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阅读题及翻译:求古人刘墨林,于成龙,龙逢生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6 10:30:17

清官于成龙
郭汉杰

于成龙(1617——1684年),字北溟,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人,明末崇祯副榜贡生(明代科举制度,乡试每正榜五名备取—名为副榜贡生)。于成龙出仕之前,他曾给朋友写信说:“我做官不是为了谋求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而是要凭自己的良心为国家办好事”。他历任官职30年,始终履行自己的诺言,坚决与贪官污吏作斗争。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受任广西罗城知县的时候,他深知,国家急需医治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处在危机之中,百姓十分贫困,决不可劳民伤财,增加农民的负担。所以,于成龙就拿土坯砌成台子做办公桌,用荆条编织成篱笆当衙门。他所用的炊具只有一口锅,一个饭盒。还时常下乡访贫问苦,了解下层百姓的生活窘况,因而罗城百姓被他的实际言行所感动。虽然,农民生活贫寒,但是,他们都按时完粮纳税。一般县官征收公粮时,总要多征一些火耗,而于成龙却一分不多要。
于知县不收火耗,不借机发财,罗城百姓过意不去,就主动往他的土桌上多放点零钱,甘愿为他买壶酒喝。有的衙役看跟他捞不到什么油水,就另找出路去了,他只好独身生活。罗城人同情他的不幸,于是,每天早晨都有人来问安,帮他干点事,送些吃的,于成龙感激不尽,辞谢说:“我一个人能吃多少,你们把东西捎回去,孝敬自己的父母,我就心满意足了。”公元1668年(清康熙七年),于成龙调任四川合川知事,罗城百姓夹道欢送,有的护送他几百里,被他劝阻回去,但有一位算卦瞎子却要执意送下去,于成龙问道:“为什么?”他说:“路途遥远,我估计知县的盘缠不多,我有一技之长,或许能帮助您。”于成龙只好与他一路同行。结果,未出瞎子预料,半路上遭受阴雨连绵,步行艰难,延误了时日,知县的路费用完了,只得依靠瞎子挣钱吃饭,才到达了目的地。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于成龙从湖北道员调任福建按察使(清代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官),启程上任之前,他买了几百斤萝卜,大家看了纳闷儿,他说,“路上当饭吃”。当时,清军平定耿精忠叛乱,将大批平民当作叛匪,还将几万青年男女当奴隶役使,于是,于成龙提出质问,说:“这些妇女儿童怎么会是叛乱分子呢?”清兵只好把他们都放了。公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于成龙出任直隶巡抚时,青县知县赵履谦贪赃枉法,于巡抚耐心地教育他,因他不痛改前非,便依据贪污事实而弹劾他。第二年,康熙帝召见于成龙,他向皇帝推荐湖北清官谢锡衮、何如玉和罗京等。后来,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他去上任时,自雇一辆驴车,夜宿旅店,不使用驿站,也不要公家破费。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任职时,于成龙只吃青菜,或就点咸菜,所以,当地百姓叫他“于青菜”。当遭受荒年时,于成龙把米、糠和在一起煮粥吃,有客人也吃这样的饭,他还劝别人也这样做,把节省下来的钱去救济灾民。同时,于总督首先做到清正廉明,下属官员也不再请客送礼、行贿受贿,连端午节也不送粽子了。一时间,江宁官吏的廉洁蔚然成风。这样一来,一些贪官污吏对于成龙怀恨在心,就散布他的流言蜚语,副都御使马世济在江宁听了一些谗言,回京就弹劾于成龙,吏部便叫他离职,康熙帝保护了他,才得以继续留任。有一学士去东南考察,回到北京,向康熙帝报告说:“于成龙虽然轻信属僚,但他确实廉正无私。”于是,康熙帝说:“像于成龙这样的人,天下能有几个!说他坏的人,仅是与他合不来的,不要听信一面之词”,并称赞于成龙“清官第一”。从此,康熙帝将于成龙树为百官学习的榜样,号召大家向于总督一样廉洁奉公。
于成龙病故于江宁任所,总督衙门为他料理后事时,在他的卧室里,发现他只有一件袍子,一双靴子,几斗米,几碗食盐和豆豉,3两银子,2000文铜钱。这就是一位朝廷命官正二品总督的遗产,竟然和一个贫民的家产一样。可见,于成龙两袖清风,艰苦朴素,能同普通平民共甘苦。后来,凡是他做官的地方——江宁、苏州和黄州等都为他建立了祠堂,以便缅怀这位真正的“青天”。康熙帝还为于成龙亲书“高行清粹”的匾额,并赐谥“清端”,这是康熙帝授予他的最高荣誉。
于成龙严以律己,不徇私情,更不以权牟利,敢于和不法官吏作不断的斗争。虽然他官至总督,但生活简朴,穿着、用具、茶饭等都和普通农民一样,所以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怀念。