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湖泊有哪些:关于北岛其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6:26:00

北岛

  本名赵振开,1949年出生,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
  我没有留下遗嘱
  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
  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作一个人
  -----节引自北岛《宣告》

  1979年到1980年初,随着文艺界的解冻,北岛刊登在《今天》上的一部分诗陆续被《诗刊》,《人民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登载,尤其《收获》,编者显然带有一种欣赏和推崇,这使他名声大起来了。在此过程中,一些诗坛泰斗们对他以及另一些年轻诗人的作品颇有微词。他们指责北岛等人是“诗坛的打砸抢派”,“没有人民性”。一些中青年评论家拍案而起,为年轻诗人鸣不平。这就是著名的“朦胧诗之争”。但暴风雨很快过去了,这场论证反而使北岛的诗拥有更多的读者,知名度更高了。
  1981年,北岛的《波动》在长江文艺丛刊上发表,该刊在编后记中称他为“天才的小说家和诗人”。《波动》写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那段中国荒谬年代中年轻一代的痛苦,失望和沉沦。很有诗意也很现实。形式上采用人物心理独白,富于新意。北岛在写诗余暇,也写了不少短小说,如《稿纸上的月亮》,《旋律》,《归来的陌生人》等都很有技巧,很美,但以这篇最为出色。我只觉得他的小说中有很深的宿命意味。我们一起聊天时,他也一次次地发出悲鸣:“这个世界上的明显特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当然,他的作品中还有另一些重要特色,如:愤世嫉俗,空灵,人类,大自然,历史的神秘等。但这些要待评论家来评说。
  1982年《文艺报》有一篇评论认为,北岛的《波动》受萨特影响很深,是“存在主义”在中国的翻版。但北岛很少提到过萨特。他倒是最推崇美国的厄内斯特海明威和苏联的巴乌斯托夫斯基。他不断地讲起《西线无战事》和《金蔷薇》等名作。家中书柜中还珍藏着两套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从他的作品中,明显看得出上述作家的影响。
  北岛1980年曾在《新观察》当过一段编辑,后又调至世界语《中国报道》杂志。他不得不亲手写一些报导或编者札记,对他来说这似乎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他认为这样会影响他的创作。“心灵和感情是有限的,有时候就象一瓶墨水,滥用是会干涸的。”他终于抛却“铁饭碗”,跑到一乡镇企业谋一闲职。在那里,他不必上班,只看看英文资料就行。这样他又写了一些诗。不过这个时期,他的诗作越来越少了,风格也较前期晦涩。
  国内文学界对北岛一直是持疑虑态度的,一些人跟他带上顶“朦胧诗领袖”的桂冠,常将他的诗放在“争鸣”的栏目下发表,无形中造成一种隔离感。他的诗屡次结集,去屡次不得出版,直到1986年新世纪出版社鼓起勇气,终于出了他的第一本诗集。
  但是,一些国外汉学家早就注意了北岛。香港中文大学1984年出版了他的小说集和诗集。美国康乃尔大学1983年出版过他的诗集《太阳城札记》。这家大学在讲中国当代文学时还专辟了一个章节“赵振开的小说技巧”。英国的汉学家杜伯尼在英文《南华早报》撰文介绍赵振开,说他是中国最有希望获诺贝尔奖金的候选人。国外一些文学团体曾不断向北岛发出讲学邀请。但迟迟得不到批复,后经海外有影响的华人作家陈若曦向当时的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游说,才得以成行。
  1984年,北岛应西德,法国文学界之邀,赴西欧讲学,行前,中国作协给了他一个表格,将他突击吸收为作协成员。他的诗在域外大受欢迎。
  在同年兰州大学一次“当代十大年轻诗人”全国性调查中,北岛名列榜首。中国当代文学家谈及朦胧诗时讲到了北岛和他的诗。汉学家杜伯尼说:“无论如何,北岛已经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据一个重要的席位。”
  北岛于1980年移居团结糊北京画院他夫人邵飞分的一套两居室的宿舍。环境是越来越好了。但他内心的苦闷也愈加深化;“有时我一夜夜地坐在灯前,却写不出一个字来,我多么想多写一些啊!”1986年,英国社会科学院请他赴英讲学。他走了,留给人们一首《白日梦》,刊载在当年的《人民文学》第九期上.
  北岛在国外对友人说,他是一定要回国的,因为他吃不惯西餐。他回来后如能重振雄风于中国诗坛,人们是会在他的诗作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