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退伍老兵送温暖活动:现在还有柏林墙吗?它有什么用?当初两个德国谁更发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6 05:21:40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 ——肯尼迪《柏林墙下的演说》1963年6月25日于西德市政厅柏林墙前。

  德国世界杯马上就要开始,我不太喜欢足球,因此没有什么兴趣,但是说起德国,我却想起了柏林墙的故事。

  德国的柏林墙是东德于1961年在自己的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在柏林墙建立之前,大约有250万东德人逃入西柏林,1990年柏林墙被拆除,随后东德加入了联邦德国,两德实现了统一。

  肯尼迪曾评价柏林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于抵御外敌,而是用来对付自己的百姓的墙”。

  柏林墙自建立起来后,追求自由的人民就尝试使用各种方法逃出柏林墙,其间也留下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以下的几则故事来源于北明写的《柏林墙故事》,这些故事是伟大的东德人用自己的鲜血和泪水书写而成的。

  1989年11月9日
  柏林墙倒塌

  一群西柏林的示威者拆倒了柏林墙的一段

  1989年5月,在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宣布放弃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达成实行议会民主的协议,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大选作准备的时候,匈牙利开始拆除通往奥地利边界上的铁丝网,打开了民主德国居民经匈入奥逃往联邦德国的缺口。

  至10月初,已有3.7万名民德公民逃往联邦德国。在居民大批出走的冲击下,10月7日民德40周年国庆日前后,东柏林、莱比锡等许多城市爆发了游行示威活动,要求民德当局发扬民主,进行改革,放宽对出国旅行和新闻媒介的限制。

  为了平息事态,稳定局势,德国统一社会党频繁召开会议,讨论对策,但意见严重分歧。在10月17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民德 15个专区(包括东柏林)党的书记中有13个要求以埃里希-昂纳克为首的政治局全体成员辞职。18日,德党召开十一届九中全会,从1971年以来一直担任民德最高领导人的昂纳克以健康为由辞去党和国家一切领导职务,原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书记、国务委员会副主席埃贡-克伦茨当选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24日又接任民德国务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

  克伦茨上台立即表示要推行改革,要实行“自由选举”,然而克伦茨的一个惊人之举乃是11月9日突然下令凿开了“柏林墙”,宣布开放东西柏林、东西德的分界线,于是,民主德国居民顷刻像潮水一般迅猛地涌向西柏林和联邦德国各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的影响下,欧洲的政治地图被划定了。但是在1989年;这张地图却经历了在首次划定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众多变动。人民群众自发的不满和愤恨情绪吞没了东欧一系列国家的政权,并开始冲击和动摇苏联阵营中的国家所确立的立国根本。许多人涌现在东欧国家首都的大街上,要求进行民主改革。在公民们明显不可阻挡的和平抗议潮流下,一个接一个的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的政府开始摇摆并倒下,这些国家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东德。

  1989年11月9日,全世界的电视观众目睹了在柏林上演的伟大一幕,长久以来作为东西方对抗最有力标志的柏林墙最终被推倒了,有1%的东德公民涌入西德与他们自1961年因关闭边境而被迫分离的朋友和亲戚们再度团聚。

  由于德国的非常危险的高速走向再度联合,也由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1990年7月发布的伦敦宣言中以官方的身份宣布承认:华沙条约组织不再代表着对西方构成威胁的军事组织,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国内的境遇越来越困难重重,尽管他和美国的乔治-布什总统以及英国、西德政府都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而且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戈尔巴乔夫是东欧所有变动的始作俑者。

柏林墙(德语:Berliner Mauer;英语:Berlin Wall)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西柏林,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

目录
1 背景
2 历史
3 名人评述
4 资料来源
5 参见

背景

柏林墙一段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设在波恩。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联邦德国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联邦德国的领土,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抵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著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历史
柏林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被大量换成真正的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米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 302座了望台
第一层防线: 约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
第二层防线: 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 2米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 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 铁丝网
第六层防线: 碉堡(共22个)
第七层防线: 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
第八层防线: 6~15米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
第九层防线: 3~5米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 5米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 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 2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 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 第二道水泥墙,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 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推倒这堵墙!”在该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勃兰登堡门发表演说,建议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拆掉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但由于当时东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宣布柏林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围墙。此事件也成为“柏林墙倒塌”,虽然围墙不是自己结构倒塌,而是尔后被拆除。柏林墙的倒塌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东西方冷战终结的开始,也是东西柏林和东西德统一的标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和柏林完成统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围墙的遗迹以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不断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名人评述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民主国家)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

“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约翰·肯尼迪(1963年6月26日,在柏林的演讲,题为《我是一个柏林人》)
这下你就知道,柏林墙就是东德防止他们的人民跑到西德去过富裕的生活.想想他们如此有财力和精力做政治斗争.谁生活的好不言自明.

一、东德困境的根源----失去理性的空想市场经济

当代德国(包括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理论术语己经不再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概念(其实西方一直把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国家称作“共产主义”),而代之以“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专制制度+计划经济”来区分两类不同的制度体系。

按这种思想观念,就形成了思维定式或称简单的“公理化结构”:“专制制度+计划经济=不自由+僵化+低效率+贫穷落后”;反之,“民主政治+市场经济=自由+活力+高生产率+富裕先进”。其实这种思维定式不尽符合历史事实。以俄国为例,计划经济使当时欧州经济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超级大国,而市场经济的“休克疗法”使之一蹶不振。但是五十年来所谓两大阵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来看,这种差距事实以及这种因势差而占优势的“话语权”使二战后的一两代人接受这种逻辑,并形成一种“空想”。这种“空想”,就是认为只要抛弃政治专制和计划经济,一夜间变成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一切就会好起来,一切灾难深重的民族一瞬间就会变成理想王国而幸福无比。而“空想”按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是一种农民意识,并不是成熟的“自为”的阶级的意识形态。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包括东德)的意识基础就是“空想市场经济”。为防止本文论点“左”的倾向,审慎地不用“空想资本主义”提法,但意思是一样的。不幸的是,这种“空想”穿上了所谓“公众选择”的外衣,变成了一种“绝对真理”,排斥了其它任何选择。而十几年后的结果,东德出现的困境,却说明空想不能当饭吃,而是“通往地狱的道路都是由鲜花铺成的”。

空想之一:制度巨变不需要政治保障和理性思维

课堂上,德国教师也认为,纯粹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制度模式是乌托邦,现实中都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大动荡之后(西德的战后重建和东德的政权崩溃)的重建采取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模式,只是一个方向性的选择。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需要政治保障和理性的操作方案。

德国教师在讲西德重建期间市场经济的奇迹时,总是提到1948年德国的经济改革政策,总要提到当时西德总理阿登纳和其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的珠联璧合。

二战后,西德一片废墟,物资短缺,价格飞涨,黑市猖獗,通货膨胀严重。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不少人包括占领军都认为应该采取生活资料的配给制。但是艾哈德力排众议,实行了新的货币政策。艾哈德认为,既然货币已经贬值,黑市上已经用美国香烟当流通手段了,不如干脆将马克贬值10倍,首先抑制住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尽管财产损失严重也应在所不惜。货币改革之目的是建立市场经济秩序,坚决不搞配给,价格完全放开。这种改革一实行,一时间市场就活跃起来,什么都能在市场上找到,出现了奇迹。但这种经济政策的必要条件是严格管制货币,不允许通货膨胀。价格放开,货币总量控制住,是为了让德国人有信心来挣新马克。简言之,就在一套有逻辑有切实措施的改革思路引导下,才重建了西德的市场经济。

但经济政策实施的背后,不可或缺的是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即国家政权的支持。比如,严格管制通货膨胀需要中央银行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这就需要政权的力量;再如,推行某种重大经济政策,需要执政党及其掌握的政府坚决地予以操作支持,而不能遇到压力后朝令夕改。阿登纳政府坚定地支持艾哈德的改革,是西德重建市场经济的关键。

随着历史的发展,改革的政治保障变得更加重要,其最主要内容是:不能出现社会动乱,要防止新秩序建立起来之前,旧秩序被打乱,出现一片混乱,影响国家安全;也不能出现无政府主义。民主和无政府完全是两回事。而政治保障说到底是要依靠有权威的政党和理性负责任的政府。

反观东德的经济转型,从一开始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完全忘记了艾哈德的历史经验。在东西德劳动生产率差距明显的情况下,反其道而行之。合并前,东德马克只值西德马克的四分之一;合并后,两德货币马克1:1兑换,东德货币不但不贬值,而且一下子升值了3倍。兑换后,东德人的钱袋一下子鼓了起来,看来合并真是美好。只是好景不长,这种人为的货币升值没有任何经济实力作保证,使得东德的商品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浅显的道理在于,一个国家货币升值抑制出口,鼓励进口。货币升值使短时间内东德的商品退出市场,西德商品充斥市场,而且东德企业完全丧失了再生产能力,于是纷纷破产,紧跟着物价上涨,失业严重,工人被抛到了街头。

德国是一个以理性思维闻名的民族,出过那么多大思想家、大理论家,难道看不到这简单道理的后果吗?其实不然,当时很多经济学家对此都提出过异议,也提出了逐步实现货币统一的观点。但这种理性已被德国统一的政治狂热湮没了,市场经济在制度上和心理上打赢了,以消灭了“共产主义祸水”而得到一种快感,于是重建经济在空想中丧失了理性,丧失了符合客观的操作方案,也失去了经济转轨的路径依赖。用德国教师的话说:“在当时,还能设想有更好的办法吗?”

空想之二:共阔亲戚的“产”,能迅速提高生活水平,并从此进了保险箱

两德合并以前,东德工人的工资水平只有西德的三分之一,但合并之后,在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情况下,东德的工会却要求提高工资,与西德看齐,要求逐步增加工资,而这恰恰是违反市场原则的。十年来增加工资已经达到了西德工资水平的四分之三。

此外,西德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福利水平也较高。失业也能得到救济金,给所有公民令人满意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也改善了退休老人的生活状况,如此等等。两德合并后,这种福利社会给东德人以极大的吸引。

但常识告诉我们,社会高福利应以高水平的生产力为基础,只有剩余产品多了,政府才能用再分配的办法去兴办社会福利。西德在合并时曾自信能够承担东德在转制后的所有社会成本,但对东德而言,计划经济时期的低生产率要直接享受成熟市场经济的高福利,使统一后的德国也承担不起这样的重担。

结果是,东德18%的失业率,拉动全德国的失业率上升到10%。高福利失去了提高生产力的保障,使得联邦德国的财政压力巨大。在欧盟统一货币之后,连实行一国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都成为不可能,只能靠财政借贷过日子。联邦德国曾以负债率不能超过GDP的3%为警戒线,看来也守不住了,2004年很可能超过4%。这已经是很大一笔债了。而债务要付利息,此一代不断增加负债,下一代不但要还本,还要付息,积累下去的前景不言而喻。

目前执政的社会民主党不会看不到这些危机,希望改革,解决财政困难。但解决财政困难无非两条路,一是增加税收,但这很难出台,因为税率已经很高了。剩下的办法只有减少支出,即减少福利。但要让各利益集团放弃利益是很难的,于是出现社会上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改变现状。近期的大选使社会民主党惨败,失去执政地位已经是不可避免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新的执政党上台又会有什么仙丹妙药呢?

空想之三:经济细胞的再造,可以一“私”了之,企业经营的市场化可以一蹴而就

德国统一后,法律上宣布废除原东德的公有制,一切财产归属回到1945年时的情形。就是说一夜之间,私有制完全复辟。但经济细胞的再造,企业私有化和市场化就是另一回事了。

德国联邦政府在推进东德私有化进程中,每年都要向东部投入上千亿马克。根据1996年《德国统一手册》的数据,到1994年底,托管局完成历史使命的时候,最终负债2564亿马克。到1997年底投入到东部的资金已经达到1.4万亿马克。这种大规模“输血式”援助刺激东部经济短期的泡沫增长,但在几年后东德地区经济却跌入历史最低点。与此同时,东德地区的改造给德国带来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以至到1997年联邦政府不得不从税收中拿出24%的金额用于偿还旧债,巨额的财政负担使德国经济增长乏力。德国信贷信息中心估计,2003年德国企业破产数达到了4.2万家。内需不振,投资缩水,作为德国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外贸,也因世界局势不稳定及欧元升值而深感形势严峻。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认为,德国已经成为欧洲经济的一块心病。由此看来,企业转制尽管所有制是重要基础,但就象一个重病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算市场经济能拯救企业,也非一日之功。事实上,强制的、人为的私有化与企业活力的增加,短时间并非是充分必要条件,对东德的企业和经济体系立刻推倒重来,有如“胡庸医滥用虎狼药”,这是东德经济急转弯造成困境的又一原因。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曾提出“东德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的课题,要大家根据中国的经验提出办法,经过一个小时的讨论,最后大家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梯度上,不同层次需要的条件不一样。在高科技产业领域,企业的竞争力在于创新和技术领先;在成熟的产业领域中,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技术含量不高的中小企业领域中,企业竞争力来源于低成本。在东德无论哪一类企业,竞争力的前提是企业能够维系经营。如果企业破产倒闭了,任何竞争力都是零,这就是经济学中的“自行车原理”。骑自行车,可以快点也可以慢点,遇到坎坷可能左右摇摆处于困境,但关键是不能倒下。只有在运动中找到平衡,才可能重新加速。一旦停下来,自行车就倒下了,再启动就更不容易了。企业运行正象是自行车,企业破产后再重新组合恢复生产,困难要大得多,更遑论竞争力。

目前的情况,东德企业显然不具备高科技,劳动生产率也比不上西德,如前所述,劳动力价格也提起来了,那么谈何竞争力呢?解决企业竞争力的前提并非私有化,而是逐步提高企业素质,经过一个过程慢慢走上正轨。但东德的企业大面积倒闭破产,社会经济细胞不但没能再造,而是大批死亡,那么这个社会的各个组织和整体的病态,就是必然的。

综上所述,简析了东德巨变后陷入困境的原因。一管之见,可能并不能说明东德问题的全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十几年的事实证明,空想市场经济已经破灭。“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也不能点石成金。

贫穷、落后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摆脱困境的突破口和图强努力的精神家园。老师在讲课时曾告诉大家,250年前欧州最穷的国家是瑞士,对比现在谁能想象的到呢?我们当然希望东德和东德人民能走出困境,变成一段时间之后的当代瑞士。只是250年太长,应“只争朝夕”。但这更需要全民族的流血、流汗,拼命苦干,才能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空想只是麻醉品,是没有希望的。

有,还留有一小段.就是分隔柏林.当然是西德了,想想”东欧剧变”的原因就知道了

没了,当初联邦德国发达

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