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幽州:如果一个人有了中暑的征兆应该怎么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16:15:29

中暑定义: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颅脑疾患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

(一)中暑病因
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使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在公共场所、家族中,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
症状
1、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
2、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3、重症病例可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

(二)临床分类
1、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不超过38℃。
2、轻度中暑:上述症状加重,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症状及体征。
3、重度中暑:
(l)中暑高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散热困难,体内积热过多所致。开始有先兆中暑症状,以后出现头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体温在 40℃以上。
(2)中暑衰竭:由于大量出汗发生水及盐类丢失引起血容量不足。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呼吸快而浅,神志不清,腋温低,肛温在38.5℃左右。
(3)中暑痉挛:大量出汗后只饮入大量的水,而未补充食盐,血 钠及氯降低,血钾亦可降低。患者口渴,尿少。肌肉痉挛及疼痛,体温正常。
(4)日射病:因过强阳光照射头部,大量紫外线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温度升高(可达41~42℃),出现脑及脑膜水肿、充血。故发生剧烈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体温可轻度升高。上述情况有时可合并出现。

(三)中医对中暑的认识和治疗

1.中暑有阳暑、阴暑、暑厥、暑风之分。阳暑以壮热、烦躁、口渴、脉洪大而数为主症,缘于长途旅行、田野务农、高温作业等。阴暑以身热、恶寒、困倦、脉洪大而缓为主症,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冷汗不止、呼吸浅促、不省人事等气阴两脱证候,多因贪饮纳凉、久吹冷气而得之,或由阳暑转化而来。暑厥以高热、汗出、卒然神昏、舌绛脉数为主症,是暑热侵入营分、蒙蔽心包的危重证候。暑风以高热、烦躁、卒然昏厥、四肢抽搐为主症,是暑热极盛、风从内生的表现。

2.治疗中暑要掌握清热、益气、养阴、开窍、息风诸法,佐以化湿、醒脾等。阳暑宜清热生津,选人参白虎汤加味,取西洋参10g(另煎汁兑服),知母10g,生石膏30g,石斛10g,荷叶30g,竹叶10g,粳米30g(布包煎),生甘草10g。阴暑宜益气养阴,选保元生脉汤加味,取生黄芪30g,太子参30g,麦冬30g,五味子10g,桂枝5g,生白芍10g,生甘草10g;若呈现气阴两脱重证,选参附龙牡汤加味,取生晒参10g(另煎汁兑服),麦冬30g,五味子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炮附子5~10g(先煎30分钟,后入它药),生甘草10g。暑厥宜清心开窍,选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亦可用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暑风宜清热息风,选羚角钩藤汤加味,取羚羊角粉3g(冲服),冬桑叶15g,菊花30g,钩藤30g(后下),生地15g,生白芍15g,茯神15g,川贝10g,竹茹10g,全蝎58,干蜈蚣2条,僵蚕10g,生甘草10g。若阴液亏耗严重,手足蠕动,舌龟裂而干燥者,可改用三甲复脉汤加减治疗,取干生地10g,生白芍15g,麦冬30g,火麻仁10g,生牡蛎、鳖甲、生龟板各30g(此三味药先煎40分钟,后入它药),生甘草10g。

3.夏至以后,湿邪较甚,因此有“暑多夹湿”之说,在治疗中要时刻注意湿邪的变化。若见舌苔白厚腻,恶心干呕者,可随证加入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等健脾利湿之品;若见舌苔薄白而粘腻,食欲不振者,可随证加入陈皮、代代花、谷麦芽、佛手等芳香健脾化湿之品;若见舌苔黄白相兼,泛呕欲吐者,可随证加入新加香薷饮(香薷、厚朴、金银花、连翘、扁豆花),以增强清热化湿之力;汗多不止者,可随证加入鲜荷叶、绿豆衣、西瓜翠衣等以生津补液。

4.中暑有阳暑、阴暑、暑厥、暑风之分。阳暑以壮热、烦躁、口渴、脉洪大而数为主症,缘于长途旅行、田野务农、高温作业等。阴暑以身热、恶寒、困倦、脉洪大而缓为主症,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冷汗不止、呼吸浅促、不省人事等气阴两脱证候,多因贪饮纳凉、久吹冷气而得之,或由阳暑转化而来。暑厥以高热、汗出、卒然神昏、舌绛脉数为主症,是暑热侵入营分、蒙蔽心包的危重证候。暑风以高热、烦躁、卒然昏厥、四肢抽搐为主症,是暑热极盛、风从内生的表现。

5.治疗中暑要掌握清热、益气、养阴、开窍、息风诸法,佐以化湿、醒脾等。阳暑宜清热生津,选人参白虎汤加味,取西洋参10g(另煎汁兑服),知母10g,生石膏30g,石斛10g,荷叶30g,竹叶10g,粳米30g(布包煎),生甘草10g。阴暑宜益气养阴,选保元生脉汤加味,取生黄芪30g,太子参30g,麦冬30g,五味子10g,桂枝5g,生白芍10g,生甘草10g;若呈现气阴两脱重证,选参附龙牡汤加味,取生晒参10g(另煎汁兑服),麦冬30g,五味子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炮附子5~10g(先煎30分钟,后入它药),生甘草10g。暑厥宜清心开窍,选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亦可用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暑风宜清热息风,选羚角钩藤汤加味,取羚羊角粉3g(冲服),冬桑叶15g,菊花30g,钩藤30g(后下),生地15g,生白芍15g,茯神15g,川贝10g,竹茹10g,全蝎58,干蜈蚣2条,僵蚕10g,生甘草10g。若阴液亏耗严重,手足蠕动,舌龟裂而干燥者,可改用三甲复脉汤加减治疗,取干生地10g,生白芍15g,麦冬30g,火麻仁10g,生牡蛎、鳖甲、生龟板各30g(此三味药先煎40分钟,后入它药),生甘草10g。

6.夏至以后,湿邪较甚,因此有“暑多夹湿”之说,在治疗中要时刻注意湿邪的变化。若见舌苔白厚腻,恶心干呕者,可随证加入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等健脾利湿之品;若见舌苔薄白而粘腻,食欲不振者,可随证加入陈皮、代代花、谷麦芽、佛手等芳香健脾化湿之品;若见舌苔黄白相兼,泛呕欲吐者,可随证加入新加香薷饮(香薷、厚朴、金银花、连翘、扁豆花),以增强清热化湿之力;汗多不止者,可随证加入鲜荷叶、绿豆衣、西瓜翠衣等以生津补液。

寻找阴凉通风之处,解开衣领,降低体温
~~~~~~~~~~~~
一、移。 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

二、敷。头部先用温水敷,以后改为冷水、冰水敷。

三、饮。饮用含盐饮料,静脉滴注生理盐水500-1000毫升。

四、针。体温高达40摄氏度以 上出现昏迷、抽摔等中暑症状者,迅速针刺或指压人中、内关、足三里、十宣等穴位。还可静脉滴注5%糖盐水。

五、擦。因高温、高湿、无风,身体散热困难,用冷水或冰水擦浴 使皮肤发红,体表盖以湿毛巾,头部及大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还可用药物降温,如 氯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

1、轻度中暑只须把病人转移到阴凉处,然后给予饮料即可。
2、中度中暑应服用十滴水等抗中暑药物。
3、中暑昏迷(重度)应送往医院抢救

吃药 :十滴水

严重的话最好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