武,70+的智,完全可以一个人带兵了。由于经常出爆击,可以帮别人练枪。

贺齐:威震山越的名将,由于不是活跃在魏蜀吴主战场,所有演义没有描写。
85的统,80的武和75的智,技能昂扬适合配戟和弓,因为都是大范围杀伤,容易加气力,陆战有四个A,可惜没有S。

丁奉:东吴后期的顶梁柱。
80+的统武,70+的智,技能和夏侯渊一样(不过我一直觉得夏侯渊的技能应该是“飞将”),2个S,2个A,寿命长,值得好好培养。

潘璋:历史上潘璋在的地方,没有贼寇敢入境,他擒关羽父子,擒赵累,杀蜀国大将冯习,很风光。
80+的统武,70+的智,超级变态技能捕缚,不过我不喜欢杀人,抓来的让他们在牢房里待几天就算了。不过他没有陆战S。

吕岱:吴国大司马,平定交阯的名将。和贺齐一样,由于不是活跃在魏蜀吴主战场,所有演义没有描写。
85的统,政治比贺齐高,其他比贺齐略低,没有陆战S,但是有三个A。在水中移动快。

孙桓:大家还记得那个被刘备大军围攻就是不倒的小将吗?击毙蜀国大将张南,冯习。连陆逊对他都很放心。
80+的统,其余数值都是70+。拥有技能铁壁(当然!)还有S的弓兵。

孙韶:75+左右的统武智,但是没有陆战S,不过骑兵A。技能是推进,使用范围也有限。

留赞:和孙韶的情况一模一样。

孙皎:75+的统,70+的武智,有四个A。有技能搬运,加上自身高统(即高防御),最适合做补给队(这一代补给特别重要,其他几个搬运工防御都不如他)。

全琮:吴国的右大司马,一家都是重臣。游戏里数值和孙皎差不多,有三个A一个S。技能没什么用。 http://www.kuluo.com/games/pcgame/sanguozhi11/experience/200605/7301.html
回答者:〃『希砣』№帅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7-27 14:09
修改答复: 〃『希砣』№帅,您要修改的答复如下: 积分规则 关闭
顶级武将,元帅型:

孙坚:孙坚在历史上天下无敌,董卓最怕就是这个家伙,曾经收买过他(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今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华雄历史上是孙坚斩的,伐董的时候所向披靡,靠一家之力杀得董卓迁都。
在游戏的技能“驱逐”有点废,因为一般来说气力是用不完的,驱逐只有普通攻击有用,可惜了。而且他出现的时间比较短。

孙策:孙策的技能不能同日而语了(武力低者全战法成功爆击),因为初期在孙策附近几乎没有武力高过他的,中期以后孙策的武力也练上去了。3S的适性也太恐怖,初期一般用枪兵放螺旋,90%以上能混乱敌人。中期拥有朱桓使枪以后,孙策可以换骑兵,高攻去爆敌人。

孔明

语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后多以“如鱼得水”比喻得到跟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适合的环境。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亮遗命,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仲达)率军追击,却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纶巾羽扇,端坐车中(实乃木人)。懿恐中计,勒马逃回。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置。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

三国时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此故事见于元曲《隔江斗智》第二折

《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晋吴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锺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语本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三国志•蜀志•陈震传》:“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三国演义》三九回载: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刘备三次登诸葛亮门,才使诸葛亮同意出山,帮助打江山。当时曹操派兵攻打刘备,刘兵单将少,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埋伏,以火攻曹军,使曹军惨败。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请他出来帮助自己,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过访。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柱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

三国•蜀•诸葛亮《黜来敏教》:“自谓能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叶榆水自邪龙县东南,迳秦臧县,南与濮水同注滇池泽于连然双柏县也。榆水自泽,又东北迳滇池县南,又东迳同并县南,又东迳漏江县,伏流山下,复出蝮口,谓之漏江。左思《蜀都赋》曰:漏江洑流溃其阿,汨若汤谷之杨涛,沛若蒙氾之涌波。诸葛亮之平南中也,战于是水之南。榆水又迳贲古县北,东与盘江合。盘水出律高县东南盘町山东迳梁水郡北,贲古县南,水广百馀步,深处十丈,甚有瘴气。朱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